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ppt上展现了郑和数次下西洋的路线。
  “可惜的是在永乐帝过世之后,人死政息,明朝收回了探索世界的脚步,此后几百年,华夏也再没有主动迈向世界。
  而病逝途中的郑和也没能越过近在咫尺的好望角。”】
  。
  明成祖时空。
  “人亡政息?”朱棣的死亡视线射向了额头冷汗直冒的大胖儿子,看得后者冷汗连连,朱高炽一边擦冷汗一边嘟嘟囔囔。
  “父皇,您想以海师扬大明国威儿臣没意见,但您有算过这两次郑和出海给国库带来的压力么?”
  “混账!你身为一国储君、大明未来的天子,怎能只看到这眼前的钱粮?”
  朱高炽动了动嘴,没敢继续说下去,只能默默腹诽:又是打鞑靼又是打安南,还要花大笔银子去出海,您这又当皇帝又当将军的开心了,可苦了我每天到处扣扣搜搜,发愁国库空虚。
  一看朱高炽这敢怒不敢言的样子朱棣就气笑了,恨铁不成钢地骂道:“鼠目寸光!”
  “郑和出海一则是为了扬我国威,二则是为了探明海外是否有强敌,这都是为了大明能够安宁!再看后世种种血泪教训,你还敢松弛海事吗?”
  “不敢了不敢了!儿臣万万不敢!”朱高炽惶恐地行礼,心中却还在嘀咕:那不是之前不知道吗?现在知道了远洋有恶邻,谁还敢掉以轻心呢?
  。
  明宣宗时空。
  郑和坐在书房中,手边是厚厚一摞资料——都是他历次航海所记录的内容,有航海路线图、沿途诸国风俗等等,自从他从评论区知道自己的心血在后来被人所焚之后,他就将这些内容细细地上传了一份至天幕,在最开始他还担心此物泄露某些机密,后来发现除了他之外本时空谁都不能在书海之中搜索到这些东西之后才放下心来。
  “我竟是病死在途中的吗?”郑和的左手拇指不断摩挲着书册边缘,片刻的怅惘之后他露出一个坦然的笑容,“也好!也好!如此才算不负陛下所托!”
  陛下崩于榆木川,他郑和的战场是在海上,能够死在航行之中,也算是跟随陛下的脚步!
  。
  明太祖时空。
  “好哇!好哇!就知道是朱棣那个王八崽子!敢抢他侄儿的皇位!”朱元璋怒气勃发,气得在原地打转,“来人啊!来人!去给老子把朱棣那小王八蛋提过来!”
  马皇后强忍笑意地看着他无能狂怒的样子,暗道:“这句王八崽子也不知道骂了谁!”
  朱元璋回头一见马皇后似笑非笑的脸,心底一酸:说到底,还是标儿没能健康长寿才让这王八崽子捡了漏!还算他干的不错,也没丢了老朱的脸!但是该打的还是要打!
  传令的宫人出门之际,在自己殿内看着天幕的朱棣只感觉寒毛一竖,浑身一个激灵,突然福至心灵:“坏了!老爷子要打我了!这下我不得脱层皮?
  来人!
  快去东宫请大哥,就说十万火急!
  弟弟等着他救命!!”
  第187章 世界(二十六)
  【“在郑和率领着船队在深海上远洋之时,亚欧大陆的另一边,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仍在持续,虽然法兰西这次**得很,但到了十五世纪20年代左右,法兰西事实上已经岌岌可危,在1420年,法兰西甚至被迫签署了《特鲁瓦条约》,这个条约几乎昭示着法兰西将要亡国——因为该条约的内容包括让英王成为法兰西的摄政王,英王亨利五世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兰西的王位,而这份条约也并没有带来和平,次年,博热之战爆发,1422年,两位旧王同年去世,新王登基之后的两国就法兰西王位开始了新一轮的交锋。
  法兰西节节败退,英军一路高歌挺近了法兰西的南方要塞——奥尔良城,发生在这一座城市的奥尔良战役涌现出了法兰西的民族英雄——贞德,这个十九岁的少女亲率三千余人救援被困半年已久的奥尔良,并率领士气高涨的法军连下三座要塞,不仅解救了奥尔良,还一举扭转了法兰西的不利局势!自此以后,英法之间攻守易形了!”
