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
顾瑶中午没吃饭,睡一觉醒来后召见了中书令苏墨。
苏墨此刻神色憔悴,看起来好像许久没好好休息过。
“苏爱卿,这是病了吗?”顾瑶见到苏墨后,问道。
“回皇上,臣没有生病,只是这几日晚上总睡不好。”苏墨实话答道。
“是担心你的儿子和女婿吧。”顾瑶不用猜也知道原因。
苏墨,“让皇上见笑了,这为人父母的,总是替儿女操心啊。”
苏墨长叹了一声。
“不只是你,朕也担心。但这新政总要有人去推行,朕之所以让你的儿子、女婿去,是因为朕找不出更信任的人了。苏爱卿啊……这新政若推行不下去,我大越国风光不过百年,就会亡国,到那时朕的子孙后代怕也会像胤王朝灭亡时那样被人屠戮殆尽。”
第913章 不想大越也走胤王朝的老路
“皇上,您这说的,大越国在您的治理下,现在是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怎么会只有百年风光呢。”苏墨回道。
“那爱卿以为胤王朝为什么灭亡。胤王朝曾经可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强大王朝,可强盛期也不过一百来年,后来便逐渐衰落,直到灭亡。”
苏墨顿住,此刻他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刺了一下。
“皇上,这王朝衰落也是天命啊。”苏墨感叹道。
顾瑶却摇了摇头,道:“什么天命,苏爱卿说得太玄乎了。不过是因为胤王朝中期,百姓的土地都被大户们兼并了去,百姓们渐渐没有了地,都变成了佃农。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这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而权贵乡绅以及皇室宗亲还在不断的敛财,最终导致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开始造反,那些手里有兵的将军则趁此机会开始兵变。这样以来,胤王朝自然就亡了。”
“朕不想大越国也走了胤王朝的老路,更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落个被屠戮殆尽的下场。所以朕才一定要推行这田亩新政,还地于民。”
苏墨沉默了。
皇上一口一个子孙后代。
可是若他日登基的大皇子,那这大越国将来真落个凄惨的下场,被屠戮的可就不是什么顾家的子孙了。而是他苏墨的子孙后代才对。
他想了一下,回道:“皇上,臣定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推行这田亩新政。只是眼下,臣有些不明白,皇上为何要让大户们交一百文钱一亩的田税。这历朝历代确实没有一部分人交粮,一部分人却要交银子的田税政策。”
“这个爱卿想不明白吗?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大户们因为田税多,而卖掉手里的地。如此才可还地于民啊。”
“那皇上为何觉得大户们就一定会卖地?这一亩田一年可产粮食两百五十斤,大户们将地租给佃户,除去分给佃户的粮食,他们至少一亩地能得一担粮,现在一担粮可卖至少六百文钱,一百文钱用来交税,还是赚的呀。”
苏墨怎么算都觉得这留着田更划算。
顾瑶笑了笑,回道:“那如果粮价大跌,一担粮只能卖两百文钱,甚至卖不出去呢。”
苏墨懵了,他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一担粮只能卖两百文钱的,就算是最差的碎米,一担也要四百文。
“皇上,您这说笑了,这大越自建国以来,还没有过这么低的米价呢。若米价真这么低了,那买那么多田就确实没必要了。”
顾瑶转了转手里的笔,回道:“我大越现有良田可能已经超过了七亿亩,平均到每个百姓名下有差不多五亩地,一两亩地就能养活一个百姓,那为什么粮价还这么高。按理说供过于求,粮食应该卖不出去才对。”
就以这个数值,顾瑶就知道,现在有多少田在乡绅大户手里。
“皇上,您这样说,臣明白您的意思了。臣这就写信送去给苏琦和林澈。”
第914章 千年古州——杨州
千年古州——杨州,南临华江,北负引河,是大越国最富裕的州,这里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又称鱼米之乡。
杨州有九县,人口四百六十多万,登记在册的农田九百多万亩,当地田土肥沃,且每年可以种两季水稻,所以平均一亩地一年可产粮四到五担,是北方地区农田的两倍。
这里一亩田就足够养活一个成年男子。
同时杨州还是大越国最繁华富裕的大州之一,这里盛产丝绸、茶叶、瓷器等等。
元祐六年五月初一,华南布政使司衙门。
已经深夜亥时了,然而衙门的一间密室里依然点着灯。
几位官员依然在紧急议事,他们包括华南布政使郭德海,华南按察使吕枫、转运使袁俊才,即将卸任的杨州知府曾广,扬州通判沈向文。
几人此刻脸色都不好看,杨州知府曾广甚至在不停的抖腿。
“郭大人,下官今儿已经收到了朝廷下来的调令,让下官这个月底就将知府衙门的所有差事全部交接给新调来的杨洲知府苏琦。你说,杨州这一摊子事若都被他查了出来,可怎么办啊?”
