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略过略过,说点别的。
  荀晔咧嘴笑笑,喝完一杯再倒一杯,“将军,待会儿回城记得把军中将士名册一起带着,咱们回去商量商量怎么分配人手。”
  张辽竖起耳朵,“打哪儿?”
  荀晔瞬间凶残,“打你个大头鬼!”
  沿途清剿贼匪的时候和他抢活儿他就不说了,来到晋阳后再敢和他抢他就把这混蛋家伙挂城墙上和底下行人大眼对小眼。
  ——政委,小张将军已经被挂上去三天了。
  ——他知道错了吗?
  ——他挂了。
  ……
  不说了不说了,现在就回城。
  他们来军营只是为了换装备,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不能一直耗在营里和将士们唠嗑。
  吕布伸了个懒腰,“你和文远先走一步,伏义留下收拾东西。”
  军中文书找他没用,高伏义比他更清楚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
  荀晔应了一声,带上他新鲜的漂亮披挂和强弓长枪骑上踏雪乌骓回城。
  太阳快要落山,叔祖和攸哥应该也休息的差不多了,他忍了那么多天没吭声,今天一定要好好炫耀炫耀。
  瞧他这一身装备!都是凭本事得来的!
  嘿嘿嘿。
  ……
  晋阳城中,荀爽等老人家舟车劳顿多日都在休息,荀攸刚到新地方不熟悉情况心里不踏实,安顿好府里便让人请晋阳城的官员进府一叙。
  他不好越过叔祖直接管太原郡的官员,但是请同僚过来说说话还是可以的。
  并州和京城来往不方便,好在太原和上党两郡尚在朝廷的管辖之下,上党郡的情况稍后再探,现在只来说说太原的情况。
  朝廷任命的州牧抵达并州,来时还带了十万精锐大军,别说太原郡,就是整个并州都找不出几个敢当刺头的家伙。
  他们敢不把朝廷的任命当回事儿,但是没胆子硬扛十万大军的威势。
  兵威比什么都好用,太原郡的官员都特别好说话,上到太守下到诸曹掾都尉属官都积极配合,要不是竹简不好随身携带他们恨不得把满屋子的文书都带上。
  他们远在并州不能亲身经历京城的风起云涌,但是身为官吏消息都很灵通,本地官吏对本地的事情了如指掌,外来官员亲朋好友遍天下,总有几个能写信互通有无。
  这些天收到的信件中都提到州牧大人脾气好,但是也说了州牧大人家的小辈都不好惹,尤其是那个年纪小的,一言不合他是真的能要命。
  现在看来,年纪大的这个也没好相处到哪儿去。
  不是说脾气不好相处,而是这严谨的性子放到哪儿都能让人如坐针毡。
  赶紧让荀太守带上吕大将军去收复五原吧,留在太原太委屈他了。
  真的,真心话,不骗人。
  诸位大人走出府邸都松了口气,怎么说呢,世家出来的上官比没有家世的上官更难糊弄是共识,比起荀州牧这种位高权重的上官,他们其实更希望接任的刺史州牧和丁原丁刺史一样。
  并州羌胡林立,随着朝廷威势减弱,并州郡县越来越偏向起用本地豪族大户为官,到如今除了少数几个郡的太守是外来官员,几乎所有郡县属官都是本地人。
  刺史和州牧属官也是外地人,但是并州上上上上任刺史死于鲜卑之手,上上上任刺史死于南匈奴入侵,上上任刺史来了没俩月就带上并州大部分精锐走了,上任州牧更是压根儿没来过。
  连着几任一把手都是这样,他们已经习惯上头无人管束,由本地人各管各郡挺好的。
  说句丢人的,别看他们说起太原郡时头头是道,但是他们连晋阳城都管不住,太原治下其他城池就更不用说了。
  地方豪族心情好了搭理他们一下,心情不好连理都不带理的。
  就……
  大人最好有点心理准备。
  讲道理在并州不好使,还得拳头够硬才行。
  最后离开的太原太守王泽不着痕迹的提醒了几句,然后和其他人一起离开府邸,准备等明日州牧大人传唤的时候再来正式拜见。
  荀攸起身送至门口,客人的马车还没走远,迎面就来了七八辆没见过的马车。
  为首的士兵前来汇报,“启禀大人,这些是荀将军让我等送来的账册,说是让您先过目。”
  “账册?”荀攸眸中的不解一闪而逝,让他们将马车里的东西先放到院子里,稍后有空他就去看。
  路上该看的文书都看的差不多了,哪儿又冒出来这么多账册?
