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前面说过,朱祁镇时,明朝失去了对河套的控制权,竟然放任鞑靼三个首领在那里打内战。朱见深继位后,大臣上奏实行剿套政策。就是在探知河套地区的蒙古部众详情后,选派精兵迅速出击,剿灭他们的有生力量。
  朱见深欣然同意。
  于是在经过几次小规模的剿套行动后,终于在成化九年,打出了红盐池之捷,一举端了蒙古在河套的老巢,成功收复河套。]
  朱元璋终于笑了一小下,心里夸赞道:好孩子,这才是咱老朱家的种。
  [但是遗憾的是,朱见深打下来后并没有稳定后续的治理工作,没有向河套地区移民实边。]
  朱元璋:又夸早了是吧?!
  移民实边确实很重要。但对于他现在来说,难度也不小。因为北方这三四百年来几乎战乱不断,没过过几天安生日子,尤其是刚刚经过的元末乱世,基本十室九空。
  更何况南北割裂这么久,他连鼓励南方无地百姓来北面都不顺利,更何况是河套地区?
  除非兴大案,强制流放
  [因为朱见深没有加强后续治理,所以来去如风的蒙古牧民依旧瞧瞧跑来放牧。
  他死后,他儿子弘治皇帝延续了剿套政策,结果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军队腐败堕落问题日益严重,战斗力比成化时低了一大截。]
  [除了卫所制进一步崩溃,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也是大明溃败的一脚猛列的油门--开中法。]
  嗯?朱元璋抬起了头,十分疑惑。
  这政策咋了,他为了这次北伐刚颁布实行的,他觉得十分特别的好啊。
  [原本在洪武三年,因山西等边地需要大量军粮,于是朝廷发布命令,让盐商运输粮食到边疆,然后换取盐引,再用盐引领盐运销到指定地区。
  这样一来,运输粮食的路费和损耗都是盐商来承担。而盐商为了缩短距离会定居在边镇,雇佣劳动力来开垦田地,就近生产粮食,使得边镇繁荣起来,朝廷负担便小。其后还陆续出了一些相似的政策,都是指定商人运输或易物,来换取各种凭证。
  本来是个良策。]
  秦始皇:咦?盐居然是国家专卖么?
  听上去是个好方法。
  [但是,随着大明内部承平日久,皇室、宦官、勋贵、官绅们纷纷当起了蛀虫,都伸出手来掏大明的老底。尤其是盐业,乃天下皆知的暴利,盐引的倒卖更是大行其道,严重破坏了这项政策,边镇收不到足够的粮食,国家还得倒贴钱补充。
  于是需要改革。]
  朱元璋急了,吏治败坏就整顿就可以了,为什么要改革政策?
  [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严禁倒卖盐引,恢复到国初的状态。但插手的捞钱的太多了,弘治不是那种强势的铁血皇帝,反而是文官集团喜欢的那种仁君明主。]
  完蛋,朱元璋心里默默叹了一口气,听着不像好话。
  [于是当时的户部尚书叶淇上奏,取消边镇运输粮食,让商人直接给户部交钱买盐引。
  这样一来,朝廷一下能收到一二百万两的银子来缓解财政。但代价就是,朝廷要自己给边军运粮。
  而且如此一来,商人纷纷回到内地繁华之所,边镇的屯田和人口都锐减。
  很不划算的一笔账,让边镇更穷,战斗力更低。]
  第32章 明末农民起义9
  ◎日本狼子野心,几百年来一以贯之◎
  [自从实行了新的开中法之后,边镇明军的战斗力就越来越低了,恢复河套就成了大明的一块心病。
  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虽然正德在许多时候看起来有些胡闹,比如他自己给自己封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化名朱寿。
  但他在军事上还是有点子天赋的,打出了应州大捷,打败当时的鞑靼首领,也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可汗--达延汗,此后终正德一朝,鞑靼都没有敢再进犯。]
  朱元璋还记得天幕之前说过正德这个孙儿,不为那些士大夫所喜,后来三十岁时,先落水,然后莫名其妙就死了。
  哼,可见这些文官武将都不是好东西。
  现今他已经收复了全部的汉家故地,正在全力打击北元,同时也尝试着收复河西走廊等地区。但不知道是不是觉得天下已经定鼎了,有些武将已经开始显露出跋扈的性子。
  那些文官更是可恶,一个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一不小心就掉进了他们挖的坑里。
  他很愁,自己还能凭着威势镇住他们,可过了两三代之后那些鳖孙可怎么办!
