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这顾瑶真是狠啊,这不就是逼我们卖田吗?”说到此,顾良摇头叹息。要么造反,要么交税,要么卖田。这么多皇亲国戚,竟然拿这个女皇帝一点办法都没有。
顾长英苦笑道:“卖田,五弟说得轻巧。可刚顾瑶不是说了吗,让我们八两银子一亩卖给她。八两银子,民间百姓们买田都不止这个价。她这是要吞了我们的地。我不管别人卖不卖,反正我不是不卖,这田产换成了银子,银子可是会掉价的。二十年前,一两银子还能买三担米呢,现在,只能买一担。”
三人在马车里谈了许久,直到车子停在了古华山下的新城府。
——
元祐六年六月七日,同州百安县。
清晨,百安县县衙门口排起了长队。
几百上千名百姓,一大早就赶来了。
他们来此是为了领牌子。
衙门发了告示,所有挂牌了田产的百姓需要在半月内到县衙领户牌。
牌子上会有户号,人均田亩数超过五亩地的农户领的红牌、而人均田亩数少于五亩地的,领的是绿牌。
绿牌户从今年起,每亩地只要交六斤粮食的田亩税,而红牌户则每亩地需要交一百文钱的田税钱。
百安县衙门内。
县衙的主簿田丰正在给百姓们发户牌。
他一边发,一边登记户号。
而在衙门的门口则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道:凡领取绿牌的农户,自今年起,每年秋季可在当地官府下设的米铺里购买补贴粮五十斤,补贴粮为朝廷补贴贫户的粮食,由朝廷统一定价,价格为当前米价的一半。”
百姓们看到这张告示后开始议论起来。
“这告示上写的是什么呀?”有的百姓看不懂告示上文字,于是问一旁的同乡。
一旁的官差这时解释道:“告示说的是,你们若领到了绿牌子,以后每年就可以到官府设的的米铺里买五十斤补贴粮,这些粮食很便宜,只要当前米价的一半就能买到,大概四文钱一斤。你们领了户牌后可得收好了。”
听到这个解释,一些百姓激动了起来。
“太好了,朝廷不仅减了我们的田税,还降了粮价。四文钱一斤大米,这可是五十年前的米价呀!”
“是啊,当今皇上真是明君圣主。”
百姓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然而人群中有的人心中却一股怒火。
第936章 皇上的田挂天字黄牌
百安县县令于文光今年四十三岁,他是举人出身,虽然二十五岁就中了举,但后来三次考进士不中,便只能在地方当个小官,前几年,他被提拔上来做了百安县的县令,如今也算一方父母官。
县衙内堂。
司马煊正在看这两个月来百安县田地挂牌的登记名册,册子有三四十本,他已经看了两个时辰了。
看完后,他看着一旁的于县令,问道:“这登记的册子我都看了,你说说现在百安县的情况,还有多少田没有挂牌登记?”
于文光一边给这位新来的同州通判,自己的上级倒茶,一边有些为难的回道:“司马大人,百安县有一万两千三百二十一户,十三万五千二百人,有田地五十一万六千五百亩。这两个月有约三千户挂牌,挂牌的田地是六万多亩。”
“这么说,挂牌的田地连两成都不到。两个月,你们就干了这么点活?”司马煊有些生气的说道。
他来同州已经三个月了,今年他主要负责同州两个县的新政推行,但这新政实行起来十分困难,当地的官员办事磨蹭,拖拖拉拉。
于文光见上级生气了,忙解释道:“司马大人,不瞒您说,我们这已经算快的。这百安县县衙加上差役也就一百二十号人,每天至少有一半人出去干活,但这民间百姓对新政不了解,我们得挨家挨户去解释,这解释通了,百姓们才开始挂牌登记田产。这些家里田少的农户倒是好说,他们愿意配合官府登记,但是那些大户可能难了,道目前为止,也没有几家大户愿意登记。”
“我之前不是说了吗?先让绿牌户登记领牌子。”司马煊回道。
他可是写了详细的新政推行办法,先让愿意挂牌的先挂,然后再逐个击破,直到每一亩地都挂牌登记。
于文光。“下官已经按您的吩咐去做了,但这百姓们即便愿意,也没有那么快,还有一些人均田数超过五亩地,但超过的数不多农户,他们也想拿挂绿牌,所以还在卖出多余的田,等卖出了多余的田,他们才会来登记。”
