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邺城西北六十余里便是滏口陉,进入滏口陉便已经是太行山深处,深山老林本应杳无人烟,却生生被这世道逼的随处可闻人声。
百姓过不下去落草为寇,然后成为以前最痛恨的贼寇劫掠其他百姓,如果袁本初和韩文节一样对这种情况放任不管,循环往复下去冀州迟早大乱。
荀晔撑着脸说道,“袁本初好歹名气在外,应该不会连这点都看不出来。”
就算那家伙不在乎山里有多少山贼,他总得在乎郡县在籍的百姓。
山贼越多百姓越少,百姓越少能征的兵也越少,到时候打仗征不到兵良田无人耕种,堂堂州牧变成光杆司令,岂是一个惨字了得。
额,情况好像有点像他们并州。
荀晔歪歪脑袋,然后赶紧把既视感甩出去。
虽然他们并州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惨,但是他们有自知之明,能上下一心往好的方向努力,不像隔壁袁老板守着宝藏也不珍惜。
他没有嫉妒,他才没有嫉妒,不就是大汉十三州中最适合成就帝业的地方,他们并州努努力也不差。
二凤爹是太原起家,始皇爹是关中起家,也没影响他们哇呀呀大杀四方。
区区冀州,哼。
荀小将军心里酸的不行,明面上还假装一点儿都不在乎。
越想越酸,换个话题。
阿爹和叔父们去冀州之前一直担心他适应不了外面的世界,其实也没什么不好适应的,看看他现在的成就就知道他适应的不得了。
他!荀明光!大汉宁朔将军!十七岁功封苑陵侯!
呜呼,如此优秀,不愧是他。
第43章 兵不血刃啊
*
连曹操曹老板最初的理想都是“为国家讨贼立功以封侯作征西将军”, 可见封侯拜将是绝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
不过荀晔上辈子接受的教育和封侯拜将完全不沾边儿,这辈子他爹自己就是拒绝朝廷征辟的隐士,自然也不会教他怎么为朝廷卖命, 所以他得了个爵位后第一反应就是能在亲爹面前嘚瑟几句。
主要他觉得他这个爵位是用来凑数的,如果不是因为姓荀,事情结束后朝廷顶多给他个不知品级的将军当当。
上头有人好办事, 就算他们家叔祖什么都不说, 天子看在他们家叔祖的面子上也会对他另眼相待。
虽然绝大部分臣子的梦想是封侯拜将, 但是朝廷的爵位越来越不值钱也是事实。
远的不提, 单他们光武帝立国后大封功臣就封了八十多个县侯。
毕竟是开国功勋, 怎么加封都不为过, 只要后面的皇帝能及时止住分封的势头,朝廷也不是养不起几十个可以世袭的列侯。
问题是,后面的败家子儿们不光没有止住分封的势头,反而封的比开国的时候还凶。
他刚被封侯的时候特意打听过,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吓一跳。
本朝光因为外戚身份而封侯的就有八十多个人,其中七十多个都是县侯。宦官封侯的也有几十个, 其中县侯的数量也超过一半。
大汉十三州, 十三个州所有郡国加起来满打满算不到一千两百个县级单位,如今光县侯就封了三百多个,此外还有一百多个乡侯和两百多个亭侯。
嗯,都是可以世袭的列侯。
这么一看,被封为县侯好像也没什么难的。
但是对宦官外戚和宗室皇亲之外的人而言, 封侯又好像比登天还难。
就说如今屯兵驻守右扶风的皇甫嵩老将军, 那是凭平定黄巾之乱才功封槐里侯。好不容易封了个县侯, 一年不到就因为宦官进献谗言被灵帝降到了都乡侯。
就……
以前的主流是因功封侯,现在的主流是宗亲外戚宦官封侯对吧?
县侯都封给外戚和宦官了, 留给功臣和宗室皇亲的只剩下乡侯亭侯,是不是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荀晔感觉不太对,但是朝廷的事情他觉得不对劲没用。
当今天子是个小可怜什么主都做不了,上一任天子更可怜直接被权臣给废了还被毒杀,再前头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的桓帝灵帝,那两位活着的时候都不靠谱,如今都入土了更没法指望。
爵位来去匆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废了,太在意不是什么好事儿。
看他,别人不喊他“苑陵侯”他都想不起来身上还有这么个爵位。
“咱们去密县的时候还经过了苑陵,早知道会被封为苑陵侯就多看几眼了,现在回想只能想到苑陵的官道是什么样,其他什么都想不起来。”
帐篷里只有他们父子俩,荀晔躺下盖好被子,想着他爹那么宅应该也不太清楚外面是什么样,于是翻个滚换个话题。
“阿父,您有没有觉得朝廷封侯太随便了?”