  真是不让他省心。
  [但大明从来不缺搞事的人。
  这一回文官老实了,宦官又出来作妖。
  虽然我个人对明朝文官这个集体没有好感,但是客观来说文官不是一个整体,明朝也出过许多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甚至文武双全的能臣干吏。
  比如之前讲过的于谦、张居正,比如正德时期的三边总制杨一清。他就提出过在河套进行屯田、修复宁远地区西北堡等六条建议。每一项都是有益于明朝修正北方九边的良策。
  但因为得罪了正德宠信、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刘瑾,被罢官下狱,最后在诏狱被活活折磨致死。
  因此,正德一朝再没人敢提复套的事情。]
  秦始皇:精彩。
  他对扶苏道:天幕说过,土木堡之后,那明朝的文官势力做大,这位正德皇帝,想必是要用武将和宦官来压制文官,朝政就是如此。
  他对扶苏这个长子总来说来还算满意,这十年来,双方也磨合了不少政见。只是扶苏的驭下之术自己还不是很满意。总担心他太过仁厚,像天幕说的那些皇帝一样,被那些官吏或是儒生给愚弄了。
  扶苏反驳道:可这位正德皇帝,因此损失了一员能臣。
  始皇微微一蹙眉,忍下心里的不快,耐心的给他分辨:不管是用哪一派,是文官还是武将,为君者要做的是量才而用,驱使他们达成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比如这正德皇帝,用武将和宦官来压制权势过大的文官,思路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你觉得杨一清的政策好,你可以提拔他来警示刘瑾不要过分跋扈,也可以任由刘瑾杀了他但推行他的政策。
  总之,是要驾驭他们,而不是像那朱祁镇对王振一样,让臣子骑在自己头上!
  扶苏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相似的剧本发生在接下来的嘉靖朝。
  一开始嘉靖的政策是一味防守,后来鞑靼搞了一次很严重的进犯,三万蒙古骑兵从河套南下,把陕北地区祸祸的不轻。
  总督三边的侍郎曾铣忍无可忍,再一次上奏复套,并提出了详细的八条方略。]
  朱棣都听腻了,他拧着眉,恨声道:收个河套就这么困难?!九边几十万的军队,就算战斗力下降,也不能都是纸片糊的吧!
  朱高炽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也轻飘飘说了一句:父皇,我看天幕上的地图,那鞑靼已经基本承袭北元的疆域了。
  原本太.祖时期,在北平的正北偏西一些的地方,设立过大宁行都司,扼守草原东部,割裂游牧民族与东北耕猎部落,算是砍断了蒙古的左臂。
  可他看天幕的地图变化演示,那鞑靼的疆域明显已经涵盖了大宁都司,如乌云盖顶一般压在大明的头上,所以九边经常处处告急。复河套就会牵扯到离北平更近的宣府、大同等重镇。
  更何况战斗力下降以后,更是不敢用重拳出击的方式将蒙古打疼,来换取和平。
  而他的父皇,在靖难时煽动封地在大宁都司的十七叔宁王,以及宁王下辖的三卫军队,来保证自己的后路安全。
  这当然是必要的一步,而且他父皇这一步走的很成功。
  只是前几天,他父皇打算让宁王改藩江西,并把大宁都司内迁到保定。
  看来,后世保不住这块地诶。
  总算挑了一处父皇的失误,朱高炽心里暗暗得意,一吐无辜挨骂的委屈。
  朱棣自然是明白这些事的,因此被大胖儿子这句话噎的难受,又不好反驳。
  看着大胖子凸出的肚子,他真想来一拳。
  于是哼了一声:体型过于痴肥不是好事,你从今天开始就给朕好好练一练骑射,也清减一番!
  朱高炽:?
  [嘉靖同意了曾铣的策略,并拨了三十万两的经费。有了粮饷,兵将的战斗热情高涨,一番突袭后把鞑靼赶出了河套。
  于是,曾铣正式给朝廷上了《请复河套书》,详细的说明了自己的复套及后续维持的计划。
  但是这时候,严嵩同志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彼时他刚入内阁,正想着怎么斗倒首辅夏言。结果想瞌睡就来枕头,陕西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严嵩就说这是老天不同意曾铣的计划。
  很无语对不对?
  但嘉靖事什么人?他是明朝著名的老道士,没事儿还得用点童子尿处子血来炼丹修仙,何况这种上天预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