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476节

  陈子谦和耿玉莲已经在刨红苕,下午陈子谦将羊放到周边的地里,继续刨红苕,陈安也参与进来。
  周边田地里的苞谷、红苕,很多人家都收得差不多,没有庄稼,倒是好放牲口。
  尤其是苞谷地里边,总有残留的苞谷籽,运气好的羊还能寻到整个的小苞谷。
  地里的那些像是永远都割不完的杂草,此时已经有了饱满的草籽,这些东西对于牛羊来说,是积蓄肥膘过冬的好东西。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都会是家畜最肥壮的时候。
  红苕挺适合瘦地,别看藤子长得不怎么样,土里埋着的红苕却是不小。
  一个个红苕从地里翻刨出来,晒在太阳下边,一地都是,看着挺喜人。
  冯丽荣在家闲不住,也领着孩子到地里来帮忙,捡拾红苕装袋,也帮忙招呼羊群。
  地里还有不少南瓜藤,有一个个磨盘大的南瓜躺在地里还没收走,不能让牛羊给啃了。
  陈澈手脚闲不住,踉踉跄跄地在地里跟着忙,一次捧一个红苕往撮箕里放,忙得不亦乐乎,没少在地里摔跤,弄得满身是泥。
  陈安忙着去将他提起来,伸手捏着他胖嘟嘟的小脸:“厉害咯,扯扯也能帮着干活了!”
  这一捏,捏得孩子两边脸庞上都是泥痕,像极了一个小花猫。
  李豆花在下午的时候找到地里来。
  陈安见他来了,迎出地,到地头的草地上坐下。
  “狗娃子,我没得怪你的意思,我家儿子、儿媳不懂事,我已经说过他们了,他们是不晓得烟毒的厉害…这个事情啊,说来还是怪我,教那龟儿挣钱,却没有教会他啷个用钱,这手里边钱一多,心里就花了,就容易上当受骗。
  把他送进去也好,估计是救他最直接有效的一个法子。希望他出来以后,能本分做人。”
  李豆花叹了口气,从怀里摸出一些钱递给陈安:“这些钱你收起,往那么远的地方跑一趟,本来就在帮我的忙,啷个还能让你兜起这一趟的花销。”
  陈安将他的手推了:“师傅,还给我钱干啥子,你给我的还少蛮,主要是能理解,不怪我就行了。
  这个事情,一开始我确实单纯地想将他给捆了带回来,只是他不愿意,还忙着叫人,说是要弄死我。
  我其实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还有苏同远那龟儿,最是可恶,以后要是见到了,不能放过,最是坏事的一个人。”
  话虽然这么说,但陈安真不知道,苏同远那家伙,还敢不敢回来。
  他隐隐觉得,这家伙要是回来了,对自己很有可能又是一场麻烦,得相当提防小心才是,揍他的那一顿,算是结仇了。
  李豆花清楚苏同远的过往,从锦城回来以后,这货的所作所为,标准的一个白眼狼,一家子,就没一个是能让人看上眼的,他微微点了点头:“这龟儿确实要小心,要是哪天让我碰到了,老子不收拾他才怪。”
  陈安看了看李豆花,笑问道:“师傅,以后不打算在山沟里边住茅草屋了撒?”
  “不住了,我回去住,老子出钱盖的房子,住得理所当然!”
  “这就对了撒,一个人在山沟沟里边,也苦闷得很…不过,话说回来,你住的那个地方,四面环山,沟里边那片地方还挺平整,又有水…”
  “你娃儿是有啥子想法蛮?”
  “觉得地方不错,以后用来养牲口应该会很不错。”
  “那还不简单,去把那地方开成地撒,先占起,隔黑潭子村远了,离你这里要近得多,也要方便得多,反正是公家的地方,又不属于哪个生产队,现在又没得啥子人管开地的事情,先种上几年地,那就是自己的地盘,到时候把路修一哈,干啥子都可以。”
  “我也是这么个想法…你真不要啊?”
  “你觉得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做啥子?至于我家那个不成气的儿子,就不是能干事的人,要开地也不可能选这么远的地方,村子周边能开的地方不少。”
  “那我回去想哈!”