随后坐在曾广旁边的杨洲头盘沈向文说道:“这新政第一条就是要求所有的田地都要挂牌,重新登记,这一旦挂牌,那苏琦就定会发现,新安、建业、同福、平江这四个县有至少六成的土地都变成了桑田,当地的绝大多数百姓都是佃户。”
沈向文抹了抹头上的汗珠,这儿他的官职最低,他是最容易被拉出来当替罪羊的一个。
华南布政使郭德海端起手里的茶杯,小抿了一口,回味无穷的说道:“这是蒙顶山花茶,一年只产几十斤,是专供皇上的贡茶,各位都尝尝。”
然而郭德海说完,身旁的下属无一人有心情喝茶。
曾广有些着急道:“司使大人,都这个时候了,您老怎么还有心情喝茶呀。”
“是呀,郭大人,咱们现在得想办法啊。”一旁的通判沈向文也无心喝茶。
郭德海低低咳了一声,他十七年前就来了华南做官,从杨州知府到路运使到一方封疆大吏。什么大风大浪他都经历过了。
他没有立即回答两位下属,而是继续品茶。
又喝了两口后,他方不慌不忙的问道:“你们刚刚说,谁要来杨州?”
“苏琦,苏相国的嫡子,是朝廷派来试行田亩新政的。”曾光赶紧回道。
郭德海低低咳了一声,今年六十岁的他已经两鬓斑白了。他回道:
“朝廷给我下旨意了,让我这个布政使衙门全力支持新任杨州知府推行新政。”
“郭大人,那您还真支持他呀?”曾光再问,他现在已经是寝食难安了。
郭德海轻笑一声,道:“支持,当然得支持,这是朝廷的旨意,我:若不支持,岂不是对抗朝廷。不过这田亩新政能不能在杨州推行下去,就得看他苏琦的本事了。”
“那那些已经改成桑田的农田可怎么办?”
这时华南转运使袁俊才插了句话。
第915章 让桑田再变回农田
“朝廷有明令规定,一个县的桑田不能超过当地田亩数的两成。可新安、建业、同福、平江这四个县有至少六成的土地都变成了桑田。若苏琦发现了这是些县大多数的农田都变成了桑田,我等可都逃脱不了干系啊。”杨州知府曾广此刻心急如焚。
“那就让桑田再变回农田。”郭德海依然喝着手里的茶。
“郭大人,这把桑树都砍了,那今年杨州这几个织造坊还怎么产丝绸。咱们可是和南洋以及东瀛的商人签了协议,他们定金都交了,咱们今年得产三十万匹上等丝绸卖给他们。”转运使袁俊才赶紧回道。
这生意是他让杨州的丝绸商冯一鸣去谈的,若违约了,以后这外商的生意可就做不成了。
郭德海看着身旁的按察使,这个和自己搭档多年的同僚,道:“都这个时候了,你还想着生意,怎么……不想要脑袋了。”说完,郭德海指了指自己的头。
这话一说,在座的几位官员脸色都沉了下去。
“那要不这样,五月初,桑叶就可以采摘了,这四个县在这几日就把桑叶都采了,然后再改桑田为农田。”袁俊才提出自己的建议。
然而这是杨州知府曾广反对道:“袁大人,这样可行不通。这先采了桑叶,然后拔掉桑树,再然后耕田,再插秧,这一来一去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这苏琦还有六七日就能到杨州,咱们没有时间了。”
沈向文也忙接话道:“是啊,根本来不及,而且那些桑田许多也都不在我们名下,我们一下子也无法强迫那些丝绸大户将桑田改为农田。”
郭德海看了看这几位下属,冷冷回道:“那照你们这么说,这改桑为农也改不了了。既然如此,咱们就坐以待毙吧。”
“这可不行,郭大人,谁不知当今皇上的手段,若咱们被查出来:兼并大量农户的土地种桑,完了,一没有交税,二产的几十万匹丝绸全被咱们偷偷卖给了南洋和东洋各国,赚的银子都是咱们和丝绸大户分了,朝廷是一文都没有。这事若捅到了朝廷,以当今皇上的狠厉,咱们都要人头落地,还得被抄家。”袁俊才焦虑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