第60章

  大臣们个个面带喜气,称赞不已。
  锣鼓鞭炮,喜悦的气氛也让看热闹的百姓都面露笑容。
  公主在嫔妃中瞥见一抹素色身影。
  柔嫔站在最边缘,静静望着远去的车队,眼中再无半点光亮。
  三公主走了,带着她的心意,带着无人知晓的情愫,消失在茫茫风雪中。
  她的牺牲,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而皇帝,依旧沉迷于炼丹炉中的青烟,祈求长生不老。
  *
  窗外的太阳花开得正盛,花瓣随风飘落在书案上。
  公主托腮望着窗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黄历。
  今日是她的及笄之日,可整个皇宫似乎都忘记了这件事。
  “公主!”
  姜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公主转头时,一个绣着艳山姜的香囊递到了眼前。
  香囊用的是普通云锦,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淡紫色的流苏随着姜姜微微发抖的手指轻轻晃动。
  “奴婢手艺不精,公主别嫌弃。”姜姜低着头,耳尖泛着红。
  公主接过香囊时,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姜姜的手。
  那一瞬间,她感觉心跳快得像是要冲出胸膛。
  香囊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是安神的配方。
  “本宫很喜欢!”公主将香囊贴在胸口,声音有些发颤。
  她忽然想到什么,猛的抓住姜姜的手腕,“姜姜,你不会离开本宫的,对不对?”
  姜姜愣住了,但很快想明白了。
  按照宫规,宫女年满二十便可出宫婚配,而她今年已经二十一了。
  “奴婢答应过公主的!”姜姜轻轻回握住公主的手,“会一直陪着您。”
  公主这才笑起来,眼角微微发红。
  她把香囊系在腰间,转了个圈让姜姜看。
  “公主,很美!”姜姜夸赞,逗的公主咯咯笑了起来。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两年。
  皇上彻底忘记了她的存在。
  再加上公主和姜姜经常深居简出,也有很多宫人忘记了后宫里还有一个五公主。
  十七岁的公主坐在铜镜前,看着正在为她梳发的姜姜。
  晨光中,姜姜的侧脸格外温柔,垂下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
  她突然很想伸手触碰那片阴影。
  “公主,梳好了!”姜姜抬头,正对上公主灼热的目光,不由得一怔。
  公主慌忙移开视线,胸口泛起一阵酸胀。
  这份感情越来越难以压抑,可她不敢说,她怕吓到姜姜,怕毁了现在的一切。
  夜里,公主辗转难眠。
  她取出枕下的香囊,放在鼻尖轻嗅。
  两年过去,香气早已淡去,但绣线依然鲜亮如新。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成形。
  ……
  三日后,一位司天台的监正在朝堂上提起,天有异象,呈阴盛阳衰之象。
  监正说,上天指示,后宫成年公主需出宫建府,才平衡皇家运势。
  皇上听后便允诺。
  问及后宫哪位公主及笄,宫人一一回答,皇上这才想起公主,因为忙着炼丹问仙,就随手赐了城南一处宅子。
  搬进公主府那日,公主兴奋地拉着姜姜四处参观。
  “姜姜,你说你喜欢太阳花,这处院子本宫种了太阳花!”
  “这里宽敞,本宫可以练习拳脚!”
  “你的房间在这里,就在本宫隔壁!”
  公主喋喋不休地说着,眼睛亮得像是盛满了星光。
  姜姜勉强笑着应和,目光却始终停留在公主明媚的笑脸上。
  她没有和公主说,她喜欢太阳花,主要是因为公主如那花儿灿烂夺目,是她的太阳。
  现今公主十七岁了,寻常贵女早已定亲的年纪。
  若是哪天皇上突然想起要为公主指婚…
  “姜姜,你怎么不说话?”公主凑近了些,身上带着淡淡的香气。
  姜姜垂下眼睛,“奴婢只是在想,这府里的下人是不是太少了些。”
  公主不以为意地摆摆手,“无碍,正好清净!”
  更何况,有你就够了。
  后面这句话公主并没有说出口,她拉姜姜的手,“走,本宫带你去看看这后院有什么!”
