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巴山猎耕记 第321节
陈安简单说了制作法子:将鸡枞撕成小块,放入菜籽油,热油后倒入鸡枞,炸上五分钟,在鸡枞都有些微黄的时候,接着放入切成薄片的大蒜。
大蒜也被油炸颜色变黄的时候放入干辣椒段、花椒、八角和一些芝麻。
略微炸一会儿,香喷喷的鸡枞油就可以了,装罐子里备用就行。
冯丽荣可比陈安会做菜得多,他简单一说,她就知道该怎么操作:“我还以为有多复杂,那么简单嗦!”
“本来就简单!”陈安微微笑了笑。
“真的香?”冯丽荣有些怀疑,担心浪费了那么多鸡枞。
“真的!”陈安肯定道:“不信的话你弄出来,等改天早上煮面的时候放点你就晓得了。”
“行嘛,那你去弄你嘞,交给我了!”冯丽荣自信道。
陈安点点头,重新回到院子里用那些破好竹篾,编织着竹篾花盆。
事实上,没过多长时间,陈安在外面都能闻到油炸鸡枞的香气了,冯丽荣也确定了这做法不错。
没别的毛病,就是废油,但想想以后,素面煮出来,往里面放鸡枞油也是吃,她倒也舍得。
只是栽种兰草而已,并不需要多大,以陈安的熟练,也就花了三小时时间,编出六个竹篾花盆。
然后他背着背篼,到院子旁的山坡上,弄来一些腐烂的松树皮和松球,外加一些山坡上的风化土,带回家里面,将三者弄碎混合,把四苗兰草栽上,上面铺了保湿的青苔,放到水里浸泡透水,然后将四盆兰草放到有树木遮阴的围墙上放着。
这是散光植物,不能暴晒。
另外,去年弄回来的金边兰草,春季的时候没有开花,但抽出了新苗,也被他分出两盆,栽在竹篾花盆里,顺便也进行了换土。
接下来几天时间,陈安将精力全用在了捡菌子这件事情上。
早上的时候,冯丽荣和冯正良一起跟着他去,下午就是他领着冯正良上山,冯丽荣则留在家里洗菌子。
习惯穿山的人,都了解山里的情况,知道什么地方会出菌子,出什么样的菌子,加上去山上放牛羊的陈子谦也会带些回来,几天下来,院子里之前晾晒草药的簸箕里,换成了简单烘到半干的各种菌子。
其中就以松露、野生香菇、大脚菌、松菌、木耳居多,另外还捡拾到一些松茸、青头菌、鸡油菌和羊肚菌。
这些东西,可都是站在野生菌类美味金字塔顶上的好东西。
一连在盘龙湾耍了几天,冯正良终于玩尽兴了,想着回县城。
冯丽荣想着他还得读书、找工作,也不留他,找了两个罐头瓶子,给他装了鸡枞油,又用蛇皮袋挑选着各种菌子给他装了一些,让陈安亲自帮他送到镇上,帮忙找一下去县城的车子。
一起走在路上的时候,冯正良不无感慨地说:“有的时候,是真不想回县城,乱糟糟勒,还没有在山里边安逸。”
“多少人想着回城,你倒反过来想呆在山里,有病!”陈安笑道。
“啥子哦,我回去了暂时也找不到事情做,总觉得无所事事。”
“你不是在读书的嘛,争取考过了,去找个学校当老师不就行了!”
这时候的师资力量挺缺乏,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民办教师,有不少识得几个字,自己小学刚毕业的人回去教学生,挺费劲。
若是能考了成为正式的老师,那可比民办教师要强太多,找个工作还是很容易的。
冯正良叹了口气:“不晓得为啥子,回到县城,我又开始想着在东北的日子了…这次过来,我其实想约你一起去趟锦城。”
“去锦城干啥子?”陈安愣了一下,不知道冯正良有什么用意。
“听说那边有不少人摆摊做生意,我想去试一下,说不定是个好的门路…另外还有个事,一个在锦城的朋友给我来信,说了一件趣事。
说是在眉山岷江江口处,有村民在河滩上挖到一大锭银子,有两三斤那么大,说是当地传闻,那里有张献忠的宝藏,被大水一冲就冒出一些来,天天有人在江岸边翻刨、寻找,看看能不能发笔横财。”
冯正良说这话的时候,看向陈安:“要不我们也试试!”
“石龙对石虎,银钱万万五…”陈安微微笑了笑,小声地念了两句。
冯正良惊奇地问:“你也晓得?”
“听说过!”
“去不去嘛?”
“做生意是假,为了张献忠的宝藏才是真的…”
陈安听出了冯正良的真实意图,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为了碰运气,专门往那边跑一趟,没得必要,你也说了,那些地方天天有人转,多少村民在那里翻刨,去了也没得你的份,要是能弄到手,早就有人去弄了,还是踏实点的好!
再说了,找到了你也未必能带回来,就即使带回来,也很难出手,都没得那路子!”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心里也想着,如果米仓山里也有藏宝,那会不会在这次洪涝之下,也露出一些来?
“路子我倒是有…”
“你有路子?”
“在汉中那边混的时候,认识个西安的人,私下里倒腾的就是这方面的事情。”
冯正良细细想了想,晃晃脑袋:“你说得也是,确实是我想多了,就在那地方住着那么多人,这么多年下来,也没多少人有那好运气找到多少金银财宝,这次听说有人发财了,肯定也会有更多人去找,等我去了,黄花菜都凉了!