“这是好事,那就让他们先卖出多余的田,卖完了再来登记。但记着时间,等今年九月过后,所有田产都得登记挂牌。”
十月就要开始收田税了,在这之前,必须把这差事办好。
“对了,司马大人,百安县有二十万亩良田,在陈镇和古光镇,这二十万亩良田是皇家的地,以前官府都是不登记的,现在也要登记吗?”于文光记得新政中有一条,所有田产都得挂牌登记,可那些田,他这个芝麻官可不敢去挂牌子。
司马煊直接回道:“当然也要挂牌登基,陈镇那十万亩田,挂黄牌。”
“黄牌?”于县令愣了愣,他记得之前可没说有黄牌。
司马煊,“对,就挂黄牌,户号写一个天字。那十万亩地,现在在皇上名下,没有被赏赐出去。但我来同州任职之前,皇上跟我说了,她名下的地都挂天字黄牌。”
第937章 杨州的情况十分糟糕
“皇上说将这些地租给当地没有田的佃户耕种,租期为八年,粮食五五分,八年租期后,这些田就归耕种的佃户所有了,每个佃户可以耕种五亩地。你明天安排人发布告示,让百安县没有田的佃户主动到衙门来登记吧。”
司马煊说完,旁边的于县令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吞下一个鸡蛋。
“司马公子,你……说真的?”
于文光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旨意。皇上竟然把皇家的地就这么分给佃户了。
“你这不是废话嘛?皇上的旨意,谁敢作假。”
“好,那下官明天就安排人去贴告示。”
于文光想这告示要是贴出去,百安县那几万佃户肯定会蜂拥而来。
“对了,司马大人。下官还有一事请教。这新政中有一条,说是朝廷会发补贴粮,绿牌户可以持牌子半价购买五十斤补贴粮。那这补贴粮什么运到百安县呢?”
这告示都贴出去了,粮食却还没到,这不是画了个大饼吗。
司马煊这是摇头笑了笑,回道:“于县令,你想多了,朝廷哪有什么补贴粮运过来。等九月收了田亩税,把这些税粮做补贴粮卖了就是。”
于文光:……
当了十几年官,于文光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办法。
这田税粮收上来后:直接卖了。
“行了,你按照本官给你的方法,好好推行新政。记住本官之前跟你说的话,这新政推行成功了,你的官职就能保住,若是试行失败了,官降两级。当然你若差事办得好,本官和知府许大会给你写推荐帖子上交吏部。”司马煊看着这位年长自己二十岁的县令。
相处了几日,他大概了解这个人脾性。这是个谨慎怕事的地方官,他把官职看得命还重要。
——
昭和殿。
顾瑶召集了三省六部二十几位官员廷议。
杨州情况紧急,她等不到两日后的大朝会,不得不急忙召集主要官员商议杨州洪灾之事。
顾瑶手里拿着自己一个时辰前接到的紧急奏折,道:“诸位爱卿,杨州的情况十分糟糕,杨州被淹的四个县到六月三日时,已经确认死了八千多人,死者绝大多数是当地的百姓,也有少数地方衙门的差役和牢里的囚犯。这些死者大半是在洪灾时来不及躲避,被洪水冲走了,也有的是因为瘟疫,病死的。洪灾之后,新安和建业两个县爆发了鼠疫,许多百姓染病后不治身亡。”
“诸位都说说,杨州现在这情况该怎么办?”
顾瑶自登基以来,每年都有地方上报洪灾,但之前的灾情都没有杨州这一次洪灾严重,更没有死这么多人。
随即苏墨站起来说道:“皇上,杨州急需支援,臣以为朝廷当再拨五百万两银子救济当地的灾民,另外临近的州县也应该有支援,粮食和药材都要赶紧调运过去。还有要采购大量的灭鼠药送到爆发鼠疫的两个县,尽快控制瘟疫蔓延。”
苏墨此刻十分担心在杨州的儿子苏琦。
第938章 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这些就由苏爱卿安排,另外朝廷也得派人下去。”
顾瑶不相信杨州那些地方官。
“皇上,杨州遭此大难,这新政怕是一时半会推行不了了。”吏部尚书孙锦程站出来说道。
顾瑶挑眉看着这个孙尚书,这会在讨论如何救灾,他却在这时候提新政,故意岔开话题,纯心气她。
但顾瑶还是没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