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但是经过不停的迭代加工,到了明末时,这件事仿佛就是个板上钉钉的真事儿了。
  崇祯年间的《宁海县志方孝孺传》、《明史纪事本末》、明末乡贤大家黄宗羲的《方正学孝孺》、《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献都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事迹。
  甚至,连崇祯年间编纂的《熹宗实录》也记载了方孝孺被夷十族,而且还有他的幼子被人救出,逃出生天,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至天启二年,方孝孺十世孙伏阙上书以闻,得以赠恤的故事。】
  崇祯羞愧,他和天启的感情很好,所以《熹宗实录》他也是会仔细盯着,时不时查看进度的。结果竟然还是让这些不实的流言混进去了。
  【这些人是真的能编。
  up再举一个例子。
  据说杨荣在成祖进南京之后,神威万丈,单枪匹马拦住燕王大军,不让他直接去南京故宫登基称帝,而是告诉他应该先去拜祭朱元璋,不然就是不孝,不能为天下表率。
  然后成祖恍然大悟,感激涕零,表示要不是有杨荣提醒就犯下大错。于是礼贤下士,让杨荣进了内阁。
  这个杨荣,就是辅佐朱祁镇的托孤大臣三杨之一。
  求求了,编故事也要讲究基本法,不要拿这种东西侮辱大家的智商好么?】
  朱棣回头跟朱高炽说:杨荣最近在内阁,天天都跟你一起处理政务吧?
  是
  回头你替我问问他,他敢单刀赴会么?哼!
  【成祖进南京那天发生了什么?南京的皇宫大火,建文帝在火海里生死不知,成了千古谜题就这成祖为什么要赶着去金銮殿?登哪门子的基?去火里登基么?
  根据成祖的实录记载,6月12日进南京,13日成祖就撤出来了,驻军在龙潭,等着手下人清扫干净。
  14日,文官集体入营劝进也就是玩三进三让的把戏,劝成祖登基。
  15日,是武将集体入营劝进。最后16日,诸王孙入营劝进。成祖才觉得流程走的差不多了,到了17日祭拜朱元璋陵后正式登基称帝。
  25日,以凌迟处死齐泰,方孝孺等。】
  别说,朱棣还真想从天幕这里知道知道建文这小子的去向,可惜天幕竟然没说。
  【黑成祖的时候说他特别注重面子工程,为了合法登基,生母都不敢认,各种虚伪各种套路。
  但是吹杨荣的时候又是为了大位不管不顾,不考虑任何礼节套路面子功夫。
  逻辑是不重要的,反正且看你秀才相公教你用笔杆子装逼,什么叫战术嘴炮退百万大军啊?
  这种互相矛盾的记载在明初到靖难那会儿比比皆是,每个人的传里也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就像方孝孺的爸爸方克勤传只有俩儿子,方孝孺这里又有大哥和三弟了。】
  【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乡绅文人、尤其是江南的文人还在不遗余力捧自己家乡的先贤,抹黑造谣太、成二祖,还有成化、正德这几个呢?
  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什么都坐的出来。】
  【可悲的是,他们好像真的成功了,以至于后人都相信了他们的这些说法,把方孝孺捧到一个近乎神坛的位置。
  胡适在《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提到方孝孺时,这这么说的:
  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的思想而杀身成仁的一个人。方孝孺在燕王进入南京后,因拒绝起草即位诏被杀了十族。当时姚广孝曾劝明成祖给读书人留个种子,明成祖不听,终于把他灭九族,灭十族。甚至留有方孝孺片纸只字也是有罪的,这是明成祖要毁灭方孝孺的政治思想。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先不说李贽、王阳明、顾炎武等等这些优秀的思想家,就说大明士绅不举怪成祖杀人?你们啥时候这么听话了?