  陈安心里有了小盘算。
  两人在草地上闲聊了一会儿,李豆花领着巴豆回黑潭子村了。
  陈安则是继续下地干活。
  晚上的时候,他越想越觉得那地方山形地势很好,确实是个搞养殖的好地儿,他寻思着,若是要建养猪场,那片地也足够了,确实该先占下。
  不然,等到有人知道李豆花不在那里住了,成了无主之地,一定会有不少人抢着去那儿开地。
  所以,和家里人一合计,抓紧时间,把瘦地里的红苕刨完,地抓平,撒上油菜以后,陈安和陈子谦赶着自家的水牛,扛着犁头就去了沟里,先赶着牛,转周围犁了两圈,算是把地给圈下。
  然后又花了三天时间,把边缘的杂木、杂草进行清理,堆积在圈出的地里,一把火给烧成草木灰。
  能犁的地方犁,犁不动的地方就挖。
  又折腾三天后,算是将那片足有四亩左右的椭圆形地块,给开成了荒地。
  再过三天就是冬月初八,火锅店开业的日子。
  在家好好洗了澡,休息一天,隔天陈安领着冯丽荣和孩子,带上家里积存的山货,赶往县城。
  第519章 羚牛入村
  与其说是参加火锅店的开业,还不如说主要是为了采购。
  陈安清楚自己是个外行,事情交给冯学恩、冯祥中操持,他们更有经验,自己插手,反倒容易坏事儿,当个甩手老板也不错。
  而且,他一个农村户口的人,显然没有身为城里人的冯学恩合适,自然,冯学恩就是最好的明面上的老板。
  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陈安懂。
  所以,陈安两口子很低调,啥也没说,就是一個去恭贺的亲戚身份出现。
  让陈安和冯丽荣挺意外的是,冯学恩给火锅店取的名挺好,就两字:巴食。
  看得出,取的是巴适的谐音字。
  巴适在蜀地是舒服的意思,意味着来这里吃火锅的人不仅能吃的舒服还能吃的开心,会有好心情。
  来恭贺的人不少,这其中就有骆祥文他们几个以及家人,还有不少县城里有头脸的人,冯学恩在这方面下了功夫,打点得挺好。
  鞭炮声响中,揭了红布盖着的用一块老木头简单阳雕弄得很沧桑老旧的招牌,算是开始了正式营业。
  剩下的就是口碑和人气的积累了。
  陈安领着冯丽荣,跟骆祥文等人打了招呼,两口子叫上跟着一起来凑热闹的冯正良,以及开着车子来帮忙拉东西的陈文志,在店里舒坦地吃了顿火锅,给冯学恩留下两千块钱作为备用后,到城里进行各种采购,然后当天就回了盘龙湾。
  说过要提供底料的,这事儿可有得忙,接下来正常营业了,就该持续不断地供应,这将是日常中隔段时间就得进行一次的事情。
  除了摆弄底料,陈安也没闲着,去找了宏山和甄应全,花钱从村里各家收了不少红苕回来,准备制作红苕粉,火锅里一烫,也是很不错的东西。
  在山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有红苕,而且都会做苕粉。
  红苕种植主要有四个环节,贮种、育苗、栽插、管理。
  栽插在“夏至”前后,深秋季节才开始采挖红苕。
  刚结束了红苕采挖,收购容易。
  一通忙碌下来,红苕在陈安家的仓房里堆积成山,来到这里的红苕红皮白肉,大小均匀,均是做晶丝苕粉的上好原料。
  然后,他又找来钟启秀、瞿冬萍和村里几个年轻的,手脚麻利的小媳妇帮忙,到家里制作苕粉。
  得把这些红苕清洗干净,村里没有磨房,只能送到镇上去进行粉碎,拿回来以后进行过滤沉淀。
  这种时候,红苕表皮中所含的杂质和油份会浮到表面上来,是一层黄色的东西,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油粉,没有取掉油粉的红苕淀粉做出来的苕粉呈深色,把油粉去掉,才能让苕粉晶莹剔透,有个好卖相。
