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558节
韩忠杰看着这幅君臣相谐的场景,心里隐隐有种危机感,于是开口问道:“看来李尚书也赞同许刺史的观点?”
李宗本面色如常,但是看向那位吏部尚书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复杂的意味。
李适之不慌不忙地应道:“侯爷,本官敬佩许刺史的品格,不代表赞同他的观点。”
李宗本听到这个回答,心里不由得松了口气。
李适之又对他说道:“陛下,臣还是几天前的态度,北伐势在必行。”
“爱卿不妨细说。”
“许刺史着眼于定州之安危,这当然没错,在其位谋其政是也。然而观天下大势,论齐景数十年纷争,不能局限于一地一城之得失。回首过往,我朝和景国的实力对比以建武十三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敌方占据绝对的优势,在此之后逐渐发生变化。景军并非不可战胜的强敌,我朝边军迎头赶上,此消彼长之下,大齐理应继续维持这种昂扬向上的势头。”
李宗本听得频频点头,而韩忠杰论嘴皮子的功力相差极远,就算想反驳也找不到由头。
李适之继续说道:“平心而论,现在的景国依旧强大,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前两年我朝边军已经找到突破口,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这個豁口,通过一次次战场上的胜利继续挫败景军的士气,此乃实。”
“景国在这三十余年里飞速膨胀,虽有景帝雄才大略尽力缝补,但内部的权力斗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此番景国太子暴亡便是斗争白热化的具象。反观我朝万众一心,即便存在一定程度的纠葛,亦会服从于驱逐外敌的大局,尤其是先帝带给亿万子民的信心,会在陛下手中进一步凝聚。此乃势。”
“实与势尽在陛下手中,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北伐乃是顺理成章之举,何须踌躇不前?”
李适之拱手一礼,掷地有声地总结道:“陛下必将实现先帝的遗愿,成为大齐中兴之主,青史悠悠,万载铭记。”
李宗本只觉浑身舒畅,仿佛每一个毛孔都开始呼吸。
韩忠杰在一旁心里酸溜溜的,他当然也盼望大齐中兴,可他确实说不出李适之这番话。
所幸李宗本没有失去理智,虽说李适之描绘的蓝图让他心旌神摇,但北伐不能依靠嘴上说说,尤其是如今陆沉明确表达反对的意见。
他沉吟道:“爱卿之言令朕很欣慰,可是陆沉的态度这般坚决,如之奈何?”
李适之忽地看了一眼韩忠杰,冷静地说道:“陛下,其实景国皇帝面临的困境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哦?”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景军纵横南北挡者披靡,即便庆聿恭没有出面,他们依旧可以开疆拓土,但是景国两任皇帝都太过依赖庆聿父子,以至于庆聿氏的实力越来越强,最终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陛下之所以让许刺史赴任定州,本质上也是提防类似的情况,但这说到底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大齐军中没有第二人站出来,每一战都要依靠山阳郡公,就算他始终忠心不二,最后也必然会出现一个水泼不进的武勋集团。”
李宗本心中一动,长久以来困扰他的疑难豁然开解。
正如李适之所言,始终依靠陆沉意味着不断给他加权,如果没人能与他抗衡,那么他在军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
身为天子,当然不愿意看到出现这种局面。
李适之诚恳地说道:“陛下,倘若山阳郡公坚决不愿出兵,其实不必太过苛责,相反要以嘉赏他公忠体国的名义,将此事公之于众,让大齐亿万子民自己来判断这件事的对错。与此同时,陛下可让靖州军作为这次北伐的主力,只要刘都督能将边境线前推到河洛城百里之外,便足以证明陛下的英明神武。”
李宗本大悦,点头道:“甚妙。”
李适之此刻已经完全占据谈话的主动,继续进言道:“如果陛下担心定州军不肯出力,而靖州军又力有不逮,何不让京营将士继续北上历练?”
韩忠杰此刻也忍不住说道:“没错,京军将士愿为大齐拼死效命!”
李宗本望着他面上的激昂之色,微笑道:“爱卿可愿为朕分忧?”
韩忠杰义无反顾地说道:“能为陛下分忧,这是臣的荣幸,纵马革裹尸亦无惧!”
