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没办法,崇祯只能下诏各地勤王。]
  □□成?朱元璋咬牙切齿的重复了一句。
  京营乃是护卫京畿的天子近军,按理应该是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即使有些堕落,也不该烂到这么离谱的程度!
  朱元璋闭目想了想天幕一路所讲的,他大明的政策变迁,末了睁开眼睛,阴恻恻的低声冷笑道:文官统兵?真是好啊。
  李善长听着这不善的语气,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不知该不该回应两句,可该说什么呢?
  武人跋扈,为避免再出现残唐五代那种率兽食人、毫无纲常的黑暗日子,天下太平时节以金银筹武勋,让他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是应该的么?
  李善长在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若是没有这天幕,他怕是也会领着手下人推动这件事。
  无他,此天理所在!
  可如今他偷眼瞧陛下阴沉的脸,如今有了这天幕,怕是不容易了。
  朱元璋扫了一眼底下的人,大略就知道他们各个在想什么,他冷哼一声没说话,心里却在想,哪怕是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仍然不惜靡费无数金银堆砌出来一个神策军,为的就是怕朝廷没有武力,造成强枝弱干,压不住地方那些藩镇。
  我大明最后怎么连这个也能疏忽!
  满朝就没有一个文官出于公心提醒皇帝么?那些勋贵儿孙又在干什么?难道大明亡了,他们就能有好下场?
  笑话!
  关外蛮夷抢了天下,还会有你们好果子吃?
  想到这里,朱元璋突然有些惊恐,中央压不住地方那些军镇将领,不给好处他们如何来勤王?
  [旨意是下了,但各地愿意响应的却是寥寥。]
  朱元璋暗叹一声,果然如此
  [大家都知道朝廷没啥钱,去了只能给点荣誉,真金白银的厚赏却是难了,凭什么给你卖命?
  还有,乱世将起,天下各处都是乱糟糟的,身为将领,自然是要先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有出头的机会。要是和东虏拼光了本钱,便是有个忠义的名声有什么用?
  反正东虏也是和当初的鞑靼一样,来抢点东西要点好处,又不会真的攻破北京城改朝换代,少我一个无所谓啦!]
  崇祯不是不知道这些事,可听天幕上这样直接干脆的讲出来,他依旧忍不住勃然大怒:放肆!这群无君无父的混账!
  秦始皇倒是有了新的体会。毕竟他所知道的后世之事都是来自于天幕,没法真的通过大量阅读事迹去感受历代变迁。
  这明朝他听到现在,虽然不着调的皇帝很多,但除了朱祁镇那个不是人的东西,好像也没有特别如桀纣一般的昏君暴君。
  可到了崇祯这里,依然不得人心。
  他心里竟然有一丝慰藉。
  不过他马上反省了自己的心态,毕竟天幕刚批评过看不得别人好的行为。只是吧他摸了摸自己的胡子,发现严刑峻法还是有好处的,不然后世那些文官就会合伙欺负到皇帝头上。
  [而秦良玉却拿出家中的钱财充做军饷,带着儿子侄子自费去北京勤王。]
  崇祯点点头,就是这次了。
  [崇祯特意下诏褒奖她的忠心,并且在平台召见了秦良玉,还给她赋诗四首进行表彰。
  我挑一首给大家看看: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葛嫩娘听了这诗,心中激荡。
  何必将军是丈夫!
  我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鸳鸯袖里握兵符
  李世民回想了一下天幕当初说的朱元璋的事迹,心里下了评价。这崇祯写的诗属实一般,不如他祖宗有气魄。
  崇祯却在风中凌乱,这他是打算明天召见秦良玉的,诗还没写呢。不过既然天幕说了,那这首就当他写完了,剩下三首他好好想想一定要超过这首才是。
  太太!陛下都为你作诗了诶!张凤仪有些激动。
  秦良玉冲她粲然一笑,心里却有解不开的忧愁。
  天幕分析的很对,现在已经有了山河破碎的前兆了,按着这个民不聊生的趋势,不出几年就要天下大乱。根据天幕所说,那东虏会占据中原。
  仙子透露了天机,让大家预知了未来,只是这一切,能被改变么?
