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他往外挪几步,悄悄拍拍皇帝的膝盖,小声说:“大伯伯,你们是不是听不懂?”
皇帝低头,一见他,忍不住笑了,“小猴娃,我看是你听不懂吧?你怎么知道,我们听没听得懂?”
小猴娃掐着腰,呲着小牙,得意道:“我知道,你们肯定没听懂!因为你们就像看到卷子,不会做题一样,满脸发懵!”
他小小的叹口气,“哎,我这个中班的学生都没听懂。你们肯定更听不懂!这是他们六年级的物理课!”
皇帝:“六年级?”从未听过这样划分的。
“连这个都不知道吗?”小猴娃同情地拍拍皇帝的膝盖,说:“大伯伯,乖,听师兄的,去小班补习,或者和小班的人一块儿玩去吧!”
他指指旁边写作业或者跳格子的娃娃们,自己一转身又钻进少年们圈子当中。
皇帝:“……”怎么干什么都让人上小班?外地人就不能有一点点疑问吗?
他郁闷的带人离开,离跳格子的小娃娃远远的。
倒是礼部的官员惊奇道:“这么点的小娃娃,跳格子竟然还背文章?”
皇帝蓦然回首,背着手,踱着步子上前。
小萝卜头们拿石子在地上画出格子,排着队蹦蹦跳跳。石子扔到不同的格子里,有不同的要求。有背一首诗词的,有背一小段文章的,还有打一个连招的要求。
皇帝和诸位官员看的眉头直跳。
小孩子玩耍都是在学习兼练武?
河湾村的教育竟然恐怖如斯,连小娃娃和游戏都不放过,真是丧心病狂,丧心病狂啊!
看小萝卜头儿们扎着架子,嘿嘿哈哈的打拳,或保持着单脚站立的姿势,努力背文章的模样,众人无不瞳孔地震,神色恍惚。
我们好像知道了河湾村能培养出那么多读书人的原因了。
这么一对比,我们对家族子弟的教导还是太过松懈了!
众人一扫来河湾村之前,挑刺或看热闹的心理,打起十二分精神,默默观察河湾村中隐隐显露的教育方法。
他们越往前走,见到了越多的学子。这些学子或围在一起捣鼓他们看不懂的东西,放在一个奇奇怪怪的三轮车子上骑着走;或借着最后的天光在树下读书。
读书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许多读书人坐在桃树林中,握着书卷,摇头晃脑的背书。
各种各样的背书声交织在一起,嗡嗡嗡地冲击着所有来人。
然而,还有一股更加整齐响亮的声音,压过了这些背书声。
那浩大的响亮的声音,源源不断的从轩昂壮丽的建筑中飘出。
皇帝和官员们不约而同的望去。“知行学院”四个大字苍劲有力,夕阳为其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光。
皇帝望着学院外,孜孜不倦学习的读书人,听着学院里整齐划一的诵读声,找人询问的念头消散一空。
不必询问了,还有什么需要询问的呢?
在这样文风浓郁,人人向学的环境里,知行学学院的学子要是考不上才不正常!
他的视线在桃树林里扫过,那里有数个熟悉的面孔,都是他下午在图书馆遇到的外县读书人。
成百上千的读书人汇聚于河湾村,外县的读书人汇聚于此,云县的读书人更是汇聚于此!
这些人中有十有八九是知行学院的学生,即便没加入的那一部分人,也围绕着知行学院,跟随他们的步调,学习他们的方法。
根据他所了解到的情况,附近三个县的读书人多来河湾村求学,云县的学子更是以到知行学院读书为荣。
连县城林举人都把学生送了过来,彻底加入了知行学院。
知行学院,可以说,已经把云县绝大多数的学子都收到了校中!
难怪,难怪云县县试录取的人,都来自知行学院啊!
皇帝心中慨叹,问身后的官员们:“此情此景,不知诸位有何想法?”
兵部大臣:“知行学院登报登的还是太少了!早知道就把我孙子带来了!”
第369章 你就是云淮没见过面的爹
右卫大将军算盘打得响亮,“我家那个皮猴子最不爱读书,把他扔到这里来,就是熏也能熏出几分文气!”
众人哈哈大笑,纷纷调侃他:“嘴上说的严厉,还不是你最骄纵?”
“你舍得把你的宝贝疙瘩扔到这里来?只怕孩子一哭,你就立马把孩子带回去了!”
