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也就是说养老这方面给你安排的明明白白,确保每一个大明老人都能安度晚年。】
虽然是还没有发布的命令,但天幕既然已经说了,那就是认证了,所以李善长领头拍马屁:陛下仁心至圣,直追三代矣!
朱元璋笑呵呵的让他们起身,眼中一抹精光却在不自觉的打量着殿中的几个心腹文官。天幕说文人笔杆子的抹黑,会有这些人么?
【第二项,是免费的医疗。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天下府州县开设惠民药局。凡是没有钱看病的军民,都可去惠民药局免费看病和抓药。
到了永乐四年,成祖又命礼部郑重声明:惠民药局一定要惠民,要落到实处,不能光搭个架子去服务那些不缺钱的老爷!
到了成化年间,惠民药局的业务已经扩大到边军身上了。
这些政策,都是为了让每一个大明人伤病者有所治。】
崇祯叹了一口气,这些政策他碰都没碰到过,不用说,早就败坏了。
他就是那个让祖宗承担骂名的不肖子孙啊!
【第三项,有点厉害,免费公墓。
朱元璋小时候,一个月内,接连失去了四个亲人。因为是佃户,所以他和二哥便去祈求自己的地主刘德赐一块地,希望能有一个小小的角落来埋葬父母。可惜头都快磕破了,刘德毫无所动,甚至又嫌晦气大骂一通赶他们走。
最后还是同村的刘继祖看不过去给了块地,朱元璋和他二哥用草席卷了父母的遗体下葬。当然朱元璋知恩图报,当了皇帝后封刘继祖义惠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享。
可能是推己及人吧,洪武年间,朱元璋便下诏延续北宋年间的免费公墓漏泽园的制度。明朝的漏泽园主要是安葬无主尸骨和家贫没地的人,并在天下府州县设立义冢,保证大明人都能死有所葬。】
朱棣思索道:朕记着,这项制度目前还没完善?
朱高炽点头:太.祖虽然下令,但各地府州县还没建立完全,皇爷爷就驭龙宾天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后,许多地方拿了钱却没办事。
他本来想说到了建文朝,又突然想起自己亲爹已经废除建文这个年号了,于是立马改口,省得惹老爹不高兴。
朱棣甩了个鞭花,冷笑道:呵,这些地方官,一个个跟懒驴似的,不抽上几鞭子就不干活!今年京察大计的时候,要把这一项列入政绩考察!
【第四项,是社会保障房,不过遗憾的是这项政策没有普及,仅仅是个尝试。
洪武七年,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命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这项制度没有铺开,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破灭,但这却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朱元璋也明白为什么不能成功,天下那么多人,房子永远都修不完,让人住不谁住?这里面可上下其手的空间太多了。
吏治,归根结底还是吏治的问题!
【最后一个大项就是教育方面了。
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把民籍和军籍分开,所以这两部分的基础教育也是分开的。
民籍是三十或五十户设立一个社学,主要是对十五岁以下的男丁进行普及基础教育的。而军籍则是以卫所为单位设立卫学,军籍子弟都在里面开蒙上学。
社学和卫学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然后如果想继续往上读,那就跟我们现代的模式差不多,要参加一级一级的参加升学考试,才能就读于县学、州学、府学。最后,如果成绩优异,就能考到京师大学国子监啦!
