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孔国相出身高贵,他们这些官吏却都是青州本地人。
  可惜孔国相现在心里在想别的,无暇关注身边人都是什么表情。
  他本欲在北海国施行教化,随后想法子让朝廷任命他为青州刺史,怎料这北海的官员实在不堪,太平之时不堪大用,黄巾贼打过来后更是胆小如鼠躲的躲散的散。
  既然北海不是好地方,那他也没必要在这里死磕。
  他和徐州牧陶谦关系颇好,先前已经送信去徐州,这两日收到回信,陶恭祖处随时欢迎他过去。
  只是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他得等围城的黄巾贼撤去再走。
  现在走是落荒而逃,黄巾贼撤去之后再走则是北海国留不住他,两者区别大了。
  ……
  夜色渐浓,万籁俱静。
  太史慈找到藏在城外的马儿,越想越憋屈越想越生气,一路飞奔回军营也没能让他心情变好。
  他大老远从辽东赶回来就是让人这么使唤的?管府君平时给属下安排事情都温声细气,怎么同是郡国主官他孔文举这么大的架子?
  难怪北海国人心涣散,有这么个主官人心想不涣散都难。
  大营里只留下了站岗值守的兵,其他士兵都已入睡,他们是要打仗的人,必须时刻保持状态,该休息的时候睡的一个比一个快。
  不过早睡的不包括主将,主将要管的事情多,睡眠时间比寻常士兵少的多。
  荀晔对睡眠时间要求不高,他天生、或者说、前十几年睡多了、清醒之后精力十足,睡三个时辰就能精神满满一整天。
  这会儿已经是子时,就算对他而言也已经到了休息的时间,不过今天比较特殊,大晚上的军营还能迎来客人。
  来的不是旁人,正是傍晚守在官道上给太史慈送信的管统门客。
  荀小将军原本想着明天直接去对面大营挑衅,管亥伤到胳膊没有伤到嘴,受伤不耽误他安排战事。
  这支黄巾军的来历比较特殊,他和管亥都不希望有伤亡,那就用传统的打法,士兵留在原地呐喊助威,两边分别派出代表到阵前对打。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只分胜负,不削脑袋。
  管亥能以黄巾贼的身份在青州活动那么多年应该是个聪明人,不需要提前打招呼也能猜出他是什么意思。
  当然,如果因为昨天那两箭结了仇那另说,硬碰硬的话他们骑兵打步卒也完全不带怕的。
  再降低点难度,万一管亥直接主动找他商量下一步的计划呢?
  荀晔本来只是异想天开,今天遇到左慈已经很神奇,精神太好的后果就是控制不住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万万没想到管亥的人没来,来的是东莱郡太守管统的人。
  这已经不是降低点难度,这是直接把难度拉到了最低。
  对面军队的幕后指挥都出来了,管亥有意见也得忍着,何况他还不一定有意见。
  对此,荀小将军表示,他感觉他像特意过来捡漏的大幸运儿。
  看看他离开颍川后都收获了什么:半路截获的诸葛一家,总数多达四十万的黄巾众,多年未见的伯伯,主动跳到碗里来的太史慈,还有立场不明暂时只能算一半的乌角先生。
  别处都在打仗,他这里硬是完成了集卡游戏。
  有上帝视角就是好,青史留名的人才只听名字就能挖,名气不大的人才也不耽误他先挖再考验。
  营帐中灯火通明,双方都觉得对面善解人意,简单会晤之后便满意的达成共识。
  ——赶走孔融,还北海一个朗朗乾坤。
  也就是亲身经历,不然谁能想到课本中让梨的孔融能混成这么猫嫌狗憎的地步。
  太史慈回来的时候,亲兵正准备带那门客去休息。
  门客看着面带怒色的太史慈挑了挑眉,“太史义士竟回来的如此之快。”
  太史慈努力平复心情,简单将进城后的事情说了一遍。
  旁边的亲兵听的啧啧称奇,“这是礼贤下士平易近人?这么说的话我也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他虽然长的凶爱骂人,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骂人,比城里那位孔北海平易近人多了。
  门客一副过来人的样子拍拍倒霉蛋的肩膀,“义士困否?若还有精神,可愿到帐中聊一聊?”
