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324节

  对于陆沉这种翻脸掀桌子的举动,李道彦并无责备之意,相反赞许道:“年轻人就该一怒拔剑,免得有些人把你当做软柿子,即便你不畏惧那种角色,一而再再而三也不免厌烦。你如今只是弱冠之龄,如果这么早就像我们这些老头子一般暮气沉沉,人生有何意趣?”
  陆沉心里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
  以往和李道彦接触不多,但他知道这位宰相对自己还算不错,只是今天他明显更加豁达直白,仿佛把陆沉当做自家子侄看待。
  一念及此,陆沉不慌不忙地说道:“有老相爷这番话打底,将来晚辈肯定会多做一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事。”
  “看来在京中待了几个月,你也学会哄人高兴和顺杆往上爬的本领。”
  李道彦笑着抬手点了点他,又道:“你有满腔热血自然是好事,爱惜部属更加难得,不过让老夫刮目相看之处,在于你后续沉得住气,没有因为是受害者便肆意妄为,让所有人都下不来台。尤其伱这段时间在府中闭门谢客,可谓真正领悟为官之道的表现。”
  陆沉听着一波又一波的赞赏,脑海中猛然蹦出一个念头,于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老相爷,您今儿像是不要钱一般给晚辈戴高帽,不会是锦麟李氏有人牵扯进那桩刺杀案里,所以您准备提前在晚辈这里埋伏一记后手?”
  李道彦微微一笑,带着几分狡黠说道:“你猜。”
  陆沉轻叹道:“老相爷说笑了,晚辈怎么可能猜得出您的心思。”
  “猜不猜得出并不打紧。”
  李道彦摇摇头,从容地说道:“其实老夫今天只想啰嗦一句,你且姑妄听之。”
  陆沉敛去笑意,微微垂首道:“晚辈洗耳恭听。”
  李道彦抬头望着前方已经映入眼帘的文德殿,淡然道:“你若不负陛下,陛下定不负你。”
  陆沉心中一动,信服地说道:“谨受教。”
  李道彦不再多言,步伐虽然不快,却走得十分稳当,就像数十年宦海沉浮,他始终能够站稳脚跟,不知不觉间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在走进文德殿的那一刻,陆沉心中仍然有着浓浓的不解,李道彦并非那种故弄玄虚的为人,今天这次简单的聊天肯定另有乾坤。
  难道自己那句调侃无意当中揭露了真相,李家确实有人参与了庆丰街刺杀,所以李道彦才会放下身段,主动跟自己这个晚辈攀谈起来。
  可若真是如此,几句夸赞就能浇灭陆沉心中复仇的火焰?
  连天子都知道这不太可能,李道彦岂会那般天真。
  怀着满心的疑惑,陆沉跟在李道彦后方进入文德殿。
  今天乃是休沐之期,只不过昨天傍晚天子便派内监到各处府邸传旨,因此官阶四品以上的重臣一个不落地出现在殿内。
  很多人都猜测这场突然召开的小规模朝会应该与庆丰街刺杀案有关,所以此刻李道彦和陆沉前后脚入内,绝大多数目光都停留在陆沉这个苦主身上。
  陆沉恍若未觉,径直走到武勋第二排站定,抬眼看向前方,瞳孔不禁微微一缩。
  三位皇子并排站在御阶右侧。
  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因为天子没给皇子们观政之权,平时在朝会上绝对见不到这三人,除非是正旦大朝这种礼仪性质的场合。
  皇子们自然也注意到陆沉的目光,他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大皇子李宗朝神情复杂,面色略显紧张,不知是因为站在这里接受朝堂重臣的注目礼,还是想起那天在丰乐园的宴席上,陆沉讲过的那些话。
  二皇子李宗本则如平时一般光风霁月坦坦荡荡,甚至没有丝毫忌讳地向陆沉颔首致意。
  至于三皇子李宗简,他似乎压根不在意陆沉的出现,这也符合世人对他的印象,可是没人知道三皇子此刻沉肃的脸色并非伪装。
  他装作不经意地扫过李道彦的身影,目光随即掠过文臣之中那个空缺的位置。
  李适之告病休养,这是三皇子在三天前得知的消息,更令他不安的是,他的人已经联系不上那位李家长子。
  思来想去,三皇子只能认为李适之这是临阵畏怯,不敢在这件事里牵扯太深,于是摆出一副避而不谈的姿态。
  这些门阀士族果真贪婪而又怯懦,若不是还要倚仗他们的支持,三皇子恨不能当面叱骂几声。
  当耳边传来天子肃穆的语调,三皇子立刻收敛心神,此刻他的心情既紧张又亢奋。
  “八天前,在西城庆丰街上,山阳侯陆沉遭遇一场狠辣的刺杀,幕后主使出手阔绰,一次派出四十余人的阵容,其中不乏在草莽之中颇有名气的顶尖高手。所幸陆沉和他身边的护卫勇猛团结,挫败了那些刺客的阴谋。”
  李端扫视殿内群臣,声音中多了几分怒意:“朕想不到在这京城重地,居然有人敢铤而走险,以如此肆无忌惮的方式刺杀朕任命的京营主帅。这让朕心生疑惑,永嘉是不是大齐的京城?朕还是不是大齐的皇帝?”
