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527节
羊静玄看着这位和自己年岁相仿的郡公,忽地直截了当地问道:“公爷,假如没有那场刺驾大案,下官的舅舅能否继续执掌织经司?”
这个问题可谓直指核心。
陆沉感受到这个年轻人的信任,便没有用官面上的话术,轻声道:“很难。”
羊静玄眼中飘起一抹失望,又有几分释然。
陆沉轻轻一叹,道:“秦大人没有错,但是织经司提举的位置太过重要,陛下这样做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下官明白。”
羊静玄的神情恢复如常,郑重地说道:“多谢公爷直言相告。”
“不说这个了。”
陆沉摆摆手,岔开话题道:“今日请你过来,是有一件事想请织经司的兄弟们出力。”
羊静玄拱手道:“为大齐效力,织经司责无旁贷。”
陆沉缓缓道:“雍丘之战过后,景国皇帝罢免庆聿恭的南院元帅之职,至今尚无后续。我对此颇为疑虑,按说一场败仗不至于让庆聿恭跌落深渊谷底。”
羊静玄沉吟道:“公爷怀疑其中有诈?”
陆沉道:“不论有没有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对君臣之间的关系。眼下景军在边境蠢蠢欲动,好几处防地都传来景军游骑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的军情,这说明对方显然不想和平相处。如果景国皇帝和庆聿恭确实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我朝边军的应对方式可以更激进一些,倘若所谓的罢官只是一场戏,我军便需要以忍耐为主。”
事关边军的方略大计,羊静玄自然知道此事的重要性。
他稍稍思忖之后应道:“请公爷放心,接下来织经司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刺探景国大都的情报,尽可能摸清楚那对君臣之间的真实境况。”
陆沉赞道:“好,这件事便劳你费心了,其他事情都可以暂时放一放。”
羊静玄诚恳地说道:“职责所在,敢不尽力。”
便在这时,秦子龙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正厅,来到跟前拱手道:“禀公爷,许方伯的车架到前街了。”
羊静玄便起身行礼道:“下官告退。”
陆沉想了想,最终还是点头道:“好,改日再谈。”
都督府中门大开,陆沉带着一群属官亲至府外迎接,没多久便见一辆很普通的马车缓缓行来,周遭随从和护卫加起来才有十余人。
马车在阶前停下,一位身穿从一品刺史官服的中年文官现出身形。
“许方伯。”
陆沉当先拱手一礼,面带和煦的笑容。
官场之上规矩繁多,谁先见礼都有讲究。
虽说从品级上来论,一州刺史和大都督位份平等,不存在高低之别,但是陆沉还有郡公之爵,这是实打实的超品爵位,甚至比宰相的品级还要高。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没有武勋会狂妄到等着当朝宰相行礼,问题在于一州刺史的分量显然无法和宰执相比。
正常情况下,陆沉只需要站在阶上,等待许佐向他行礼便可,毕竟他大开中门主动出迎已经给了这位新任刺史极大的体面。
许佐虽然刚直骨鲠,对官场礼节并不陌生,故而在看见陆沉的举动后,他明显愣了一下,好在他很快反应过来,连忙上前几步躬身一礼道:“下官拜见郡公。”
陆沉顺势把着他的手臂,微笑道:“方伯乃国之柱石,千万不要多礼,请。”
许佐原本准备好的说辞没有出口的余地,被陆沉揽臂带着径直进入府内。
周遭那些属官和文士们神情各异。
都督府长史黄显峰面带微笑,主簿刘元目光平静,从事中郎陈循若有所思。
跟随许佐前来的金石大家黄公甫则望着陆沉的背影,隐隐有些担心。
从这個很平常的细节便能看出来,这位年轻的郡公习惯占据主动,性情非常强势,倒也符合他这些年平步青云的历程。
问题在于许佐今日前来拜访可不是单纯地闲谈交际,黄公甫不禁为他悄悄捏了一把汗。
一群人直入正堂,仆役奉上香茗,彼此间又是一阵寒暄。
陆沉和许佐分坐上首,黄显峰、黄公甫、刘元和陈循等人则在下首相陪。
请茶之后,陆沉不急不缓地说道:“方伯这一路跋山涉水,想必颇为劳乏困顿。本督原本打算过几日再登门探望,不成想方伯先来了,失礼之处还请勿怪。”
虽说他的态度很客气,但堂中这些人怎会听不出言外之意?
