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709节

  “家父身为江南门阀魁首,一步步背离支撑他独揽大权的世家大族,一次次在面临抉择时站在先帝那一边。你们总是将北伐挂在嘴上,然而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北人是如何欺压南人的?想我身为李道彦的长子,锦麟李氏的承继之人,连参加一场安稳的会试都是奢望,更遑论其他人?就算你们能北伐成功,大齐天子君临河洛,又如何?”
  李适之脸上浮现嘲讽的笑容,冷厉道:“又要回到持续百年的格局?又要重现北人凌驾于南人之上的场景?凭什么呢?”
  “我能理解你心中的愤恨,亦能接受你反对北伐的缘由,说到底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立场自然不同。”
  陆沉语调平和,继而话锋一转道:“但这不是你窥伺皇权的理由,无论先帝还是李宗本,对老相爷和你乃至整个锦麟李氏,从始至终没有半分亏欠。你们李家能够从江南世族之中脱颖而出,本就是先帝给予老相爷的回报。”
  李适之垂首低眉,良久之后才说道:“成王败寇罢了。”
  陆沉摇头道:“你从始至终都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一次李适之却没有反驳,或许是因为先前陆沉耐心地听他讲述那些陈年旧事,亦或是陆沉最初那番让他吐血的凌厉言辞,让他放弃继续做口舌之争的打算。
  他略显萧索地抬起头,缓缓道:“其实我知道你今天究竟想要得到什么答案。”
  陆沉道:“说说看。”
  “虽然你是我最痛恨的对手,但我不得不承认你的性情一定能成大事,在你身上完全看不到年轻人常有的骄狂和忘形,所以你肯定不会特意跑来这里只为羞辱我,这对你来说是浪费精力的举动。”
  李适之渐渐流露出颓唐的情绪,语调也变得沉郁:“事到如今,我没有必要再隐瞒,因为无论如何都是一死。”
  陆沉定定地看着他。
  李适之迎着他的注视,坦然道:“我没有谋害先帝,桂秋良看到的都是假象,我只是用了一些手段让他相信,他没有尽到自身的职责,导致先帝被人谋害病情加重。先帝之死,一方面是因为他常年操劳过度,另一方面则是他为了诱使景国君臣上钩,没有维持更加稳妥的治疗方法。至于大皇子的死,固然会让先帝心痛,却不至于让他因此放弃医治。”
  这就是陆沉来此的真正原因。
  李适之轻叹一声,略显不解地说道:“我不是很明白你为何执着于此,就算我谋害了先帝,你知道后除了增添愤怒又能如何?就算你百般折磨凌虐,于我而言真的不算什么。”
  陆沉淡淡道:“老相爷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名襁褓中的婴儿。”
  李适之面色剧变,猛地坐直身体。
  陆沉继续说道:“你那个最小的孙子,只有三个月大的孙子。老相爷留信给我,这个婴儿与你不会有任何瓜葛,他如果能平安长大,会是你某位堂兄弟的后代,与弑君罪逆李适之无关。等他长大后,他会无数次唾弃你这个李家的罪人,因为你让锦麟李氏沦为千夫所指,百年内再无重新站起来的机会。”
  李适之这时怎会不明白,如果他对先帝做了那等事,以陆沉的脾性绝对不会心软,哪怕李道彦承诺这个婴儿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身世,陆沉也不会容许李适之的血脉流传下去。
  “还有,崔余死了。”
  陆沉站起身来,将崔余的遗言说了一遍,看着李适之苍白如纸的面庞,面无表情地说道:“可惜那么多俊杰,尽皆因为你愚蠢的野心而死,这大概就是人世间最荒唐、最悲哀、最可恨的事情。”
  说罢他不再停留,转身朝牢房外走去。
  李适之怔怔地看着前方,仿佛没有察觉陆沉的离去,没有听到牢门再度上锁的声音。
  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闪现。
  春风得意少年时,坎坷曲折功名路。
  四十九年人生,三十二载风雨。
  悲喜、荣辱、成败,终究化作一片虚无。
  无数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他的视线中,他们什么话都没说,只是默默地看着他。
  或失望,或愤怒,或仇恨,或嘲弄。
  原来这一生不过是自欺欺人。
  李适之露出似哭似笑的神情,起身缓缓跪在坚硬的地上。
  然后艰难地俯身。
  不断叩首。
  第873章 【慧心】
  皇宫,文德殿。
  太子李道明端端正正地坐在御案之后,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打量着坐在不远处的陆沉,既有无法掩饰的好奇,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宁皇后坐在他身边,轻咳一声,徐徐道:“今日急召国公入宫,只因本宫心中委实难安,想同你商议一番。”
  陆沉之前才从织经司出来,宫里的内监便火急火燎地找过来,只说是皇后召见,于是他打消去城外骁勇大营的计划,转道赶来皇宫。
  他镇定地说道:“殿下请说。”
  “弑君真凶已经查明,李适之的同党也相继落网,本宫总算能给大行皇帝一个交代,只不过……”
  宁皇后略作迟疑,眉尖微蹙:“这些人身居高位,如今一气拿下四位尚书、十余名衣紫重臣,已经严重影响到朝廷的正常运转。本宫素无治政经验,在这方面尤其稚嫩,却也知道这种状况绝对不能持续太久,尽快填补人选方为上策。”
  这倒是正经大事,陆沉点头道:“殿下明见,臣亦是这般认为。”
  宁皇后略显期待地看着他,顺势说道:“四部尚书空缺,不知国公可有举荐的人选?”