  荀攸想来想去想不明白,看着卸下来后堆成山的竹简脚步一顿,深吸一口气做足心理建设,然后才发现旁边还有两堆小的。
  拿起最小的那堆翻开,是高伏义路上剿匪的战利品。
  再看看旁边那堆,哦,是朝廷的赏赐。
  所以最后这座山是什么?
  ……
  日头偏西,出城野了大半天的荀小将军终于到家。
  城门附近的街道人多不好纵马飞奔,来到官员居住的区域就舒服多了。
  天边红霞万丈,踏雪乌骓风驰电掣,好像眨眼间就回到了大门前。
  荀晔摸摸爱马的鬃毛,牵着他的漂亮宝贝去找他们家攸哥炫耀。
  叔祖年纪大了不好再骑马,攸哥正是奋斗的年纪,就算不上阵打仗也要挑匹好看能撑场面的坐骑。
  天气渐暖,傍晚也不再和冬日一样寒意彻骨,荀爽和荀攸正坐在廊下说话,看到风风火火回来的臭小子才停下交谈。
  “叔祖叔祖,看我的马。”少年郎兴高采烈说道,“它叫踏雪乌骓,和吕将军的赤兔相比也毫不逊色。”
  荀攸扶着他们家叔祖起身,看到浑身鲜亮的踏雪乌骓很是惊艳,但是不妨碍他找臭小子说正事儿。
  “是匹难得一见的好马。”荀攸点点头,然后指指院子里堆成山的竹简,“但是,明光,你要不要先解释一下这些是什么?”
  荀晔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按照顺序从小山到大山一次介绍,“这些是高伏义路上剿匪缴获的战利品,这些是咱们出发之前朝廷的赏赐,最后这些是从董卓那儿搜刮来的。有这些钱粮财宝撑着,就算朝廷从今以后对咱们不管不问也不用担心饿死在并州。”
  荀爽叹气,“叔祖以为董卓搜刮的民脂民膏都留在了洛阳。”
  “怎么可能?”荀晔战术后仰,“叔祖,带兵镇压董贼余部的可是吕奉先吕大将军,我们看到好东西肯定自个儿留着啊。”
  荀爽:……
  荀攸:……
  前面还是吕奉先,后面就变成了你们,所以你们是志趣相投玩一块儿去了是吗?
  荀晔挠挠头,小声道歉,“对不起,我们应该提前和叔祖兄长说,但是当时比较急,也怕走漏风声导致粮草运不出来,所以就一直没敢吭声。”
  并州贫瘠,这些年到处都在打仗,百姓逃难还来不及根本没有办法安心种田,他们要在这儿发展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
  钱财反倒其次,董卓囤起来的粮草必须偷渡过来。
  京城富甲天下不缺粮,那些粮食留在进入国库是锦上添花,来到并州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幸好他们把一起带来了,听阿飘爹的意思他们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接下来许多年都可能天灾不断,所以囤再多粮食都不嫌多。
  真的不是信不过叔祖和兄长,他想着直接送账册会更惊喜,一路上瞒的可辛苦了。
  荀爽屈起指节敲敲他的脑袋,“惊喜有了,惊吓也有了,公达看到这些差点没吓出好歹。”
  荀晔笑的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怎么会?兄长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世上再没有比兄长更沉着冷静的人了。”
  “现在想起来说好话了?”荀攸瞥了他一眼,“进屋说。”
  “兄长稍等。”荀晔出去给爱马安排个超豪华单间马厩,安排好之后才回来继续说,“叔祖,兄长,今天军中将士有点闹矛盾,路上俘虏的山贼也不好一直闲着,我有点小想法您二位先听听。”
  荀晔把刚才的事情从头到尾说给他们听,已经在想怎么开始他的种田大业。
  都知道人口很重要,但是指望百姓多生孩子太慢,增加户数最快的法子就是把豪强大户藏匿的百姓给扒拉出来。
  同理,增加田亩数的最快法子也是把豪强大户藏匿的田亩清理出来。
  嗯,两件事都踩在了地头蛇的七寸上。
  他现在不知道太原郡一共有多少户人家多少耕地,但是不耽误他提前规划上。
  不赶紧行动不行,再磨蹭下去就真的赶不上春耕了。
  清查人口和丈量田地很得罪人他知道,当年光武帝度田都以失败告终,他们重启光武故事遇到的阻力肯定也很大。
  但是,话说又说回来,光武帝下诏检校田亩户口时政局不稳,皇帝不能豁出去和地方豪强硬碰硬,他们现在这情况和当年完全不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