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打爆学霸兑换黑科技 第1090节
为什么思路总是中断呢?
1.我是笨蛋。
许多聪明人的特征是可以随时随地沉浸到高强度思考中,这一点在上学时我就感受很深了,我只是偶尔能进入到心流中,而一些超神级别的学霸,可以做到连续几个小时埋头做题,专注到有人大声喊他名字,他都完全听不见的程度。
因此我断断续续的思路无疑也是一种笨蛋的体现,别人的脑细胞可以连续后空翻衔接前空翻,我的脑细胞轻跳两下便气喘吁吁地休息。
2.积累量不够。
大神的纸书阅读量和电影阅片量加起来,普遍可以达到两千以上的规模,而我可能只有一半,还是在我拼命积攒几年的情况下。
好的纸书和电影,真的能教会很多东西,看过越多,便越容易文思泉涌,这个过程有点像训练ai,要用海量数据去喂,才能生成一些凑合的东西。
但短时间内我无法突击补出上千的积累量缺口,只能一年一年慢慢来。
3.超长篇的困境。
360万字的书,在网文界遍地都是,但在纸书里寥寥无几。
关键原因可能是媒介,在石头上刻字很困难,于是石板文字的上限像一条朋友圈,竹简也相当麻烦占地方,如果这本学霸写在竹简上,怕是要上千匹马来运输,纸书大大方便,但数百万字的篇幅印在纸上也要一箱子,拿着笔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稿纸上也颇麻烦。
只有网络、键盘的时代,可以大量出现这种几百万字的超长篇。
同时,关键原因也可能是人类自身。
我渐渐有一种感觉,或许以大部分人类的体力脑力,能真正保证全程精彩写完的小说篇幅,最多也就百万字左右。
再多,便会体力不支、思路枯竭、遗忘、故事重复或畸变,质感急剧下降。
但这并不是我写作吃力的借口,因为学霸这本书,距离真正精致的杰作恐怕还有很长距离,超长篇困境并非主要的阻碍。
痛的部分分析完了,接下来是快乐的部分。
今年除了体验码字的时间循环,我还在一个游戏上体验过时间循环,那就是名声大噪的黑猴。
我的游戏天赋不能说聊胜于无,只能说一点没有,以前玩各种枪战类游戏,凡是打刀战模式必输,我总是无法判断手里的刀有多长,敌人冲过来的速度有多快,总被一刀秒杀,气急败坏砸鼠标。
不巧,黑猴是一个很拼手速和反应的高强度游戏,boss们折磨的我欲仙欲死,一些邪门的粪怪令我绝望,冲上去五次死五次,冲上去十次死十次,极端情况甚至三四十次无法击败。
那段时间甚至码字变成了放松的娱乐,至少码字是写一章就有一章,再缓慢也能看到积累,而打游戏的体验更像是,一章写到中间,突然整章被删掉,再写到一半,又被删掉,重复几十次。
在黑猴的时间循环中,我渐渐找到了一种奇特的感觉,随着激烈的战斗越发清晰:
坚定相信自己一定能打垮眼前的怪物,无非是一遍遍重来。
每一次失败都会涨一丝手感,保持冷静,保持专注,不要有杂念,持之以恒地一棍一棍打下去!
第20次把怪物打的只剩丝血,第30次却一开场便被粪怪秒杀,不要沮丧,怪物血量一次次越来越多只是表象,我并没有变得更菜,只是有些疲惫,休息休息明日再战。
这是一种纯粹的感觉,没有功利和浮躁,牢记任何杂念都只会阻挡前进,天赋差只是需要更多的练习,想一往无前,必须有满满当当野火烧心般的斗志。
写小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打怪的过程,每次卡文便是遇到一只怪,万万不能停下来,没有时间自怨自艾,硬着头皮打上去,战胜为止!
于是时间循环不是完全痛苦,每打死一只怪都有短暂的舒爽,前方还有无数的怪,意味着无数的舒爽。
当回望堆积如山的怪物尸体时,便涌起极为珍贵的——成就感!
