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绵绵最后的那几天,云青青有所预感,于是她询问了云霄的意见之后,给她请了几天假,让她能够陪着绵绵度过最后的时光。
  “绵绵离开我们了。”云青青忍着心底的酸涩跟云霄阐述这个事实,在她渐渐平息了嚎啕大哭的动作之后,云青青放柔了声音安慰这个失去了朋友的孩子,然后郑重地向她告知“什么是死亡”。
  云霄似懂非懂地听着,重复道:“所以,绵绵虽然死了,但是只要我不忘了它,它就一直活在我的心里对吗?”
  “没错。”云青青摸摸她的头,“我们先来和绵绵告别好吗?”
  “嗯。”云霄看着绵绵,眼里再次落下泪来,“我们好好跟绵绵告别,让它漂漂亮亮、开开心心地去喵星。”
  一家人郑重其事地举行了告别仪式,云爸爸将绵绵埋在了菜园子里的桂花树下,摸了摸云霄的头发。
  “明年桂花再开的时候,就是绵绵来看不扰了。”】
  。
  汉高祖时空。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叔孙通慨然长叹,“但若不知死,又何以知生呢?”
  他躺在摇椅上回想自己这一生,历经秦汉两代,纵然世人对他褒贬不一,但儒家的“礼”却在他的手上再度兴盛!后世的代代儒家弟子都将铭记他的功绩!
  “如此一想,这死亡竟也不甚可怕了……”
  。
  唐太宗时空。
  正在与诸公商议亲征高句丽之事李世民突然发怔,随即垂泪:“克明虽殁,犹在朕心……”
  言及逝世多年的杜如晦,在场的旧臣们莫不感而落泪,房玄龄率先擦了擦眼睛,上前宽慰道:“杜公德遇明主,戡定祸乱,又与陛下君臣相得,治登太平,令名无穷,人生如此,夫复何求?想来杜公亦不愿见到陛下太过伤怀。”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其身殁矣,其道犹存,故谓之不朽。”李世民目光如炬,看向墙上悬挂的舆图,“克明之功绩,已不朽于世矣!
  你我君臣之功,犹待此战光复辽东故地!还望诸公同心助我!”
  “莫敢不从!”
  第209章 番外十
  在云青青持之以恒地天天抱着云霄,和她各种亲亲贴贴,借助肌肤相贴的时机源源不断地传输系统的能量修复她的身体之后,云霄的手术后遗症飞快地缓解、消退,其恢复速度远远超过了同龄的孩子,让医生们直呼医学奇迹。
  直到云青青三十五岁这一年,经过多个医院检查加上系统亲自的确认,云霄已经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普通的孩子。
  于是因为孩子憋了很久的云青青,马不停蹄地开始了下一段旅程。
  。
  【这一次旅行的主题比较阴间,是帝王将相的陵寝。
  比如先去明孝陵给朱元璋展示了一下什么叫做鞋拔子脸和猪腰子脸,再北上去宋哲宗的永泰陵跟着农民收了一圈麦子;
  再比如给曹老板送上一盒布洛芬,在孙权墓前再加一个张辽的小卡;
  又比如直奔西安逛了一圈老刘家相较于老李家寒酸得多的陵墓之后,和广大霍粉们一起在小霍将军墓前摆上了零食;
  当然,没忘了站在昭陵仔细地研究学习一下《谏太宗十思疏》,还在秦始皇陵背了一遍《过秦论》《阿房宫赋》……
  可以说是非常的雨露均沾了!】
  。
  明太祖时空。
  积威日重的朱元璋看到那些丑得千奇百怪的画像——划重点,是他的画像——的时候,脸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瞬间扭曲了。
  “啊啊啊啊啊!气煞我也!”虽然不说长得多么英俊非凡,但也浓眉大眼、昂藏挺拔的大明太祖皇帝目光几欲喷火地盯着那几张“精彩纷呈”的画像,然后眯着眼看清楚了图片左下角备注的作画时代,“果然是这群女真贼!”
  朱元璋端起杯子一气儿喝了好几口凉茶,才将心中的火气压下来,自言自语道。
  “咱得告诫后世咱老朱家的子孙们,不许将那些奇怪的特征加到咱身上,好比那孔子的后代记载的孔子,什么反首、洼面、牛唇、龙形、龟脊、虎掌[1]的,乍一听挺唬人的,仔细一想,这还是个人嘛?
  咱老朱就是一个农民、乞丐出身的皇帝,不过咱虽为区区淮右布衣,但承天之命、顺民之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既没有受过贼元的恩惠,又是堂堂正正地打败各路义军,最后开国建元,建立大明!
