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散了散了,没事了。
  王司徒把心放回肚子里,丝毫不担心这是对面那三个无脑武夫的算计。
  有利可图才叫算计,肉没吃着还惹得一身骚那叫效颦学步作茧自缚。
  这事儿要是偶然也就罢了,真要是那仨人故意为之,那他只能说没脑子就别瞎出主意。
  吕布出身寒微向来无脑,孙策年少无知也没好哪儿去,荀晔、啧、荀慈明成天著书立说好为人师,族中出了这么个二愣子是他荀氏的福分。
  ……
  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几个武将好像不知道京城的舆论风向,收拾好朝廷的赏赐和他们抢来的“战利品”便大摇大摆的返回颍川。
  没有人特意和他们说外头的传闻,也没人敢冲到他们面前说什么“强抢民女天理难容”。
  因为气氛太过诡异,连小皇帝都默默取消了亲自出城相送的打算。
  他不相信传闻,他怕他表现的太明显直接把传闻捅到小将军面前。
  京城已经出现乱七八糟的传闻,小将军不知道还好,他们要是知道了还不得闹翻天?
  荀小将军好相处,新来的那位孙小将军瞧着也挺好相处,只有他们两个的话直接询问也没关系,但是现在跟着的还有个不好相处的吕大将军。
  温侯太凶了,他不敢往那儿凑。
  等报信的小黄门退下,小皇帝搓搓胳膊,寝宫的炉火燃的旺旺的也还是觉得身上凉凉的,“太傅,现在是什么情况啊?”
  背后蛐蛐人有点不好,就算人已经离开了京城他也还是下意识放轻了声音。
  杨彪也拿不准现在是什么情况,但是他笃定荀家那小子不是倚强凌弱欺男霸女的人。
  登门赴宴没有喝的酩酊大醉的道理,他们之前和王允关系紧张,愚笨如吕布也不会放任饮酒,何况荀家那小子。
  有猫腻,绝对有猫腻。
  按理说以那几个小子的机灵不会掉进这么明显的圈套,可现在这局面已经完全不能按照常理来想。
  杨太傅揉揉额头,试图从一团糟中找出根线头来解释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之前种种,王司徒并不喜欢荀小将军。”
  小皇帝重重点头,“是的,所以他主动设宴邀请小将军肯定是不怀好意。”
  “陛下都能知道王司徒不怀好意,荀小将军赴宴时会毫无准备?”杨彪回去坐下,然后继续说道,“既然赴宴之前有所准备,那就不会为美人所惑。”
  就算王允府上的歌伎特别美,美的没见过世面的毛头小子把持不住,也不会三个人都把持不住在宴席上闹的下不来台。
  吕布跟着是干什么的?他在董卓身边时什么美人没见过?想和荀氏分道扬镳也不至于闹的这么难看。
  宴席当场应该不会和传言中说的那么乱,但是能传出这么离谱的说法场面肯定不会太好看。
  问题来了,他们在闹什么?
  王允也是,就不觉得奇怪吗?
  小皇帝托着脸思考,想了好一会儿才犹犹豫豫说道,“王司徒又不傻,应该不会在小将军离京之前搞事吧?”
  “是啊,他又不傻。”杨太傅比小皇帝更清楚王允的为人,那家伙只是窃弄威权不是没脑子,就算要算计也不会算计的如此明显。
  如果所有人都能猜到传言出自他王子师,这和直接大张旗鼓的说人坏话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传言肯定不是司徒府中传出来的。
  不是王允,那就只能是荀晔自个儿。
  别说什么司徒的仆役或者驿馆的亲随不小心传出来的,底下人的闲言碎语不可能一晚上过去就京城皆知,消息传那么快肯定是有心为之。
  可是别的事情能胡来,名声那么重要能胡乱说吗?
  杨彪想不明白,完全没道理啊。
  他昨天还在和陛下讲防人之心不可无,讲荀慈明这个关头让家中小辈留在颍川可能是什么打算,结果荀明光那小子今天就把他昨天那些深沉的推测全部推翻。
  荀慈明在并州可能会对朝廷造成威胁,荀明光在颍川……
  但凡再派个能管得住他不让他为所欲为的正经人来呢?怎么还有人上赶着败坏自家名声?让这么个没轻没重的年轻人单独留在外面真的好吗?
  小皇帝默默坐正,先看看他们家太傅的表情,然后才干巴巴的问道,“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
  他笨头笨脑越听越迷糊,太傅分析清楚了吗?
