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苍天不负有心人,他就知道努力干活会有好报。
能安稳耕种对他们这些一无所有的前黄巾贼众而言是梦里才有的好日子,收成要全部上交怎么了?他们小主公管吃管住还管他们养老,以前当自由民的时候有这待遇吗?
主公说了, 人要为过去犯的错负责,就算他们是走投无路被逼无奈也一样, 不能因为自家走投无路就把无辜的别人也逼上绝路。
收成全部上交只是暂时, 只要表现的好,三五年之后他们就能摆脱黄巾余孽的帽子恢复正常百姓的身份。
当俘虏待遇都这么好,回头以正常百姓的身份生活得有多快活?
张大帅没过过正经的好日子,过几年恢复自由身后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他连想都不敢想。
畅享未来就给老弱妇孺,他这种正当壮年的家庭顶梁柱得再努力努力拼个好前程。
当兵是把脑袋勒在裤腰带上讨生活, 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在战场上, 但是只要闯出头, 等着他们的就是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哪个男人不心动?
以前是没有机会走正道, 现在有机会当正经的兵必须得积极。之前成天头疼粮草不够吃的日子他都不想说,反正再怎么也不会比当贼的时候更差劲。
所以主公,他终于能有正当身份了吗?
荀晔走过去画大饼,“只要这次任务完成的好,升官不成问题。”
朝廷招降贼匪时不会吝啬官职,青州黄巾大大小小十几号贼头子都被封为骑都尉,张饶这个在招安中立下功劳的贼首更是被封为平虏将军。
杂号将军也是将军,手底下没兵的将军也是将军,不管怎么说他都是朝廷亲封的将军,出门可以被尊称为张平虏的正儿八经的将军,比隔壁被任命为骑都尉的泰山贼贼头子强多了。
张将军拍着胸脯保证道,“主公放心,末将此去定让那臧霸和陶谦反目成仇。”
他要当上战场的将军,不想当修城墙的将军,为了他和弟兄们的前程,只能让那臧霸反一反了。
本来就该反。
他们贼头子得有贼头子的样子,就算自己不在乎名利也得在乎底下弟兄的利益,连老大都只被任命为骑都尉让底下的弟兄怎么办?全都继续当大头兵?
啧,老大当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不像他,他不光给自己谋到了光明的好前程,还带领所有认识的黄巾部众都谋到了好前程,天底下绝对找不到第二个像他这么厉害的老大。
主公真是慧眼识英才,让他去离间臧霸再合适不过,他都不用怎么费口舌,直接到臧霸面前把投奔主公和投奔陶谦的待遇放到一起列出来就行。
人比人气死人,能当上贼头子的心眼都没针尖大,不信有人受得了这个刺激。
不过臧霸连陶谦给他的待遇都受得了具体什么情况也不好说,能谈就谈不能谈就动手,反正他们家主公在北海国有足够的兵力不怕硬碰硬。
主公稍等,属下去去就回。
荀晔:……
荀主公安排好离间计的实施人员,继续商量如何在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前提下夺取琅琊郡。
不打仗就算了,打都打了必须让陶谦知道疼。
所以贾毒士,他们都认识好几年了不要遮遮掩掩,不要留情开始喷洒毒汁吧。
贾诩:……
他可以出谋划策,也可以为小主公排忧解难,但是小主公能不能告诉他当初在京城到底为什么会盯上他?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答,他后半辈子都过不安稳。
……
京城,皇宫。
陶谦派兵攻打兖州不成又攻打青州的消息传到朝堂,满朝文武脸上的表情如出一辙:陶恭祖疯了吧?
小皇帝睁大眼睛,“徐州牧派兵攻打青州?这么不将朝廷放在眼里的吗?”
以前好歹还知道假惺惺的伪装,现在可好,连装都不装了。
这让他这个天子很没面子耶。
杨太傅的脸色也非常不好,“徐州贼匪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陶恭祖不说讨贼反而和贼匪共同起兵攻打兖州,兵败之后才击杀贼首,到底是贼人想当天子还是他陶谦想造反?”
“都差不多,这不重要。”小皇帝摇头晃脑的把重点拉回来,“太傅,那家伙打兖州不成竟然转去打青州,要知道青州可是荀小将军的地盘,陶谦是得了失心疯吗?”
