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00节

  苑玉吉应下。
  小半个时辰之后,文德殿偏殿。
  宁太后看着风尘仆仆面容清癯的许佐,歉然道:“许相千里奔波,本应让你回府歇息一阵,只是哀家心系江北大事,还请担待。”
  “陛下如此眷顾,臣愧不敢当。”
  许佐拱手一礼,然后开门见山地说道:“陛下,臣于五月二十八日抵达定州东亭府古县,向淮安郡王传达了陛下的嘉勉,又与其就迁都诸事商议五日,大致谈妥之后便于六月初四启程返京。”
  宁太后颔首道:“许相辛苦了。来人,为两位宰相赐座。”
  薛南亭和许佐谢恩落座。
  宁太后又问道:“许相,淮安郡王为何会在定州与你相见?”许佐答道:“回陛下,淮安郡王将古县设为禁地,连定州刺史丁会都不能擅入,臣入古县之后,发现淮安郡王麾下的工匠近来又取得进展,他们已经研究出更加强大的火器。”
  虽然丁会等定州官员早已唯陆沉马首是瞻,但是许佐知道沿途保护他的禁卫不会隐瞒那些见闻,因此他坦然禀报这些细节。
  宁太后心中微动,好奇地问道:“不是说那些匠人隶属于七星帮?”
  许佐摇头道:“陛下,这不过是淮安郡王的托词罢了,七星帮和七星军本就是他的私兵。”
  听到这个回答,宁太后点了点头,转入正题道:“不知许相和淮安郡王究竟谈了哪些细节?”
  “陛下容臣一一禀来。”
  许佐先将宁太后交待的两件事分说清楚,在朝廷开始迁都之时,霍真将会率两万边军精锐南下,以这支兵马为骨架组建江南大营,与此同时沈玉来率甄选后的禁军护送天家北上。
  还都河洛之后,沈玉来继续领禁军镇守皇宫,河洛防务则由陆沉、刘守光、张旭、沈玉来四人共掌。
  “张旭……”
  宁太后欲言又止。
  这时薛南亭开口说道:“陛下,既然临江侯要坐镇边疆,那么让永定侯代替也无不妥,他们都是原先的京营主帅,无论忠心、资历还是能力都相差无几。”
  注意到左相目光中的深意,宁太后颔首道:“如此也好。”
  许佐对二人的眼神交流恍若未见,继续说道:“目前朝廷选调的官员尚未抵达,因此淮安郡王临时从江北三州和都督府内抽调了一批官员,再加上从江北各地征辟来的名士,暂时行使官府职责安抚百姓,将来再做调整。”
  这是宁太后和朝中重臣早就预料到的事情,也是她决定主动迁都的根源。
  如果朝廷继续留在江南,即便派遣官员北上,这些人也很难抗拒陆沉的命令,最后会形成怎样的结果不言而喻。
  宁太后略过此节,问道:“许相,关于迁都之后军事院的职权厘定,你和淮安郡王可有定论?”
  许佐微微迟疑,神情凝重地说道:“回陛下,在臣北上之前,淮安郡王便已对军制做了一些调整。他提议改军事院为军机处,设军机大臣若干,往后每位军机大臣各负责一部分军务。”
  “哦?”
  宁太后不动声色地问道:“不知他属意何人能够担当军机大臣?”
  许佐回道:“除了淮安郡王自己,他还举荐安陆侯刘守光、南浔侯李景达、临江侯陈澜钰、永定侯张旭、成州都督童世元。”
  薛南亭双眼微眯,似乎对这个名单有些意外。
  宁太后的心情大抵相似,她原本以为陆沉就算不趁机全部安插亲信,至少也会极力阻止陈澜钰和张旭二人进入中枢,却没想到和当初军事院的军务大臣相比,如今的军机处只多了一个名声不显的童世元。
  少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萧望之。
  因此宁太后略显不解地问道:“为何没有荣国公?”
  许佐道:“回陛下,因为平阳之战耗尽心力,荣国公决意乞骸骨,他已经说服淮安郡王,这会辞官的奏章应该快到京城了。”
  殿内陷入一片沉寂。
  宁太后喟然道:“荣国公乃国之柱石,哀家实不忍他离开朝堂。罢了,此事容后再议,倘若荣国公坚持不肯留下,哀家和朝廷定然不会慢待于他。薛相,你觉得淮安郡王的提议是否可行?”
  薛南亭今日显得出奇的沉默,他微微垂首道:“臣认为可行。”
  宁太后不再犹豫,平静地说道:“既然如此,便请二位宰相辛苦一些,协同百官尽快拟定迁都的章程,然后昭告天下。”
  二位宰相齐声领命。
  当他们退下之后,宁太后独自静坐良久,似乎是在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苑玉吉。”
  “微臣在。”
  身为内侍省少监,掌管后宫所有的宫人和暗卫,苑玉吉有资格自称一声臣,这也是宁太后特意交待过的恩典。
  宁太后依旧望着前方,轻声道:“秦正到了何处?”
  苑玉吉垂首道:“回陛下,按照路程预计,秦大人现在应该到了贺州昌运府一带,大概还有半个月便会抵达京城。”
  宁太后稍稍沉默,神情复杂地说道:“让你的人做好安排,哀家不希望有其他人知道他的行踪,尤其是……陆家的耳目。”
  “请陛下放心,微臣定能办到。”
  “好,下去罢。”
  宁太后淡淡吩咐一声,随即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
  她没有招呼女官进来,亲自研墨,提笔在纸上写下三个名字。
  薛南亭在左,许佐在右。
  中间便是秦正。
  遥想当年,他们是高宗皇帝最信任的三位得力臂膀。
  宁太后的视线先看向薛南亭,然后落在许佐二字之上,微不可察地摇摇头。
  “人各有志,哀家不怨,只是很多时候终究囿于身不由己。”
  “哀家亦是如此。”
  她定定地看着中间那张纸,那个似乎已经被很多人遗忘的织经司前任提举,喃喃问道:“你呢?”