右卫大将军眉毛一抬,说:“哭?我瞧了这里不仅出行便利,好吃的东西多,新奇的玩意儿也多!
他在京中花高价钱买的那些新奇玩具,都还是河湾村出的!这儿的东西物美价廉,式样丰富。要是他来了这儿,恐怕乐不思蜀,根本想不起来回家!”
众人稍稍一想,还真是有这个可能!
“以前孟母三迁,孩子未必喜欢新环境,但如今家中的孩子若是知道要来河湾村,恐怕都不用大人催,自己高高兴兴就来了!”
礼部尚书感叹道:“古有孟母三迁,就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读书环境,在潜移默化之中上进。河湾村应是千千万万孟母所向往之地!”
“文兴之地!”皇帝一锤定音。
官员们心绪复杂,但对文风如此浓郁,人人向学的河湾村,也由衷的心折。
京城繁华富贵,汇聚的读书人之多为天下之首,但也未曾具备河湾村这种浓郁的读书上进的氛围。
对一手改变河湾村,缔造出如此向学之地的张梓若,无论是中立派,还是敌对派的官员,无不慨叹万千,心生敬佩。
才华如此横溢,品德如此贵重,确实为世间奇女子也!
难怪能教导出沈云淮这样的神童来!
这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想要寻找的世间高人啊!皇帝心中大为赞赏,越发想要见见一手促成远近闻名的河湾村的张梓若,与对方好好交谈一番。
天边的晚霞氤氲了暮色,逐渐暗淡。树下看书的读书人合起书本,在学院外徘徊。桃树林中的读书人也纷纷起身,到学校门口等待。
皇帝不明所以,看这些读书人等在门口,自己也不急着进学院了,后退几步趁机混入人群。
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热闹的说笑声由远及近。
门口的读书人不约而同的停止了讨论,快步上前,向一群翩然而出的读书人行礼打招呼。
“陈兄!”“王兄!”“杨兄!”“张夫子!”“张院长!”
众人纷纷扰扰一通喊,各自选了人,请教学问上的问题。
张梓若身旁更是被围的水泄不通。
皇帝等人就晃了一眼,隐约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像是女子,一转眼就被众多身影给挡住了。
看看台阶上方挥舞着书本,高声问问题的读书人,以及连大门都没跨出,就被人围在中间请教问题的张梓若,皇帝左右瞅瞅,干脆在桃林旁的树墩凳子上坐下。
随行官员或立于他身后,或在周围散开,没人敢与他同坐。
一个拿着纸鸢,五官精致的小少年瞅瞅学院门口的热闹景象,熟门熟路的找个凳子坐下。
太监眉头一跳,想要提醒。皇帝抬手制止,问:“小娃娃,我方才见你给大家讲课,你可是你们班的班、班长?”
皇帝念出这个怪模怪样,从小猴娃那儿了解到的词语。
“不是。我跟程夫子学习。但跟我娘学院里的学生都是好朋友。”
“程夫子?”皇帝心念一动,问,“你就是程夫子的徒弟沈照?”
沈照眨眨眼,瞅瞅面前的中年男子,乌润漂亮的眼睛渐渐弯起:“伯伯你从京城来,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皇帝笑道:“你怎知我来自京城?”
沈照眉眼弯弯:“因为我认识的一个人就来自京城,你们的口音很像。伯伯,你知道我师父,也知道我,那你知道我师父另外一个徒弟吗?”
皇帝感兴趣道:“哦?莫非是沈云淮?我听说他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了,你为何不去?”
沈照乖巧道:“因为我不够聪明,我要多学几年。勤能补拙。伯伯,你是不是认识我师傅?我师父住在别处,不在学院。”
皇帝笑道:“我不是来找你师傅的,我是来找张夫子的。”
“哦。”沈照眨巴眨巴漂亮的眼睛,眉眼弯弯的问,“你为什么要找张夫子呢?你也是来求学的吗?”
皇帝颇觉有趣的微微挑高眉头,这小家伙,年纪不大,心眼还挺多,一个劲的想要套他的话。
“我来问问张夫子,怎么培养出沈云淮那么优秀的学子?”
沈照立刻反应过来,“云淮考出好成绩了?你见过云淮?你在京城见过他?”
“什么?什么?谁见过班长?”安安捧着一碗炸好的丸子、小油条过来,激动道,“顾照,是这位伯伯见过班长吗?”
“顾照?”皇帝惊讶道,“你就是和云淮抱错的孩子?”
照儿:“你就是云淮没见过面的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