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周玲深鞠一躬,行礼道:“皇上,恕臣愚昧,臣也不大明白皇上为什么加上这一条。”
顾瑶抿嘴一笑,她转了转手里的笔,回道:“周玲,这女子出嫁后算娘家人还是夫家人,这里头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礼俗,还有利益。这新政中明确规定,人均田亩数不足五亩的人家,可少交田亩税,并且只要交粮食。这样的话,不管是谁家,都希望自家的人口数是越多越好、这样人均田亩数就越少。若女子出嫁后算夫家人了,那百姓们将会更加不愿意生女孩,毕竟生了女孩,一旦出嫁,好处都是夫家的。”
“朕加了这一条,就是要保住那些出生就有可能被丢进水盆里淹死的女婴的性命。”
顾瑶知道民间因为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在杀害女婴,这一点从每年出生人口的男女比例就可以看出来。
“皇上圣明,如此民间百姓在生了女儿后,或许不会那么嫌弃了。”
周玲还没有忘记母亲曾因为没有生下嫡子,被父亲嫌弃,后来父亲连纳了两房妻妾。
——
金陵城。
告示张贴出来后,满城的百姓都知道了朝廷将要试行的新政,许多百姓开始口口相传新政的内容。
大家都对新政议论纷纷。
百姓们绝大多数都是开心的,因为新政实施后,他们每年可以少交一些税粮。
但也有犯愁的。
梁国公府的当家主母梁夫人在看到朝廷的告示后,火急火燎地赶回了家。
回来之后,她便去找自己的儿媳妇,当今皇上的妹妹文馨公主。
顾馨月正在院子里赏花、吃点心,见到婆母来了,她也没有正眼看。
旁边的丫鬟使眼色提醒她,但顾馨月依然没有起来。
她是公主,金枝玉叶,这府里所有人都得向她行礼,包括她的公婆和丈夫。
梁夫人看得出来,儿媳妇并不想见自己,但她还是得来。
“公主,我今日来是想跟您说事的。”楚夫人主动开口说道。
“婆母想说什么就说吧。”顾馨月淡淡回道,随后又吃了一片糕点。
梁夫人顿了顿,心里有些不悦,但却也不想和这个儿媳妇闹矛盾,她想了想,说道:“不知公主知不知道朝廷马上要试行的田亩新政?”
“这个我听说了,但这不是我这个公主该管的。”顾馨月随口答道。
“那公主可知这新政要求王公贵族,甚至皇室宗亲家里的田地也要挂牌,也要缴纳田亩税,而且由原来的每年六十五文一亩改为一百文一亩,且只能交银子,不能交粮食。”梁夫人看着这个平日里不管事,只喜欢听曲赏花的公主。
“你说什么?皇室宗亲的地也要纳税?”顾馨月皱起了眉头。
她自己名下的三万亩田产有一部分是父皇在世时赏的,有一部分是宫里给的陪嫁,还有一部分是自己两年前购置的。
第908章 请皇上重议新政条令
“是的,公主!您名下的田产以后也得交税。”梁夫人回道。
想当初皇上要把这公主嫁到梁家来,她也是很高兴的,想着以后成为了皇亲,对梁家有莫大的好处,但没想到这娶进来的是个菩萨,得供着。这位文馨公主骄横成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平日里更是见都不见她这个婆母。
早知如此,不如娶个大家闺秀进门,不仅能孝顺公婆还能操持家业。
“婆母,你同我说这些也没什么用。我皇姐决定的事,我可劝不了。”顾馨月可不认为自己去求皇上有什么用,保不准还得被骂一顿。
梁夫人听到公主这么说,无奈的笑了笑。
她想了想,回道:“公主,你既已嫁入我梁家,也算是我梁家的一份子。我也不瞒公主,梁家现在有良田六万亩,若这新政实行,梁家每年得纳田税六千两,公主名下应该也有不少田产,若也要交田税,那又是几千两。这加起来,咱们梁府一年都得交上万两银子的田税,十年可就是十万两。”
“这么多?”顾馨月一顿,她并没有学过算术,本以为田税最多也就几百两银子,没想到要这么多。
“是啊,公主,所以我才来找你商量。当今皇上终究是你的亲姐姐,若你能求得皇上对梁家网开一面,那这省下来的银钱可都是您的儿女的家财。”
顾馨月没有接话。
她将手里刚刚摘下来的花捏得粉碎。
——
元祐六年三月初七。
顾瑶和以往一样,在辰时二刻时来到了承光殿,准备主持三天一次的大朝会。
但今日顾瑶来到承光殿后,却发现大殿内只有二三十名官员。
“怎么就你们……其他人呢?”顾瑶看着大殿内站着的二十多名官员。
这日常参与大朝会的文武官员有一百八十人,今天这情况还是第一次出现。
“启禀皇上,他们都殿外跪着呢。”站在最前面的苏墨回道。
“跪在殿外?”