  咱行得端坐得正,如唐太宗一般以功业定天下而为天子,何须牵强附会些非人的出身?”
  如果说云青青出现以前,朱元璋对于那些世家豪族还有些微幻想与向往、对于自己泥腿子的出身还有些自卑的话,在云青青出现以后——尤其是知道了另一个再造中华的“农民的儿子”的事迹之后——他对于自己得国之正再无丝毫怀疑!
  用后世的话说,他这可是祖上十八代贫农,再根正苗红不过的!
  于是连起意已久的与朱熹联宗一事都就此做罢!
  。
  宋哲宗时空。
  虽然经由天幕这一机缘得以延寿,但赵煦的身体毕竟较之常人更为病弱,特别是在元符三年那一次伤筋动骨的大病之后,赵煦的身体更是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福宁殿中常年弥漫着汤药的味道。
  “咳咳。”赵煦处理了一会政务便开始觉得疲惫,于是他索性闭上眼,伸手招了招,“茂儿,你上前来,为爹爹读一读这些奏章。”
  “唯。”端坐在下方看书的皇子赵茂像模像样地行礼,迈着小短腿走到了赵煦旁边,早有机灵的内侍搬来了特制的儿童椅,赵茂自己顺着台阶爬上去坐好,捞过一本奏章奶声奶气地念了起来——
  “臣苏轼谨奏……”
  从赵茂的口中,赵煦了解到苏轼在儋州兴水利、劝农桑,利用当地气候优势主持育种选种,又办学堂、介学风,今年儋州更是出了本朝第一位举人。
  “沧海何尝断地脉,朱崖端合破天荒。”赵煦念叨着这句诗,想起当年苏轼决然上书自请前往儋州的往事,不由微微一笑。“将此句传给苏卿,叫他补全此诗,兄弟二人共作此诗,何尝不是一番佳话呢。”
  有内侍领命而去:“唯。”
  赵煦睁开了眼,正巧看到天幕里云青青兴致勃勃地走向永泰陵,而皇陵四周,金黄的麦田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注意到这一幕的宫人们几乎是心跳骤停,纷纷无声无息地跪下,恐慌于上首的帝王会因此觉得晦气而降罪。
  ——一睁眼看到自己的皇陵,如何叫人不认为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呢?尤其是这位天子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
  然而赵煦只是微微怔愣了片刻,反倒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尔等起身吧,咳咳。”赵煦迎着赵茂担忧的目光,认真地道,“待我过身,皇陵周边当如此景。”
  “爹爹!”赵茂小小年纪,但已经稍微懂得了死亡的沉重,尤为不舍地拉着赵煦的袖子,不错眼地看着他。
  “茂儿不必担心,爹爹还能陪你几年,只是生离死别皆为常态,茂儿总要经历和懂得。”
  赵煦又何尝不想亲手扶着聪慧的儿子登上皇位?亲自为四个女儿挑选文武俱全、人品性情上佳的良婿?
  但他知道,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他只能选择尽己所能地教给孩子,希望他能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才能撑起大宋这千万子民头顶的天。
  。
  汉武帝时空。
  已经自觉成熟稳重许多的刘彻在看到相较李唐皇帝陵寝而言格外萧条寥落的汉代陵寝的那一刻,还是没忍住破防了。
  “尔等以为李唐为祖,而我大汉犹在李唐之前,既为汉族之民,为何不尊我炎汉?!”
  什么地理位置啊、什么文旅内核啊、什么遗址难寻啊等等诸多原因刘猪猪都不接受,他只看到素来并称的汉唐两朝在后世人这里被区别对待了!
  甚至因为有了秦始皇陵这个大杀器,只维持了一十四年的秦朝存在感都比大汉高!
  这让一辈子心高气傲从不服输的刘猪猪怎么能忍?
  刘彻一边骂骂咧咧,一边开始思考要怎么在后人心中为大汉挣得多几分注意力!
  “不肖子孙!这都要你祖宗操心!”
  不肖子孙们纷纷后背一凉。
  大司马、冠军侯府。
  卫青拉着霍去病的手絮絮叨叨:“去病啊,虽然你已经挺过了命中那一劫,但万事都得小心,尤其是你那千里奔袭的一套打法,能少用就少用,这些耗费的都是你的元气和寿数啊……”
  已经长成青年人的霍去病连连点头,心中却在嘀咕:“战场上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岂是我能说得准的?
  舅舅你光是唠叨我,怎么也不反省一下自己呢?”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的表情也有点臭臭的。
  “哼!这个云青青,还真是促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