  “陛下息怒。”
  群臣齐声高呼。
  李端冷声一笑,继续说道:“最让朕感到愤怒的一件事,刺杀现场居然出现大量军中制式弓弩。这些用民脂民膏换来的兵器,被人拿来刺杀拼死作战保境安民的军中良将,这是一件何其讽刺的事情。朕近日只要想到此节,脸上便会火辣辣地疼痛,仿若被那贼子狠狠扇了一记耳光。”
  郭从义和王晏心中一紧。
  他们二人没有参与到这场针对陆沉的刺杀,心中无愧自能坦然,但是那些弓弩就像悬在他们脑袋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砍下来,因此他们和京军那些骄横霸蛮的将领近来十分低调。
  李端扫过这几位军方巨擘,随即看向薛南亭说道:“右相,朕让你主持调查这些弓弩的由来,如今可有发现?”
  薛南亭出班奏道:“启禀陛下,臣奉旨详查京军制式弓弩外泄之案,如今已将北衙和三座京营各军的武备出入排查过半,发现各军都存在大量军械遗失的状况,因而无法确定那些制式弓弩究竟属于何部,且无人承认和此案有关。臣恳请陛下再给一些时间,臣会将京军各部的具体问题梳理清楚,然后成文呈递御前。”
  郭从义和王晏可谓是满心苦恼,偏偏此刻他们半个字都说不出口。
  李端稍作沉吟,颔首道:“准奏。右相务必牢记,无论查多长时间,无论涉及到什么人,朕都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决不允许幕后主使逍遥法外!”
  薛南亭应道:“臣遵旨。”
  李端环视朝臣,忽见一位站在很前面的中年文官出班站定,正是手握官员考核任命大权的吏部尚书宁元福。
  殿内的气氛猛然凝重起来。
  宁元福面向天子躬身一礼,随即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奏。”
  李端面无表情地说道:“讲来。”
  宁元福神色不急不躁,语调铿锵有力:“陛下,臣心里有一事不解。那日山阳侯去丰乐园赴宴,路线理应是随机选择,而且此事不为外人知道,刺客缘何能提前设下如此周密的埋伏?他们选择的地点偏僻且安静,前后的部署非常周全,可见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早就知道山阳侯的行踪,才能布置此等杀局!”
  此言一出,殿内肃然一静。
  御阶右侧,大皇子面色微变,因为他听出这位吏部尚书话语中暗藏的杀机。
  李端双眼微眯,缓缓道:“宁尚书究竟想说什么?”
  宁元福凛然道:“陛下,那天是陈王殿下私下宴请山阳侯,当时京中几乎无人知晓,知情者除了陈王殿下便只有王府中人。臣并非怀疑此事和陈王殿下有关,但如今关系到朝局稳定,所有人都盼望找到意欲谋害山阳侯的真凶,坊间更是议论纷纷甚嚣尘上。陈王殿下身为天家长子,理应向朝中文武说明实情,也好洗去自身的嫌疑!”
  场间登时出现一片骚动。
  虽然宁元福口口声声否认怀疑大皇子,但是殿内这些人精谁听不出来,他分明是想指控大皇子才是庆丰街刺杀案的幕后主使!
  当此时,李道彦转头看了一眼不远处的宁元福。
  老者面无异色,谁也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
  他收回目光望着身前的地面,就像过往数年那般,沉默而又孤寂地站着。
  第410章 【一步之遥】
  宁元福的猜疑没有任何真凭实据。
  然而世人最擅长联想,更何况宁元福的分析颇为合理。
  庆丰街刺杀的细节早已为人熟知,刺客们的准备十分充分,绝对不是临时起意,足以说明他们早就有刺杀陆沉的打算,并且提前得知大皇子宴请陆沉的时间和地点。
  如此一来,在没有证据指向旁人的前提下,大皇子身上的嫌疑便很惹眼。
  只不过牵扯到天家长子,大部分朝臣自忖没有吏部尚书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不确定天子对此事的态度,他们便没有迫不及待地出言附和。
  即便如此,大皇子那颗心仍旧不由自主地悬了起来。
  龙椅之上,李端淡淡道:“陈王。”
  大皇子连忙出班行礼道:“儿臣在。”
  李端扫了一眼前排那些沉默肃然的重臣,稍稍加重语气道:“方才宁尚书的话你都听清楚了?”