  我只能说,胡适你小子别太离谱。】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6章 明末下13
  ◎朱棣:可以,抄了。◎
  【除此之外,我觉得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选官制度也是有待商榷的。】
  朱元璋觉得,在天幕的嘴里,他的大明似乎千疮百孔,处处漏风,没什么好的地方。
  麻了。
  【没错,up接下来要和大家讨论的,就是大家经常听说过的一类官员。
  翰林。
  翰林学士是内阁阁臣的重要来源,甚至到了明朝中后期发展出来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样的选官潜规则。
  让我们来康康这种说法是怎么发展出来的,以及它的优缺点。】
  有点子荒唐
  翰林虽然是近臣,可是不通庶务怎么能当好主政官员?
  【要说翰林,就不得不先说说科举了。】
  【唐代开科举时有数十科之多,进士只是其中一科,考的是诗词歌赋和时务,为啥呢?因为进士的目的就是选拔适合充任皇帝文字处理,顾问建议职务的人。
  说白了,就是招秘书。
  问题在于,这不是普通人的秘书,而是皇帝的秘书!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首长的秘书那就是相当于半个首长,即使地位比他们更高的人也要客气恭敬。进士于是成为科举中最显贵、最清闲、提拔最快的一科,很快压倒其他科,成为科举的代名词。
  而且,由于进士这一科设置的原意是招秘书,所以不管是唐宋考诗词歌赋还是明清考八股,都不涉及实务,仅仅是道德文章。即使是八股中的策论,也属于键政一类的清谈。
  因为进士考试内容和职务需求是相匹配的。】
  【到了唐玄宗时期,又从这些进士出身的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来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所以当时号称内相。
  从这个时候开始,宰相等高官的升迁便有了两种路径。
  一个是传统的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浊流迁转路线,一个是翰林学士型快速超擢的清流迁转路线。
  不历州县不拟台省这句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张九龄说的,但跟张九龄同时期的奸相李林甫就完全没有州县的基层从政经历,走的都是太子中允、国子司业、御史中丞这种典型的清流路线,然后以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开始宰相生涯。】
  【到了明代也是延续着这两条路。】
  朱棣心里有些明白问题在哪里了,这个锅怎么着都得算在他头上吧
  其实他觉得他的大胖儿子天天带着内阁那些人处理政务也挺好的,毕竟他自己在治政方面的能力有些欠缺。
  【先说清流。
  内阁的定位一开始也只是词臣,如果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广义上的翰林学士,是纯粹辅助皇帝履行代王言的职能。
  朱元璋当初废除宰相设置这些大学士顾问的时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辅官。大明朝廷的政治运转,等于是把传统的宰相权力进行拆分。在明廷中,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六部有政策执行和方案粗拟之权,科道系统有封驳监察权。
  这套制度下,皇帝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内阁是出谋划策、整理文书的师爷,约等于我们今天的办公厅、秘书室、侍从室之类的机构。
  所谓的阁老、内阁大学士,本质上还是学士,是词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所以你们看,内阁的最开始的出身是和翰林一样的,他们都是一家人,弘治、万历两朝曾两次修《明会典》,就直接把内阁放在翰林院的下属。】
  朱元璋狠狠点头,简直说到他心坎上了!
  他心里就是这么打算废除宰相,瓜分宰相职责的。不然成天弄这么个副皇帝在身边,想变成权臣还不是轻而易举?
  【而因为内阁这样的出身,所以它的选拔方式也是偏向于翰林院那种做题家的方式。
  要先考中进士,才能取得入场券,更高级、更清贵的,那要属庶吉士。
  庶吉士的选拔被称为馆选,一般是在进士科的第二和第三甲中进行选拔。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人不用选,直接会被授予翰林修撰、编修的职务。
  二三甲的进士想要参加馆选的,要在观政一个月内,向礼部呈交自己平时所作的诗、赋、论、策共十五篇。
  礼部在审阅之后,会将这些作品进行编号整理,这一过程不会暴露考生姓名,然后交给翰林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