他知道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陶谦这个徐州牧治理内政还行,到任后并没打过像样的仗,就连刚到徐州时平定黄巾贼也是借泰山贼的兵力才完成。
徐州没多少像样的兵,他们家小将军甚至不需要动手,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就能让贼匪出身的兵临阵倒戈,这和主动把地盘送给他们家小将军有什么区别?
见过大方的没见过这么大方的,陶恭祖简直比兖州那些集体推荐曹孟德当兖州牧的太守国相还要慷慨。
“还有那个孔文举,太傅,该不会是孔文举嫉恨小将军成为青州牧所以故意撺掇陶恭祖攻打青州吧?”小皇帝眯了眯眼睛,人不在青州心已经飞了过去,“孔文举弃官之前是北海国相,徐州琅琊郡北边就是青州北海国,他熟悉北海国的一切,正好可以指点陶恭祖攻打北海,万一成功那他就能以胜者的姿态重回青州,就算失败也是陶谦失败和他没关系。”
嘶,越想越觉得又可能。
文化人就是心黑,还好他们家小将军能一力降十会,玩心眼子有什么用?一拳头砸下去就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杨太傅揉揉抽痛的额角,虽然很不愿意在背后说人坏话,但是话已经说到这儿也实在忍不住开口,“孔文举文学邈俗,然而庶务和学问不一样,他还是安心做学问比较好。”
青州黄巾作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只是这两年越发严重。
贼众太多导致民生凋敝,民生凋敝百姓吃不上饭为了活命不得不加入黄巾贼,而越来越多的黄巾贼劫掠州郡使得民生更加凋敝,如此恶性循环情况只能越来越坏。
孔文举于文学之道的确出众,可是实在没什么任人之能,人家选用贤才都是看理政的本领,他可好,选人和写文章一样偏好华丽,没点儿个性再有本事他也看不上。
还是那句话,庶务和学问完全不一样,有个性还有学问的绝大部分都和不善理政,或者说,于庶务一窍不通。
好奇取异对一国国相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他能主动弃官也是好事,不然等荀家小子上任他也得卸任,到时候再走就不那么体面了。
还有就是,孔文举自持孔子之后谁都不放在眼里,觉得天下世家哪家都不如他孔氏底蕴深厚,荀氏这种异军突起的世家大族在他眼里更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
小皇帝小小的翻了个白眼,“自个儿没多大本事还敢看不上我们小将军,朕还是天子呢朕骄傲了吗?”
身为一个爱憎分明的好儿郎,小皇帝看知恩不图报的孔融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
大家都是活生生的人,没道理只能孔融看别人不顺眼不能别人看他不顺眼。
看之前北海国被黄巾贼围困却没有一个主动去帮忙的就知道那家伙人缘不咋样,以前还能说是耿直傲气不为强权折腰,经过荀小将军带兵解围却被诋毁之事后只能说是恶有恶报。
那哪儿是人缘不好,分明是愤世嫉俗见不得别人好,不和人结仇都是别人不和他一般见识,真当天底下所有人都是他的应声虫啊?
也就他们家小将军心善不计较那么多,让他过去他能在孔融出言不逊的时候直接把人赶出北海国换自己人当北海国相。
虽然现在的北海国相已经换成了小将军的手下,但是在孔融弃官小将军也被任命为青州牧之后换和当时就换完全不是一个感觉。
就这都能名满天下,名声真是个怪东西。
小皇帝念叨了好一会儿,觉得在太傅面前说不过瘾,于是让人去把荀侍郎找过来说悄悄话。
他其实更想亲自找过去,但是太傅会说“于礼不合”,身为一个乖巧听话的好孩子,那就只能当着太傅的面和荀侍郎咬耳朵了。
无辜.jpg
要他说荀侍郎就是脾气太好了,连带着他们家小将军也没脾气。他是天子没法和小将军私下交流太多,荀侍郎是小将军的父亲没那么多顾忌,没事儿多在家书里提点几句让小将军凶一点。
他们小将军得是别人听到名字就闻风丧胆的存在,怎么还能有人主动找茬?
……
荀晔也想知道,是不是他脾气太好了?怎么接二连三有人来找茬?
他脾气好吗?他感觉他表现出来的一直都是杀伐果断不讲理,跟好欺负完全不沾边好吧!
田间地头,荀小将军甩下草帽黑着脸骂骂咧咧,“把那个说老子作秀的王八蛋带上来!”
别的事情说他作秀也就算了,来田里检查一次还得被说作秀,难道孔融那样儿的才不算作秀算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