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狂跑偏 第176节

  李先安是局长,也是一名行政人员,作为行政人员,多少都有点嘴皮子。
  而柳乘荫这边也有张刚这张嘴在。
  有两个会说话的相互配合,不愁气氛上不来。
  虽然没有喝酒,但美食带来的幸福感也一样能让人飘飘欲仙。
  菜品上了一小半后,众人就已经吃开了,也聊开了。
  他们先是从今天的演习开始聊。
  聊着聊着,又提起家常里短的趣事。
  随后,又不知怎么地谈起了各自的工作上的烦恼。
  谈到这里,柳乘荫瞬间精神了。
  别误会,这并不是因为柳乘荫有什么工作上的烦恼想要对人倾诉,这些日子里柳乘荫也明白了,他那些所谓的“烦恼”在别人看来纯属凡尔赛。
  也并不是因为对别人的工作上的烦恼有什么特别感兴趣的地方。
  柳乘荫的“精神”,其实更多是“惊吓”!
  别忘了,在座的人里可是有着一个等级不低的行政人员。
  柳乘荫生怕从李先安口中听到点不该听到的东西,导致招惹到麻烦。
  万一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这些事情又与今天李先安所说过的“工作上的烦恼”有关,到时候,柳乘荫他们作为知情者,搞不好会被牵扯进来。
  抱着这个心思,柳乘荫在看到李先安似乎想对工作说点什么的时候,他连忙提出了自己顾虑。
  听完柳乘荫的顾虑后,李先安哈哈大笑:“放心,我怎么说也是‘老江湖’了,这些东西我比你们更清楚,也更重视,我不会说那些不该说的,我接下来要说的都是些不涉及什么机密,甚至在过去还等过报纸的陈年往事…”
  听李先安这么说,柳乘荫顿时放下心来。
  随后,李先安开始讲述他的烦恼。
  李先安所讲的第一件事情是几年前,他当上局长前所办过的一个案子。
  被害人直到现在也只能确认是“失踪”,实际上生死不知。
  当初在报纸乃至网络上登过寻人启事和相关事件的消息,然而却一点反馈都没有,依旧了无音讯。
  八成是遇害了。
  当时,其家人在一段时间里多次联系被害人,然而被害人却一直没有回复,担心之下,因此向当地警方而报案。
  警方接到报案,赶到在其居住出租房调查时,很快发现了搏斗和挣扎的痕迹,说明下落不明的被害人在失去音讯前曾经遭遇过暴力行为,被害人很可能已经遇害!
  但因为发现现场时,时间过去了太久,而且整个案件毫无头绪,最终,这个案件成了宗无头悬案…
  第187章 无实物推理/筛选真相
  这宗才刚发现就已经宣告侦破失败的案件给当年的李先安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这使得他对案件的现场以及当时对被害人的邻居、房东、家人等人的笔录描述得十分详细,就仿佛是不久前刚发生的事情。
  可以看出来,他当时并没有轻易放弃,他检查了很多东西,在检查的过程中,将这些信息记在了脑海中,直到今天也依旧记忆深刻…
  当然了, 也不排除是李先安本身记忆力方面的能力很强的可能性,能做到一个市级警局的局长这个位置,其在警察这个领域的综合能力肯定是领先绝大多数的同行。
  “人们总是调侃说‘正义总是迟到’,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正义连想‘迟到’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最终只能抱憾‘缺席’…”讲完案件后,李先安最后感慨了这么一句。
  柳乘荫一开始只是抱着聊天解闷的想法去听李先安所阐述的这宗案件。
  但李先安的说话所携带的浓烈情绪让柳乘荫受到了感染, 不自觉地对李先安的经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
  又凭借【完美观感】的想象力, 柳乘荫在听着李先安的讲述的同时,他下意识在脑海中根据其说的东西想象出案发现场的样子,以及李先安向被害人的邻居、翻动、家人等人进行问询时的画面…
  被害人到底哪去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凶手是什么人?
  被害人是生是死?
  又或者,被害人真的是被害人吗?
  …
  看着脑海中的画面,柳乘荫心里蹦出了一个个疑问和可能性,然后试图根据这些线索发现些什么。
  柳乘荫陷入了沉思。
  李先安讲完自己的烦恼后,本想和其他人交流下感想,结果却发现整个包厢似乎有些安静得出奇。
  这时,张刚开口了,他小声说道:“李局长,先别急,我们老板可能想到点什么了…上次他做出这副样子的时候,正是今天下午,紧接着他就发现‘劫匪’!”