  送信的时候没空说太多,现在他们有半个晚上的时间可以聊,要说的是孔北海那他可就不困了。
  太史慈拱手道,“先生先走一步,我先去拜见苑陵侯,然后再至帐中寻先生。”
  他在北海躲了好几年,对青州的情况不太熟悉,正好趁此机会听听离开之后青州到底出了多少烂事儿。
  ……
  在黄巾贼首领的配合之下,北海之围解的声势浩大。
  每天早中晚三场友谊赛,刺激的城里守军只想让城外的人给他们个痛快的死法。
  然而“苑陵侯为救北海大战贼首”的故事并没有冲上头条成为天下人的最新谈资,因为袁绍和公孙瓒那儿出了大事。
  袁绍被打的狼狈,可他实在不甘心沦落至此,于是写信给刘虞让他请避难幽州上谷郡的卢植卢尚书为军师。
  卢尚书曾是公孙伯圭的老师,有老爷子坐镇邺城不信他公孙伯圭还这么咄咄逼人。
  卢植当初因为反对董卓废天子险些被害,辞官归隐便是不愿意再管外面的是是非非,多次以年老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奈何袁绍和刘虞都苦苦相求,无奈只能再度出山。
  可老人家这个年纪实在经不起折腾,也不知道是心情郁郁还是怎么,刚出门没几天便药石无医病逝在邺城。
  公孙瓒炸了。
  全天下都炸了。
  ————————
  阿牛([害怕]):!!!
  ——————
  【1】《左传·僖公五年》: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第120章 本初凉凉:三英战袁绍
  *
  卢植卢尚书,文武双全亲征张角功名盖世的卢尚书,不畏强权硬刚董卓愤归隐的卢尚书,有“海内大儒,天下之望”之誉的卢尚书,在被袁绍强征至邺城为军师后短短不半月便身亡命殒,时候谁站出事情和袁绍没关系能被天下人的唾沫星子淹死。
  袁绍不顾卢尚书反对非要将人请出山,现在人没了又置身事外,世上哪儿有那么好的事情?
  做事要考虑后果,更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如果敢做却不敢当,那么离众叛亲离也不远了。
  只敢背后搞小动作遇事情变成缩头乌龟的主公成不了大事,没有人希望追随的主公个没有担当的人。
  邺城本已孤城,要个时候袁绍再逃避责任,可知会有多少人要弃去。
  袁本初也没事情会变成个样子,事已至此后悔也没有用,只能赶紧办法找补,得拉几个垫背的一挨骂。
  的错认,但不能全的错,刘虞和公孙瓒也别置身事外。
  人和刘虞一出面请的,刘虞肯定要负一部分责任。
  如果不公孙瓒欺人太甚,也不会去请卢尚书出山,所以公孙瓒同样有责任。
  袁绍知道强词夺理,但必须先发制人把公孙瓒也一骂上,不然公孙瓒以为卢尚书报仇为由大举进攻连最后的邺城都保不住。
  虽然把公孙瓒也牵扯进也挡不住那家伙以为卢尚书报仇为由大举进攻,但世上那么多一带跑偏的蠢货,能带偏一个一个。
  只要有一部分人觉得卢植之死并非一人之,等将翻身能春秋笔法改写此事。
  “主公,有幽州的急信。”郭图快步进屋呈上装信的木盒,“那信使特意叮嘱要主公尽快拿主意。”
  虽然不知道信上写的,但能催促家主公尽快拿主意做决定的肯定不好事。
  好事轮不大老远送信让家主公做决定,只有得罪人或者有损名声才会急着往外甩。
  屋漏偏逢连夜雨,底能不能好了?
  袁绍定定的看着木盒,看了好一会儿才取出里面的信件。
  如郭图所料,家主公看完信后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果然不好事儿。
  “无知小儿,知道添乱。”袁绍低声骂了一句,然后摆摆手让郭图退下,要好好底应对。
  卢植死在邺城,身为冀州牧以及罪魁祸首必须得主持厚葬,否则会被天下人指着鼻子骂丧良心。
  叶落归根,卢尚书幽州涿郡人,遗体自然要送回故乡安葬。
  本风风光光的将人送回幽州,之后如何厚葬便刘虞的事情。冀州牧,连冀州都管不更别管幽州了。
  但信上卢植临终前给家里传了话,安排幼子将其俭葬于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衣即可。
  卢尚书有四子,但早年幽州动乱不堪,三个儿子都亡于战乱,如今只剩下一个不十岁的幼子卢毓。
  小孩子不懂事,肯定父亲生前。
  让小孩子幼年丧父,若连后事都要对着干,葬礼上必定会闹的极其难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