小镇做题家泪目了属于是。】
【国子监真的跟大学很像,是修完学分才能毕业,学的实在太差还会被打板子哦,不过国子监包分配,出来就可以去六部或者地方州府当吏员。
一步到位,直接上岸。编制永远的神!】
朱棣听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出来,心里大骂朱允炆是无知小儿。
天幕所说的,确实都是洪武年间的教化政策,但是大部分在建文年间都荒废了!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没一个好东西,把他那傻不拉几的大侄子忽悠的团团转,将教化的权柄又还给了他们士林自己手里。
【除了这五个大项之外,朱元璋还有许多善政,比如说告御状的通行证《大诰》。
洪武中期,天下承平,那些阴间生物渐渐死灰复燃,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的情况日趋严重。朱元璋为了遏制这股风气,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刊布了明代的《大诰》。
初版的《大诰》有七十四条,后续又在十九年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这三部合在一起,统称为《御制大诰》。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部大作想当的满意,规定每家必须有一本,还派生员去给不识字的百姓去讲解内容。如果你犯了笞、杖、徒、流之罪,而家里有大诰这本书,那你就能减一等罪,否则罪加一等。
《大诰》为啥是一本奇书呢?
因为它的发布,是为了警示、告诫官吏们好好当官,不要搞违法乱纪那一套,里面80%的内容都是关于官员的。
但是《大诰》没有正式的法典《大明律》那么咬文嚼字,让人难以理解。而是通过一个个发生过的案例,让百姓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官员该做什么,一旦百姓发现官员违法乱纪,就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这本书便是路引,见手持此书进京告状者一律放行无阻,谁若阻拦,全家处死!
这叫什么?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吏治!】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激动了起来,这份激动里还带着一些雀跃和自豪。
他在心里夸自己可真是个小天才!锦衣卫再多,也不可能监控到天下千千万的官吏,那就发动起天下所有的百姓,一起帮他看着这群当官的!
【洪武年间,《大诰》真的好用。
洪武十八年,江苏常熟县的农民陈寿六,因不满县官顾英横征暴敛,一气之下和几个哥们一起,把县官绑了,头上顶着《大诰》,一路走到南京告御状。
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大事。
当时这书才刚刚发行,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只是议论纷纷的想:区区一个泥腿子,怎么敢绑县官?要造反不成!
但是朱元璋非常高兴,他评价这个陈寿六说:此人,岂不伟欤?
最终顾英贪污罪名坐实,被打入了大牢,而陈寿六也受到了朱元璋的重奖:赐三十锭,免杂役,随行各赏衣两件。
朱元璋非常欣赏陈寿六,作为第一起拿《大诰》来告状的榜样,朱元璋为了防止其他官员对陈寿六打击报复,还特意下圣旨:敢有罗织罪名,害陈寿六者,诛其族。陈寿六若借朝廷之名义,行不法之事,地方官员无权决断,须押解入京审判。】
朱棣想起了风风火火的洪武年间,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再想想现在这个充斥着浮华与奢靡的应天府,心里像拧了疙瘩一样不舒服。
迁都,必须迁都!
燕京才是他的应许之地!
【但是这种政策怎么可能坚持下去呢?
且不说明朝初年,各级官员的俸禄都很少。
以正九品的官员为例,他们每月俸禄三石,万历年间才涨到五石五斗。这些钱仅仅只够吃饭的,若是加上迎来送往、延请幕僚则完全不够,这就很容易滋生腐败空间。即使朱元璋高举屠刀,规定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萱草,大多数出身贫苦的官员也不得不在家无余财和冒着生命危险贪污中进行两难抉择。】
朱元璋面色有点沉重,天幕说的很有道理。
可给官员涨了俸禄,就会少一大笔钱去执行那些福利政策了啊?
要不还是涨点?
【就算没有俸禄这方面的问题,他们也不能接受被老百姓监督。
当官,那就是老爷,是士大夫这个阶级,士农工商,四民之首。被那些泥腿子监察,成何体统?!
当时他们不敢,因为朱元璋大权在握又不听他们忽悠。
没关系,太阳终究会下山的。】
朱棣在心里冷哼一声,这天幕说的一点不错,他爹薨逝后,这些人可不就来忽悠她大侄子了?
【朱元璋去世后,这《大诰》基本也就成了摆设,官员们基本都想要遗忘它的存在。
太阳落山了,再也没有农民顶着这本书去告御状了。】
【作者有话说】
这章发出来不知道有没有会骂我是八吹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