当然,面对一些血条长度溢出屏幕的巨怪,没有恐惧心是不可能的,但要享受恐惧感带来的颤栗和折磨,最后成功的时候会更爽。
2024对我来说是痛并快乐的一年,2025大概也是如此,再往下写会很难,但我准备好了。
接下来聊聊学霸这本书本身。
之前的总结已经写过一些本书的花絮,比如当初因为起名困难,差点把这本书扔掉,最终怀着自暴自弃的心态发布,岂料喜欢看的人还不少。
这里不再写过往的花絮,主要写将来。
科幻小说有一些要命的弱点,遇上了便十分难受。
比如现实科技发展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小说里描述的未来状态,一夜之间变成了怀旧考古,这本小说已经遇上多次,兴致勃勃描绘的科幻造物,现实中突然冒出来了。
有些可以圆回来,有些我只能装聋作哑,还是希望读者们嘲讽的时候能手下留情。
这也提醒我,我的知识该更新换代了,我买了更多科学类的书,尽可能新一些,明年突击啃一啃,否则过不了几年我便没法再写科幻类小说,只能天天望着新闻目瞪口呆,感叹这给我干哪来了?还是地球吗?
学霸再往后写,逐渐要进入星际时代了,这也是科幻小说的一大难关,我正愁的焦头烂额。
越是读者熟悉的环境,比如学校,写起来越容易,不需要浪费太多笔墨,很多隐含信息读者自然会知道。
比如我只需要写“教室”、“黑板”、“被老师发现的小纸条”,所有人脑海中自然会有熟悉的图像冒出来,甚至我写“赵依依”、“丁阳泽”这种角色,所有人脑海中也会出现一些现实中认识的面孔。
但进入读者作者都陌生的环境,譬如异星球,甚至外星文明,外星城市,小说的推进会变得极度艰难。
简单的描述,无法唤起读者脑海中的图像,因为谁也没见过外星生物。
而过于复杂的描述,把外星生物从头到脚写的清清楚楚,同样会淹没想象,大脑会在冗长的细节中混乱,继而意识到小说的虚假,开始作呕。
我读过太多太多西方此类的科幻小说,每当出现外星人的描述,外星文明的描述,浓浓的出戏感便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一个老外作家坐在面前,一惊一乍手舞足蹈地编造故事,再加上翻译腔,出戏感简直爆表。
最上乘的小说,要让读者忘记这是一个人编造出来的故事,彻底沉浸进去,而星际时代很难沉浸,所有一切都是陌生的。
此前我尝试写过星际时代的小说,结果是一败涂地,沉浸感极差,它的难度太高太高,仿佛数学试卷压轴题的最后一问,会就是会,不会瞪着眼睛坐八个小时也是不会。
当然也有一些技巧,比如《三体》自始至终没有详细描写三体人的外貌,用游戏里的脱水人类来营造强画面感,巧妙替代三体人的形象描写。
比如外星生物压根不露面,通过简单的文字进行远程沟通,完成第三类接触。
比如只展示一些方便想象的外星遗迹,譬如大面积被清空的恒星,就像泥土上巨兽的爪印,用痕迹的办法暗示外星文明的存在。
比如循序渐进,不要让主角直接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而是一点点把信息抖出来,每章只解锁地图的一个角落,循序渐进帮助读者构建想象。
比如把陌生环境简化,强化人类熟悉的环境细节,典型例子譬如《火星救援》,在大棚里和尿泥种土豆,可以在火星上种,但放在地球孤岛上种的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技巧有很多,但明白技巧是一回事,能不能写好是另一回事,上学的时候数学公式定理背的滚瓜烂熟,试卷上遇到题目照样把头抓烂。
所以学霸再往后写,难度还会陡然上涨,我只能是硬着头皮,尽可能写的更好些,希望不会让大家失望。
过去一年还有一件大事,ai写作的强势崛起。
最初我对ai写小说的态度不屑一顾,觉得只是用简单逻辑拼接起来的杂乱句子,ai小说的逻辑甚至无法贯穿一个章节,只能做到前后几句几段合乎逻辑,这种东西必然是不能读的,对小说行业没有丝毫威胁。
但事情的发展逐渐让我有些惊恐,技术在快速升级,它的逻辑性越来越强,遣词造句越发自然,那种浓浓的缝合ai味儿消失无踪,越来越趋近于一个人类作者写出的东西,尤其像那种刚入行经验不成熟的作者。
让它按照一些名作家的文风去写文章,效果强到可怕,不能说十分相似,但已经有七八分,对于文字不太敏感的读者来说,快要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它可以批量产生风格鲜明的赛博作家,历代文豪开始赛博永生,断更数百年的诗人又出新作。
尤其突出的一个是deepseek,我试着和它探讨连续反转的剧情,它能分析出我可能处于什么情绪中,有什么内心想法,情商之高甚至超过很多人类。
即便机械电子的肉体,无法让它感知到人类激素带来的情感,但只要它能通过数据对比,精准分析出写下每句话后,读者可能出现的情绪反应,那么它完全可以写出合格的小说,冷漠地操纵读者感情。
我相信接下来会有专门的工作室乃至公司,训练特定风格的ai来批量生产小说,这种生产效率是无法阻挡的,或许已经有了,或许你们已经读过了。
我太笨,没有用ai帮助写作的能力,只能靠自己的手指头一个字一个字敲,但愿历史大潮还能留给我十年的时间,让我再写至少十年。
最后,再次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利!