听到此话,顾瑶眉心一皱,知定是没有好事。
“走,你们都随朕出去。”
说完,顾瑶径直的朝承光殿外走去。
走出承光殿后,顾瑶看到了跪在大殿之外的文武大臣,乌泱泱一百多人,全部跪在台阶下。
顾瑶仔细看了一下,发现这些人里有礼部、吏部、工部、兵部、刑部五部尚书,还有翰林院、中书门下、御史台、都察院等等衙门的重要官员,除了他们还有王公贵族以及绝大部分平日里参与朝会的武官。
顾瑶并没有看到楚太傅的身影,他应该是压根就没有来。
顾瑶看着这一众大臣,语气冷淡中透着严肃,问道:
“众位爱卿这是做什么?”
下面的官员们齐声回道:“我等请皇上重议新政条令,收回已经张贴的告示。”
顾瑶冷冷笑了一声,果然,这帮人终究还是坐不住了。
不过他们竟然玩起了罢朝这一套,这不就是现代的罢工嘛。
顾瑶于是回道:“新政条令已经确定,由朕和中书政事堂共同商议确定。至于收回告示,这已经张贴出去的告示,如何收回?”
第909章 皇上就不怕天下大乱吗?
“皇上,田亩新政乃国策,既是国策,皇上就该拿到朝堂上来,和我等文武百官一起商议,大家都没有异议了,皇上才能颁布诏书,昭告天下。可如今皇上反着来,背着我等直接将颁布新政条令,此做法不合朝廷的规矩。我等不服!”
最先站出来的是翰林院学士张昭。
他说完后,吏部尚书孙锦成也站出来说道:“皇上,如此重大的国策,您都和三省六部的官员商议,如此,朝廷还设置三省六部做什么?”
顾瑶看着这两个人,心想这两人率先跳了出来,想必家里的田地不少啊。
她想了想,回道:“两位爱卿问得好。朕确实没有和尔等商议新政的具体条令。但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朕若不这么做,这新政就推行不下去。”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们一个个的背地里都在反对新政。”顾瑶怒道。
“皇上,这新政本就是违背祖制,不得人心的政策,皇上一意孤行,一定要推行这弊政,臣等无能,无法劝住皇上。但皇上定的新政条令,却是要对大户们下死手,如此做法,皇上就不怕士绅们群起反抗,天下大乱吗?”说这话的是梁国公梁友亮。
他知道这新政一定会推行,但没想到,这新政的不仅仅是挂牌田地这么简单。
“去给朕搬个凳子来。”
顾瑶看出来了,这些人是想要跟她来一场唇枪舌战。
王公公立马吩咐宫人给皇上搬来了椅子,除了椅子,他还端了一杯茶过来。
顾瑶喝了一口茶,然后不紧不慢的回道:“梁国公,你倒是胆儿肥啊。你直言新政是弊政,但据朕所知,这新政的告示贴出去后,百姓们是拍手称赞。在你眼里,这对老百姓有利的是弊政,对你这个权贵大户有利的才是善政吗?”
梁友亮看得出来,皇上这是讽刺自己,但他既然站出来,就顾不得这么多了,他接着再道:“皇上此言谬也,皇上是天子,这天下无论是权贵宗亲还是士绅大户,都是百姓。皇上这新政不过是讨好一部分百姓,伤害另外一部分百姓罢了,此能称为善政吗?”
顾瑶冷冷一笑。
她以前还真没看出来,这个梁国公这么会诡辩。
她于是怼道:“是不是善政,千秋万代,自有后人评说。不过你说的对,于朕而言,天下人皆是百姓,士农工商,不论士绅大户,还是贫民百姓,都是朕的子民。但这一百人中,就有九十八人是贫民百姓,只有两人是权贵乡绅。历朝历代绝大多数君王们都选择站在这两人的身后,为这两个人谋利益,但朕不会这么干。”
顾瑶说完,脸色沉了下来。
一些官员听到皇上这般言论,有的叹气,有的摇头,有的则眉头紧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