  姜姜任由公主牵着,心里却沉甸甸的。
  她只是奴婢,只要伺候好公主,守护好公主就行。
  *
  皇宫中,殿内终日烟雾缭绕。
  皇上沉迷于修仙炼丹,为了能炼出想要的长生不老丹,已有多日不曾上朝。
  殿中豢养的道士们穿着绣有八卦图案的道袍,整日围着丹炉打转,空气中弥漫着硫磺与朱砂混合的刺鼻气味。
  一名自称玄阳真人的道士进献了一枚名为“补阳丹”的丹药,试药的病弱太监服药后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皇上龙颜大悦,当即命其专司炼丹,许以国师之位。
  一时间,玄阳真人成了朝中新贵,王公大臣争相巴结,金银珠宝如流水般送入玄阳真人的住处。
  那道士日渐骄横,连丞相府上的拜帖都敢拒之门外。
  不过,好景不长。
  他因为骄横得罪了许多人,有人揭发玄阳真人盗取他人药方,皇帝震怒之下彻查,发现这补阳丹竟是从一位姓林的药师处偷来的残方。
  盛怒的皇帝诛了道士九族,却对那位林药师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派人去查。
  探子回报,这位林药师行事怪异,常在深夜解剖尸体,用各种古怪方子医治绝症患者。
  更令人惊异的是,那些被其他郎中判了死刑的病人,经他之手竟多能痊愈。
  最让皇上心动的是,此人也研究长生不死药,甚至已经有二十余载。
  皇帝迫不及待地将林药师召入宫中。
  面对九五之尊的狂热期盼,林药师心知长生不过是虚妄,却不得不佯装钻研。
  他清楚,一旦拒绝,等待他的将是比玄阳真人更悲惨的下场。
  与此同时,出了宫的公主和姜姜才惊觉,宫墙内的太平盛世不过是场幻梦。
  街道上随处可见面黄肌瘦的乞丐,路边常有饿殍。
  富丽堂皇的酒楼里,权贵们一掷千金,而一墙之隔的巷弄中,母亲正为半块馊馒头卖儿鬻女。
  ……
  在公主十八岁那年,边境烽烟再起。
  匈奴铁骑踏破边关,烧杀掳掠。
  流民如潮水般涌向京城,却在城墙外被拦下,只能露宿荒野,靠挖草根、剥树皮度日。
  公主派人设粥棚救济,却不过是杯水车薪。
  “不是说和亲能保几十载的太平吗?现在战争起,三皇姐她…”公主望着北方,眉头紧锁。
  姜姜暗中派人打探,得知三公主在匈奴处境艰难。
  如今战事再起,生死未卜。
  二人相对无言,只能在心中为远在异乡的三公主祈祷。
  在这荒唐的世道里,公主与姜姜的担忧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真实。
  *
  皇宫殿内,袅袅青烟从鎏金香炉中盘旋而上,混着丹药特有的苦涩气味弥漫在殿内每一个角落。
  皇上斜倚在龙纹软榻上,原本威严的面容如今布满病态的潮红,浑浊的眼珠死死盯着手中那封边关急报。
  他枯瘦的手指突然剧烈颤抖起来,羊皮纸在瞬间被攥成一团。
  “废物!都是废物!”沙哑的咆哮声惊得殿外候着的太监们齐齐跪伏在地。
  他猛地将案几上的茶盏扫落在地,青瓷碎片四溅。
  “传旨!李将军刚愎自用,轻率进兵,致十万王师溃于一旦,边疆连失三州,黎庶涂炭!李家满门问斩!”
  三日后,菜市口的青石板上血迹未干,新任的将军已经战战兢兢地跪在殿前听旨。
  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额头紧贴冰冷的地砖,后背的官服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清楚地记得李将军府上那一百三十七口人是如何被押赴刑场的,更记得李将军那颗被悬挂在城门上、双目圆睁的头颅。
  与此同时,京城依旧沉浸在一片虚假的繁华中。
  朱雀大街上,达官贵人的轿辇络绎不绝,丝绸庄里的绫罗绸缎供不应求,茶楼酒肆中飘出阵阵丝竹之声。
  朝臣们默契地将边关告急的奏折压在箱底,每日上朝时只拣些风调雨顺的吉祥话来说。
  皇上听着这些奏报,蜡黄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转身又钻进了丹房。
  城南的公主府不远处,长长的队伍从清晨就开始排起。
  衣衫褴褛的流民们捧着破碗,眼巴巴地望着简陋的雨棚。
  公主穿着素净的棉布衣裙,亲自为这些背井离乡的百姓盛粥。
  她纤细的手腕被沉重的木勺压得发抖,却始终不肯假手于人。
  姜姜站在她身后,不时为她擦去额角的汗珠,眼中的心疼几乎要溢出来。
  “听说北边已经丢了三个州府了。”一个满脸尘土的老人在勉强填饱肚子后,开始坐在地上唉声叹息,浑浊的眼里蓄着泪水,“那些蛮子见人就杀,连吃奶的娃娃都不放过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