  陆沉心中微动,抬眼望着这位不可小觑的皇后娘娘。
  按理来说,武勋当然没有资格插手朝中官员、尤其是尚书这种级别高官的任免,但如今京城的局势有些复杂,虽说陆沉没有插手皇宫的防务,但是他麾下的两支骑兵驻扎在城内,这是谁都无法忽视的强横力量。
  再加上宁皇后授予他临机专断之权,本质上便已允许他插手朝中各项事宜。
  宁皇后见他沉默,于是进一步解释道:“本宫稍后也会征询两位宰相的意见,只是觉得国公历来和江南世族没有瓜葛,对于朝中的事情看得更加透彻一些,故而想先听听你的看法。”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坦诚又鲜明的态度。
  “谢殿下信重。”
  陆沉想了想说道:“依臣拙见,目前空缺出来的四部尚书,当属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最为紧要,前者需要主持太子殿下登基大典和大行皇帝丧礼仪程,后者要总揽官员任免,这次有很多官员牵扯进弑君大案,吏部需要尽快给出一份详尽且妥当的名单,保证各部衙能够顺利运转。户部当然也很重要,不过暂时可以让侍郎代行尚书之职,等局面稳定再决定新任部堂。”
  这番话合情合理,虽然谈不上如何精辟,至少可以看出来陆沉确实是在为大局考虑。
  宁皇后心里颇为赞赏,又问道:“那在国公看来,何人可以接手礼部和吏部?”
  陆沉缓缓道:“礼部素来清贵庄重,一般人恐难服众,尤其是如今这个敏感的时期。臣向殿下举荐一人,应该能让文武百官信服。”
  “谁?”
  宁皇后有些好奇。
  陆沉道:“原御史大夫,楚怀仲。”
  宁皇后微微一怔,随后很快反应过来。
  楚怀仲乃江南名臣,虽然他出身高门大族,但是与一般门阀不太一样,至少他不会损害朝廷的利益,因此被先帝委以重任执掌宪台,一直到先帝宾天,楚怀仲才退位让贤安心养老,将御史台交给许佐掌管。
  再一个楚怀仲资历老道,放眼朝堂内外只在李道彦之下,若是让他再度起复,显然可以得到满朝文武的认可。
  宁皇后沉吟道:“楚老大人自然可以胜任大宗伯,但是本宫记得他已经六十五岁,前两年便是因为身体抱恙才乞骸骨。”
  陆沉平静地说道:“只是权宜之计,想来楚老大人愿意发挥余热,帮助朝廷度过难关。”
  宁皇后蓦然醒悟,楚怀仲的名望和能力意味着他可以处理好眼下两件要紧大事,而他的年纪又摆在那里,只要自己和朝廷给予对方诚恳的尊重,他应该不介意做一个过渡的人选。
  这样一来,往后她可以更加从容地决定谁才是新任礼部尚书。
  一块心病卸去,宁皇后清瘦的脸庞上增添了两分光彩,温言道:“那么吏部尚书又该由谁接任?”
