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秦王势大,又如何能让帝王安心呢?即使那位帝王,是他们的阿耶。
  李建成知道,他如今能与秦王相抗衡,不过是帝王拉偏架而已,若是李渊转而支持李世民,不,甚至都不需要支持,只要李渊完全中立,李建成自认对上李世民,他胜算很低。
  “但是,圣人终究是皇帝。”李建成眉头一松,舒缓了神情,冷冷笑道。
  他怎么可能容忍有人威胁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呢?
  “即使这个人是他的儿子。”
  。
  【云青青打了个哈欠。
  “我去刷牙了,大家继续看会。”她站起身来,面向镜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在这里面看到了唐僧的执着追求,或是悟空的反抗精神,也有人看到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当然也有人单纯就看个故事,开心一下,比如我。
  不知道大家看到了什么呢?
  作者是明中期人,那个时候朝内纲纪混乱,吏治废弛,国力走向了衰颓,不知道那个时期的人看到这部剧,又会从中看到什么呢?
  大家可以交流一下。”】
  第130章 看展
  记忆里永远在播放的《西游记》其实只有25集,即使是上着班,云青青也利用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将剧很快刷完了。
  而当她看完最后一集,正好这一周也到了尾声。
  。
  【“早啊,朋友们。”云青青按照惯例打了个招呼,“又到了周末,好不容易抢到了门票,今天要去看一个展。”
  她从宿舍出发,耗费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抵达了展馆。
  进入展馆之后,迎面而来的就是巨大的主题海报——
  “绚烂的文明之光:某国古文物精品展”。
  “战争啊……”云青青拍下这几个烫金的大字,轻轻叹气道,“一个有着悠长历史的国度,在经年战争之下,已无力保存自己的宝物,只能让这一批国宝流亡海外。
  如今这一批文物已经在我国各地博物馆轮流展出一年多了,却尚不知归期何日。
  国家的命运不仅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也能从方方面面窥见。”】
  。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凝视着天幕上的画面,他的目光跟随着云青青的脚步移动。
  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石器骨器,到后来的陶器与青铜器,从衣食温饱,到装饰器物,从简单的饰以纹路,到精美的鸟兽图腾……
  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始皇帝也是第一次切实感觉到,在大秦的西边,的确有着繁荣绚烂的文明与国度,而大秦的四方并非全都是蛮夷。
  “匈奴百越尚未平定,西方未知国家又已初现端倪,日不我与啊!”
  世间如此广阔,而光依靠他的余生,还能驾驭大秦这辆战车碾过多少疆土呢?
  这一刻,始皇帝意识到:在他这一代做完所有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历代先君呕心沥血方得朕一统华夏,或许,该轮到朕该为后人奠定征服世界的基石了。”
  始皇帝的内心生出时不我待的悲凉,但下一刻,就被勃勃的雄心取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朕之一世,当成就万世之功。”
  “传诸公子公主。”
  既然要再度征伐天下,那自然要培养帝国的下一代们,原本他想着自己已成天下之主,下一代自然可以享受父辈的余荫。
  但现在?
  睡什么睡?都起来学习!这个年纪他们怎么能睡得着的?都给朕去建功立业!
  。
  汉武帝时空。
  刘彻的拳头反复握紧又松开,他的眼中看到的是全新的广阔世界。
  “待仲卿、去病覆灭匈奴,朕定要遣使沟通东西,相互往来!”
  要想征服,必先了解。
  要想攘外,必先安内。
  等到匈奴在西域的掌控力下降,届时对西域诸国迫之以力、诱之以利,自然能打通中西,开启丝绸之路!
  。
  隋炀帝时空。
  杨广对那些死物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这些文物背后代表着的土地与人口。
  “可惜啊可惜。”
  高山与荒漠的阻隔令大隋的大军鞭长莫及,杨广只得打消了派兵攻打的念头。
  他的目光最终还是落在了舆图上代表高句丽的方位。
  “自古雄主莫不开疆拓土,朕要将辽东之地重新纳入华夏版图!”
