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看似是上林苑打猎小分队,实则是大汉高级将领培训基地。
简称,大汉中央军校。】
嗯刘邦和吕后听了都点点头,这个好,这个好啊。
可惜他们现在凑不出来几匹马,不然也搞一个定期会猎了。
尤其刘邦,一想到自己接下来还要不停的去平定那些诸侯王的叛乱,就什么想法都没了。
【卫青就这样在汉武帝身边,陪伴了将近十年的时间。
别说,up自己写完文案都觉得好嗑了哈哈。】
刘彻:什么意思?听着不像好话?
卫青吓了一跳,虽然他不懂嗑是什么意思,但总觉得是说他和陛下嗯有私情?
天地良心!他只想让姐姐能盛宠不衰!
【这十年里,卫青从一个最大愿望是不再挨鞭子的骑奴,变成了理论实践两手抓的青年将领。
只等一个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机会。】
刘邦觉得自己猜对了,这个卫青打仗一定很厉害。
不知道和樊哙刘邦想了想划掉他的名字,这个卖狗肉的勇则勇矣不知道这个卫青和韩信比,孰高孰低?
【其实,这十年里,汉武帝不是没有尝试过制造这种机会,但是没有成功。】
【建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刘彻终于能够亲政,赶紧在重臣位置上换上自己人,同时启用了一批出身低微之人。
然后,他就琢磨着怎么干匈奴一波。】
吕后:好,只要是打匈奴的我都支持。
刘邦:乃公也是!
【正在这时,一个叫王恢的大臣给了汉武帝提议。按他的说法是:在代国雁门关外,有一个叫马邑的县,县里有个豪商叫聂壹,因为常年来往汉匈之间做生意,所以跟匈奴王室很熟。可以让聂壹以自身作饵,亲到匈奴阵营,向军臣单于诈降,就说他能斩杀马邑县令,迫使马邑举城投降,只要单于率军到来,这一城的财物可尽得。
匈奴人贪鄙,一定会来。到时候,朝廷这边可提前在马邑埋伏大军,截断匈奴的后路,狠狠杀他一波,说不定还能活捉军臣单于。
刘彻心动了。】
刘邦思索起来,这个计划听上去倒是可行。但是,匈奴也不是傻子,会乖乖上钩么?
【于是,朝廷这边抓紧准备了起来。到了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出了当时的全明星阵容: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领主力三十万埋伏在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就等着军臣单于上钩。还让王恢领军三万出侧翼准备断匈奴后路。
计划的前半段很顺利。
毕竟汉廷伏低做小了这么多年,匈奴那边也不疑有诈,兴致勃勃的领着十万大军就来了。
聂壹也按计划割下一名死囚的脑袋,假装是马邑县令的脑袋挂在城门之上,给单于发信号,让他快来捡钱。
军臣单于很开心呐,带着军队冲到了距离马邑百里的位置。
然后,他发现有点不对劲。】
刘邦咂咂嘴,曾孙儿,草率了哈,到底年轻了点。
【不得不说,虽然军臣单于没有冒顿那么有名,但也是经常领兵出征的人,战斗经验丰富。他发现这地方靠近山谷,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但是,一个放牧的都没有。
这是自然,因为山谷里埋伏着三十万大军呢!普通百姓早就吓得逃跑了,牲畜也顾不上了。汉廷这边的战斗经验还是不够丰富,忽略了这个点。可军臣单于敏锐的发现了不对。
于是他下令攻打一座计划外的小亭,活捉了当地的雁门尉史,言行逼供之下,才得知汉军准备诱骗自己的计划。
事已至此,军臣马上率军回撤。】
【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声势浩大的马邑之谋,就这么虎头蛇尾的破产了。
刘彻恼羞成怒,将王恢下狱。这毕竟是刘彻亲政之后,第一次对外用兵,本身就是寄予厚望,想要打出名声,打出威风,给自己的年轻的皇帝积攒威望的。结果动用了这么多兵马,粮草辎重无数,却连一匹马的斩获都没有,对于刘彻来说,简直像是被抽了一巴掌。
王恢自知没有活路,只好在狱中自杀,以平息朝野非议。】
【但事已至此,刘彻只得继续积攒力量,等待下一个机会。
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
刘彻听到消息,亲自部署战略计划,发誓要洗刷从前的屈辱!】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74章 汉武帝3
◎要不就让儿子直接娶卫子夫吧◎
【上一次的马邑之围,让大汉朝廷,尤其是刘彻这个刚亲政的年轻帝王闹了好大一个没脸。所以他不顾太后的求情,也要逼死王恢,表明自己一定要和匈奴血战到底的决心。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彻也重新梳理了一边匈奴作战的特点,然后总结了一下己方在上次马邑之围中表现出来的弱点,痛定思痛,决心这次一定要给匈奴一点教训。
他要让天下知道,他继承的这个汉帝国,可不是个软柿子!】
刘邦听到这句话,也跟着激动起来:好曾孙,高祖支持你!
