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周祈再次肯定道:“有阿元就够了,好好把阿元养大,以后我们的所有都是他的,他也不必跟兄弟姐妹抢什么。”
  “你肯定你以后没有小妾?”
  “没有。”
  “没有庶子庶女?”
  “不会有!”
  周祈笑道:“你想问这个很久了吧?”
  顾佑安在他身边坐下,道:“也不是很想问,只是今日你主动说起来,我才想知道你的态度。”
  她既答应和他成婚生子,她就做好了一切准备,她相信自己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叫自己和孩子吃亏。
  不过,他既愿意说个明白,她还是很感激他,她握着他的手道:“你不负我,我必同你生死与共。”
  “先别说以后了,阿元要哭了,快哄哄。”见儿子瘪嘴了,周祈知道自己哄不住,连忙把儿子送到她怀里。
  顾佑安接过孩子坐到一旁,碰碰孩子的嘴,小舌头儿就利索地裹起来了,顾佑安一边解自己衣裳,一边问道:“从早上到现在还没吃过?”
  “没吃过,只喂了几勺水。”
  周祈凑过去,夫妻俩头靠在一起看孩子吃奶,本来还好好的,顾佑安突然感觉到他眼神不对劲,顿时脸颊一热推开他。
  他顺势往后仰倒,躺在软枕上,笑看着她的背影,心里皆是满足。
  今儿是阿元满月,跟外头说了不办满月宴,今儿也只有顾家人来了,一家人也没分桌,大人用饭时两个孩子的小床放在一旁,小丫头宁宁在那儿哦哦叫唤,一家子说说笑笑,倒也热闹。
  傍晚顾家人回去了,顾佑安叫人在院子里设祭桌,一家三口遥祭了孟皇后,这一日才算过去。
  周祈全程抱着阿元,祭拜完赶紧抱孩子进屋,揭开盖在襁褓上挡风的布巾,阿元冲他笑。
  周祈不自觉也跟着儿子笑起来。
  脱掉儿子的襁褓,抱在怀里轻哄着:“该睡了,再不睡,一会儿你娘过来又要念念叨你了。”
  阿元不会说话,只冲他笑,周祈笑叹一声:“好吧,一会儿你娘若是撵你出去,爹帮你说话。”
  原本说好了,白天孩子放在他们夫妻跟前,晚上孩子给奶娘带,周祈舍不得,十天晚上总有七八天是放在他们夫妻卧房里的。
  王妃还在洗漱,小菊站在卧房门口小声喊:“王爷,奶娘过来抱小主子了。”
  “叫她走,今晚上不用她。”
  “是。”
  过了会儿,顾佑安换了寝衣进门,瞥他一眼:“你自己留的,你自己带,别扰了我睡觉。”
  “不会扰你,阿元乖得很。”
  “你当我没见过阿元哭的时候?”顾佑安走过去摸摸儿子暖乎乎的小脚,道:“你这话昧良心啊。”
  周祈把孩子放在炕床上专门隔出来的位置上,笑道:“我靠着阿元睡,你放心吧。”
  不用她管是不可能的,粮仓还在她身上呢,半夜时感觉到被小猪拱熟悉的感觉,她困倦的眼都未睁,只叫小猪崽儿拱她。
  半梦半醒间,她恍惚听到周祈哄孩子的声音,感觉到他给她扯好衣裳盖好被子,她放心睡沉了。
  周祈愿意费心照看孩子,顾佑安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支持的,反正只需要她配合喂奶,晚上他愿意带着阿元睡那就带着吧。
  这样一来,一家三口的感情越发好了,唯一不好的是,三个多月后顾佑安渐渐没奶了,阿元只认她,哭闹着不肯吃奶娘的奶。
  孩子饿着声量却不小,哭起来时候小肚子一鼓一鼓的像只青蛙,嘴巴还张得特别大,好像都看到他嗓子眼儿了。
  折腾两日了,还是除了她的谁的奶都不肯吃,靠米汤喂着肯定不行,夫妻俩对视一眼,无奈叹气。
  周祈皱眉道:“换个奶娘试试?”
  “换了三个奶娘了,还怎么试?你儿子挑剔,换谁也不行。”
  空间里面倒是还有两罐婴幼儿奶粉,她也不敢给阿元吃,一是怕放了那么久不好,二是也不方便拿出来。
  阿元哭得直抽抽,实在没法子,顾佑安叫刘忠去问问,后院有没有养着奶羊奶牛。
  刘忠立刻就说:“都有,原本养着是为了取奶做点心使的。”
  周祈叫他赶紧去弄一碗奶来,顾佑安忙说要煮过了再送来。
  刘忠亲自跑了一趟,奶煮好了送来,周祈抱着孩子,顾佑安来喂,喂之前试好温度,咬着牙威胁道:“你最好乖乖吃,若是再闹,小心挨揍。”
  阿元哭累了,估计也哭饿了,勺子放到他嘴边,他乖乖张口咽下去了,夫妻俩同时松了口气,唉。
  这会儿已经是五月初了,村里各家都忙着春种,杜氏前几日回村里了,才听到阿元闹腾不吃奶赶回城里来。
  杜氏她不着急回家,先来的祁王府,进门就着急问道:“阿元今儿吃了吗?三个奶娘的奶都不肯吃?”
