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书生匠气,长于道德文章,短于治政抚民。
  隆庆朝的内阁首辅高拱,曾经就直白地批判过这种阁臣铨选方法: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成祖始制内阁,以翰林官七人处之,备问代言,商榷政务,极其宠密,然未有平章之任也。
  嗣后遂理机务庶政。比其久也,则遂隆以师保之官,称辅臣焉,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
  然皆出诸翰林,翰林之官皆出诸首甲与夫庶吉士之选留者,其选也以诗文,其教也以诗文,而他无事焉。
  夫用之为侍从而以诗文犹之可也,今既用于平章而犹以诗文,则岂非所用非所养、所养非所用乎?
  今也止教诗文,更无一言及于君德治道,而又每每送行贺寿,以为文栽花种柳,以为诗群天下英才,为此无谓之事,而乃以为养相材,远矣。】
  朱元璋赞道:这奏疏可称得上是字字珠玑。
  只会写道德文章的词臣,连怎么种地都不了解,怎么能管理好民生?!
  【但是,制度和政策具有延续性的,创立时的重大缺陷可能并不会随着发展而自然修补好。而是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者,能以个人意志打破延续性,修补制度的缺陷。但是很遗憾,有明一代不管是君主还是首辅,这种给制度和重大政策补窟窿的人,寥寥无几。
  所以内阁的权柄越来越大,越来越正规化、制度化,可阁臣的铨选却没有进行适时的调整,导致许多阁臣都是些笔下虽有前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清谈选手,政治上逐渐丧失活力,政府自然也就逐渐丧失社会管理能力。
  大明的糜烂,有他们的一部分贡献。】
  朱棣负手而立,仰头盯着天幕,心里想道:这是点他啊,内阁是从他这里开始正是草创的,后期发展成这样,他得背一大半的锅。
  要是从一开始就定好规范,也不至于走样的那么离谱。
  【这里延伸一下,到了清朝的军机处,也许是吸取了明朝内阁的教训,所以军机大臣的履历比明朝稍微好那么一点点。
  清朝的军机处里不光有文臣,也有武将和亲王。比如刘统勋、阿桂、福康、袁世凯等都是武将。而文官如尹继善、鄂尔泰、左宗棠等都有主政地方的履历。虽然我大清的政治政策就那么回事儿吧,但是军机处的多样性比内阁完善一点】
  朱棣:可以,抄了。
  虽然说,这肯定是引起文官集团抱团的强烈反对,但结合前面所说的那些事,他真的要好好谋划一番,组织文官的一家独大才是。
  【由于明朝后期,翰林的清贵举世皆知,所以大家在科举这件事也更加的内卷,随之而来的操纵科举、科举舞弊更是没法避免。】
  【甚至在万历年间,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科举舞弊案。
  有多离谱呢?
  这么说吧,半文盲一路买成了会试第一。】
  【万历四十四年,会试放榜。吴江籍考生聚在榜前一看,吴江籍考生沈同和名列第一高中会元。
  沈同和这个人平时不学无术游手好闲,天天在外面仗着当官的爹为非作歹,就这样一个人,竟然通过了乡试,现在还通过了会试,还拿了会元,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因此这些考生怒不可遏,有的人当场抓起一把泥巴把榜上沈同和的名字糊上了,然后众人闹闹哄哄到了衙门,要朝廷主持公道。
  这件事不久就传到了万历皇帝的耳中,引起了他的重视。面对来势汹汹的社会舆论,万历没有办法,只得让礼部再次准备复试。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就知道了么?
  礼部复试的题目叫明君必恭俭礼下,出自《孟子》。但是沈同和这个半文盲会啥啊?一下子就露馅了。
  要说这个沈同和也是贪心不足,通过舞弊买到了举人功名还不算,竟然要接着考进士。
  你啥水平心里没点数?