算咯,老老实实读我的书,考教师…走了!”
东西肯定有,但那是能沉船的地方,有宝藏也必然是在江里。
若是有很专业的潜水设备,能潜入江底探索,根本见不到,听说江水挺浑,考古队都没有采用这法子。
陈安也相信,这次洪涝的冲刷,江底肯定显露出不少东西来,当然也可能被淤积的更深。
他没到过那地方,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最有效的办法,自然是直接仿着考古队围堰抽水,组织人手一点点清理找寻,也能弄出不少。
但在这年头,普通老百姓,谁有那能力?
何况,那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不是轻易能动的东西。
陈安心里又何尝不想去碰碰运气,但他更有自知之明。
历年来,多少人打着那宝藏的主意呢!
去了也是给自己惹麻烦。
被人知道带回金银,家里怕是得遭灾。
除非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这传闻中亚洲第一宝藏,就不是一个小小山民轻易能动的,那是清朝皇帝、袁世凯、军阀、外国人等等都曾打过主意而未能弄到的东西。
私人想打主意,谈何容易!
还是考虑一下山里。
张献忠转战四川、陕西、湖北、安徽各省时,他每到一地,就会抢夺明朝当地的藩王和官吏,连富人家女子耳朵上的耳环也会被他们扯下来,融化做成金锭、银锭、金册。
也有一种说法,说张献忠连普通农民的财富也不放过,所以,他才能在短期内积累巨额财富。
这也是他后来不得民心,落得人毁国灭的原因之一。
有苏同远那不靠谱的师傅高大春所说的事儿,还有因为一个铜鼓引发的那些事儿…山里有藏宝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对于陈安来说,自己所生活的山里,才是碰运气最好的地方,关键是,不误撵山、采药,省得到头一场空。
第367章 准备远行
“对了,你手里有没有粮票,换点给我?”
陈安心里装着事儿,准备换上一些粮票,他可没有忘记冯正良这“票证贩子”手里有不少通用票证。
“身上是带着一些…”
冯正良摸摸怀里的内兜,掏出一叠粮票直接递给陈安:“不多,只有五十斤!”
“够了,换给我…”
陈安也从衣兜里摸钱出来数着。
见状,冯正良翻了翻白眼:“你拿着用就行了,换锤子换!”
“一码归一码…对了,你手头那些粮票,尽量留着,你比我清楚,通用粮票难得搞!”
陈安数了对应的钱塞给冯正良,见他不接,强行塞在他衣服口袋里:“你现在又没得啥子工作,天天吃老本,这种便宜,等你以后有钱了我再占…话说回来,下次来我家的时候多带点过来换给我,伱在城里比较容易搞到这些票证!”
各种票证的使用虽然开始弱化,但还得持续好几年。
想要用到粮票,山里人除了搬粮食到粮管所去换,就只有找有工作的熟人兑换和走黑市场一途,不然很难弄到。
但今年,谁家有多余的粮食了,陈安自己家都得买粮过日子。
这些票证得积攒一些,使用的时候方便。
见陈安这么说,冯正良也就不坚持了,他很清楚,别看陈安呆在山里,但底子比他厚实得多。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赶路,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到了镇上。
陈安领着冯正良去车队问了一下,这一次比较顺遂,有镇上到县城的汽车,顺道的事儿,很容易办成,只是要等装货,估计得九点左右才能启程。
陈安倒也不急,他这一趟过来也有事情要办,一是等着粮油店开门,用本地的粮票买点粮食带回去,其二就是去找老铁匠,给两条川东猎犬定做两个防咬项圈。
这两个小东西喜欢朝着猎物的脖子、脑袋招呼,食草类的野物也就罢了,这要是豹子之类,也容易被咬脖子,得防着。
防咬项圈东西简单,但对猎狗的保护确实挺有作用。
而陈安的心事儿是关于李豆花的。
未下暴雨之前,李豆花就出去了,准备到彭水为他的孙子和陈安寻找下司犬。
当时天气好,离洪涝来临还有一段时间,陈安本以为他出去一段时间能赶在洪涝来临之前就回来,没想到,他一走到现在还没踪影,这都有四个多月了。
上辈子,李豆花洪涝期间,一直呆在山里的茅草屋里,没出什么状况。
但这辈子,陈安实在拈不清楚,谁知道会不会因为帮忙找狗的事情外出,出了意外。
帮忙找猎狗这事儿,上辈子可没有发生过,就像上辈子,他孙子一直没有跟他学打猎一样,这看上去是些很平常的小事儿,但不得不说,一直在改变着李豆花的轨距。
平日里,陈安抽空去山里的茅草屋看过,没遇到过李豆花,就连他孙子也只碰到过两次。
陈安给孩子办满月酒,去请李豆花的时候,他依然不在。
也不知道李豆花现在在哪儿,有没有出什么事儿?
之前洪涝出不去,跟着是冯丽荣生孩子,加之分田地、开荒、补种等一堆事儿要忙,人实在走不了,但现在,孩子已经满月,冯丽荣也恢复得差不多…
陈安寻思着,今天就去茅草屋走一趟,如果还见不到人,该出去寻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