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650节

  两位纡佩金紫的重臣从宫中出来,广场外围有两辆马车隔着一段距离等待主人。
  沈玉来静静地看着,忽地开口问道:“那是薛相和李尚书?”
  “是的,侯爷。”
  副将恭敬地答道:“薛相和李尚书于未时二刻同时入宫,距今刚好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
  沈玉来轻声复述,又问道:“同时入宫?”
  副将应道:“是的,侯爷。”
  沈玉来不再多问,但是他眼中渐渐浮现一抹古怪的情绪,因为他看到薛南亭和李适之居然在广场边缘停下脚步,两人似乎在闲谈。
  身为禁军主帅,沈玉来一直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除非天子特意安排,他从来不会参与朝中的风雨,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守护着宫禁。虽然论坊间名气他甚至连李景达都比不上,朝堂诸公却没人敢忽视他的存在,而且先帝和今上都会给他足够的恩宠与待遇。
  但这不代表他两眼一抹黑,对朝堂格局一无所知。
  薛南亭和李适之同朝为官多年,再加上李道彦这层关系,以及锦麟李氏和清源薛氏的世代交际,两人肯定不至于陌生,但是要说亲近也谈不上。
  尤其是在右相钟乘被迫辞官后,薛南亭对李适之的态度就更加冷淡。
  今日两人同时入宫面圣就有些奇怪,一般来说天子会尽量避免这两位重臣私下相见,以免性情刚直又很火爆的左相当面发作。
  “这可真有意思,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沈玉来心里默默念了一句,然后干脆靠在窗沿眺望远处,只可惜他没有练就顺风耳,听不见这两位重臣谈话的内容。
  广场之上,薛南亭和李适之相对而立,远处两人的长随安静地等待着。
  李适之意犹未尽地微笑道:“薛相,我知道两条街外有一家食肆做的梅花饼和砌香樱桃味道极好,可愿拨冗一试?”
  他知道薛南亭的脾气,当然不会提出去矾楼这种愚蠢的建议,即便矾楼就是锦麟李氏的产业。
  薛南亭虽面无表情,自有威严气度,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好。”
  李适之于是侧身一礼。
  片刻过后,两辆马车一先一后离开广场,沿着御街往北行去。
  李适之口中的食肆是个小铺子,不过从他招呼伙计的熟稔来看,以往他确实没少光顾此处。
  虽说是招待两位重臣,但这里毕竟距离皇宫不算远,掌柜和伙计们也算是见多识广,因此除了更加恭敬之外,并无太多的惶恐畏惧。
  两人在临窗的位置落座,不一会儿伙计奉上点心和茶水,然后行礼告退。
  薛南亭拿起一块梅花饼,不紧不慢地吃完,喝了一口茶水,取出帕子仔细地擦了擦嘴。
  在这个过程中,李适之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他。
  薛南亭并未评价点心的好坏,沉声道:“钟相为人清正,为官廉洁,用这种手段强逼他辞官,无耻且下作。”
  虽然没有明言,但这句话显然是冲着对面的锦麟李氏之主。
  “如果我说此事与我无关,薛相定然不信。”
  李适之喟叹一声,继而平静地说道:“不过在对钟相的看法上,我与薛相略有不同。”
  薛南亭眼神微冷:“何意?”
  李适之缓缓道:“薛相可还记得,陛下登基之后,命文武百官就雍丘大捷商议如何封赏陆沉,辛一先等人突然跳出来,直言该加封陆沉为国公之爵。此举捧杀之意十足,险些在陛下和陆沉之间划出一道裂痕。若非陛下应对妥当,恐怕会酿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这些人自以为忠心为国,不愿看到割据之患,却不懂朝堂行事的规矩。”
  “我不相信他们的举动是受钟相指使。”
  薛南亭的心志何其坚定,岂会被对方三言两语带动。
  李适之亦不着急,悠然道:“此事按下不表,后续几次关系到陆沉和边军的朝议时,薛相不觉得钟相的态度很奇怪么?至少在我看来,钟相对陆沉的偏向有些明显了。”
  此言一出,薛南亭终于知道天子为何会默许那些宵小连续不断地攻讦钟乘。
  李适之又道:“钟相纵有千般好,在这件事的处理上终究不太妥当。”
  薛南亭闻言冷笑一声,直白地说道:“若论对陆沉和边军的支持,我做的比钟相更多,论理这个矛头也该指向我。”
  “薛相说笑了。”
  李适之饮了一口茶,诚恳地说道:“陛下知道,世人也都知道,薛相公忠体国,无论做什么都是在为大齐考虑,绝对不会有半点私心,否则清源薛氏怎会踟蹰不前。”
  “今日应约而来,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事。”
  薛南亭没有理会这番吹捧,直视着李适之的双眼,稍稍加重语气:“虽然方才在御前,我赞同你的提议,并不代表我认可你的手段。钟相这件事不会就此结束,我一定会替他讨一个公道。”
  凛冽之气扑面而来。
  即便是李适之这般老辣沉稳的人物,面对当朝左相如此直接的宣告,亦有些吃不住劲。
  如果不是先帝和李道彦这对配合默契又有容人之量的君臣,薛南亭绝对不可能走到今天的地位,哪怕他才华再出众,撑死一辈子在侍郎级别的官职上打转,最后领一个尚书衔告老归乡。
  正因为有先帝的赏识和李道彦的宽容,薛南亭才能步步高升,并且在右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八年,然后在李道彦辞官后顺理成章领衔百官。
  时至今日,薛南亭依旧没有太多的亲信,朝中各部衙称得上左相心腹的官员不多,但是他能够稳稳当当地坐镇中书,靠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正气和名望。
  他不需要所谓党羽。
  一个很鲜明的反面例子就是曾经的右相钟乘,此人半辈子都在清贵的翰林院里打转,高升之前基本没有经历过风雨的磨砺,官路虽顺却无坚韧的心志。
  等到被一大群官员集体弹劾,而且是愈演愈烈的弹劾,钟乘很快就撑不住,哪怕薛南亭再三公开表态支持他,他依旧扛不住那等压力。
  这就是薛南亭无奈的地方,其实钟乘只要脸皮厚一点心思狠一点,那些弹劾并不能决定他的去留。
  最后钟乘心力交瘁主动辞官,当日薛南亭在家中发了好大一通火。
  李适之并未辩解,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薛南亭已经认定此节,又怎会被他的言语打动?
