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咦,地窖里什么都没有。”阿萱蹲地上瞧。
  “过几天就有了。”
  吃的用的,都少不了。
  第17章苏家的厚礼
  家里什么都没有,许多东西要添置,留下顾文卿照看小女儿,顾稳和杜氏带着大安安去镇上瞧瞧。
  顾文卿:“娘,叫安安留下吧,我跟你们去。”
  杜氏不让,只说:“咱们家离开猛虎岭不远,放你两个妹妹在家我不放心。”
  顾文卿一想也是:“那你们也尽快回来,天儿晚了不安全。”
  杜氏把包袱里三个还没吃的干饼子拿给儿子:“你们兄妹俩吃吧,别饿着。”
  阿萱嫌弃别开脑袋,她才不想吃这个。
  “娘,买好吃的回来,哦!”阿萱仰头期盼着。
  杜氏顿时笑道:“吃了一路干饼子了,这会儿倒是嫌弃上了。”
  杜氏一边出门一边交代儿子:“院门关紧了。”
  “哎。”
  目送爹娘和妹妹离开,顾文卿关好院门,俯首抱着阿萱去屋里坐着,才坐一会儿,放开阿萱,又躺下。
  两只手交握垫在脑后,长叹一口气,顾文卿觉得,好像许久,许久,没有怎么放松的时候了。
  阿萱在光秃秃的炕上滚一圈,趴在哥哥头上,扒拉哥哥头发:“哥哥,你头发长虱子没有?”
  “别闹我,叫我歇一歇。”
  这一路走来,又是睡草堆又是跟人挤一块儿,不长虱子就怪了。
  阿萱小屁股一扭,滚旁边去了,她盯着屋顶,忍不住嘴痒,又说:“哥哥,咱们家屋里怎么没摆个灯笼呀,我想要红色的,好看。”
  “哥哥,哥哥……”
  顾文卿叹气:“阿萱,你想睡觉吗?”
  “不想睡觉,我肚子饿。”
  “肚子饿就来吃饼子。”
  “切,不想吃。”
  阿萱执着地盯着屋顶,嘟着脸颊,小嘴蠕动着,又是饿又是馋嘴:“姐姐给我好吃的。”
  兄妹二人都躺炕上,一个想休息,一个想吃好吃的,一个不想搭话,一个话多得烦人,两人说话也是有一句没一句的。
  那边,顾佑安跟爹娘已经走出邻山村了,村口外就是一片山林,三人默契地走进去。
  家里衣食住行什么都缺,今晚上先要弄些吃的,和保暖的衣物。
  顾佑安先去厨房拿锅碗瓢盆等东西出来,顾稳和杜氏看了都觉得不妥当,太好了,不像是大晋朝能有的东西。
  这巴掌大的锅,像镜子一般光亮,这刀,精钢打造的,骨头都能斩断,甚至还有陶瓷做的刀。
  再说这碗,全是精美的瓷器,女儿拿出来的部分瓷器,他们家还在洛阳时也是用不起的。
  “安安呐,就没有陶碗陶盆的?”
  “也有,就是那些都是巧做拙样儿,日常生活中,观赏性远大于实用性。”
  杜氏手里拿着一个塑料盆舍不得放下,真轻巧,也不脆,一看就好用。
  “铁打的刀呢?”
  顾佑安摇摇头:“在我原来生活的地方寻常很少有用铁制品的,铁制品容易生锈,没人用。”
  顾稳叹道,千载时光弹
  指一挥间,真是想象不到后世寻常百姓家,过的这般好。
  “再去找找有没有其他咱们能用的。”
  “嗯。”
  顾佑安去空间厨房里找了一遍,最后去一楼拿粮食时看到柚子为了开农家乐买的那些大铁锅,这肯定用得上吧。
  杜氏围着大铁锅转了一圈,又摸了摸:“这铁锅这般薄,耐用吗?别用上三五个月锅就漏了。”
  “不会,薄虽薄,但是质量好。”
  铁锅质量好不好且不知,只看这光滑的模样,就不是手打出来的铁锅。
  杜氏道:“也罢,拿回家用上三五日,锅烧黑了就不显眼了。”
  顾稳也觉得这锅不出格,可以用。至于碗筷这些,不好用安安拿的,要去镇上买。
  再说粮食,顾佑安拿出来的米面粮油都是好东西,特别是大米,舂出来的米没这么白净的。面粉也是如此。
  “不是粮食的原因,是因为去壳磨粉的机器的缘故。”
  现在就是乡下地方,各家都有一台打米机,磨面机,吃完了自家打就是了,都是吃新鲜的。
  顾家一楼杂物间里就有打米磨面的机器,因顾佑安外婆要处理药材,家中还有磨药材的机器。
  顾佑安找了又找,找出几袋丢在角落的,一斤包装抽真空的糙米,估计是平日里买东西送的赠品,还没开封。