  “对的。”马全点点头,附和道。
  李先安听张刚…和马全这么一说,他先是一愣, 然后一惊,接着是欣喜,最后又苦笑着的同时摇摇头,欣喜归于平淡,但最后,他还是怀着一些期待地看着柳乘荫。
  在柳乘荫的思考中,几分钟很快过去。
  辛苦思考了十几分钟后,柳乘荫这边最终得出了结果…
  首先。
  嗯,这不愧是让李先安这个能干到局长位置的老警察都感觉到无从下手的无头悬案。
  这个案子十分棘手。
  刚开始,柳乘荫试图靠自己的能力挑战一下,结果就是…想了半天后,一点头绪都没有。
  好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柳乘荫在不开挂的情况下,他在探案方面就是个纯外行。
  在李先安等人一脸期待下,柳乘荫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挂,对脑海中的想象出来的画面使用一次“解析”…
  在“解析”中,柳乘荫看到想象中那原本在被害者的挣扎和与歹徒搏斗中变得凌乱的作案现场开始根据某些一些涉及到物理、心理学、化学等“约束条件”被“逆推导”了回去。
  比如:本来因为摔落而破碎的杯子在根据这些规律为依据的逆推下,一块块破碎的碎片重新凝聚起来, 变回完好无损的样子, 接着,“飘”到半空中,在半空中被“复制”许多份同样的,然后分别回它落地前“可能”待的那些地方。
  除了被摔碎的杯子外,其他被李先安提到过的细节也是如此。
  很快,柳乘荫想象出来整个作为案发现场的屋子出现了许多处于“叠加”状态的事物。
  转眼间,所有“事件”分别所拥有的“可能性”都被【终结解密】列举出来。
  “解析”继续。
  接着,通过靠各个“事件”间相互印证,从而排除那些相互矛盾的“可能性”。
  像这种,遇到问题,把所有可能性都先列出来,然后一个个对照去试,逐个排除,留下最终答案的解决问题办法叫“穷举法”。
  这么说呢?
  感觉有点像玩“数独”。
  呃…又或者说,用这个办法来玩“数独”游戏,基本不需要什么脑子,只要按照这种思维不断根据约束条件“筛选”,最终就能通关。
  很快,在不断的“筛选”中,“叠加”状态的事物瞬间消失了一大半,甚至有一部分事物已经脱离了“叠加”状态,被归位回了其案发前其所处于的状态。剩下一部分之所以还处于“叠加”状态,这说明他们的“约束条件”不够充足。
  这种情况下,要么是李先安描述得还不够足够详细,要么就是说错了,要么就是有遗漏。
  不过这很正常,毕竟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李先安能不看档案的情况下仅凭记忆说出这么信息就已经很厉害了。
  将“叠加”状态的事物先放到一边。
  脱离“叠加”状态的事物所处的状态是它们在案发前的状态。
  根据案发前和案发后的状态对比,可以推导出他们被外力改变状态的过程…
  对于被害人的身高、体型和大概体重,柳乘荫已经从李先安那里得知。
  开始模拟!
  下一刻,柳乘荫看到了两个“小黑”,其中一个“小黑”具有着和被害人一样的身高、体型、体重,另一名“小黑”的“边际线”比较模糊,处于未确定状态。
  随后,两个“小黑”他们开始以“搏斗”、“挣扎”的“条件”约束下,在房间里对着这些“脱离叠加”的事物做出各种“动作”。
  在已知条件的约束下,最终这些乱七八糟的动作被收束,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段动作,甚至直接只剩下一段!
  只有这些动作,才能使得这些“脱离叠加”的物体能够一点不差的从“案发前”的状态变作成“案发后”的状态。
  接着,继续“解析”,继续“筛选”。
  是的,这也是一种“筛选”!
  就好像在同一水平面下,两米的人无法用上勾拳打到一米高的人的膝盖;
  同一平面上,身高相差半米的人没法靠抬头挺胸的方式接吻…
  环境、被害人身体的特征、相互间“互动”的动作,这些都会成为筛选歹徒身体特征的“约束条件”。
  在这番筛选下,柳乘荫代表歹徒的“小黑”原本模糊的边际线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就这样,柳乘荫知道了歹徒的大概的身高、体型、体重,以及惯用手、动作间暴露出来的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
  当然,这是假设歹徒只有一个人情况下。
  现在,开始假设歹徒是两个人…
  模拟…
  失败。
  歹徒是两个人的情况下,被害人根本做不出这种程度的挣扎和反抗。
  至于其他人数更不必说。
  所以,确定歹徒只有一个人。
  案发现场的信息“解析”完毕,开始添加“笔录”。
  参与协助警方记录笔录的有被害人的邻居、房东、亲人、同事、朋友…
  先从已知信息开始排查。
  所以,莫得感情的“解析”直接用他们的身体特征与歹徒对照一下。
  对照完后,发现有几个人的身高、体型、体重刚好都处于歹徒的“可能性”范围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