  第983章 【归去来兮】
  从古至今历代王朝,迁都毫无疑问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对于当今的大齐来说,迁都意味着高层权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动荡,江南官员自然不肯同意。
  薛南亭和许佐奉旨召集百官商议细节,一开始便遭到不少官员的反对。
  如果将时间退回十年前,两位宰相还真不一定能办成此事,只是如今的江南门阀已经七零八落不成气候。
  江南九大家之中,郭王宁乐四姓早已灰飞烟灭,锦麟李氏淡出朝堂,尤其是在李道彦去世之后,李家子弟几近闭门不出,不再与其他门阀世族有太多的往来。
  剩下四家,清源薛氏拗不过薛南亭这位左相的决断,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迁都的结果。
  宁潭丁氏和龙林高氏则因为丁会和高焕的缘故,明明白白地站在陆沉那一边,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反对迁都。
  如此便只有一个博越陈氏,再加上永新王氏、确山吴氏、平江孔氏等世族,虽然他们反复劝说两位宰相慎重,终究无法改变大局。
  经过十来天的商议,满朝公卿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最终无比艰难地形成一个决议。
  迁都将分为三步,朝廷先派出礼部尚书孔映冬和工部尚书朱衡,即刻率数百名官员和干吏北上河洛,对河洛城进行一次细致的检查,包括皇宫、官衙、官宅的检修和划分,圣驾这一路上的起、行、停、驻,皇陵、太庙和天坛等关键场所的修缮。
  第二步,预计于今年九月上旬,右相许佐率各部衙次官以及一部分官员,前往河洛将朝廷的架子搭起来。
  第三步定在十一月上旬,天家、宗室和文武百官在禁军的护卫下启程前往河洛,赶在年前于皇陵祭祖。
  届时永嘉及周边地区会升格为南直隶,政治地位仅次于京城河洛。
  朝廷将设立南直隶总督一职,与其余各州刺史、江南大营主帅一道负责江南各地的安定。
  随着迁都一事开始进行,永嘉城变得格外繁忙,一辆外表普通的马车就在这般略显混乱的氛围中,悄然驶进城内。
  “等等。”
  车厢内传出一个苍老又平静的声音。
  一名三旬左右面白无须的男子上前问道:“秦大人有何吩咐?”
  车内那人道:“陛下让我立刻进宫?”
  男子名叫吕威,现为内侍省内府令,乃是宁太后的亲信宦官之一。
  虽然颇得宁太后器重,吕威在车内那人跟前显得极为恭敬,当即垂首道:“陛下并未明言,不知秦大人是否有事要办?”
  车内那人道:“既然顺路,先去一趟织经司总衙。”
  吕威一怔,随即面露难色,他已经接到苑玉吉传达宁太后的旨意,务必要遮掩行踪,不能让太多人知道秦正返回京城。
  车厢之内,秦正脸上不悲不喜,淡然道:“陛下召我回京,想来不是为了单纯见我一面,那么藏着掖着有何必要?织经司行事固然不讲究光明正大,但也不必刻意走阴诡的路子,平白让人心生猜疑。走吧,稍后老夫会亲自向陛下解释,怪不到你头上。”
  吕威不敢迟疑,连忙应道:“是。”
  约莫一刻钟之后,马车来到那片青灰色建筑的大门前,这时吕威突然发现周遭出现不少身影。
  当秦正从马车中出来那一刻,远处那些身影没有冒失地靠近,吕威却明显感觉到空气中氤氲着激动的情绪。
  织经司总衙很快有了反应。
  秦正走上石阶负手而立,仰头望着织经司的匾额,片刻后便有一群官员冲出来,为首之人正是现任提举苏云青,在京的两位提点邓俊飞和施皓阳,以及众位主押官、签押官、勘契官、押司官和指挥。
  大部分人脸上浮现惊喜和振奋的神情,然后在苏云青的率领下,行礼道:“拜见秦大人!”
  “诸位不必多礼。”
  秦正微笑道:“老夫奉陛下旨意入京面圣,因为这几年远离京城颇为想念,所以顺道过来看看你们。”
  这短短一句话让众人心情各异。
  织经司虽然不是当年朝廷南渡之后才设立,但确实是在秦正手中一步步发展壮大。
  从元康十一年到建武十五年,秦正以一己之力撑起织经司的骨架,像苏云青这样的有才之士,都是他手把手地培养教导,然后成为李端最可靠的眼睛和耳朵。
  那些年李端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织经司可谓他的关键臂膀,帮他一点点压制住江南门阀。
  没有秦正就没有织经司,这是绝大多数人心中认可的事实。
  即便他离开京城已经三年,依旧没人敢轻视他对这座特殊衙门的影响力,更不知道水面之下还藏着多少他的心腹。
  苏云青对此心知肚明,譬如除陆沉之外的十一名干办,他到现在都很难彻底摸透那些人的底细。
  秦正望着眉眼间泛着疲惫的苏云青,认真地说道:“这几年你辛苦了。”
  听闻此言,苏云青心中百感交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