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标儿啊,咱想让娃娃们读书有错吗?”
朱元璋在之前就透露出了想要供养贫寒之家还痛读书的想法,至于钱从哪里来?自然是地主豪绅们的口袋里来了。
他从这段时间的天幕展示中,看到了一个点——云青青要缴税,她的父母不要缴税,但是比她收入更高的人就要缴更多的税!
这个发现让老朱眼前一亮,私底下揣摩了一番之后,经过和太子的沟通就悄悄往外透了点风声——
谁曾想首先站出来跳脚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们,他们不敢正面对着皇帝指指点点一个尚未确切的政策,就只能私底下大肆评论一番。
朱标捡起了地上的奏本,无奈道:“爹你先消消气,你这一下就动了朝中半壁官员的家族根基,他们能不急吗?”
觑了一下朱元璋的脸色,朱标又道:“不若咱缓一缓,和先生们将这法子好好翔实一番,再推出去?
如今可通过这上传之法获得书籍阅读,对于寒门学子也算是折中的获益了。”
朱元璋却不同意。
“标儿啊,你不懂。你生下来的时候,咱虽说不是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你们兄弟几人受的苦大多是咱征战四方带来的,但你们没过过农民佃户的苦日子。”
朱元璋的脸上露出愁苦之色,他起身走到桌角蹲下,揣着手的姿势像极了一个农民蹲在田埂上,并且招呼儿子一起来蹲着。
“你回老家种了田,日日下地很苦吧,可你知道只不过是一时之苦,你们都是要回来当太子当亲王当王子皇孙的,你们不在意地里的收成。
可是地里刨食的百姓们不能不在意,他们一年的收成交了税就堪堪够一家人糊口,还不能顿顿吃饱,这怎么有钱去送孩子读书识字呢?
就算如今有了这以旧书读新书之法,可世间多得是寻不到先生启蒙的娃娃啊。”
朱元璋坚定了想法。
“这税制,咱非改不可!若有人胆敢拦朕的路……”
朱元璋脸上露出了一丝冷酷而狰狞的笑意。
第96章 毕业一典礼(一)
【云青青坐在看台一角,不管是教职工还是毕业生都已经就位,彩旗飘扬的田径场上,万余人正严阵以待。
终于,指针拨到了对应的时间。
在标兵就位之后,主持人宣布了典礼开始,接下来便是全体起立。
在恢宏的音乐中,国。旗班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护送着两面旗帜入场,行在前方的是鲜艳的五星红旗,跟在后面的是校旗与巨大的校徽。
国。旗班护送着国。旗经过主席台,直直走向旗杆。
“奏国。歌、升国。旗,行注目礼!”
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下一刻背景音乐就换成了已经刻进dna里的旋律。
云青青跟着一起起立并大声唱起来。】
。
宋高宗时空。
岳飞的目光定在最先整齐入场、如标枪一般伫立的标兵身上。
“虽知这些都为学生,却仍为之折服啊!”岳飞见猎心喜,恨不得将手下的大头兵们照着这个模板狠狠操练一番。
等到国。旗班护送着旗帜入场,他的目光就更加移不开了,眼中闪烁着的全是欣赏与意动。
。
明武宗时空。
素来吊儿郎当做派的朱厚照,在国。歌唱响的那一刻,也不由得收敛了他张狂的姿态。
不谈歌词,光是那万人合唱带来的庄严与郑重,即使是贵为天子的他也由衷地感到心神震动。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朱厚照从声浪之中辨别出歌词的那一刻,一种沉重的悲哀笼上他的心头。
究竟是如何危亡的时局,才会令一个民族发出如此不甘的、声嘶力竭地呐喊呢?
朱厚照虽然从云青青的讲述与一些影片中了解过些许,但他始终无法感同身受,直到这一刻,他才发自内心地意识到——
原来,我们的后人险些被人残杀殆尽!我华夏文明险些就此断绝!
这是不甘于亡国灭种的人们发出的救亡之声!
当年的血泪浸透了每一寸土地,刻入了后代子孙的魂灵之中,这才让他们即使生活在了富庶安定的后世,仍不忘时时警醒!
