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老实讲薛凝之前也考虑过,若被皇后笼络可会做什么违心之事,她心里也是有点警惕的,今日一见却不由心折。
  裴后叹息:“有心思当然没什么不好,可如此行事,便是不成了。从此你不必在宫中做事,也不必留在京城。卸去宫中职务,回去益州祖宅,反思己过。修个三五年,再议嫁人。”
  周采蕙含泪领罪,被人押下送出宫。
  裴皇后又望向淑妃:“淑妃近日,似要替人申冤,不若今日说一说。”
  淑妃心里跳跳,暗暗有些心惊。
  淑妃也不是没心气儿的人,只是裴后如此精明,淑妃也不得不收敛锋芒,将那心气儿都压了压。
  她匆匆向前行礼,明德帝亦说但说无妨,淑妃方才开口。
  “臣妾阿姊邓珠为昌平侯夫人,五年前昌平侯身负杀人之罪,不过又谈不上证据确凿,只暂且拘在法觉寺。臣妾阿姊亦是心痛如搅,又羞又惭。”
  “若昌平侯有罪,国法跟前,臣妾阿姊绝不敢置喙。可如今瞧来,此案却颇有疑点。那便是当初办案之人,乃是前太子幕僚越止。”
  “陛下想也知晓,这位越署令当初受太子举荐,去了廷尉府。只不过后来扯出身世,他方才削了官职,后又离开了太子府。”
  这些话不免有些得罪裴后,毕竟如今越止回京,是裴后将之召回。
  时过境迁,本来这些已被淡忘,可淑妃却扯出来。
  念及裴后,淑妃不免心中惴惴,一咬牙,还是禁不住说出口:“越止之所以被废太子弃之,乃是因为他是晋孽遗孤。”
  “当初晋朝腐败,民不聊生,才有大夏顺应天命,以夏代晋。之后百姓安顺,四海安宁,偏有些晋朝旧贵纠缠不休,时有造反。”
  “直到咸宁二年,陛下才下旨,饶罪晋孽,不再追究,以此劝服叛军,令其归于王化。越止偏生是晋孽遗孤出身,得人帮衬,方才步步高升,甚至颇得太子器重。后来身份揭破,虽陛下赦罪,不必将之处死,却也被削官放逐出京。”
  薛凝大约是听出了几分,心里略略有数。
  这是在扣办案之人的毛病,比如越止的身世,就值得做一做功夫。
  要按薛凝说,虽然越止是个阴暗批,又是这么个身世,也不能扭着说越止办案不认真吧?
  不过昌平侯府既然想翻案,自然能攻击的都攻击。
  但也略略牵强了些。
  不过淑妃显然还有大杀器,如今淑妃也将大杀器给祭出来:“十九年前,彼时陛下尚未饶恕那些晋孽,各地亦有骚乱,比如当时宁仙县。昌平侯奉旨去宁仙县平乱,因逆贼不肯降,故也一并族之。”
  “当时所屠,便是越署令的亲眷族人,其中甚至有越署令父母。彼时越署令不过两岁,早早被忠仆抱去别处养着,倒是逃过一劫。如今陛下已赦,不再追究,可是这些逆贼遗孤又怎么想?”
  “时移势易,到了五年前,当时犯错的昌平侯却落在越止手中。”
  “陛下,便算越止没有谋逆心思,可他对昌平侯会怎样想?因此生出怨憎,想要报复一二,令其获罪坐实,岂不是人之常情?难道当年的越郎君还有包容宽宏
  的胸怀?”
  薛凝不好点评别的,但越止确实心胸并不宽广。
  当时相识,宁川侯府之中,魏楼只不过几句话得罪了越止,就被越止好一番输出。越止轻轻放过灭族仇人,可能吗?
  薛凝自己都不能信。
  越止是那样的,小气。
  看着挺记仇的。
  第63章 以年纪越大,爱的女娘年纪却越……
  一番哭诉,淑妃虽然是哭诉,但哭诉得也很有策略,该说的都说清楚了。
  薛凝一时不能分辨淑妃所言是真是假。
  大概率是真,因为没必要说假,查出来了可是要打脸的。
  但薛凝仍打算查一查。
  这桩差事顺理成章也落到了薛凝身上。
  毕竟今日裴后刚给薛凝转正给编制,薛凝也要显得能干活。
  裴后又说此案十分要紧,玄隐署必定也会全力襄助薛娘子,淑妃也做出感激样子,倒是一派其乐融融。
  待宫宴结束后,薛凝归去之际,一辆辇车行来,拢开车帘,露出裴无忌面容。
  裴无忌是如今新贵,陛下亦对他十分恩宠,还特意赐了辇车送裴无忌出宫。
  如此得意,谁看了不眼热?
