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 第1132节

  一种泾渭分明模式,全班学生一拨人负责硬件,一拨人负责设计。
  另一种小组模式,分成若干个独立小组,每个组里分别有搞硬件的人和搞设计的人,各小组再彼此竞争沟通。
  但此刻这张纸上,却是一个复杂版的“回”字结构,基本单位是三五个人的小组,邻近小组又形成一个中组,各中组最后汇集成大组。
  不同级别的组长由班里不同水平的高手坐镇,这点倒是在意料之中,但令宋河意料之外的,是一些组和组之间还设置了“流动组员”,流动路线画的清清楚楚,像化学反应里来回传递的电子一样。
  “你们这合作模式……很独特啊!”宋河笑道。
  “像大脑。”相晓桐啧啧称奇,“各组是脑细胞,用突触相连,流动组员像神经肽。”
  “主要用了我们平时自习课传纸条的顺序,所有人都习惯按这个模式沟通了。”杨玉解释。
  “流动组员本来是一个临时办法,因为有的人同时想做两三个件儿,拿捏不准该去哪个组,就先流动着看看情况,不过流动半夜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流动组员能高效在各组之间传递消息,就变成固定模式了。”
  “那你们得做好日志记录。”宋河提醒,“你们这种模式,好处是信息流动快,灵感碰撞强,坏处是一个人的想法会在口口相传里迅速传遍全班,通宵讨论脑子不灵光,最后是谁提出来的点子都忘了,甚至有人会把听来的点子记成自己想的,一定会有纠纷。”
  “我们想到这个问题了,您叮嘱的日记周记都在记,另外还加了两重保险。”杨玉说。
  “加了两重?”宋河和相晓桐异口同声。
  “一重保险是各组每天对账,我们不止记自己组里成果,也记邻近组的成果,每个组的工作内容会被至少四个小组同时记录,这样一份记录有纠纷,可以看其他组的记录来确定。”袁天罡道。
  “区块链呗。”宋河点头,“有点麻烦,但每天花半小时对账足够了,值得。”
  “第二重保险是人名命名,谁想出来的零部件、工艺、理论,就用谁的名字命名,各组传递消息时要带着名称。”杨玉说,“比如袁天罡判定器,袁天罡温控加工法,这样听名字就知道是谁的功劳。”
  “如果后续有在此基础上的进化,比如袁天罡温控加工法被我的想法改良了,就加一下名字,变成杨玉-袁温控加工法。”
  宋河乐了,“挺好!不过万一后期某个零部件被十几人改良过,名字会变得像毕加索全名一样冗长。”
  “我们也考虑到了,会定期结算记录。”袁天罡道,“暂定是每四次改良结算一次,记在各组的本子上,然后可以换一个简洁的新名字继续流传。”
  “发明溯源码。”相晓桐笑了,“也就你们少年班大部分人过目不忘,能这么来,普通科研团队早绕晕了。”
  “好,分组不错。”宋河点头,“目前讨论的成果,讲讲吧?”
  “第一个成果是,我们决定抛弃二进制。”袁天罡语出惊人。
  第1618章 迎难而上
  宋河和相晓桐拿筷子的手齐刷刷顿了一下。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那啥……”宋河认真盯着面前两人,“考虑明白了吗?”
  “怎么想的?不用二进制,你们打算用几进制?”相晓桐问。
  “理论上e进制的效率最高,e是2.71828嘛,实际肯定得做整数进制。”杨玉说,“ln3/3比ln2/2更接近lne/e,我们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往三进制方向走。”
  “三进制在计算大位数数据时效率比二进制高,意味着越是超大型超算,理论上三进制性能会更好,我们简单粗算了一些特定问题,很可能三进制的速度会比二进制快两倍以上,远超业界预测的快一倍半。”袁天罡道。
  “已经有小组把二进制逻辑运算转化成三进制,同时三进制还有更多类型的逻辑运算,这也为仿脑超算提升智力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今天二进制计算机占绝对主流,我们认为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杨玉道。
  “有个路径依赖的段子,说古代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当时的道路宽度,又决定后来煤车的宽度,继而决定铁路的标准宽度。最后迈入火箭时代后,造好的火箭又得通过铁路运输,于是远古时期的马屁股宽度决定了后世火箭的宽度。”
  “计算机兴起的年代,材料技术还很落后,制作的硬件都很糙,元器件打开和关闭分别对应01是唯一可行的路线,于是沿用下来,全世界的计算机就一直是二进制。”
  “但近一个世纪过来,材料学突飞猛进,我们找到了一些非常稳定廉价的新材料,可以拿来造三进制的元器件。”
  说完,杨玉从兜里掏出一张纸,递给宋院长。
  宋河接过那张纸,和老婆一起看。
  上面写满了不同材料的数据,详细列出了可以在哪种类型的元器件里使用。
  每个元器件前缀都是多个学生的名字,有些元器件似乎完全是崭新的,没有对比,还有些元器件列出了和现有同类产品的性能对比,涨幅惊人!