李适之见状便保持沉默,他原本就想举荐韩忠杰为主帅,刘守光为副帅,眼下这君臣二人如此默契,他自然无需多言。
他微微低着头,心里轻轻一笑。
这朝堂愈发有趣了。
第695章 【路漫漫】
平康坊,李氏大宅。
李适之回府的时候已近黄昏,苍凉暮色笼罩大地,天边一缕残阳似血。
书房有一位官员坐着品茶,此人是大理寺卿戚维礼。
因为今日休沐,他早早便来到李宅,因为李适之突然被召入宫中,他只好在这里等了大半个时辰。
李适之淡然道:“等烦了吧?”
戚维礼起身道:“兄长何出此言?这间书房里古籍孤本无数,愚弟可谓大饱眼福。”
李适之笑道:“坐吧,你我之间不讲虚礼。”
戚维礼倒也没有矫情作态。
他和李适之少年相识,知交莫逆,可谓是知根知底并肩前行的伙伴。
当然,李适之才是那个做主的领路人,戚维礼对此心服口服。
这些年他从一个小小的大理寺主簿,步步升迁为寺丞、寺正、少卿,到如今位高权重的大理寺卿,李适之在暗中出力甚多,可以说没有李适之就没有他戚维礼今天的地位。
“继续先前的话题。”
李适之饮了半杯清茶,悠然道:“朝中的布局非一日之功,陛下如今对两位宰相仍然很信任,暂时不宜轻举妄动。中下层官员中已经有不少我们的人,近来借着帮助陛下提拔心腹的机会,我又做了一些调整,假以时日便能看见成效。故此,现在我们的目标是要对准那几位衣紫重臣,也就是今日我让你过来的缘由。”
戚维礼略有些不解。
他当然不会质疑李适之的决定,问题在于他是大理寺卿又非御史大夫,如果要对某个官员下手,让御史出面肯定最合适,而且他不相信李适之在御史台里没有几個得力的心腹。
不过出于对李适之的尊重,他依旧恭敬地说道:“请兄长示下。”
李适之道:“你是大理寺卿,主管刑狱复核,等于是掐住了刑部的咽喉,这就是你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刑部尚书高焕?”
戚维礼稍显讶异,一时间不明白李适之怎会突然将矛头对准高焕。
刑部尚书当然是高官,可是在朝堂各部衙的序列中,刑部历来是下三部之一,和兵部、工部并列,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吏户礼三部。
高焕虽是龙林高氏出身,但他本人的官声很一般,除非出现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变故,刑部尚书就是他的仕途终点,顶多在致仕之后获赠一个大学士的虚衔。
戚维礼知道李适之志在左相之位,然而高焕根本不可能对他产生威胁,有何必要去针对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角色?
李适之徐徐道:“你可还记得去年的刺驾大案?”
戚维礼点了点头。
“我复盘过整件事的细节,其中有一点很是古怪。陆沉选择在陛下召开朝会时揭开盖子,其用意是挑起陛下和太后的纷争。那个时候他已经察觉到陛下对他的猜忌,所以选择先发制人,让陛下陷入宫里的麻烦。当时若非家父出面,陛下很可能被逼着强杀三皇子,从而和许太后彻底闹翻。陆沉这样的做法并不意外,关键在于陛下对此毫无准备。”
李适之双眼微眯,缓缓道:“当时负责具体查案的人是刑部尚书高焕,按理他应该及时向陛下通报进展,怎会完全没有底线,变成陆沉身边的应声虫?从我的经验判断,不论他事后在陛下面前如何巧言虚饰,他和陆沉之间必然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瓜葛。”
戚维礼心中一凛,皱眉道:“真是想不到,陆沉的手竟然伸得这么长。”
“最多也就是如此了。”
李适之长舒一口气,道:“萧望之早晚会被陛下排除在军方核心之外,而且他也渐渐老迈,不需要我们额外操心。我不清楚陆沉和高焕为何会勾结在一起,但是既然有嫌疑,就要斩断他伸进朝堂的手。这件事不必心急,你最好是将刑部那边有问题的案子压下来,等到合适的时机一股脑砸到高焕身上,让他卷起铺盖滚回龙林老家。”
其实戚维礼不太明白李适之为何会对陆沉这般忌惮,按说两人分属文臣武勋,很难有利益上的冲突,不过李适之郑重交待,他也不会轻忽,于是认真地说道:“兄长放心,愚弟知道该怎么做。”
两人闲谈片刻,戚维礼便起身告辞。
李适之依旧没有离开书房,在这里用了一顿简单的晚饭。
丫鬟们奉上香茗然后退下,心腹李锦山来到近前说道:“老爷,老家那边传来消息了。”
“讲。”
“秦提举以及家眷似乎有长住的打算。”
“父亲还真是好客啊……”
李适之意味深长地叹了一声。
李锦山又道:“如今看来,陛下确实是想对秦提举动手,只不知老太爷为何要强保秦提举。”
李适之抬眼望着窗外深沉的夜色,幽幽道:“只要你能想明白陛下为何要对付秦正,自然也就知道家父为何要保秦正。”
李锦山微微一怔,思忖片刻之后,略显惊慌地说道:“莫非秦提举手里握着陛下的隐秘?”