  他只是歉然道:“薛相应知,当今朝中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薛相在御前赞同我的提议,的确令我有些意外,不过细想又觉得正常,因为这是薛相一定会做的决定。总而言之,抛开以前的纠葛,我始终认为不能激化中枢和边军的矛盾,不能加深陛下和陆沉之间的隔阂,但是又要有所调整,这才是最难的地方。”
  薛南亭亦未继续放狠话,他只是明确告知李适之,公归公私归私,他赞同李适之的部分政见和钟乘被迫辞官一事毫无关联。
  至于陆沉……
  这一次薛南亭沉默良久,缓缓道:“方才在御前我已经说过,边军将士的一应待遇不能削减,陆沉手中的军权不能削减,这些都是关系到边疆安稳的根本。景国虽然经历了一场内乱,但景帝并未丧失对景军的掌控权,就算他们要沉寂几年,以后还是会卷土重来,因此我朝绝对不能自毁根基。”
  李适之附和道:“薛相明见,这是我等行事的前提。”
  薛南亭看着对方古井不波的面庞,心里未尝没有几分纠结。
  他对李适之谈不上十分了解,毕竟过去十几年里,对方一直被李道彦的光辉掩盖,虽然李适之有着渊博的学识、上等的官声和一手锦绣文章,但是基本没有参与核心朝政的机会。
  这一年多来,李适之悄无声息地成为天子的心腹股肱,同时稍稍展露了锦麟李氏和他父子二人积蓄的力量,但是薛南亭依然看不清这张文雅面庞掩盖的内心,所以他决定再看一看。
  “今日便到此为止,想来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
  薛南亭缓缓起身,正色道:“李尚书,我有一言,你姑妄听之。”
  李适之亦起身道:“薛相请说。”
  薛南亭一字字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李适之双眼微眯,拱手一礼道:“下官谨记。”
  薛南亭转身而去,李适之则维持这个姿势,直到薛南亭已经登上马车,他才慢慢直起身来。
  这时心腹李锦山走过来,低声道:“老爷。”
  李适之神色淡然,往柜台那边看了一眼,道:“给店家十两银子。”
  “是,老爷。”
  李锦山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取出一张十两的银票交给掌柜。
  这家小店的点心虽然出名,但是价格并不昂贵,仅仅是一盘梅花糕再加一盘砌香樱桃,委实不值这么多银子。
  掌柜带着伙计千恩万谢,李适之却微笑道:“要谢便谢左相吧。”
  他迈步向外走去,登上停在街边的马车,坐下后轻声自语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何止价值十两银子。”
  “只不过……薛相你可能不知,我一直以来就是在践行这句话。”
  第805章 【罪在朕躬】
  大齐鼎正二年,三月初九。
  历曰,桃始华。
  寅时三刻,陆沉从睡梦中缓缓醒来。
  府内不少地方已经亮起明亮的烛火,住在东跨院的亲兵们正在收拾,府内管事则给这些身躯魁梧的大汉们准备了管够的白面馒头、米粥和小菜。
  这座郡公府便是当初先帝赐下的侯府,陆沉住在这里的时间不多,因此没有特意装饰,只是将门楼上的匾额换了一下。
  不出意外的话,今日过后匾额要再换一次。
  老管家陈舒显得很是兴奋,一把年纪依旧跑前跑后,陆沉忍不住笑道:“陈叔,我又不是娶媳妇,你瞎张罗什么呢。”
  “公爷,可不能这样说。”
  陈舒停下来,感慨道:“我们老陆家要出一位国公了!就是可惜老爷今天不在,不然他肯定比小人更高兴。”
  陆沉放下碗筷,起身对这位忠心耿耿的老管家说道:“爵位还未定下,你让家里的人冷静一些,莫要惹得旁人笑话。”
  “公爷放心,小人明白。”
  陈舒笑吟吟地应下。
  陆沉便迈步向外走去。
  登上马车,三十余名护卫在秦子龙的率领下前后相随,行走在深沉的夜色中,朝着南边皇宫的方向而去。
  约莫一刻钟后,马车在和宁门的广场外围停下。
  广场上已经来了不少官员,三三两两地分散站着。
  陆沉走下马车,没有过多在意那些朝他投来的注视,径直走向广场南边,来到武勋们所在的区域。
  “见过郡公。”
  除了萧望之以外,张旭、陈澜钰、李景达、汤永等人纷纷拱手见礼。
  陆沉一一回礼,这次他没有再找陈澜钰的麻烦,毕竟对方明面上没有做过天怒人怨的事情,之前在京城郊外诘难一番已经够了,陆沉不能做得太过分。
  “精神头不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