  太傅:……
  太傅也不清楚。
  想不明白就不想,反正火一时半会儿烧不到他们身上。
  王子师也是,朝堂上下都知道他和荀氏关系紧张,荀慈明是并州牧吕奉先是并州悍将,他没事儿设什么宴请什么人?
  ……
  马上就要过年,各官署的官员都收拾东西准备放假正是有闲心聊天的时候,几乎所有官署都在悄咪咪议论这“三将酒后夺一爱”的八卦。
  有说王司徒不讲道义设计欺负小辈的,有说荀氏教子无方丢了家族颜面的,有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能让小辈乱结交狐朋狗友的,还有说三个无礼武将联合起来欺负王司徒的。
  说什么的都有,开始的时候还在讨论到底是谁算计谁,到后面就变成了司徒府上的歌伎到底有多美,怎么就惹得客人在宴席上大打出手了呢?
  正好过年没那么多事儿,要不他们结伴去司徒府上拜访拜访?
  洛阳到颍川的官道上,荀晔摇头晃脑的猜测昨晚的事儿能传成什么样。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都是越传越离谱的,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人转述时会怎么润色,传着传着就从“城门楼子”成了“胯骨轴子”。
  王司徒老谋深算不会把他们三个放在眼里,等过几天反应过来也晚了,不信能追到颍川去骂他们。
  反应过来又能怎样?事情宣扬出去吃瓜群众只会说他们三个不像话,败坏的又不是他王司徒的名声。
  要是不小心被误伤到,那他也没办法,他管天管地还能管吃瓜群众说什么?
  孙策若有所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直接问,“没有人会觉得咱们会放任谣言,所以大哥为什么要这么做?”
  往王允身上泼脏水?
  应该不是,这事儿仔细琢磨琢磨就能猜出来不是王允所为,能忽悠过去的家伙没必要忽悠,忽悠不过去的家伙忽悠了也是白忽悠。
  所以搞这出单纯是为了给王司徒找不痛快?
  孙小将军觉得不会这么简单,他们家大哥远谋深算,是他寡闻少见猜不出其中深意,和大哥没有半点关系。
  荀晔笑的开心,“策弟莫要谦虚,再过两年你也能和大哥一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想法确实有点儿,但是不能大庭广众之下解释,小老弟继续琢磨,实在琢磨不出来等回去后再找他答疑。
  吕布:……
  吕大将军听的表情扭曲,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忍住打马跑到最前面摆脱俩小年轻的互相吹捧。
  他太稳重,不适合跟小年轻待在一块儿,要不还是让他回并州换麹义来吧。
  吕大将军沧桑的看向远方,想回到几个月前把那个争着抢着来颍川帮忙的自己拍死。
  在颍川的日子的确很快活,进京领赏也很高兴,甚至在商量怎么给王允老儿找不痛快的时候他的心情依旧很好。
  直到后头那小子心血来潮和他演了出戏从王允那儿抢了个歌伎回来。
  他当时怎么就看懂眼色了呢?
  他要是没看懂那小子的眼色不就没有后面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吗?
  名声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后头那俩臭小子都不能不要名声。
  他吕奉先在董卓身边时已经臭名昭著,就算后来董卓死在他手上也救不回他那早已被踩进臭水沟的名声,所以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反正名声再坏也没人敢当着他的面说。
  这下可好,三个人的名声一起臭,传出去估计还会变成他吕奉先把人带坏的。
  两个十几岁的少年郎里掺了个已经成家立业的他,问题出在谁身上还用想吗?
  京城的传言传到乌程侯耳朵里他还能先和乌程侯干一架然后再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谣言传到并州他还能和荀氏那群读书人动粗不成?
  可是俩臭小子沉迷美色真的不是跟他学的啊!
  不行,他得先送信去解释,免得两边听到传言后都先入为主觉得是他的错。
  他吕奉先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绝对不会被美色所惑,这事儿是明光那臭小子一个人搞出来的,和他没有关系。
  乌程侯家的虎崽子也是,本来俩人相争已经够了,臭小子看热闹就看热闹还冲上来加入热闹。孩子这么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是乌程侯自己教出来的,和他更没有关系。
  进京时一行人快马加鞭半天就到,回程多了三十多辆大车的赏赐和一个美人,直到傍晚才慢慢悠悠回到颍阴城。
  吕大将军回来后二话不说直奔书房,他要写信证明自己的清白,争取让信件赶在流言之前送到俩臭小子的长辈手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