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顾瑶看完了。看到最后一个字后,她感觉胸口好像堵着什么东西,令她无法呼吸。
她再也忍不住,低头掩面而泣。
太惨烈了,她无法想象奏折里描述的如末日般的景象。
“皇上……”苏煜也看到了血衣上的字迹,看得他心里十分难受。
此刻他也不知怎么安慰顾瑶,只能将她拉到怀中,抱住她。
王公公也在一旁偷偷抹泪。
以前也遭遇过天灾,但没有哪一次有这次这般严重。
南书房里安静好一会儿。
直到外头传来一些大臣们叫喊的声音。
“皇上,请下罪己诏!”
“对,如此天灾,皇上当检讨自己的过失,请求上天的原谅。”
……
声音虽然不大。
但顾瑶都听到了,甚至听得出来是谁在喊。
此时,昭和殿外,十几位大臣跪在了门口。
他们一个个的情绪激动,好像随时要冲进南书房。
丞相在一旁劝阻,但这十几位大臣依然坚持跪在大殿外,表达自己的意见。
顾瑶将眼前的血衣收起来,递给王公公。
外头吵起来了,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她深吸一口气,抹掉眼角的泪水,然后缓缓走出了南书房,走到了昭和殿的大殿门口。
一看:
门外果然跪了十几个人,吴国公、陈安候、两位尚书,几位御史,还有七八个平日里不怎么说话的官员齐齐跪在大殿门口。
丞相见皇上出来,连忙过来,说道:“皇上,臣实在拦不住他们。”
第194章 好个天子担责
“没关系,就让他们说。”顾瑶看着这些跪在地上的臣子。
想来,他们平日里对自己已经有了不少怨言,此时都跳出来了。
吴国公率先开口,他抄着一口不太标准的金陵话,说到:“皇上,西南遭此大难,乃上天降下的惩罚,您是天子,如今上天惩罚您的子民,您作为天子,理当反省自己登基以来的过失。下罪己诏,向天下臣民请罪。”
顾瑶微微挑着眉,目光冰冷如刀子般看向吴国公,这位年长自己三四十岁的老臣。
几个月前,他撺掇着一些官员反对整顿吏治,弹劾当时还是吏部尚书的苏墨。今儿个他又带着一群人来昭和殿逼宫,逼她下罪己诏。
倒是越老越勇了。
见皇上不回话,很快另外一位大臣,御史中丞范思进,说道:“皇上,历朝历代,遇特大天灾,都有天子下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如今皇上登基仅一年,就发生了这样的灾难,皇上应该下罪己诏。”
“对,请皇上下罪己诏,向上天请罪,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
很快,其他一些跪在地上的官员纷纷说道。
顾瑶冰冷目光扫过眼前跪在地上的每一个人。
这些人此刻的样子她都记下来了。
她想了想,说道:“好啊,终于忍不住跳出来了,是吧。你们是想把朕吃了,还是想把朕赶出这南书房。”
顾瑶说完,两眼冒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愤怒。
她握紧了手指,手臂上的青筋都冒了出来。
“臣等不明白皇上的意思,天降大祸,难道不是天子担责吗?”吴国公反问道。
“好个天子担责……”
顾瑶听到这话后,冷笑了一声,他走到吴国公的面前,低头看着这个年近六旬的所谓国公,突然抬手,直接摘了对方的官帽,丢在了地上。
“皇上……”
见此情况,所有人都惊住了,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摘官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明白。
“皇上,请您息怒,吴大人所言并无过错呀。”跪在吴国公身后的一位御史连忙说道。
一旁的丞相李璟和参知政事苏墨也没想到这女皇突然摘了吴国公的官帽。
两人面面相觑,一脸不知所措。
苏煜则在这时上前握住了顾瑶的手,怕顾瑶龙颜大怒,再发脾气。
顾瑶再次看着跪在地上的官员,不用想也知道他们此刻的目的。
于是她也不装了,冷声道:“你们希望朕反思什么过错,是要裁三万吃空饷的酒囊饭袋,还是没有下嫁公主到西凉和亲。又或者是减少了荫补入仕的人数,你们的那些亲戚朋友不能走关系入仕做官。还是朕登基以来,没有给你们加官进爵,增加俸禄。你们不满了……”
顾瑶说完,下面的官员一个个脸色都十分难看。
“臣等不敢。”他们低着头,齐声回到。
顾瑶冷哼一声,再道:“朕瞧着你们什么都敢,弹劾朝廷重臣,借着天灾逼宫帝王。下一步,是不是想造反了。”
第195章 都给朕滚吧
“皇上,您这么说,臣等惶恐,臣等也是想为朝廷分忧,想为百姓谋福,才请求皇上下罪己诏。”、
一直没说话的陈安候陈武说道。
顾瑶看向他,目光冷得仿佛结了一层冰霜。
看来自己戳破他们的阴谋,这些人便露出了真实的面目。
她想了下,说道:“你们若想为朝廷分忧,自请去灾区救助百姓便是了,逼宫让朕下罪己诏有用吗?下了罪己诏,废墟之下的百姓就能活过来吗?还是下了罪己诏,这天下就太平了,没有了灾难,也没有的战乱?”