  “呃……”
  陆沉思忖片刻,坦然道:“殿下,臣听说吏部左侍郎瞿弘毅深受大行皇帝信任,按说忠心肯定没有问题,但是他日日相伴李适之左右,居然对李适之的野心没有丝毫察觉。恕臣直言,这位瞿侍郎的能力值得商榷,在当下这种时刻能否料理吏部各项政务,可能存在不小的疑问。”
  宁皇后静静地听着,没有表露出任何不妥的情绪,耐心等待着陆沉的提议。
  陆沉看着她沉静的眼眸,继续说道:“吏部尚书位高权重,所托非人则贻害无穷,李适之便是典型的例子。臣一时之间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不过臣有一个想法,其实殿下不一定要立刻决定吏部尚书的人选,可让薛相或者许相暂领吏部权柄,由两位侍郎负责协助,或许更加稳妥。”
  宁皇后眼神一亮,同时心里泛起惊奇之意。
  她今日召见陆沉议事其实算不上试探,但终究有些好奇,以陆沉如今的地位和权势,如果他很强硬地安插官员,宁皇后纵然不会全部答应,却也不会悉数否决,因为她很清楚陆沉手中掌握的力量。
  却没想到对方如此高风亮节。
  她按下心中翻涌的思绪,迟疑道:“此举确实妥当,只不过……”
  见她欲言又止,陆沉心中了然,不急不缓地说道:“殿下,两位宰相绝非贪权之人,相信他们会体谅殿下的难处,至少要保证接下来几个月里,朝廷可以正常运转。等到时局稳定,无论薛相还是许相都会果断交权。这同样是应急之策,不会成为定例。”
  “本宫自然信任两位宰相。”
  宁皇后的眉眼舒展开来,点头道:“以前只知道国公长于兵事,如今方知你的治政之才同样不俗,不愧是国之干城。”
  “殿下谬赞。”
  陆沉从容谦辞,其实他觉得自己不算大公无私,只不过暗自调边军骑兵南下的举动已经逾矩,没有必要再引起朝中文武的忌惮。
  宁皇后端起茶盏饮了一口,继而道:“关于礼部和吏部两位新尚书的任命,本宫会征求两位宰相的意见,取得他们的支持。对了,方才国公没有提到刑部,其实本宫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陆沉心里隐约有了猜测,镇定地说道:“请殿下示下。”
  宁皇后徐徐道:“前任刑部尚书高焕因贪墨罢官,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且高焕已经受到该有的惩处,本宫觉得让他官复原职并无不妥,国公意下如何?”
  虽然这个手段有些生疏且稚嫩,但是可以看出来她是在投桃报李。
  高焕当初被罢官本来就不是什么大罪,如果按照他那个罢官的标准,朝廷估计剩不下多少官员。
  陆沉确实需要高焕帮他清查弑君大案,不过他没有心急,冷静地说道:“殿下,高焕牵扯进皇陵刺驾案,这件事尚未——”
  宁皇后却打断他的话头,颇为坚定地说道:“这是李适之对国公和高焕的诬陷,意图以此让百官相信国公会弑君。眼下弑君一事真相大白,国公和高焕身上的冤屈已经洗清,岂可任由那些流言传播?本宫自会命人处理此事。”
  陆沉望着她的双眼,旋即微微垂首道:“既如此,臣无异议。”
  无论是乖巧端坐的李道明,还是殿内恭敬肃立的女官和宫人们,都能感觉到这股和谐的氛围,不禁颇为感慨。
  自从大行皇帝和陆沉的矛盾公开化,宫里的气氛已经沉肃许久,所有人都提心吊胆地过着,唯恐触怒贵人惹来灾祸。
  宁皇后又道:“至于新任翰林学士,本宫准备让秘阁王学士接任,国公是否赞成?”
  这个提议让陆沉略微有些吃惊。
  高焕官复原职在他的计划之中,对方因为他丢了官职,后来又能抗住苑玉吉的手段,没有出卖陆沉,这显然是值得信任的伙伴。
  在陆沉的盘算中,高焕复任刑部尚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会力推其接手户部,无论朝中的阻力有多大,他都会促成这件事。
  原因很简单,他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将来他在江北率领边军将士奋勇厮杀,后勤供给是重中之重。
  往后朝中的局势很难说,陆沉可以不插手皇宫的防务,不直接干涉礼部和吏部这些衙门,唯有户部必须要由他信任的人掌握。
  宁皇后很聪明,她猜到了陆沉的想法,所以主动抛出一根橄榄枝。
  如此倒也罢了,没想到她竟然这般大方,又将翰林院这个储相之地送出来,而且指名要提拔王安。
  要知道王安入京两年多,以他的名望、履历以及对大齐的功劳,始终只是一个待诏备咨的馆阁学士,压根没有半点实权。
  如果换做以前,陆沉或许还会犹豫,毕竟翟林王氏的千年底蕴着实不俗,从王初珑身上就能窥见一二,但如今他不可能再强行阻拦王安的晋升,再者他也需要有人帮他在京城扩展和稳固人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