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作为南正国最高学府的考试。
  这次的月考成绩,更引人注目。
  进入考场时,一直被禁足的朱家墨竟然也出现了。
  看来朱家也想来试试他的水平。
  国子监五十六名考生进入考场。
  所有人深吸口气,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提前参加乡试。
  是不是乡试不知道。
  反正纪霆不会客气。
  该写什么就是什么,如今这节骨眼,可不是客气的时候。
  想到宜孟县的纪家。
  想到在外治水的舅舅。
  还有那些辛苦求学的读书人。
  为了他们,自己这笔,都不能太钝。
  国子监二月月考,硬生生考出硝烟气。
  所有人都要有努力的原因,所有人都有要学习的动力。
  等到试卷收上来。
  一直准备会试的国子监机祭酒都抽空回来了,身边还有会试主考官之一汤仪汤先生。
  两人作为此次会试的重要官员,今日竟为国子监的月考专门过来一趟?
  汤先生可不客气,他直接笑道:“这可是国家未来栋梁之材,他们的文章,我必要考的。”
  “来,先把他们试卷糊名誊抄,这才更公平。”
  一次月考,都要糊名誊抄吗?!
  这合理吗!
  第71章 第71章榜首
  刚考完试的监生们,还未休息,就听到祭酒回国子监的消息。
  不仅祭酒回来,甚至带来汤先生。
  还要把他们二月月考的文章糊名誊抄,然后再阅卷?!
  这待遇,跟科举没什么区别了吧。
  一时间,号舍里的监生们都有些傻眼。
  纪霆原本准备回外祖家休息,明日放假一日,他一般都会回家。
  但这会来找他的人太多,只能让青竹跟来接他的马车说一声,自己明日再回。
  纪霆安慰大家:“应当没什么大事。”
  “到底是今年头一次考试,祭酒大人重视,也很正常。”
  这正常吗。
  不好说吧,毕竟只是一次月考而已。
  但很快,有些人反应过来。
  已经回到家的阚文彦听闻这个消息,同样惊讶。
  书童下意识道:“那咱们托的人?”
  二月月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阚家已经万全的准确,其中一项,便是托了跟他家交好的夫子,在阅卷上下下工夫。
  文无第一,只要说是自己风格偏向即可。
  多数人找不到太多问题。
  相信不少人,愿意
  卖这个面子给阚家。
  可一旦糊名誊抄,那就不好说了。
  只凭文章来看,就不会有这种偏向。
  祭酒他们,是因为这事回来的?
  不管原因如何,反正把阚家的计划直接打乱。
  可人家的动作又很合理。
  如此,才是公平的。
  阚文彦没有理会书童的话,只是皱着眉道:“祭酒他们,就那么信任纪霆会赢?”
  若不是如此信任,根本不会这么做,就该像他们一样,买通关系才是。
  此刻的国子监里面,祭酒跟汤先生坐在大殿之上,看着书吏等人一一誊抄。
  五十六个考生,一百一十二份文章,抄录确实需要时间。
  其中一个书吏抄写的时候,笔下忽然一顿。
  在京城做书吏,至少也是个举人。
  以他的水平来看,这文章写的,实在是好。
  本来以为这份是个意外,可抄到下一份的时候,更是让他愕然。
  没记错的话,这些生员都是秀才吧?
  秀才的文章,能如此之好吗?!
  国子监的夫子们,其实大概知道学生们的水平。
  故而加班加点阅卷的时候,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但即使如此,看着监生们拼全力写出来的文章,还是让他们惊叹。
  不等他们夸奖,那汤先生已经开始夸赞了。
  “非真才子,无此穷极工巧之作啊。”
  汤先生都这么夸了,众人连忙去看。
  因是誊抄出来的文章,自然不看笔迹,只看内容。
  那开篇便是佳句,后面的文章不仅扎实,还极有力度,文章条理分明,深入浅出。
  实在是佳作。
  “秀才有此文章,可评为第一了。”
  众人点头,就连汤先生也这样想。
  可祭酒却递过来一篇文章:“看看这个。”
  再看这文章,竟然结合时事的点评,用词犀利,让人拍案叫绝。
  “好啊,写的痛快至极。”
  “好文笔,理足气充。”汤先生眼睛又是一亮。
  谁料这还不算完。
  等大家把大部分文章都看一遍,让汤先生都发出感慨:“如今的学生,文章写的如此之好了?”
