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瘦肉酥烂却不失嚼劲,酱香中带着淡淡的酒香和甜味。
  “顾笙,这肉怎会如此......”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
  钱世荣已经连吃了三块,满足地眯起眼睛:“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却又回味无穷。”
  “顾老板,这道菜当真是一绝!”
  他摇摇头,又夹了一块。
  “接下来是清汤燕菜。”顾笙示意小丫头们端上白玉汤盏。
  盏中清汤澄澈如水,燕窝丝缕分明,像一朵绽放的银花漂浮其中。
  汤面上点缀着两片嫩黄的竹荪,几粒鲜红的枸杞。
  林清羽小心地舀了一勺,汤入口的瞬间,眉毛惊讶地扬起:“这汤......”
  他细细品味,“明明看起来清如水,味道却如此醇厚鲜美。”
  郑秋娘轻轻吹散热气,小啜一口:“这汤底用了老母鸡、火腿吊味,却又滤得如此清澈,顾弟弟好手艺。”
  “西湖醋鱼来了!”李倩、李娥前后端着一个青花鱼盘快步走来。
  鳜鱼身上浇着琥珀色的酱汁,撒着嫩绿的葱花和鲜红的辣椒丝。
  鱼肉雪白,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成蒜瓣状散开。
  柳如是夹了一筷子,鱼肉入口的瞬间,酸甜适口的酱汁与鲜嫩的鱼肉完美融合,让她不自觉地闭上了眼睛。
  “这鱼肉......怎会如此鲜嫩?明明蒸熟的,却像是活鱼般,很有弹性。”
  “秘诀在蒸鱼的火候和最后的浇汁。”顾笙解释道,“鱼蒸到刚熟就要立刻出锅,浇上热油激香的酱汁。”
  李明远已经吃了小半条,又盛了碗米饭拌着酱汁:“这酱汁酸甜开胃,配米饭绝了!”
  最后上桌的是竹荪肝膏汤。
  乳白色的汤中漂浮着淡褐色的肝膏,切成菱形的竹荪像小舟般载沉载浮。
  周兰刚生产完,顾笙特意给他盛了一碗:“哥夫尝尝这个,最是滋补。”
  周兰舀了一勺,肝膏入口即化,鲜香浓郁却没有半点腥味。
  竹荪脆嫩,汤底醇厚,喝下去整个人都暖了起来:“这汤真好喝。”
  秦丽芳也喝了一口,惊讶道:“这肝膏怎会如此细嫩?像豆腐一样。”
  “鸡肝要反复过筛,蒸的时候火候要恰到好处。”顾笙笑着解释。
  宴席过半,李倩端上了一盘盘精致的点心。
  荷花酥层层绽放,枣泥山药糕绵软香甜,杏仁豆腐滑嫩爽口。
  “这些都是倩儿做的。”顾笙骄傲地介绍,“她学得很快。”
  李倩脸红了,小声道:“是二哥夫教得好。”
  钱世荣尝了一块荷花酥,酥皮在口中碎裂的瞬间,香甜的豆沙馅流了出来:“李小姐手艺真好!”
  他由衷地赞叹,眼睛亮晶晶地看着李倩。
  少女羞红了脸,低头摆弄着衣角。
  一旁的李娥突然“哎呀”一声:“钱公子,你碗里的东坡肉都快戳烂了!”
  众人哄笑中,钱世荣红着脸放下筷子。
  李倩不明所以,夹了块醋鱼放他碗里:“尝尝这个,二哥夫的拿手菜。”
  少年郎盯着碗里的鱼,耳朵红得能滴血。
  李娥在桌下悄悄踢了妹妹一脚,换来一个茫然的眼神。
  酒过三巡,院角的梅树下,周林安终于鼓足勇气拦住正要离开的郑秋娘。
  梅枝横斜,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阴影。
  “郑小姐,我、我有话......”
  “周少爷要和我说什么?”郑秋娘团扇半掩面,眼中带着狡黠的光,“你鞋面沾了东西。”
  周林安低头看去,哪里有什么东西?
  正疑惑间,手心忽然被塞了个香囊,绣着缠枝莲的缎面还带着女子的体温。
  “呆子。”郑秋娘翩然离去,留下呆滞的周林安。
  夕阳西沉时,宾客陆续告辞。
  顾笙和李修远站在门口送客,檐下的灯笼已经点亮,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
  赵明轩突然将李修远拉到一旁,压低声音:“修远,安子和郑小姐......?”
  李修远:......?
  “嗯。”一旁的顾笙眼中带笑,目光落在远处正在收拾碗筷的周林安身上,“郎有情,妾有意。”
  李修远惊讶地瞪大眼睛:“什么时候的事?”