第1559章 事发突然
四月,第一个周末。
早八点,宋河和相晓桐并肩坐在办公室落地窗边,一言不发望着窗玻璃。
玻璃窗上分出八个视频窗口,八间手术室正紧锣密鼓做准备,众多医生陆续就位,实验猴安安静静待在手术台旁的笼子里,不安地挠着身上的毛,眨巴大眼四处观察。
每个视频窗口左下角,还有一个小地图,此刻正显示导航界面,车辆正快速赶赴医院,车上货物便是从太空城返回的人造猴子器官。
终于,导航界面停在不同医院内,手术室接二连三收到太空包裹,一只只实验猴被抱到手术台上。
夫妻俩肩膀微微紧绷起来,有些紧张,仿佛实验台上是他们养的宠物。
倒不是担心这批器官的质量,器官模型他们亲自验证过,自信没有问题。
紧张的原因是医生,以前进行此类移植实验,总是重金聘请顶尖医生来做,今天手术室里没有一张带皱纹的老面孔,用的全是乘黄订单班培养出的年轻医生。
启用年轻医生的原因很简单,一旦这次八种新的人造器官研发成功,意味着器官移植手术量激增,乘黄订单班培养的医生必须扛起战旗,如果订单班重金培养的大量医生不顶用,那订单班的意义何在?
落地窗最上方,各组小组长的汇报像弹幕一样刷出。
【储景同:报告,人造肺已收到,状况良好,现在开始移植!】
【朱书南:人造肝已收到,完好无损,开始移植!】
【黎力学:报告,肾组一切顺利,手术开始!】
【蔡娴淑:人造胃开始移植!】
【柳舒:人造小肠完好无损,正在进行手术!】
【沈炼:正在为实验猴移植大肠!】
【巴特尔:人造脾检查通过,准备移植!】
宋河和相晓桐默默看着各组小组长的消息。
消息到这就停了,八个手术室有七个已麻醉完猴子火速手术,动作最快的连猴子身上的毛都剃干净了,下一步便是开膛破肚。
夫妻俩一齐望向同一块落地窗,只剩一个手术室,猴子还老老实实待在笼子里,医生们则团团围着太空快递和器官检测仪器,表情不妙地忙碌。
“张伟张伟,你们组怎么回事?”宋河忍不住打字问。
【张伟:报告,6个人造胰有4个出现严重变质,2个轻微变质,我们正在紧急验证是否可以移植!】
“数据共享给我。”宋河眉心微皱。
最右侧一扇落地窗闪烁,冒出海量数据,夫妻俩认真阅读起来。
数据分两个部分,太空城制造人造胰时的初始数据,以及此刻收到人造胰后仪器检测的数据。
前者看上去没太大问题,后者正随着现场医生们的工作持续更新,越来越多细节展开。
“张伟,你们组先不用忙活了,一看就不能用。”宋河很快回复,“变质原因,从数据上看很可能是冷冻剂解冻时出了问题,你们重点检查两个方向,一个冷冻剂成分是不是混进了杂质?一个是解冻机有没有故障?”
相晓桐在一旁微微惊讶,“这么快就能确定?”
“当年做人体冬眠技术的时候测过各种异常情况,这数据很明显嘛!”宋河轻描淡写道,“说明你没认真看。”
“我认真看了,但这也不明显啊?”相晓桐皱眉。
“那你就是纯菜了。”宋河道。
相晓桐恼羞成怒,伸手抓他腰子狠狠捏。
宋河的指示一发,胰组手术室一群无头苍蝇般的医生们立刻井井有条起来,分成两半奔向不同的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