  。
  宋高宗时空。
  细雨绵绵,李清照静静站在树影斑驳的庭院中,想到南逃时那些被遗失焚毁的书籍器物,又联想到家国危亡的现状,不由得从中来。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她突然想起昨夜读的欧阳修的《临江仙》,顿觉格外贴合此情此景。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灵思泉涌之下,李清照一口气作出了上半阙,念到末句,她潸然泪下。
  “人老建康城……不!我不想余生蹉跎在江宁,我想北归!”
  这双流泪的眼睛中燃烧起了熊熊斗志,虽然如今朝中主和声日隆,但有宗泽坐镇东京、屡获战绩,北归就绝对不是空谈!
  “妾微薄之躯,无力杀敌,只能散尽家财、以助王师。”
  。
  【进入展馆之后,云青青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参观之中,没什么心思来关注观众们的反馈。
  这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直到她心绪波澜起伏地走出展厅,透过玻璃窗看着窗外的天空,才瞄了一眼评论区。
  “我们淋过雨,才更愿意给别人撑把伞。
  在不到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宝也因为战火而不得不踏上一条不知归程的南迁之路。
  故宫,也就是紫禁城中的一万三千四百九十一箱文物被迫从北平,经南京,转汉口,长沙、宜昌、乐山、峨眉。辗转流离二十五年,行程数万里,穿越了大半个中国,守住了文明的血脉,最终等来了北归的那天。”
  “所以你看,一个民族如果站不起来,连这些死物都护不住。
  而一个战火中的国度,又要经历怎样摧筋断骨的切肤之痛,才能在虎狼的垂涎之下重新站起来?”】
  。
  明成祖时空。
  朱棣:???
  在北平的紫禁城?
  “若是朕迁都事成,此紫禁城岂不就是大明皇城?”
  朱棣觉得呼吸都开始困难了,若是连皇城的器物都被迫流亡南迁……
  “可见国已不国,危如累卵已非虚言。”
  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萦绕在朱棣心头,他不能指望后头那个蛮夷入关建立的政权会做出什么有效之举,因为他知道蛮夷目光短浅,只知一族一家之利益。
  天幕不是说了吗?宁予外敌,不予家奴。
  “自古新朝有立国与立天下之分,洪武皇帝驱除鞑虏,再造华夏,是为立天下。”朱棣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大明可亡,但华夏之天下不可亡,华夏之文脉不可绝!”
  。
  唐德宗时空。
  “大食……”李适看着那些异域风的古物,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国度,此时此刻,桌案的奏章堆中正有一份难以抉择的奏章令他犹豫再三。
  这正是李泌提出的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诸方联盟共同遏制吐蕃的发展。
  但由于早年的心结,李适对于回纥颇为记恨,对此策一直留中不发。
  “但,天子的喜恶亦要因国家大事而退一射之地。”在天幕的催化下,李适终于下定了决心。
  “来人,宣杨良瑶。”
  杨良瑶此人虽为宦官,却素有军功,既能招抚叛军、镇抚广府,又曾宣谕安南、出使回纥。如今,出使黑衣大食的重担又要落在他的身上了。
  。
  【云青青怀着敬畏的心情从场馆里出来,继续道:“虽然故宫文物南迁北归是一段结局圆满的佳话,但是还有更多的文物在战火纷飞之中离散,有的被强盗焚烧损毁,有的被掠夺到了海外至今未归。”
  云青青的眼里流露出愤怒的神色,恨恨道:“强盗们抢夺了我们的珍宝,不因此羞愧,反而将赃物光明正大地展览出来,炫耀着他们那丑恶的行径。”
  “被付之一炬的圆明园、被洗劫一空的莫高窟藏经洞,还有许多,不胜枚举……”云青青长长地叹了口气,“那些流失海外的国宝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要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威严还要一代一代的人为之奋斗。”】
  。
  清世宗时空。
  雍正感觉脑子一炸。
  圆明园于雍正二年正式开始扩建,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当中,雍正本人更是对此颇为上心,时不时会亲自询问其进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