他知道身为被封的那个这么问有点像得了便宜还卖乖,也就是他和阿爹感情足够好,换成其他人他肯定比锯嘴葫芦还哑巴。
荀悦笑笑,“能封侯还不好?”
“当然好。”荀晔屈起手肘托着脸,“但是来的太容易总感觉不太真实。”
而且他研究过了,会有这种感觉不是他的错,是朝廷的错。
荀悦叹气,“四海鼎沸,皇纲失统,只怕天子想扭转时局也有心无力。”
叔父封侯在意料之中,傻小子跟着封了个县侯就有点过了。
不过封都封了也不好再说什么,当时的情况的确凶险,他只看信上的寥寥几句都看的提心吊胆,不敢相信之前从未杀过人的傻小子会怕成什么样。
县侯就县侯,都是他们家阿牞应得的。
不提这个爵位还好,不提就想不起来那些担惊受怕的日子,现在臭小子主动提起,他还想问问京城是不是没人了非要他一个从来没出过远门的半大孩子干那么危险的事情。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阿牞,下次要多想想再做决定,阿父会担心。”
叔父不会主动让小辈涉险,事情会变成那样肯定是这小子自作主张。
荀晔缩缩脖子,老老实实认错,“对不起,下次不会了。”
别人说他冒险他会据理力争,阿爹说他冒险他只能乖乖认错,不然阿爹会更担心。
“刀剑无眼,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荀悦眉头微蹙,事情已经发生说再多也没用,而且叔父肯定也已经教训过了,他再教训只会让自己更担心。
宁朔将军,既然是将军就少不得带兵打仗,打仗哪儿有不危险的。
“阿父,我们刚才在说朝廷。”荀晔小心翼翼把话题拽回来,“是朝廷不争气,不是我不争气。您别担心,遇到危险我知道躲。”
他饿了会吃饭困了会睡觉下雨了还知道往家跑,厉害着呢。
“朝廷这次一下子封了七八个侯,光县侯就有四个,下次再有什么事儿还这么封可怎么办?”
荀悦看了眼仿佛在真心为朝廷操心的傻儿子,无声叹气。
朝廷封下去的爵位越多能掌控的土地人口就越少,所以孝武皇帝酎金夺爵废了一百多个列侯,从此王侯封土而不治民。
光武帝重兴汉室,但是立国后面对的情况和高祖建国时完全不一样。
朝中宦官外戚轮流掌权,皇帝要摆脱一方控制就要提拔另一方,提拔的手段就是升官封侯,还一封就是县侯。
没法世袭的爵位不够看,只有子孙后代无穷无尽的恩宠才能彰显来自天子的爱重。
于是又给下一任皇帝留下隐患。
荀晔撇撇嘴,小声嘀咕道,“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问题。”
只要制度不变革,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列侯越封越多,在这爵位和食邑挂钩的年代只有富庶的地方才吃香,穷地方用来封侯只能起到反作用。
有些亭侯的食邑比乡侯都多,有些乡侯的食邑比两个县侯加起来都多,谁都不乐意封地封到穷地方,于是又是新一轮的勾心斗角。
现在朝廷为了省事儿封侯的时候直接把食邑的户数也确定下来,不管封地有多少户百姓,食邑多少户就是多少户,多要也没有。
他被封为苑陵侯,食邑两千户,也就是说从今以后苑陵县会有两千户百姓的赋税不再交给朝廷而是交给他。
听上去很不错,但是那是以前。
从董卓入京废立天子开始天下就彻底乱了套,朝廷已经管不住洛阳以外的地方,封侯也只是封个名头,食邑能不能到位全看运气。
反正他到并州那么多天了也没见着封地送东西过来,叔祖也没有,吕大将军也没有。
没有也没关系,有个好听的名号也行,家里也不缺他一口饭。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
大汉这座房子上到屋顶下到地基都是问题,对比下来藏在房体中的蛀虫反而成了不起眼的小角色。
烂摊子没法收拾,还是拆了重建更简单。
当然,现在提拆家还太早,他也只敢在几位阿飘爹在的时候嘀咕几句,其他就连在亲爹面前都不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