另一时空的刘启也激动起来,也不知道他的宝贝儿子能取得多大的成就?
汉武帝就淡定的多,毕竟这都是发生过的事情,但他高昂的下巴还是隐晦的展示了他的骄矜自豪之情。
桑弘羊便道:想我煌煌大汉,如何会是什么软柿子!
刘彻点点头,十分理所当然。
一旁的中书舍人恭维道:这自然是仰赖与陛下的英明神武,与诸位将军的奋勇杀敌。且看天上的仙子都在讲述陛下的功绩,那陛下将来定能位列仙班。
这句话可说道刘彻的心坎去了,恨不得他当场就能飞升,好跟仙子见面,再探讨一下大汉的未来。
【一个是军队的配置问题。
马邑之围一下子出动主力加上偏师一共三十多万,听上去是很多,但是军队还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一共就那么几万,拉出来吓唬吓唬吴楚之乱那种农民军还行,真和匈奴这种擅长骑射功夫的草原战兵比起来,显然是不够看,打起仗来连匈奴骑兵的尾巴都看不见。】
【另外一个,就是将领的问题。
马邑之围一共三个主帅,李广、公孙贺、韩安国。
韩安国其实是个读书人呐,唯一跟打仗沾边的就是七国之乱的时候,他担任梁国中大夫,然后协助刘武守城。之后被景帝看重信任也是因为他治政能力比较强。他本人是一直主张与匈奴和亲,发展内政的,一个妥妥的鸽派。】
鸽派?霍去病不太理解。
毕竟汉朝时还没有和平鸽这种意向,所以他不懂仙子为什么用鸽子来形容韩安国。
刘彻仔细琢磨了一下,笑着给他解惑:这个简单。想那鸽子胆子小,吃的也素,一有个风吹草动就躲起来,伺机飞回老巢,端的是
刘彻总不好说韩安国是个孬种吧。
霍去病似是听懂了,爽朗一笑:这是自然,小小的鸽子,如何能跟展翅的雄鹰比呢!
好!这个好!刘彻笑着指他,听说匈奴那边常训鹰用来打猎,回头朕也训导几只,等这次出征回来就给你打猎玩。
霍去病刚二十出头,正是少年心性,听得自然心喜,赶忙谢恩。
中书舍人看看乐得合不拢嘴的霍骠骑将军,再看看带着笑意望着他的陛下,心里忍不住想:民间流传那个传言该不会是真的吧?这么一想年龄也对得上。
中书舍人猛然一激灵,回过神来,赶紧挥走脑子里的胡思乱想。
【公孙贺算是勋二代,他父亲因为七国之乱的战功被封侯,而他本人也因为平叛时表现良好选为东宫的太子舍人,是景帝留给儿子的家底。但岁数上现在太过年轻,没有什么威望。
还有一个李广,应该是大家的老熟人了。少年从军,正经武将出身,个人也很勇武。文帝时期就常驻北方边境各个郡当太守,抵抗匈奴寇边袭扰,打的匈奴占不到便宜,还给他起了一个飞将军的诨号。但这也说明。他对抗匈奴的经历多为防御战,跟刘彻希望的主动出击从根本思路上就不同。
而这三个,已经是刘彻当时兼顾了各大新旧勋贵和自己手里的人中,能选出来的最合适了。
说白了,时代变了。武帝想要的是一个锐意进取的大汉,可许多旧式勋贵和将领还在抱着黄历啃老本,那肯定是不行的呀。】
这个倒是真的!
刘启想了想朝中的那些武将,没有一个是能与匈奴正面野战也不落下风的,就是周亚夫也不行。
毕竟,周亚夫根本没那个机会去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