  云青青用手机投屏出来一张油画的照片,上面是因为身披甲胄、腰悬宝剑、手持大旗的将军,她眼神坚毅,身躯挺拔,像是一杆标枪高高伫立在那里。
  “在1453年,法军终于收复了加来以外的全部领土,在同年,奥斯曼土耳其也攻克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拜占庭正式灭亡!到此,罗马的太阳终究还是不可避免地永远落下了。”】
  。
  唐高祖时空。
  “善!”李三娘看着那英姿勃发的女将军,忍不住喝彩。
  柴令武看了看贞德的画像,又偏过头看了眼一身利落打扮,手持长枪的母亲,点评道:“不如阿娘远矣!”这些日子他从母亲、二叔还有许多长辈口中知晓了母亲当年起兵的往事,正是心怀激荡、与有荣焉的时候,自然看谁都比不上自家天下第一好的母亲。
  李三娘捏了捏儿子的脸颊,笑骂道:“油嘴滑舌!你说好话也没用!该扎的马步还是得扎!”
  “把屁股沉下去!把手举好了!”
  柴令武:……一时之间,心如死灰。
  。
  汉高祖时空。
  刘邦朝着西方遥遥举杯:“敬大汉那未曾谋面但神交已久的朋友!”
  喝完这一杯之后,他又兴致勃勃地看向张良:“子房,你说乃公派人西行,去寻一寻那罗马的消息如何?”
  张良强忍着没有翻白眼:“陛下,及至汉武时张骞出使仍被匈奴所掳掠,如今匈奴势大,当先谋眼下,再谈将来!”
  不要好高骛远,先保证大汉能熬到你曾孙子出生再说吧!
  。
  唐太宗时空。
  李世民看着贞德的画像有些出神,他落寞地低声询问:“观音婢,你还记得三姐的模样吗?”
  长孙皇后沉默了片刻,才露出笑脸道:“怎么不记得呢?公主明艳璀璨、风采过人,又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义气,别说是其他人,就是妾见了,又岂能不为之倾倒呢?”
  李世民被妻子的俏皮话逗笑了,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叹息道:“我如今还记得,却担心日后……若是我们都没了,后人又从哪里窥见三姐的风采呢?”
  长孙皇后又怎会不知道李世民心中所想?她温声道:“不若召宫中画师研习画技,习得西方这绘制人像的技艺,再令其绘制三姐的肖像?”
  “此为朕之所想也!”
  。
  【“但对于十五世纪的欧洲来说,最重要的故事既不是英法百年恩怨,也不是罗马的落幕,而是由两个之前的故事中并不起眼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带来的。
  在说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人,那个人的名字叫做马可·波罗。”
  云青青在原本的ppt内容之外插入了一段讲解,“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十七岁时他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四年抵达元朝的首都,朝见了当时的皇帝——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这一年是1275年。此后十七年间他游历了中国的大江南北,甚至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等地,他每到一处都会详细地考察当地地理、风俗人情等。
  在1295年末,马可·波罗回到了家乡,后来他根据其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写出了《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在欧洲引起了轰动,书中的东方繁盛昌明,像是神明一般的国度,那夸大甚至神话般的世界激发了欧洲人对于神秘的东方的好奇与向往,许多冒险者开始孜孜寻找前往东方的道路,西方的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云青青向镜头展示了手机上放大的地图照片。】
  。
  汉武帝时空。
  刘彻狠狠皱眉,阴谋论道:“这人莫不是西方派来的细作?历时十七年,走遍中国各地,又将这些信息带回欧洲、夸大其词地大肆宣扬,岂不是在激起那些贪婪成性的欧洲人对于东方的觊觎之心?”
  他更不解的是:“那忽必烈为何要将此人放回去?十七年还不够他将人收拢?若是思念亲人,完全可以遣人将其家人带来啊!蒙古的大军不是横扫亚欧吗?”
  若是此人有才、有用,为其大张旗鼓完全是值得的;若是他江郎才尽,或是不能再为我所用,自然就可以给他一个体面的退场以彰显君王慈悲,亦不负君臣一场。
  主父偃等点了个赞。
  。
  【“出于对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东方财富的渴望,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控制了路上丝绸之路,让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变得困难重重,总之这两个国家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海上探险,只为寻找到新航道,重新与东方连接。更巧的是,两个国家默契地选择了背道而驰的两条路线,一个向东一个向西。
  向东的葡萄牙稍快一步,1487年,迪亚士就抵达了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大陆一路南下,于次年抵达印度,开辟了到亚洲的新航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