  苕粉装大水缸里沉淀,经过一天一夜后,将水倒掉,剩下的便是白如乳酪,状若羊脂的水粉。
  这些工序都还简单,但到了制作苕粉的核心环节——浪苕粉的时候,就得慎重了。
  浪其实是个谐音,陈安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个字,反正在蜀地,大家都这么发音,其实就是把淀粉按一定比例加入清水搅拌后,舀到模具里放在大铁锅中进行蒸煮。
  这是个很精细且全凭感觉的过程,得有经验才行。
  大铁锅烧上一锅水,等水烧开后,就可以开始“浪”了。
  手持浪盆,置浪盆于水面上,前后轻轻摇晃,淀粉浆随着浪盆的摇晃“铺”满浪盆底部,从白色慢慢变成透明色,手劲巧的人,浪出来的粉皮厚度均匀。
  等到苕皮快干的时候,就把浪盆沉入水底,煮上一分钟。煮好后捞出来,一张苕皮就做好了。
  苕皮冷却后,接着起粉皮。
  起粉皮也有绝招,“浪”粉前先在浪盆底刷上一层菜油,起粉的时候从两边慢慢往中间扯,粉皮就倒挂在竹竿上了。经过一两天的晾晒,待粉皮完全干透就将其切成丝再晾。
  这种事情,交给冯丽荣安排,陈安则是叫上一帮子青壮,上了山采挖葛根。
  这东西,甜的做成粉,冲热水喝,苦的,也不用送去收购站便宜出售,也弄成粉条。
  还有蕨根也采挖了不少,制作成蕨粉和蕨粑。
  这是山里能弄到的东西,能不花钱去买就不花钱去买,自己弄出来,村里人得了钱高兴,陈安得到的东西比外面买的成品便宜,还地道。
  反正现在进入农闲时节,村里人在家里,除了家里的杂事儿,上山搂草积肥,砍柴准备过冬外,其它的时间就是在场子里烤烤太阳,拉拉鞋底。
  有这种赚钱的机会,一个个也相当乐意。
  正愁没事儿做呢,做得也积极。
  期间交了公粮,时间转眼到了腊月初三,再有二十多天就要过年了,也下起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
  而就在这段时间里,陈安请陈文志往县城里送过两次东西,都是这些日子积攒起来的苕粉、葛根粉、蕨粑之类的东西。
  第一车是属于初次试探,送去的量少,没想到,在火锅店里的销路很不错。
  第二车就装得满满当当了,包括几只从自家和宏山家挑选出的羯羊,一并宰杀了送往县城,火锅里也能涮羊肉啊。
  羊肉还好,猪肉就不行了,管制得很严格,只能是让冯学恩自己在县城里买,包括一些蔬菜。
  火锅店价格亲民,生意很好,这让原本还有些担心的陈安,算是彻底放下心来。
  学生已经放假,冯正良到县城开过一次会以后,在县城待了几天,就又跑回盘龙湾,整日缠着陈安去撵山。
  眼看大雪来临,寻思着店里除了吃火锅的客人外,还有不少人是冲着野味来的,不管是为皮毛还是野味,在下雪后的第三天,陈安叫上宏山、甄应全,把一直想进山的冯正良也给叫上,四人收拾准备一番,进了山里。
  这一次,陈安就没有只是选着珍皮兽打了。
  野兔、野鸡、斑鸠、竹溜子、麂子这些野味不放过,石貂、水獭、猪獾、狗獾、豪猪、灵猫、、豹猫、香獐子、狐狸、黄毛野猪等更不容错过。
  四人去的并不远,只是往北深入四十多里地的深山。
  甄应全火枪换成了双管,就连冯正良也扛上那把坤枪,配合着钢丝绳套,收获很不错。
  遗憾的是,哪怕香獐子都打到三只,却始终没有见到黑娃子,至于豹子,也只是在雪地上看到过一串脚印,估计是两天前的,没有浪费时间去寻找。
  这趟进山,只是去了一个星期而已,中间为了送东西回来,还耽搁了一天。
  还得忙着杀年猪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