按照大齐朝廷定下的规制,一州军政大权分开,两边不说老死不相往来,至少不能走得太近。
刺史和大都督都有直接密折呈递御前的权利,二者本就有相互监督的职责。
许佐当然明白这些关节,从容地说道:“多谢郡公体恤,下官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再加上此行走得不紧不慢,倒也不算辛苦。此番途径江南江北,从忻州到淮州再到定州,下官发现江北各地之繁华安宁丝毫不弱于江南,故而走走停停耽误了一些时间。说起来,江北能有今日之风貌,郡公居功甚伟,下官又怎能不来拜望?”
其实陆沉对官场上花花轿子众人抬的场面一点都不陌生,然而这番话出自素来不假辞色的许佐之口,便让他稍稍觉得古怪。
心念电转之间,陆沉神色如常,洒脱地笑道:“方伯这话说偏了。”
许佐坚持道:“郡公太过自谦。”
陆沉摇摇头,坦诚道:“方伯,我只是一介武夫,对于经世济民毫无所得,怎能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若说保境安民之功,前有两位国公,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至于境内百姓安居乐业,这显然是陈大人、姚大人和各级官府的功劳。”
许佐打量着这个年轻权贵,感慨道:“郡公果非常人。下官这一路所见所闻,印象极为深刻,此番奉陛下旨意接任定州刺史,更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唯恐有负陛下的信重,更辜负了陈大人等人的辛勤操劳。今日实有一事相商,还望郡公不吝赐教。”
“哦?”
陆沉不慌不忙地说道:“请方伯明言。”
许佐斟酌道:“下官与陈大人交接之时,发现有一桩政务的安排或许不太妥当,因为关系到郡公本人,所以今日冒昧登门。”
陆沉问道:“何事?”
许佐凝望着他的双眼,平静地说道:“七星帮数万帮众的安置事宜。”
第656章 【争锋】
许佐这句话一出口,正堂内的气氛陡然凝滞。
刘元眉头皱起,然而坐在旁边的陈循冲他微微摇头,示意他不要冲动,毕竟陆沉尚未发话,他们这些属官没有资格在定州刺史面前放肆。
在大齐的官制之下,边疆各州刺史府和都督府互不干涉,各有一套运行的规则。
强如陆沉亦无法插手各级官府的具体政务,反之许佐更没有置喙军务的权力,两边仅有的接触便在于刺史府要为边军提供粮草军饷和随军民夫,或是本地征役或是依靠朝廷的供给。
一般来说,无论当初的淮州刺史姚崇还是后来的定州刺史陈春,他们都不敢在后勤这件事上做手脚,所以相处得颇为和谐。
但是对于许佐来说,好巧不巧刚好有一件事,既离不开他这位刺史的允许,也和陆沉本人有关,那便是七星帮数万人的安置事宜。
其实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七星军为大齐建立功勋,哪怕不论陆沉和林溪的关系,大齐朝廷理应善待七星帮。
更何况这是一个竖立表率的机会,通过优待七星帮让生活在景廉人治下的大齐子民看到希望,对于将来的北伐会有极大的裨益。
在许佐到来之前,前任刺史陈春已经得到陆沉的示意,他自然不会违逆陆沉的意见,大手一挥便将定州东北部、东亭府古县的一片区域划给七星帮,让对方迁移到此。
甚至为了向陆沉示好,陈春准备让林颉麾下的冉玄之出任古县县丞,如此能给七星帮数万帮众一个更加安心的处境。
许佐抵达汝阴城后,随行内监向陈春宣读圣旨,两人便开始交接,其他方面都没有问题,唯独在这件事上,许佐表达了异议。
他没有为难陈春,只是暂时搁置了决议,随后便来到都督府面见陆沉。
一片寂然之中,陆沉忽地淡淡一笑,平静地说道:“此事有何不妥,请方伯明言。”
许佐轻咳一声,徐徐道:“郡公容禀。十余年来,七星帮孤悬北地,从未停止过与伪燕、景国的斗争,可歌可泣之事不胜枚举。下官虽远在江南,亦曾听闻过这些草莽豪杰的故事,心中敬佩不已。三年前郡公亲自北上,与七星帮的豪杰联手抗敌,更是传扬天下的壮举。及至后来,七星军竖起大旗,配合我朝边军痛击强敌,为我朝立下汗马功劳。”
所谓欲扬先抑也好,高高捧起也罢,许佐这番话确实发自肺腑。
纵然他不认可陈春的应对,亦不会刻意抹杀那些绿林豪杰的功劳。
陆沉微微颔首。
许佐继续说道:“朝廷理当嘉赏这支义军,下官亦如此想,只不过事涉军务,非下官职权范围之内,故此不敢多言。这支义军如今在郡公麾下,将来必定可以再建功勋,不过若要让他们安心居于行伍,必须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就是要妥善安置他们的亲眷。”
陆沉不动声色地说道:“莫非方伯认为此前的安置之策不妥?”