  结果他也是处心积虑,他为了找会试的枪手,竟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同乡举人赵鸣洋之子。这样他们就是儿女亲家了,这个赵鸣洋左右也拗不过人情。
  到了会试时,沈同和拿到试卷苦思冥想也下不了笔,把身上带的小抄翻烂了也就完成了一篇,而会试一共要写七篇!但他的亲家赵鸣阳是真的有点东西,连构思带落笔两天时间写了十三篇,完成了两个人的答卷。
  等到会试结果公布时,这个沈同和居然拿了第一名,夺得会元;而赵鸣洋也名列前茅,拿了个第七名。
  咱就是说,老赵你有这水平至于违法犯罪?说不定庶吉士都能考上。】
  【但这也侧面说明了,科举舞弊的猖狂。】
  【自北宋之后,文人儒士都喜欢将横渠先生那四句话挂在嘴边标榜自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的蝇营狗苟,简直玷污了张载的话!】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7章 明末下14
  ◎把这八家都给朕抄了!◎
  【宋明时期,文官士绅是整个社会的掌控者,他们都是这个德行,可想而知上到统治者,下到贩夫走卒普遍的思想境界。
  咱们就说说明末的商人吧。】
  文华殿上的大臣悄悄松了口气。
  这天幕上的小妖女实在太过分了,逮着他们骂个不停,真是恨不得捂住她的嘴。
  现在终于换了一批人骂,应该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吧?
  【现在提起明末的商人,最出名的、最让人痛恨的不是东南沿海的海商,不是徽州的土豪,甚至不是扬州的盐商,而是北面山西的晋商八大家。
  其实说是晋商八大家也不准确,这里要小小的纠正一个大家广为流传的说法。
  真正的晋商八大家,指的是清朝时期八个势力雄厚的晋商,分别是:乔家,常家,曹家,候家,渠家,亢家,范家,孔家。
  电视剧《大宅门》讲得就是清末民初时期的这个乔家。
  而我们常说的明末那八个晋商,应该叫皇商八大家更合适,分别是: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
  卢象升是刚被宣到文华殿的,因为崇祯已经在心里打算重用他了,所以叫了他来。
  卢象升看了看殿上众人姿态各异,心里不禁冷笑一声。
  天幕上提到的这几个人他可太熟了,辽东局势糜烂至此,这些人一个都逃不过!
  崇祯当然不会记得几个商人的名字,此时听到天幕一一指名道姓的说来,心里不禁生出一些异样的感觉。
  不为别的,就是那皇商八大家的名头。她他确定二十四监开的皇店皇庄里,没有这个所谓的八大家,那么该不会是建奴那边的吧!
  【先来盘一盘他们的发家史。】
  【众所周知,明朝和关外蒙古打了一辈子,互相也没能把对方从物理层面给消灭。明廷早起战斗力爆表,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两种生活形态注定了很难融合。于是明朝沿着古长城旧址,修建了新的明长城,其上分布着从西北到东北连绵不绝的要塞群,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九边。
  如果游牧部落南下,他们不可能翻山越岭嘛,毕竟那个时候战略运输机还没发明,山西和河北以北的那些山,连兔子都不大好溜达,更别说明廷那些带着物资的起兵步兵相结合的野战兵团了。
  所以只能是走山之间的豁子,而且得沿着水源走,按照这个条件去看北方,你就会发现没几个地方符合这个条件。如果你站在蒙古高原向南张望,就发现只有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和张家口进山,才能安稳到达河北平原,如果瞎走,要不渴死,要不累死,反正进去就别想出来了。】
  天幕上徐徐展开了一幅地图,明朝众人没人知道3d是什么东西,但是这副地图却让他们惊呼竟然能如此栩栩如生,简直像是把山川河流地貌风情都真实的汇聚在了那方天幕之上。
  朱元璋一边让画师记录,一边跟徐达惊叹道:就算是上次说你北伐之事,也没出现这样详实的地图。
  徐达被吸引的一时忘记了为臣之礼,头也不回的喃喃道:与其说是地图,不如说是个沙盘,这里的山川、丘陵间的高低错落,简直比沙盘要准的多,就是我当初亲眼见到的样子!
  虽然天幕上视角的转动,地图渐渐被放大,聚焦在山西、北直隶与蒙古一带,用星号标识出了刚刚提到的三个城市。
  这三个城市都是洪武时期还不曾有的,但从地图上看,确实都是重要的地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