  裴无忌:“薛娘子,上车吧。”
  薛凝虽不满意裴无忌理所当然语气,但估摸着裴无忌是要跟自己讲公事,故也上了辇车。
  裴无忌果然讨论的是案子:“我准本挑申靖帮你,他为人细致,功夫也不错,也没什么自己主意。你若要查什么,和他说便是。还有便是——”
  他嗓音似顿了顿,仿佛有些气恼:“对着越止,自己小心些。”
  薛凝称了声是,又有些好奇:“依裴少君所见,越郎君可会做出这等构陷之事?”
  其实答案是肯定的,裴无忌素来不喜越止,一直觉得越止十分阴暗,隐隐有打压之意。每次见到越止,裴无忌面色都不怎样好看。
  故倒不指望裴无忌能说什么好话。
  但出乎薛凝意料,裴无忌居然犹豫了一下。
  犹豫一下后,裴无忌方才说道:“似乎,也并不像他性情。”
  薛凝大为震惊。
  裴无忌补充:“既是秉性凉薄,便是只爱自己。他怎会对亡故父母有这样情分,甚至还费这些心思?”
  薛凝无语凝噎。
  她忽而听着裴无忌对自己说道:“你自己小心才是。”
  薛凝有几分惊讶,她抬起头时,裴无忌已经侧过脸去。
  到了宫门口,薛凝下了马车,一旁有人将卷宗送来。
  马车滚滚,薛凝也在车上翻看卷宗。
  她已略略听过昌平侯府旧事,不过皆是旁人转述,还是眼前卷宗记录得真切些。
  陈薇死于五年前、
  五年前的二月十四,已入了春,陈娘子据说是去京郊圆安寺拜佛上香,被人劫杀于路旁。
  她尸首弃于道旁泥水之中,姿态狼狈,容色惊恐。
  不过衣衫完整,未有受辱痕迹。
  那验尸格目也写得十分细致。
  据验尸格目所载,陈薇死得也惨。
  尸僵遍体,面覆薄霜,唇紫而目瞠。后枕骨粉碎塌陷,创口径二寸三分,创缘呈下凹棱形裂痕,内嵌铜碎屑。
  背、臀、股共计长条形皮下血瘀十七处。首击位于左肩胛,末击止于右外踝,第十六击击断第三肋,骨茬刺破肺叶。
  左臂折损,尺骨中段粉碎性断裂,断端呈竹节状。另外桡骨外旋脱臼,腕关节掌面见靴底纹压痕。
  因沈偃关系,薛凝也翻了一些廷尉府卷宗,勘验一节大抵十分粗陋,或勘验粗疏,或描述不准确。
  这份验尸格目却写得很细致。
  薛凝见过越止几次,越止总是慵懒不经心样子,叫人不免觉得越止做事必定不会多上心。
  聪明人总是会比较懒散的。
  如今读着当年卷宗,薛凝倒是品出几分越止的细致。
  她将这份卷宗读完,心忖如若不是越止身世上可让人置喙,这桩案子办得完全没有问题。
  死者身上多处受伤,有虐打报复倾向,又未丢失贵重财物,不似路遇劫杀,反倒像是与死者有私人恩怨要狠狠出这一口气。
  再来致命伤是重物殴打陈薇头部,而死者伤口凹陷出发现的铜碎屑。
  而郦婴祖父曾追随太祖皇帝,不但立功封侯,还得赐一双黄金锏。
  名字是黄金锏,其实是熟铜打造。
  因是太宗所赐,故也是一份尊荣,故当作传家宝一样传下来。
  锏无锋,却有四棱,长约三尺。
  以此击打受害者头部,便为下凹棱形。而死者身上长条形殴打痕迹,也可与此吻合。
  于是当时查案的越止便下了判断,作案工具就是郦家这一对儿祖传的黄金锏。
  如此既符合熟人作案,也吻合尸体上验出的兵器痕迹。
  加之郦婴还与陈薇有私情。
  自来私情是最易出人命的,而且两个人搞的还是禁忌之恋。
  这越禁忌便越易生出什么问题。
  再来便还有人证。
  这陈薇养在昌平侯侯,又有恩人之女的光环,自然不能委屈了陈薇。
  这日常出入,也少不得有个婢子服侍。
  陈薇死了,她贴身的婢子紫兰还在。
  紫兰便亲口作证,说那日是郦婴逼迫陈薇下了马车,她偷偷跟去,看着郦婴打死陈薇。
  人证物证俱全,故彼时郦婴也获罪落狱。
  只不过后来紫兰自缢而死,少了关键性人证,于是案子便含糊下去。
  坊间传闻,说是昌平侯府为了面上体面,逼死了紫兰这个关键证人。不过谣传便是谣传,
  如果不是心存偏见,薛凝反倒觉得越止将这案子断得不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