  “很好,非常扎实。”宋河表扬,“不过我要提醒一句,二进制超算发展了很多年,人类现有的技术储备绝大部分都是围绕二进制做的,全世界高手们在这个领域探索了近一个世纪,你们想从头再来,必须做好心理准备!”
  “这条路会非常非常难,它不是真空管到晶体管那种换汤不换药的小修改,而是整个体系推导重来!”相晓桐附和。
  “但宋院长相院长,你们并不打算劝退我们,反而是支持我们的,对吧?”杨玉说。
  宋河和相晓桐异口同声,“当然支持你们,只是打打预防针!”
  “我们也有个别同学反对改进制,认为从头再来太难了,在现有二进制基础上略作改良即可。”袁天罡笑道,“但我们讨论了十分钟,绝大部分人想试试。”
  “一方面是相院长您的课堂内容给了我们勇气,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先驱的尝试。”杨玉道。
  “我的课堂内容?”相晓桐挑眉。
  “上世纪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起步很猛,一度业界霸主,在关键节骨眼上出现畏难情绪,选择在容易方向上做改良,砍掉了更困难方向的研发团队,导致连续错失关键技术的先机,丢城失地,最终一蹶不振。”杨玉回忆。
  “比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刚兴起,贝尔实验室副总裁称其为大规模白痴,握着一堆芯片的核心技术,却没率先把芯片发展起来,沿着老路去走死胡同。还有结型晶体管和mos场效晶体管之争,贝尔实验室搞了十多年的结型晶体管,不舍得从头再来,咬牙继续做结型。结果几十年后整个市场全是mos场效晶体管。”
  “我们课后讨论,觉得贝尔实验室属于典型的船大难掉头,惰性蒙蔽理智,看似决策慎重严谨,实际上就是在犯懒。而小公司想崛起,唯一办法就是在大公司犯懒时加倍勤快,主动去啃颠覆性技术,我们瞄准的颠覆性技术之一,就是抛弃二进制!”
  相晓桐笑容欣慰,“一场豪赌,你们很有勇气。”
  “对,一场豪赌!我们也讨论过,不能单纯的莽和刻舟求剑,历史存在幸存者偏差,赌赢的故事流传下来了,但不知道有多少没赌赢的人尸积如山,一点痕迹都没留下。”袁天罡道,“所以我们也参考了业界关于三进制的探索。”
  “最早搞三进制超算的应该是老毛子,用的对称三进制,-1、0、1,有种奇异的美感,老毛子没有重视三进制计算机,派了几个学生匆忙做出来的,结果比他们同期生产的其他计算机强悍很多,而且异常稳定便宜,样机工作了17年几乎没修过,要不是后来强制报废了还能再工作下去。用过的人都说好,编程很简单,很适合当工业计算机。”
  “麻省理工几十年前做过一些神经网络芯片,就有多进制的尝试,总的来说有利有弊,不少资料丢失了,我们不清楚具体情况。其他藤校也做过一些多进制样机,但止步于教授们觉得很有意思,后来经费全被砍了,没有深入研究,最后人才断代彻底搁置。一些大型公司做过多进制的元器件,但数量非常非常稀少,有些元器件专门消除浮点误差,用在银行系统里。”
  “国内做过尝试的更多,有碳纳米管做三进制元器件的论文,通过二进制和三进制结合实现了能耗骤降,不少数据中心现在也在用,但只是边边角角。魔都世纪初就出现了三值光学计算机,两个正交偏振态和无光态,很有意思。20年代科大有三进制量子信号的研究。每隔几年都有业内人士简单推进一下,可能为了评职称混毕业写篇论文,但我们也找到一些有点东西的论文。”
  “最近的成果,十年前有个搞量子计算机的神童,写过一连串论文探讨多进制问题,三进制只是他理论里的一个过场,但那点过场写的字字珠玑,才华横溢,如果他活着的话我们肯定千方百计把他拉过来帮忙,可惜他出车祸死了。”
  “然后就是院长你们做的仿脑超算,课上讲了正在运行的仿脑超算里有一部分三进制芯片,比较成熟,但也属于边边角角,要么是特定位置降低能耗的,要么是起一个安全锁的作用,并没有颠覆整台超算。”
  “曾有一些二进制死硬派,反复论证三进制没有必要,三进制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我们看了看,全是些学艺不精的半吊子,他们是拿着二进制的硬件框架去探讨三进制,当然不行了!我们没有找到站得住脚的关于三进制的质疑,反而找到很多认为三进制有前途的高手探讨。”
  连续讲了一大串,袁天罡嘴都有些讲累了。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想有大突破必须迎难而上,同时前辈的尝试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明确的可能性!”袁天罡道。
  宋河和相晓桐连连点头,一起给面前的学生竖大拇指。
  “但三进制做到什么程度,同学们现在也有争议,还不能确定。”杨玉开口。
  “有人认为可以全盘三进制,也有人认为还得二进制为主体,只一些大模块用三进制做,甚至有倡导其他进制的,几个最狂野的同学想一步到位进入e进制,或者想升级光芯片做五进制,还有想走量子计算机路线,直接不用确定进制了,尝试概率进制!”