。
清世祖时空。
顾炎武跟随音乐轻轻哼唱。
“后世有此危难时刻,如今我汉人岂不是也到了此种危亡关头?”
自应天府陷落,顾炎武便和挚友归庄、吴其沆二人投笔从戎,参加了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
原本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苏州,再取杭州、南京及沿海,无奈义军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不久即遇伏而溃,他们不得不收拢残部退守松江。
如今之势,松江陷落仿佛也在旦夕之间了。
虽然知道清廷取代明朝的势头已不可避免,而后世也承认了清朝这一“前朝”,可对于生活明清更替之际的这些人来说,又如何能接受这个现实呢?
而在那“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之下,清军所过之处,皆是人头滚滚、冤魂无数,于汉民来说,这岂不是民族危亡之时?
“此曲此词,彼时彼刻又何其类似此时此刻啊!”顾炎武长叹一声,心中闪过一个想法——
此歌既如此朗朗上口,又契合现状,还能振奋人心,不若将此传唱开来,以鼓励贞臣义士们抗清之心?
。
【红旗在空中猎猎作响,云青青跟随着其他人的动作,按照主持人的指令坐下。
接下来就是校长和教师代表依次上台,为毕业生们送上祝福与期盼。】
。
宋仁宗时空。
范仲淹听着校长和老师们对于毕业生们的殷殷寄语,他祝愿毕业生们能学以致用、在各自的赛道、各行各业的领域有所作为;也期望毕业生们能勇于承担起国家之重任、引领时代之潮流;更期盼毕业生们秉承着校训精神,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字字句句,皆是期望啊。”
范仲淹响起了自己曾经教导的学生们,“为人师长,不过是为学生谋前路、为为国朝育良才。
教育乃国本!理当重视!育才当育于国有益之才,而非空谈之辈!”
。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愉悦地勾起了嘴角。
“学校为国育才,学生为国奉献,不错!”
六国虽已不存,但那些有才之士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没能转变过来,仍旧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妄图在各国之间搅弄风云以获取地位与权势。
可如今天下只有一个大秦,他们这些人若不能获得始皇帝的赏识便只能泯然于众人,如此才有了许多人妄想光复六国,因为只有有了六国,这些人才能有行走于各国之间挑选主君的资格!
但如果大秦能够自己培养忠于大秦、忠于皇帝的人才的渠道呢?这些人来不来,又有什么所谓?大秦目前缺的不过是地方官吏罢了!
“忠君、爱国!大善!”
始皇帝决定把这两个观念刻入黔首们的脑子里去!就如同他执意推行车同文书同轨一般,若能将黔首们们的思想统一,大秦国内种种动乱自可平息。
“愚民之法如今已不可长久,只能换一换角度了。”
始皇帝知道,天幕出现以后,黔首开智已是不可阻挡之势,而这以书易书之法出来之后,这个进度会大大增快,再一味地照搬商君之策已不可行,必须要更换一种治民的思路。
“传李斯。”
。
【校长和老师代表致完辞后,再上台的人引起了毕业生们一阵欢呼。
原因无他,这个人穿了一身保安制服。
云青青眯着眼看了一会,认出了这个人的身份,笑了。
“是综合教学楼的楼管爷爷啊。谁没有过一段被关在楼里叫爷爷开门,或者是丢了东西去找爷爷领的经历呢?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在综合教学楼上过课,每一个学生都曾经在爷爷的小窗口前经过。”】
。
唐太宗时空。
作为当地望族裴家的佃户,阿福的日子其实过得并不好。
他一年到头日日操劳,能换来的也不过是保证自己不会被饿死罢了。
可他已经很知足了,比起天灾下被饿死的乡人、战乱中被杀死的玩伴,他毕竟安安稳稳地活到了今天。
在天幕出现并度过了前期的恐慌之后,阿福就把天幕展示的内容通通当做神仙手段。
在他的认知里,那一切都是非凡人手段所能做到的。
直到今日他看到那个缩小的老头畏畏缩缩地登上了高台。
听着他如同一个慈祥的长者一般对孩子们殷殷叮嘱,关心他们的吃穿用度,一边盼望他们成才,一边担忧他们生活,还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
阿福感觉一股酸涩从心头涌到了鼻头,他的眼眶瞬间就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