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林举人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以及依旧热火朝天的宣传阵势。
  沉稳的面庞上透着惊愕,脸上也隐隐升起一丝薄红。
  “这、这是不是太隆重、夸张了些?”
  张梓若笑道:“不夸张,一点也不夸张。”
  “大家难得有机会听你讲课,要是不通知到位,谁错过了,定会想起就后悔,成为莫大的遗憾。”
  于越揶揄道:“青云兄,你可受欢迎的很啊!这不得拿点绝学出来?
  愚弟也好跟着举人夫子学习学习。”
  “你少来打趣我!”
  正说着话,里正和族老们前来拜访。
  台下,乡亲们接二连三地匆匆赶来。
  按照老规矩,孩子们在前,老人们居中,年轻人最后。
  传话队伍也自觉撒了出去。
  人群虽然庞大,但秩序井然。
  燕飞心生惊意!
  这要有多少次讲学,多少次训练,才能有如此迅捷的反应与井然的秩序?
  这要有多么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一个村庄,无论男女老少皆匆匆而至,如饥似渴的盯着台上的要讲学的夫子?
  被众人以渴求的目光凝望着的林举人,忽然明白了,张梓若为何想方设法地让来游玩的人讲学。
  求学难,不仅在于生活贫困无力支持,也在于书籍的匮乏难寻,更在于名师难寻!
  而张梓若正在用她自己的方法,为一村之民开教化!
  林举人心中激荡,朝着张梓若深深行了一礼。
  “张夫子大义!林某不才,也愿尽一份力!”
  张梓若还礼,“不过做力所能及之事罢了。
  青云兄品格贵重,不嫌我们粗鄙,愿为我们讲学,是我们之幸!张某感激不尽!”
  张梓若俯身作揖:“接下来就劳累您了!”
  林夫子郑重地对她行上一礼。
  “愿为之尽力!”
  他站直身子,望着飞花中,衣着贫寒,目光灼热的男女老少们,尊重地作揖。
  “各位乡邻,我此来仓促,准备不周。若讲解之时,有什么不足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
  乡亲们拘谨地摆手,“不会、不会,您讲什么都是我们的福分!”
  风,鼓起了林举人的衣衫。
  他广袖飞扬,从心而笑。
  “听张夫子说,大家爱作诗。她托我讲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做诗。”
  乡亲们眼睛一亮,下意识要叫好。
  双手都要拍在一起了,陡然想起顾有财说过,林举人的讲课方式就是他讲完后,大家再出声提问。
  于是,大家个个屏声敛气,乖乖巧巧地听讲。
  “大家都觉得诗很难,因为要讲究平仄对仗,格律诗尤其如此。”
  “但若抛去这些形式来看,诗,其实是内在情感的表达。”
  “比如,汉乐府《江南》,它是这么写的: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诗看起来并不押韵,甚至会让人疑惑,鱼戏荷叶东南西北都写了一遍,会不会显得啰嗦?
  为什么这首诗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如此有名,流传如此之广?”
  乡亲们纷纷点头。
  这首诗感觉不像是诗人做的,倒像他们自己说的大白话。
  林举人平和道:“因为《江南》本质是一首曲子,一首采莲时唱的曲子。”
  “在江南可采莲的季节,莲叶茂盛,一片连着一片,布满水面,几乎与天边相接。
  采莲的女子撑着一叶小舟,从碧绿的莲叶中划过。
  看水天一色,天地广阔,莲叶田田,看水中的鱼儿嬉戏于荷叶之间。
  她心情惬意,放声歌唱。
  鱼戏荷叶间。
  她的同伴们彼此呼应唱和,或你一句,我一句。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林举人亲自唱了一遍。
  当他再唱第2遍的时候,乡亲们便陆陆续续地开始了跟唱。
  恍然理解了当年唱这首诗的人心中的惬意。
  林举人笑道,“大家以吟诵的方式去读诗,会更容易理解。
  《江南》不仅是采莲之活泼热闹生活景象的描写,也是心中惬意之抒发。”
  “做诗,同样是由感而发。
  《尚书·舜典》有这么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
  张梓若托着夹板,快速地做着笔记。
  林举人不愧是熟读四书五经的举人,讲起课来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内容详实无比。
  他先是给大家讲了诗的本质,然后由浅至深给大家讲诗的种类、演变,以及对仗、格律等。
  张梓若听得津津有味,笔记做了一张又一张。
  她的学生们也捏着铅笔,按照自己的方式记载重点。
  乡亲们有如沈河一般奋笔疾书,一个字都不愿错过的;也有暗自悔恨自己不舍得买纸笔,漏记了知识的。
  在众人崇敬的、恍然大悟的眼神下,林夫子心中畅快,讲得酣畅淋漓,还即兴发挥,现场做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讲学诗。
  一堂课结束,张梓若与乡亲们为他送上最热烈的掌声!