  陈学官夫子适时提醒:“他们都是各地的英才。”
  汤先生恍然,连他都感慨道:“乡野遗才竟然这般多。”
  这些学生多数家境不好。
  若无扶持,以后如何,就不好说了。
  现在朝廷把他们发掘出来,不让他们为俗物操心,天赋骤显。
  汤仪忽然觉得手里的文章全都沉甸甸的。
  天下间的人才,说多也多,说少也少,但都需要伯乐指引。
  皇上的新政,确实极好。
  汤先生兴奋道:“其他文章呢,快写看完才是。”
  三月初一,这一整天,国子监学官等人都在阅卷。
  文科的试卷评个优劣,实在是太难了。
  幸好祭酒让他们糊名誊抄,否则再看看学生的名字,肯定更难做抉择。
  五十六个人的成绩,终于定下排名。
  后面的其实还好,第一也还行。
  第二到第十名,竞争的太激烈了。
  大家的文章各有各的优点,实难分出伯仲。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当中。
  第一的脱颖而出,更是赶来看热闹的翰林官员们好奇。
  这国子监月考第一,真的那么确定?
  汤仪笑道:“来,你自己看。”
  那两篇文章递给对方,只见题目为《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题目出自《论语》,其中意思很明白,看到事情却不管,不是真正的勇。
  再看文章开篇。
  圣人以取义望天下,而激其本明之心焉!
  “好开篇!”翰林学士赞道,“开篇便振聋发聩!”
  这意思是,圣人是用义来取得天下,从而激其大家的本心。
  这本就是圣人推崇。
  文章下面,则阐述义跟勇之间的关系。
  用词并不拗口,观点却极为新颖。
  从小义大义,再到时事政治,还有实际的建议,比如士风涣散,百姓生活不稳,应该如何以义行事。
  可以说,这是一篇不仅有文采,还有实操的文章。
  “以雁门关兵祸,谈到朝廷招揽贤才,从本经出发,再切合时事,如此才干,妙啊。”
  “这是谁的文章?”
  考试文章共计两篇,只看这第一篇,翰林学士便断定他必为第一,至少好奇这人是谁。
  别说他好奇了。
  汤仪也好奇啊。
  其实他心中闪过一个名字,
  但是不是那个小子,还要再看看。
  毕竟这文章有贯穿日月之气,实在太少见了。
  可文章结构之严谨,又觉得不是一两年之功。
  祭酒再次提醒:“先看看下一篇文章。”
  方才是四书文章,下一篇为五经。
  而题目只有一个字,《理》。
  这题目出自中庸三十一章。
  上下文为:“唯有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理,条理也。密,详细也...”
  看到这个题目,别说翰林学士,就连汤仪都撇撇嘴。
  谁出的这种题目,实在是过于抽象议理。
  可这题目,考的就是基本功扎不扎实。
  对于上一篇好文的笔者来讲,这种题目并不会在他的舒适区。
  如果说上一篇文章的外放的,张扬的。
  那这一篇文章需要平和跟理性,以及抽象的概念解释,不需要那么契合实际。
  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能写好前者,后者就会有所欠缺。
  不过多数考试不会要求那么多,只要能写好一种文章,已经足够了。
  所以翰林学士对这个学生的第二篇文章,并没什么太大期待。
  只是看下去之后,让他全然傻眼。
  “至圣有理之德,智之见于分者也。”
  第一句话,便解释考题的意思。
  下面的阐述其中意思,如果不精通中庸者,必然写的全篇茫然,看出其中一二。
  但人家的文章,却是一目了然,显然是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把道理讲的那么明白。
  “这,这人必然是第一!”
  怪不得其他文章名次讨论的那般激烈,第一却毋庸置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