  杜氏感叹:“我的天爷,一袋米竟装的这样好看。”
  顾佑安拿出来的红薯、芋头等菜,顾稳道:“松江城不产芋头,不好拿出来。”
  顾佑安把芋头放回去,拿出一颗水灵灵的白菜来:“后院种着些白菜、蒜苗、莴笋等鲜菜,那些可以拿出来。在山海关买的干鱼、昆布也可以放着慢慢吃。”
  顾稳颔首,这些可以。
  “唉,要不是为了避着文卿和萱萱,咱们什么好东西吃不得。”杜氏忍不住叹道。
  那确实是,不过女儿的安危远不是这些口腹之欲能比的。
  除开吃,再说保暖的衣物棉被等,顾佑安原想拿三套出来,爹娘一套,她和阿萱一套,哥哥一套,杜氏说太张扬了,拿一床棉被出来就行了。
  杜氏道:“我跟你们姐俩睡,你爹跟你大哥睡,炕烧着也不冷,原本有一床旧棉被,你再拿一床出来盖就是了。你哥不傻,拿这许多东西回去,他肯定会怀疑。”
  “那就听娘的。”
  一家三口商量好要拿哪些东西出来,缺的东西这会儿去镇上添置,碗筷桶盆等小件且不提,因买了一百斤粮食,及两缸腌菜,另给了二十文钱,掌柜打发小二牵着驴车把买的东西送去顾家。
  回去路上,顾稳去里正家走了一趟,打听柴火的事。
  “这个容易,村北边有户姓罗的人家,他们家人口多又勤快,往年冬天也砍柴送去卖,你们去找他们家,肯定能买着。”
  “多谢里正。”
  里正笑呵呵目送顾稳出门,关上门口,屋里的里正娘子才开口道:“新来的这户不是流犯么?怎的一来就有银子买这买那的?”
  “没见识,流犯跟流犯能一样?”
  顾家虽是流犯,却免了五年开荒,今日上午衙门差役送他们过来,客气得很,一看就知顾家是有门路的。
  “哼,都是流犯了,还分个三六九等,当年我们家流放过来的时候,一家十几口人病的病死的死,最后剩下五六个走到松江城,纵使现在想来,我这心就跟药汁子泡过似的。”
  里正叹了声,摇摇头,不愿再说。
  顾家三口回到家,顾文卿开门看到爹娘添置了这许多东西,顿时都惊了!
  顾稳送走送东西的小二,瞪儿子一眼,还不快把东西抬进去。
  “娘,娘,买什么好吃的?”阿萱噔噔噔地跑来。
  杜氏怀里揣着四个包子,分给阿萱一个:“是酸菜包子,这是给你们兄妹俩留的。”
  顾文卿看了眼包子:“娘,你先给阿萱吃,我把东西搬进屋再吃。”
  “行,那你慢慢搬着,我去一趟田家。”
  顾稳不放心,也跟着去。
  “安安,爹娘他们去田家作甚?”
  “估计是为了买柴火。”
  他们家缺柴火,田家肯定也缺,两家一块儿去罗家,买得多或许能便宜些。
  顾文卿从麻袋里拿出一把柴刀:“银还是省着些花,明儿我和爹上山砍柴去。”
  “咱们家剩下的银子不多,也买不了多少柴火,爹娘估计是想着先把这几日对付过去再说吧。”
  顾文卿看妹妹一眼:“咱们家到底有多少银子?”
  他怎么感觉一直花不完似的。
  顾佑安笑了笑:“我不知道,你问爹娘去。”
  兄妹俩把东西都搬进去,顾文卿吃了包子,挑着刚买回来的木桶去河边挑水去了。
  顾佑安又叹气,还是赶紧下雪吧,雪厚了,以后就拿雪煮水,或许能干净些。等熬过了冬天,明年想法子打口井。
  顾佑安在屋里收拾着,过了会儿,顾文卿挑水回来了,顾稳和杜氏跟罗家两个儿子挑着背着木柴也回来了。
  这时,村口过来一列车队,五六辆大车拉着不知道什么东西,里正在前头引路。
  这是苏家送礼来了。
  苏家手脚够快的,他们上午才在松江城安顿下来,半下午就送来这许多东西,可见他们的心意。
  苏家真心送礼,送的都是顾家如今用得着的东西,棉被三床,棉衣五套,锅碗瓢盆等若干,粮食菜蔬等三百斤,另有其他鸡鸭等风干的杂货一麻袋。
  杜氏喜不自胜,陆氏这人讨厌归讨厌,做事还是挺敞亮的。
  六辆大车,五车东西是给顾家的,还有一辆车的东西是给田家的。
  送走里正等人,关上门来杜氏就大笑几声:“等明年天气暖和了,我去山上捡些菌菇晒干了给陆氏送去,算是我心意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