“如此,朕天天下一道罪己诏就能治国了,还要你们做什么了!”
“尔等为一己私利,不顾灾区几百万百姓的生死,在这里逼宫帝王,企图达到你们的目的,用心险恶,昭然若知。都给朕滚吧!”
顾瑶是真生气了。
几日没有休息,今日更是操劳了一天,她想尽办法救援灾区。这些家伙却在想着怎么为难她,怎么反对她,可恶至极。
她今日若是被他们逼得下了罪己诏,他日这些家伙便会得寸进尺,逼她妥协,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顾瑶说完,跪着的官员不敢再接话了,就连被摘了官帽的吴国公也闭上了嘴巴。
他们敢来逼宫,但却不敢在帝王勃然大怒时火上浇油,要不,自己的官职都保不住了。
清退了一众逼宫的臣子,顾瑶回到了南书房。
而丞相李璟和参知政事苏墨则回到了承光殿。
两人还在商议要派去灾区的官员名单。
“丞相,皇上心情不好,咱们不能再逆了皇上的意思呀。”苏墨看着眼前年长自己十岁的丞相。
论为官之道,自己是不如丞相的,论处世之道,自己也不如丞相圆滑。
这些日子共事,他从对方身上学到了许多。
“是啊,咱们这皇上把百姓看得最重,如今西南遭此大难,皇上心里定比谁都难受。吴国公他们这等行为实在是愚不可及啊。”丞相李璟回道。
他历经三朝,每一位帝王的性格和治国理念都不一样,如今这位女皇上,看着年幼好欺,实际满身抱负,城府极深,行为处事让人捉摸不透。
“其实说到罪己诏也不是不能下,古往今来,一些帝王在遇到民间遭遇天灾时,有的也下罪己诏。”苏墨说道。
丞相听到同僚说这话,却摇了摇头,回道:“什么罪己诏,不过是一些君主想借此收拢人心罢了。没有银钱,没有粮食支援,帝王下罪己诏不过是口头上的安慰。天灾后,灾民无数,只有迅速将银钱和粮食运到灾区才是正事。再说,咱们这皇上也没什么对不起百姓的。”
苏墨叹息了一声。
当下之际,确实是朝廷最困难的时候,国库空虚,天降大难,朝廷上下不能团结一心,反而是各有各的小团体。
“好啦,苏老弟,咱不聊这些了,赶紧将名单列出来,交给皇上吧。”李璟此刻也很担忧灾区受难的百姓。身为丞相,在这样国家大难之际,当想尽办法出谋划策,救百姓于危难之间才对。
只是如今,本该他做的事,皇上都替他做了。
第196章 灾情处置方案
三日后,金陵城。
随着各个街道都张贴了灾情的告示,百姓们都已知道西南发生特大地震一事。
一些百姓自发的前往官府在每个街道设置的登记点,去捐善银。
他们有的捐个十几二十文钱,有的捐一两百文钱。
负责登记的是有朝廷的官员,还有衙门的衙役。
到了中午,天气暖和一些时,队伍甚至排了几十米远。
人群中,大多数人穿的是粗布衣裳,却也有一些穿着绫罗绸缎的士族官绅,还有不少当地的商人。
朝廷规定了,官绅、士族、商贾、富农都需捐银,不过对捐银数额没有规定。
于是乎,有的人捐了一二两银子表示一下便是了,但也有的拿出几千两银子。
登记的官员一边登记一边报数:
“王善王大人捐银二百两。”
“谢钊谢大人捐银一百五十两。”
随着衙役开始报数,下头的一些商贾贵族开始掂量自己捐的数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