  “儿臣听清楚了。”
  大皇子躬身应下,然后连忙辩解道:“父皇,儿臣之所以要宴请山阳侯,只是因为敬佩他的为人和功劳,想当面表达儿臣对他的敬意,仅此而已。儿臣可以向父皇保证,儿臣从未将山阳侯的行踪告知他人,府中下人亦不会做出这种事情。”
  其实他在几天前的那个夜晚,在皇宫中便说过这番话。
  当时李端不置可否,此刻他望着长子焦急委屈的神态,狭长幽深的双眸中闪过一缕复杂的情绪,缓缓道:“也就是说,你能确定陈王府和庆丰街刺杀案没有任何关联?”
  大皇子心中一凛,他隐约意识到这里面可能有问题,难道王府里面真的有人对外泄露过消息?
  他无法断定是否存在这种可能,但眼下绝对不能松口,否则肯定会大祸临头。
  一片寂然之中,宁元福皱眉道:“陈王殿下如此笃定,可是刺客们怎会对山阳侯的行踪了如指掌?难道这些人有神算之能?”
  大皇子转身望着这位吏部尚书,急促地说道:“宁大人,本王和此案毫无关联,不知你为何要在文武百官面前,强行将嫌疑扣在本王的头上!你说刺客们对山阳侯的行踪了如指掌,这不代表他们一定提前知道本王在丰乐园设宴的详情,还有一种可能是幕后主使一直在派人监视山阳侯,知晓他前往丰乐园赴宴又有何难?!”
  虽然他一直不以急智闻名,但这番话还算合乎情理,很多重臣不由得微微颔首。
  宁元福却冷声道:“殿下之意,山阳侯治军严明只是假象,他亲手带出来的精锐护卫连被人监视都察觉不到?”
  大皇子一窒,脸色随即涨红。
  一股躁郁和愤懑的情绪涌上心头,他朝下方望去,只见宁元福面上的怀疑未做掩饰,很多大臣看向他的目光略显怪异,仿佛他就是那个派人刺杀陆沉的幕后主使。
  这段时间大皇子的情绪本就很压抑,尤其是那天在丰乐园听到陆沉的暗示,意识到自己成为储君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若非陆沉随即遇刺让他震惊不已,说不定他就会在王府闹得人人自危。
  如今又被吏部天官当朝质疑,更让大皇子心寒的是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为他辩驳。
  一念及此,大皇子回身朝天子跪下,愤怒且悲凉地说道:“父皇,儿臣敢以性命发誓,儿臣绝非谋害山阳侯的幕后主使,恳请父皇为儿臣做主,恳请父皇彻查此案还儿臣一个清白!”
  李端尚未开口,二皇子忽然向前两步,在大皇子身旁跪下,沉声道:“父皇,儿臣坚信大皇兄与庆丰街刺杀案无关!儿臣愿为大皇兄作保,倘若将来查出大皇兄乃是幕后主使,儿臣甘愿同罪受罚!”
  三皇子反应还算迅速,连忙跪下说道:“父皇,儿臣亦愿为大皇兄作保!”
  这一幕落在李端眼中,没人知道这位天子此刻的真实心情,他看向满脸悲愤之意的大皇子,又看向毫不犹豫挺身而出的二皇子,心中闪过刹那的柔软,但是这股情绪在他看到三皇子的时候瞬间消失无踪。
  宁元福的脸色不太好看,他没想到在储君之争逐渐浮出水面的当下,二皇子居然还会记得兄弟二字。
  其实大皇子和三皇子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二皇子终究隔了一层,然而他却比三皇子表现得更加坚定。
  大皇子扭头望去,只见二皇子目光温和地看着他,低声道:“大哥,我相信你。”
  三人耳畔随即传来天子的声音。
  “都起来罢,宁尚书的疑惑很正常,陈王你不必太过急躁。”
  “儿臣遵旨。”
  三位皇子相继起身站回原处,便在这时一名禁卫将领小心翼翼地走进文德殿,高声道:“启奏陛下,织经司提举秦正求见。”
  李端道:“准。”
  先前一直沉默垂首、仿佛年老体衰几近瞌睡的左相李道彦忽地抬头,苍迈的双眼中浮现一抹不解之色。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