“只有这个答案,此外别无缘故。”
李适之神情漠然,冷笑道:“我早就应该猜到,那场叛乱里还有人在浑水摸鱼。郭从义和王晏等人被一网打尽,韩忠杰才能顺势上位,而大皇子死于非命,等于是彻底稳住今上的位置。如今看来,陛下和韩忠杰已经勾结多年,他们隐藏得太好,连我事先都未曾发觉。”
虽然他没有将话挑明,李锦山却是神色一变,喃喃道:“难道大殿下的死和陛下有关?秦提举可能察觉到其中的蹊跷,难怪陛下那么着急地逼迫秦提举辞官,甚至想要取他的性命。”
李适之点头道:“你能想清楚这里面的关节,可见这些年长进不少。”
“谢老爷夸赞。”
李锦山垂首问道:“老爷,接下来该如何做?”
李适之抬手轻轻敲着桌面,缓缓道:“不必理会,父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就算他和秦正最后找到陛下害死大皇子的证据,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另外,伱让下面的人机灵一点,不要和父亲的人手发生冲突。无论如何,李家的人要一致对外,既然父亲他没有选择与我决裂,那么李家上下就是一体。”
“是,老爷。”
李锦山躬身一礼。
“一会有客来访,你亲自去府后迎接。”
李适之淡淡吩咐一句,随即拿起案上的一份卷宗看了起来。
李锦山应下,轻手轻脚地退出书房。
月上中天,一位乔装过后的男子被李锦山带来书房,李锦山随即行礼告退,亲自守在外面廊下。
李适之起身迎道:“今时不同往日,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暗中盯着我,你又在京军任职,没有合适的理由往来,只好委屈你深夜走一遭。”
来人受宠若惊地说道:“大人这是哪里话?但有差遣,无论刀山火海,末将决不会皱一下眉头。”
氛围无比和谐,两人分主客落座,李适之问道:“朝中大事听说了吧?”
来人笑道:“听说了,傍晚时候勇毅侯韩大人特地找到末将,让末将尽快做好准备。”
“他倒是心急。”
李适之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也是我让你深夜过来的缘故。”
来人便是骁勇大营行军总管,兼任虎威军都指挥使。
早在陆沉第一次入京的时候,现年四十岁的元行钦便已经是虎威军都指挥使,论资历仅比那几位军务大臣低一个级别,而在李宗本登基之后,得益于李适之掏出大笔银钱让他疏通关节,成功往上走了一阶,成为骁勇大营行军总管。
元行钦直截了当地说道:“大人尽管吩咐。”
“不愧是爽利的军中虎将。”
李适之面露赞许,继而道:“先前我让你主动靠向韩忠杰,争取到他的信任,便是希望有朝一日你能够取代他。原本以为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没想到北边送来一个机会,可谓上苍垂青于你。”
元行钦和戚维礼类似,虽然家世不错,但是远远无法和名门望族相比,他们能够在官场上一路高升,都是来源于李适之在漫长岁月里从未停止的暗中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