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如今两方战场就在地属京南路最南端的庞州,庞州南北皆为高地,双方持续拉锯了几月,始终无法把战场往南或往北转移,造成当地许多百姓逃的逃,死的死,一派惨绝人寰之状。
  洛蔚宁驾着马车,沿路看到难民往北走,眼神便增添了几分注意力,行进速度也放慢下来。一路下来,百姓都是与她们一样往南走的,到了这里却看见大量百姓反道而行,显然已临近两方朝廷的交界地。
  她们向路上的难民打听自己身处何方,战火打到了哪里,走走停停三四日,路上的行人渐渐稀疏。马车刚转过一段弯路,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山地,几家茶肆的招子赫然映入眼帘,地上摆了一些低矮的台台凳凳,许多行人在那儿停歇饮食。
  洛蔚宁的眼睛扫视一圈,很快就瞧见其中一家的店家与伙计,“两男”两女,十分娴熟地蒸包子、擀面条,给客人斟茶,面孔分外熟悉,不正是她手下的女兵吗?
  她把马车驶到那家店前,吁的一声拉紧了缰绳,然后高声道:“店家,来一壶茶和三碗面。”
  四名女兵听闻熟悉的声音,不约而同地停下动作,看向洛蔚宁。
  洛蔚宁从马车跳下,挺直身板,双手交叉抱在胸前。黄月掀起车帘,柳澈半个身子探出马车,和洛蔚宁一样笑盈盈地望着她们,她们全都咧嘴露出灿烂的笑容,一切尽在不言中。
  为掩饰身份,几人并没有当场相认,女兵继续坚守店家的身份,给洛蔚宁和柳澈、黄月端上茶水和面食,待她们茶足饭饱,离开好一会后,她们才收拾摊子离开。
  几人在前方三里地外碰头,女兵们立即带着洛蔚宁、柳澈去见孟樾。
  此处地近战场,百姓不多,可官府唯恐谍人来往,管束极严。孟樾带领着几百名女兵过于引人注目,于是她们只好躲进了山村。
  洛蔚宁、柳澈下了马车与几名女兵沿山路步行,马车则由黄月牵拉。
  山路两旁青草丛生,路面也很窄小,只能勉强通行一辆马车。正值淮江地区的雨季,路上坑坑洼洼,泥巴又烂又粘,几人却丝毫不受阻碍,很快就走了十数里。
  四名女兵重新见到头儿,十分兴奋,不断地向她们介绍此地的情况以及南下路上她们的经历。
  “这儿是庞州辖下北峰镇的一条村子,离镇上最远,军队和官府都很难进来,所以里面三十多家住户都不用逃难避战。”
  柳澈略有担忧,“三十多家住户都愿意接待你们,是何人出的面?”
  几名女兵嘻嘻笑了几声,其中一人道:“柳军师果然神机妙算,听只言片语就晓得我们有人罩着!”
  柳澈淡淡一笑,这算什么神机妙算,不过按常理推测罢了。
  一个村子里忽然来了几百号陌生人,还在这儿屯兵,若非有人出面庇护,村民早就到官府检举揭发了。
  她复问庇护者谁,未待手下回答,就见前路的景象变得空阔明亮。
  一座座屋院在山中错落有致,一条小溪自山上而下,经过村子潺潺流向下游。好几名村妇蹲在小溪边上洗菜,谈笑声一片;还有一群穿肚兜的孩童手持小风车在路上追逐玩闹,风车翼呼呼旋转着,能听闻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有人在山下的田地耕种,有男人挑着柴薪从山上下来。
  洛蔚宁和柳澈一路上看了太多难民,有的饿得面黄肌瘦,有的横尸路边,如今看到这片充满人间烟火的景致,脸上不由得浮现欣慰的笑容。
  如今这战乱时候,难得还保留着一处世外桃源。
  此时孟樾正在山上训练士兵,手下带着洛蔚宁、柳澈、黄月三人上山。
  在山顶一片树木稀疏的地方,孟樾命人除掉了杂草,辟出了大片练兵校场。洛蔚宁和柳澈突然来到,女兵们都高兴得忘了训练,纷纷围上洛将军和柳军师,孟樾欲以军纪阻拦,无奈手下早已跑没了影,而自己也着实想念柳军师和洛将军,只好加入上去,向洛蔚宁、柳澈问候,并表达想念的心情。
  后来看大伙高兴得无心训练,孟樾便放她们回去,带着洛蔚宁、柳澈来到山脚的一座大院。
  洛蔚宁和柳澈一路进去,浏览着院子,一路在心里猜测。
  这座屋院比其他村民家要大上几倍,颇有城里庭院的气派。石径两边栽种的不是松柏便是竹子,还有假山,山上落下清澈的“溪水”,沙沙作响,听起来悦耳,心中不禁觉得凉快。如此雅致,不难猜出主人是一个温婉有文化的人。