  她心里没底。
  第42章 番外秦良玉5
  ◎大明祖坟被掏空◎
  [东虏闹了半天,劫掠财货人口无数,才缓缓退出京畿,从容回老家。
  可以看出明朝烂到什么程度了。
  不过秦良玉一直驻守在京城,有白杆军的赫赫威名,东虏倒也没强攻京城,毕竟他们的目的暂时还是停留在抢劫的阶段。]
  暂时,朱棣听懂了这个词。
  他对大胖儿子道:怎么防止军队腐化堕落,造成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你回去好好想想,给朕写个建言策上来。
  是。朱高炽心中有些犹豫,毕竟他根本就没染指兵权,身边的幕僚也大多是文臣,知兵戎事的没几个。
  朱棣敏锐的抓住了儿子沉默那一瞬,想起儿子以后说不定也会被那些文官忽悠,就怒气冲冲道:无论文武,你要学着驾驭那些官吏,而不是把他们当先生,甚至当祖宗!
  每年的税赋就那么多,谁都想多抢一块,所以那些文官抱团,以为天下太平了,恨不得把军饷都砍了,才好偃武修文,凸显他们的能耐。岂不知若我大明没了敢战之士,那就得像北宋一样,变成一头待宰的肥猪!
  朱高炽抽抽嘴角,很无语。他家就姓朱,他爹还把大明比作肥猪,真的好么?
  [秦良玉驻军的地方,在宣武区四川营胡同。
  这里原本叫什么up主没有查到,但此战过后,为纪念秦良玉的忠义与白杆兵的勇猛,大家就把这里叫做四川营,并且建造了石芝庵以做祭祀。随着四川籍举子进京科考的增多,这里逐渐扩大,建造成了一座四川会馆,会馆的匾额上,还刻着蜀女届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个大字。]
  秦良玉热泪盈眶,四川营胡同是因为自己带兵驻守过,才会改成这个名字吧。所谓功名利禄,唯有身后名是谁都拒绝不了的诱惑,得知自己死后能如此,也不枉她几十年鏖战沙场了。
  大门外的胡同里渐渐出现了嘈杂之声,张凤仪派人去看。
  原来,大家三三两两的聚在巷子里议论:天上仙子说的,是不是我们这里啊?
  肯定是啊,秦将军现在还住在拐角那所大院子里呢!
  一个富态的老汉喜滋滋的说:老朽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有一天还能被天上的仙子提到,都是沾了秦将军的光啊。
  众人呵呵笑了一声,心里暗骂老头不要脸,天幕说的是咱这个胡同,又没提你的名字,仙子认识你是谁啊!
  不过作为整个胡同数得着的富户,大家也没出声反驳。
  老汉接着说:既然仙子都下了懿旨,咱们不能不遵守,我提议咱们以后就改叫四川营胡同了,怎么样?
  那当然了,仙子都发话了,咱们还都要靠秦将军护咱们周全呢!
  [多说一句,这个四川会馆,在<a href=https://www.海棠书屋.net/tuijian/minguo/ target=_blank >民国的时候,曾经被开辟成为女校哦。]
  秦良玉心中一凛,不在管外面的热闹。
  女校,是专供女子读书的么?
  她知道中原有些大户人家,会为家中女子延请先生,她自己本身也是从小跟着兄弟一起练武读书的。
  可这些不过都是个例,全凭着家中之主的开明程度,和爱孩子的拳拳之心罢了。更多的人家,连男孩子都是放养长大,帮着家里忙活的,更遑论读书呢。
  甚至福建那边,更是有溺婴这等骇人听闻之举。
  那民国不知是什么朝代,但即是能成立女校,那想必女子也是能有一番作为,不必束缚与身份和礼教吧。
  真想去看看。
  茶馆里的葛嫩娘也欣喜的很,她甚至想着,将来若真的国破家亡,她就隐居乡下,也开一个学堂,不拘男女,教孩童读书识字。
  楼下的土财主撇撇嘴,哼了一声:这民国能比盛唐还有钱不成,真是烧得慌。
  旁桌的士子讥讽道:让女子这般堂而皇之的抛头露面,岂不是乱了纲常礼教,难道还能让女子出来为官做宰,牝鸡司晨么!
  他还想再多说几句,可想到天上的仙子推崇的秦良玉正是以为女将军,便讪讪的不再言语,只心中犹自不服气。
  [这时的秦良玉已经五十六岁了,在武将中算得上是年迈,因此勤王过后,她留下自己的而侄子继续驻扎京畿,而自己则带兵回到了石柱,镇守边疆。
  此时的大明不说千疮百孔吧,至少也是遍地烽火。
  就在同年,我们熟知的一个农民起义头领--张献忠,开始在历史上留下痕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