  “你呀,”孤生伸手捏了捏他家相公的手,动作亲昵又自然,“大致是光顾着看我了。”
  赵明轩:......对不起,打扰了~
  院内,李倩正帮着收拾碗筷,忽然感觉袖中一沉。
  她疑惑地掏出一支木雕的桃花簪,做工不算精致,却透着用心。
  抬头四望,只看见钱世荣匆匆离去的背影,耳根通红。
  这一幕刚好被顾笙撞见。
  “这丫头......”他摇头失笑,转身时撞进李修远怀里。
  那人顺势环住他的腰,在发顶落下一吻。
  暮色中,他的眼眸深邃如潭,盛满了无需言说的情意,新挂的红灯笼次第亮起。
  石榴树上的祈福绸带在晚风里轻扬,其中一条新添的墨迹尚未干透——
  “愿岁岁年年,人月两圆。”
  第110章 放年学了
  小栗子的三朝宴结束后, 李家小院渐渐恢复了平日的宁静。
  清晨,天还刚亮透,院子里便传来窸窸窣窣的动静。
  今日是李勇和李娥兄妹启程回上水村的日子, 再不回, 就赶不上年了。
  “堂姐,这些是二哥夫给大家准备的布料,说是今年川州府最新到的款。”
  李倩帮一边整理, 一边叮嘱,“还有这包点心, 是昨儿个特意做的, 路上别压坏了。”
  李娥点点头,将几个沉甸甸的包袱小心翼翼地码上马车。
  车厢里已经堆满了年货——腊肉、熏鱼、干果、蜜饯......
  “这,这也太多了......”李勇挠了挠头, “咱们村过年都没这么丰盛过。”
  李倩抿嘴一笑:“二哥夫说了, 今年我们家在川州府过年了, 这些东西带回去,让大伯母分给村里的亲戚们, 也算是咱们的一点心意。”
  正说着,顾笙披着外衣从屋里走出来,手里还提着一个小竹篮:“勇哥, 这个带上。”
  竹篮里装着几包药材,上面细心地贴着标签——“风寒”“跌打”“消食”。
  “这些都是常用的,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 也能应应急。”
  顾笙说着, 又从袖中掏出一个小荷包,“这是给大伯母和小安的,让大伯母别省着, 该花就花。”
  李勇连忙摆手:“这、这怎么行?你们在城里开销大......”
  顾笙笑着将荷包塞进他手里:“咱们是一家人,别说见外的话。”
  李明远也走了过来,拍了拍李勇的肩膀:“路上小心,开春后再送小娥来。”
  李勇眼眶微热,重重地点了点头。
  ---
  送走李勇兄妹后,李家小院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
  周兰的身体恢复得不错,脸色一日比一日红润。
  小栗子也不再是刚出生时那皱巴巴的模样,小脸圆润白嫩。
  一双黑葡萄似的大眼睛滴溜溜地转,可爱得紧。
  李明远彻底成了“孩奴”,每日除了必要的店铺巡查外,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夫郎和孩子。
  “兰儿,你看,小栗子笑了!”李明远趴在摇篮边,像个大孩子似的逗弄着儿子,
  “他是不是认得我了?”
  周兰靠在床头,眉眼温柔:“他才多大,哪能认人?”
  话虽这么说,目光却一刻也舍不得从孩子身上移开。
  秦丽芳端着鸡汤走进来,见状忍不住笑道:“明远啊,你这当爹的,比孩子还黏人。”
  李明远憨憨一笑,接过汤碗,小心翼翼地喂周兰喝:“娘,您说小栗子长得像谁?”
  “眼睛像你,鼻子嘴巴像兰哥儿。”秦丽芳慈爱地看着孙子,“将来准是个俊俏的小郎君。”
  与此同时,顾笙却忙得脚不沾地。
  前日他刚接到赵将军的信件,原定开春交付的五千斤泡面,将军希望年前先调拨半数。
  信中提到,这两千余斤泡面是给将士们过年加餐,权当改善伙食。
  顾笙当时看完信后,鼻尖猛地一酸。
  在他记忆里,泡面向来是实在没得选才会吃的食物。
  此刻在这里,竟成了将士们改善伙食的佳肴。
  自从泡面工坊成立后,产量不仅逐渐提升,还慢慢实现往各地销售了。
  于是他便决定,自掏腰包再为将士们添两千份罐头!
  罐头现在还实现不了批量产,但在这两日赶制出两千份,应该还是可以的。
  泡面工坊里,灶火日夜不熄。
  “将军急要这批货,咱们得加紧赶工。”顾笙卷着袖子,亲自示范罐头的制作方法。
  “肉要先煮熟,再装罐密封,最后高温蒸制,这样才能保存得久。”
  工坊里的工人大多是退役士兵,一听这批罐头是送给北疆将士的,一个个干劲十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