  穿过一道月门,立即瞧见一座厅堂,两名年轻女子立在厅堂外,脸上挂着柔和的微笑,显然是在此处恭候她们。
  “洛将军和柳军师奔波而来,民女有失远迎了!”其中一名身着淡粉色一字领裙,外面穿着同样颜色短褙子的女子首先拱手道。
  女子的衣裳刺绣精致,用料乃是锦缎,神态与动作端庄有礼,看起来出身大户。面容姣好,黑发虽然未盘起,但从她大方得体,八面玲珑的神态动作,不难猜出是一名年过双十的女子。
  “这位是……”洛蔚宁踏上台阶,来到厅堂外便迫不及待地问孟樾。
  于是孟樾向双方介绍了起来,先是向两名女子介绍洛蔚宁和柳澈,然后介绍方才先开口的女子名叫罗三问,祖上四代做的是商行生意,涉及米粮、布匹、陶瓷等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物资,乃庞州的一门富户。只因顺国入侵,朝廷需要更多的银子用作军费,再加上庞州知府换了人,很快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与前知府交好的富户抄家。
  而罗三问的父亲为了保护祖产,最终死于知府手中。罗三问曾有一名兄长,可惜英年早逝,如今家中只剩她一人。今年二十有五的她,亲事定了许多年,却为了协助父亲经商一直搁置着。最后又因为两年前的这场变故,说好的亲事黄了,孤身一人,只带了几名家仆和剩余的资产回到家乡。
  柳澈沉吟道:“罗三问,能为女儿取出如此名字,可见先考是个宽容善良之人。”
  罗三问淡笑道:“看来孟将军说得不夸张,柳军师聪明绝顶,尤其能见微知著。我爹一直把‘吾日三省吾身’奉为圭臬,兄长起名三省,而我起名三问,他希望我每日能够做到反问自己所做之事可有过错,待人接物可有礼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原来如此,难怪罗娘子看起来知书达理、谦虚大方,都是家教!”洛蔚宁笑着称赞道。
  “洛将军见笑了。”
  而站在罗三问身边的女子,身着一袭窄袖米白镶红边的衣裳,黑发在后脑扎成一条马尾,看起来十分干练。尽管女子面容冷冷清清,但看洛蔚宁、柳澈的眼神流露着善意与钦佩。
  孟樾介绍这名女子的态度显然多了几分肃然与兴奋,“这位呀,说到她的由来,将军和军师一定意想不到!”
  “哦?”
  洛蔚宁和柳澈都饶有兴致地望着那女子。
  孟樾继续道“她叫谢摇云,正是谢家枪传人。”
  闻言,洛蔚宁的脸上果然展现出惊喜。
  天下枪法,杨家枪为最,其次是孟樾家族的孟氏枪法,而洛蔚宁习得的秦氏排在第四,位列第三的正是谢家枪。没想到又让她遇上谢家枪传人,现下她有孟樾,若能再收揽此人,与刘皇叔得卧龙凤雏又有何异?
  据孟樾说,谢摇云是她们南下途中,在京北路结识的。当时顺军从汴京朝廷手里得到了大量俘虏,分批押往顺国。谢摇云遇上一支押送女俘虏的军队,这批女俘虏将近二百人,多是艺伎,负责押送的顺军只有约莫十人。顺军欺侮艺伎的时候,谢摇云碰巧听闻求救声,于是只身提枪营救。
  以谢摇云的武艺,打败十来个顺军固然不成问题,但也难以做到斩草除根。
  当时深夜,孟樾和部下们混在难民堆里,和许多难民一样在路边休息,她隐约听闻山中传来的打斗声,忍不住前去窥视。借着月色,当她瞧见一名女子手握红缨枪,使出高超的谢家枪对抗十几个顺军,一群女人躲在她身后,全都吓破了胆似的挨在一块,她立刻分出了敌我,冲入阵中打倒一名顺军,抢了对方的红缨枪,与谢摇云并肩作战。
  一开始谢摇云担心惹出大祸欲留活口,在孟樾的劝说下才合力剿杀了所有顺军。然后孟樾喊来了部下,众人静悄悄地,七手八脚将尸体抬到山下河边,尸体和石头绑在一块,推入河中,很快就沉入了水底。
  本来她们打算遣散这帮被救的女俘虏,但身处北境,她们无依无靠,都愿意跟随孟樾,孟樾不得已,只好帮她们混入难民队伍跟随一起南下。
  谢摇云担心顺军发现俘虏失踪后追查凶手,干脆也跟着孟樾一起回南境了。
  而谢摇云和罗三问是竹马之交,正是她的关系,孟樾才得以带着大伙躲进了这座村子,一切吃穿用度,都靠罗三问筹措提供。
  听完这一遭经历,洛蔚宁和柳澈都十分感激谢摇云和罗三问。同时也恍然明白,原来方才在山上校场看到的许多陌生面孔是这样来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