  顾佑安才睡了午觉起来,叹气道:“都不吃,就吃我的,我没有了他就闹。”
  “你这么早就回奶了?我回村之前不都还好好的?请张大夫来瞧过没?”
  “我也不知道,请张叔来看过了,喝了两回药也没来,应该是彻底没了。”
  杜氏先去看了外孙,见外孙睡得正香,拉着女儿出去道:“也怪你们,阿元一直吃你的奶,奶娘的奶都没吃过两口,自然不习惯。”
  顾佑安无辜得很,怎么还怪罪她了。
  “娘您也别担心,阿元也快四个月了,再大一点能吃的食物就多了,他胃口壮,好养活。”
  杜氏叹气,也只能这样了。
  “祁王呢?”
  “我们娘俩歇午觉时他出门办事去了。”
  开春了,化雪了,冰封一冬的松江城醒了过来,一个冬天少有来往的东北军、燕州军等各处都有事情等着他处理。
  除了军队那边的事务要他处理外,他们夫妻早前商量好今年要建的专门培养军医的军医所,专门研究种子、农肥、农具的农研所都要动起来了。
  等春耕忙完后,再有半个月,停了一个冬天的官道也要重新开工了,忙着呢。
  杜氏小声道:“祁王忙,你就多带带阿元,叫祁王歇一歇。”
  “哎,娘您就别替我们操心了,我心里有数。”
  “你知道就好,娘就是白说一句。”
  过了会儿,阿元醒了,杜氏逗了会儿阿元,又亲自喂阿元喝奶,见外孙吃得挺好,也就放心了。
  杜氏在祁王府留到半下午要走,顾佑安说不着急,吃了晚食再回去也成。
  杜氏着急回去,道:“家里忙得很,我就不留了,等春耕完了我再来看你们娘俩。”
  顾佑安抱着阿元送她娘出去,杜氏不叫她送:“虽然开春了,风吹着还凉,早晚孩子别往外抱。”
  “好,我知道。”
  送走她娘,顾佑安抱着孩子去书房,边走边吩咐晓月:“去叫刘忠来。”
  晓月行了礼,连忙去请人来。
  刘忠过几日就要跟胡家人去武昌府了,走之前他随他干爹刘凌把江南那边的势力过了一遍,一些安排要在水面下进行,最好不知不觉就把该拉拢的人拉拢过来,把该送上高位的人送上去。
  顾佑安对刘忠的办事能力很放心,曹家胡家的事他定然能处理好,顾佑安在意的是叫他去南边寻船工的事。
  “只要人肯定过来,他们的家小都可以安置,等官道修通了,东山港那边会成为宁波府那样商贸繁荣的地方。”
  “除了船工之外,若是能引来船厂的工匠更好,咱们松江城不
  缺好木材,若是有工匠,咱们大可以在港口建一座船舶坊。”
  有自己的造船厂,有自己的工匠,有熟练开船的船工,从上到下都在松江城的控制下,也不怕朝廷不肯卖大船拿捏他们。
  刘忠领会到王妃的意图,他道:“大周朝水师都是从应天府出来的,水师所用的战船都出自应天府的宝船坊,宝船坊的工匠造船手艺最好,只是他们属于匠籍,归朝廷管,不接外头商户的买卖。”
  顾佑安:“朝廷规定匠籍世代都不得转业,必须接受朝廷征调,匠人子孙后代都脱离不了身份,以往逃亡的不少吧。”
  刘忠点头称是:“不只是造船的工匠,挂了匠籍的其他行业工匠,历朝历代逃亡的也不少。”
  顾佑安笑道:“咱们松江城厚待工匠,工匠后代可读书为官,可习武为将,也可从商。”
  刘忠立刻道:“奴才一定尽力请来工匠。”
  “嗯。”
  顾佑安对刘忠这次南下很看重,给他派了一位侍卫,为了掩人耳目,里头有男有女,到时候在外头碰到麻烦了,也好假作身份。
  五月中旬,杜家人到了,顾佑安吩咐周尘安顿好来松江城定居的杜家族人,她抽空见了杜二叔和胡家人后,杜二叔他们花了几日工夫采买药材,五月下旬就急忙入关去。
  刘忠带着侍卫跟商队同行。
  刘忠走后,顾佑安身边缺个总揽的大管家,晓月被提了上来暂代刘忠的位置,主院里一切事务照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