  宋河和相晓桐听的发笑,倒不完全是嘲笑,更多觉得这帮孩子真的无限可能。
  几年前给这群孩子做试卷的时候,宋河被成绩吓到,曾预测说可能会冒出一大群冯诺依曼级别的天才,现在到了出成果的时候,任何狂野大胆的想法都可能变成现实!
  “我们也有一些硬件的升级思路了,讲起来可能比较费时间。”袁天罡试探着说,小表情明显很想讲,又怕耽误院长们宝贵时间。
  “讲讲吧,让相院长给你们把把关。”宋河笑道。
  俩孩子激动,从兜里掏出打草纸和笔,画画写写,一个个元器件讲解起来。
  夫妻俩原本有些心不在焉的听,这才刚让学生们尝试第一天,短短一晚上时间,怕是不会有什么像样的点子出现。
  但俩神童只讲了一个元器件,便让两位院长陷入沉思!
  随着讲述进行,相晓桐一手托腮目光发直,不时轻轻发出嘶嘶的倒吸凉气声,像一条蛇在吐信子。
  足足一个小时,十多种新的硬件讲完。
  “有点意思!”相晓桐也拿起笔,“你们大概分成三个流派了?”
  “是的!”杨玉和袁天罡一齐点头。
  “有流派名称了吗?”相晓桐问。
  “请院长赐名!”杨玉非常会来事儿。
  相晓桐被逗乐了,“你们自己定名,我只是说说我的感觉,口头称呼一下。”
  “这些。”她动笔在纸上画了个大圈,“仿脑派,更登峰造极模拟脑细胞,和现在的超算区别巨大,简直不像同一个星球的产物了。”
  “对对对!”杨玉点头,“这些元器件都是参考大脑设计的,我们想试着用元器件复现一个大脑,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有没有可能诞生意识。”
  相晓桐又画了个大圈,圈出几个元器件,“杂糅派,光子计算量子计算都出现了,是想多种计算机拼接在一起,各自发挥长处?”
  “是!”袁天罡道,“我不看好杂糅太猛,但边边角角杂糅一下应该可以。”
  “最后……”相晓桐表情复杂,圈出剩下几个元器件,“抽象派,好抽象的想法,这是想干什么?”
  所有人大笑起来,确实有个别神童脑洞太飞,不知道设计了个什么玩意儿出来,扭曲的像ai随机生成的赛博尸块。
  “不错,你们起步起的很漂亮,但以后还是注意作息,超算升级换代这项目,咱们肯定是长线作战,不可能速战速决。”宋河总结,“开学后会安排你们去生产样品做测试,这几天先打磨打磨方案!”
  “谢谢院长!”俩神童异口同声。
  “还有别的事吗?”相晓桐问。
  “倒还有一件。”袁天罡说,“穿云的硬件,我们也想试着升级升级。”
  宋河和相晓桐恍然大悟,重重点头。
  俩孩子吃完了也讲尽兴了,起身勤快收了餐盒,再次道谢后告辞。
  夫妻俩一直望着办公室门关上,肩膀彼此一靠,依偎在一起。
  “我有种预感。”宋河满脸欣慰,“这波仿脑超算升级换代,咱们基本可以当躺赢狗,这帮孩子很快能出成果!”
  “不不不!”相晓桐摇头,眼神闪烁,“刚刚听他俩讲那些元器件,我有灵感了!我做硬件,你做设计,如何?”
  “怎么?咱们这是要跟孩子们打擂台吗?”宋河挑眉,伸出手掌悬在半空。
  相晓桐啪地和他狠狠击掌,“维护师道尊严!”
  第1619章 新生卢庚!
  新生报到日!
  星际探索学院,办公楼,院长办公室。
  整个房间犹如药学院院长办公室的翻版,面积巨大而空旷,除了办公桌外还有小卧室、浴室和餐厅,四面落地玻璃窗透进清晨的阳光。
  夫妻俩早就起床了,站在玻璃窗前。
  两人衣服有些混乱,宋河穿着粉色上衣和蓝色裤子,相晓桐则是蓝色上衣和粉色裤子,起床时迷迷糊糊穿错了,也懒得换过来,反正衣服都是很宽松的通码,凑合着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