  手掌都拍得发红了,也不愿停止。
  林举人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沸腾着上涌,恨不得再讲上一节!
  张梓若笑道:“青云兄,你的慷慨热情一定不会浪费的!马上就到你施展的时候了!”
  “各位父老乡亲,现在有什么疑问,可以开始提问了!”
  一个又一个的手臂举了起来!
  乡亲们被点燃的热情再也压不住了!
  林举人依次点人,解答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答,都让林举人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直到沈河双目放光,言辞恳切的说道:
  “林夫子,我现在感情澎湃!有感而发!做了一首诗,想请您点评点评!”
  然后,各种各样有感而发的诗,一股脑地涌到林夫子耳中。
  林举人眼前一黑。
  这都是什么?!
  和我讲的大不一样!
  你们真的认真学了吗?
  乡亲们:学了,林夫子,我们真的认真学了!我们脑子都学会了!
  第62章 本无缘,靠砸钱
  林举人的心情在短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巨大的起伏。
  他让乡亲们复习方才所讲内容,自己勉强维持着沉稳的脚步离开了讲学台。
  方才同乡亲们一样肃穆听课的于越,这会儿露了原形,调侃道:“夫子为何奔走?”
  林举人扶额叹道:“讲学不易,讲学不易啊!”
  张梓若忍俊不禁,“林夫子比唐僧还要受欢迎。”
  林举人摆手,“不敢当、不敢当。
  论作诗的灵气,我不如于弟。
  论才华,我不如春回兄。
  春回兄——”
  他有意推举燕飞讲学。
  燕飞却望向张梓若:“不知今日是否有幸能够听张夫子一堂课?”
  林举人欣喜道:“不若张夫子也讲诗,如此一来,便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于越击掌而笑:“大善!我早就想来听课,直拖到今日才有机会。
  还请张夫子成全我们!”
  于越笑嘻嘻地作揖行礼。
  张梓若摇头笑道:“我不擅长做诗,讲诗也平平。
  在你们面前讲诗,无异于班门弄斧。你们若听了,怕要笑我。”
  “怎会?”
  ……
  前排的学生群里,顾云淮走位灵巧,不知不觉地到了最靠近几人的位置。
  和同学们站在一起,看起来像是在互相讨论,漂亮的眼睛却时不时地瞧向张梓若几人。
  张梓若有意为村中多找几位老师,林举人三人就是优秀的可多得的人才!
  见他们都想要听自己讲诗,张梓若也不忸怩,只提前说声自己不擅长,便登上了台。
  “啪啪啪啪……”
  她尚未开口,乡亲们就已经热情洋溢地鼓起了掌。
  于越感慨道:“看来张娘子在村中声望极高。”
  林举人望着台上衣袂飘飘的身影,点头说道:
  “讲学方知其不易。
  身怀大义且践行,合该受到这般的敬重!”
  燕飞如晴空下的一座冰峰,不言不语,只沉静地听张梓若讲课。
  “其实,诗这一块,林夫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就来说一些边边角角的东西。”
  “诗歌是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我们的作品和诗人有很大的区别,就在于表达。
  我们做诗用的词汇和我们平日里说的话,没什么两样,浅显直白。
  而我们去读诗的时候,就会发现,里面有着一种含蓄之美,字词之美。”
  “就像我想死你了和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吗?”
  沈河举手提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