许佐并未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依旧理智地说道:“郡公,现今七星帮南迁之人计有五万三千二十七,不包含七星军的将士们。古县乃是中等县,依据黄册上的统计,仅有两万四千三十九户,合七万三千九十二人。如果七星帮数万人悉数迁至古县境内,意味着原来的古县百姓需要迁走至少一半人,否则无法做到妥善的安置。”
堂内其他人不由得陷入沉思之中。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大齐不是没有能够安置七星帮数万人的地方,然而必须要考虑到对方的生存环境,而不是随便找一块荒山野岭丢给七星帮。
林颉之所以看中古县那片区域,一者是因为距离宝台山很近,仍然可以顾及到山中的基业,二者是古县境内拥有大片良田,可以比较轻松地养活这么多人。
望着许佐诚恳的神情,陆沉缓缓道:“我先前和陈大人聊过这個问题,之所以定下古县作为七星帮的新家园,是因为宝台山内部的几处防线仍然很重要,需要熟悉地形的七星军继续驻守。他们的亲人生活在古县境内,彼此之间有个照应,也能如方伯所言让那些将士们安心。对于原本生活在古县境内的百姓来说,迁移确实不太容易,但朝廷会给他们足够的补偿,我会让人全程监督此事。”
坐在下首的黄公甫听到这番话,不由得看向许佐,希望他莫要心生芥蒂。
陆沉前半部分的解释没有问题,关键在于他要让人监督刺史府行事,这何尝不是一种插手?
从未听闻过大都督可以直接派人监察地方官员。
许佐不急不躁,冷静地说道:“郡公,七星帮本为大齐子民,只是因为一些缘故被迫落草,如今他们重归大齐治下,下官不会有半分偏见。但是下官想问郡公一句,莫非古县百姓就不是大齐的子民?”
他并未纠结于陆沉略微越界的举动,只盯着此事的根源。
陆沉不慌不忙地说道:“他们自然是大齐的子民,但是本督没有想过苛待他们,无论他们想留在定州还是去淮州,甚至是去江南,本督都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交待,难道方伯不愿意出力一二?”
许佐摇头道:“下官怎会不愿出力?只不过郡公过往没有处理过类似的事务,显然不知道故土难离这四个字象征的意义。诚然,官府可以强迫那些百姓搬迁,可若是其中有人不肯呢?难道郡公要派兵强行迁走那些百姓?”
这番话锋芒毕露。
堂下众人之中,黄公甫的心不由得提了起来,坐在他对面的黄显峰不再风轻云淡,略显担忧地看着年轻的郡公。
陆沉端详着这位面容清癯的中年文官,将心中那缕躁郁压下去,镇定地问道:“依方伯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
许佐的心情依旧没有放松,他以前便和陆沉打过交道,深知对方虽然年轻却有很深的城府,于是坦然道:“在下官看来,如果要妥善地安置七星帮数万人,唯有多选择一些地区,仅仅一个古县显然不够。定州六府四十三县,与古县条件大抵相似的县还有十二个,不妨将七星帮数万人分散安置在这十三县内。当然,若是林帮主觉得不满意,下官认为可以将范围扩大到淮州,想必宋刺史不会反对。”
这是老成持重的建议,然而牵扯到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站在陆沉和林颉的角度,当然不愿意七星帮的帮众被打散。
短时间内没有影响,但只要过个三年两载,七星帮的向心力将会荡然无存。
人心易变,自古皆然。
林颉之所以要选择集体搬迁到古县,便是出于这个考虑,因为他对大齐朝廷仍旧不太放心,不愿轻易交出七星帮最大的本钱,从而沦落为砧板上的鱼肉。
但是许佐在旅途中已经捋清楚其中原委。
对于大齐来说,像七星帮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势力是很不稳定的因素,再加上对方有过啸聚山林的先例,谁知道他们会不会重操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