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81节

  陆沉开门见山,语调清亮,态度极其鲜明。
  李端只觉心中无比舒坦。
  在这座巍峨的皇宫内,他无时无刻不在应付一群老谋深算的人精,一句话拐个七八道弯乃是常态,像陆沉这般干脆直接的人极少。
  或许连李端自己都没有察觉,此刻他的语气变得十分温和:“你不妨说得更具体一些。”
  “是,陛下。”
  陆沉拱手一礼,继而道:“陛下此举是为提升京军将士临战的经验,但是考虑到京城和边疆的距离,短时间内不宜推行大规模的轮转之策。依臣拙见,首次轮转只限三军,北衙选派一军,南衙选派两军,由各军都指挥使率领赶赴边军都督府。与此同时,可从边军都督府调两军来京,卫戍京畿之地。”
  他的提议老成持重,不光李端面露微笑,殿内好几位文臣也频频点头。
  然而几位军方大佬脸色出奇一致的凝重。
  便在这时,一道中气十足的声音在侧边响起。
  “山阳侯未免想得太简单了些。”
  陆沉循声望去,只见是南安侯、南衙大将军侯玉。
  他淡然道:“愿闻大将军高见。”
  侯玉先朝天子欠身致意,然后转身直面陆沉,悠悠道:“敢问山阳侯,京军调去边疆之后是否一定会参与战场厮杀?”
  陆沉眼神微眯,不动声色地回道:“边疆战事不会时刻都有,先不说敌军何时会进犯边境,假如我朝要发动北伐,也得陛下和朝中诸公商议之后定夺。再者,即便北伐展开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考虑到朝廷中枢的承受能力,北伐之战必须分阶段施行。也就是说,京军轮转换防边疆不一定就能刚好遇到战事爆发。”
  当此时,右相薛南亭神色略显凝重地看了陆沉一眼,显然他已经猜到侯玉接下来会如何反驳。
  他旁边端坐的李道彦双眼微闭,仿若已经困乏睡着,唇边却有一丝淡淡的笑意。
  果不其然,侯玉当即哂笑道:“既然如此,陆侯所言轮转之策有何意义?你让几支京军跋山涉水跑去边疆,最终只是让他们换个地方操练,过段时间再换回来。这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对于京军战力的提升有多少效用?难道边疆的水土更养人,京军在那里操练便有事半功倍之效?”
  陆沉默然。
  侯玉乘胜追击道:“我很敬佩陆侯的军功,但是你终究年轻,考虑问题或许不够周全,这也不算什么过错。”
  薛南亭本想站出来替陆沉打个圆场,但是他注意到天子的表情很淡然,不由得按捺住冲动。
  陆沉仿佛没有听出侯玉话里的尖刺,也没有注意到其他重臣似笑非笑的表情,很单纯地问道:“所以在大将军看来,这种轮转的策略并不能提升京军的战力?”
  侯玉看似轻狂,实则生性谨慎,自然不会留给他话柄,便摇头道:“倘若京军将士能够上阵杀敌,自然可以提升战力,如果只是换个地方操练,在我看来益处不大。”
  陆沉顺势问道:“大将军之意,在不确定战事何时爆发的前提下,大军轮转只是浪费国帑?”
  侯玉隐约觉得有些不妥,但是话题由他挑起,陆沉只是顺着他的口风提问,他总不能在满朝公卿面前避而不答,于是简略地说道:“没错。”
  “多谢大将军赐教。”
  陆沉拱手一礼,又对其他重臣说道:“不知各位大人,有没有人反对侯大将军的看法?”
  无人出声。
  陆沉见状便朝着道:“陛下,经过侯大将军的提点,臣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十分稚嫩,没有考虑到轮转之策的受限和弊端。故此,臣认为可以按照侯大将军的建议,对轮转策略进行一番调整。”
  李端微笑道:“但说无妨。”
  陆沉颇为感激地看了一眼侯玉,朗声道:“臣认为,轮转不以整军为目标,可从京军之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中下级武将,让他们率领亲兵赴边疆担任各级将官的副手,观摩和学习边军的操练之法,同时还能随时参与边疆小规模的战事。”
  侯玉面色猛地一变。
  陆沉却不给他插话的机会,继续斩钉截铁地说道:“与此同时,陛下可从边军调来一部分将官,担任京军各级将官的副手,由他们负责京军的具体操练事宜。如此一来,朝廷不需要承担太多的支出,军中也不会出现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情况,只需要让京军和边军进行一部分中下级武官的调换,便能取得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效果!”
  满殿寂静,唯有陆沉清朗的声音回荡。
  李端故作沉吟,缓缓道:“此策大善,你说得很好。”
  陆沉却看向侯玉说道:“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这要多亏侯大将军的提点。”
  李端亦称赞道:“侯爱卿不愧是知兵之人。”
  侯玉怔怔地站着,略显生硬地谢恩,脑海中却是一团浆糊。
  他下意识地看向前方,刚好上将军王晏回头看着他。
  那冷峻的目光让侯玉猛地一激灵。
  毫无疑问,在对方的心中,他方才跳出来是在与陆沉一唱一和,帮助那个年轻晚辈敲定动摇京军固有势力的策略。
  中下级将官的调换,很显然是一招极其毒辣的釜底抽薪之策。
  比起整军轮换,这个方略更能强行撕扯开京军十多年来结成的铁幕!
  侯玉嘴唇翕动,心中瞬间填满冤屈的情绪。
  他很想在陆沉腿上写个冤字。
  第357章 【何人可为压舱石】
  侯玉现在可谓是百口莫辩。
  他先前主动站出来驳斥陆沉,是想要尽快在朝堂上站稳脚跟,让朝中各方势力逐渐熟悉他的存在。
  毕竟他和陆沉一样,都是初来乍到的新贵,虽说他在暗地里有刑部侍郎李适之的支持,但是这层关系眼下肯定无法亮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只能藏着掖着。
  他只是想在朝堂上发出声音,却从未想过帮助陆沉和天子砸了京军的铁饭碗。
  然而他不可能再反对陆沉的提议,先前的驳斥还算得上有理有据,眼下再强行反驳便是胡搅蛮缠,摆明了要和天子作对。
  陆沉这个奸诈小儿!
  侯玉心中怒骂一句,脸上维持着较为勉强的笑容,低下头一言不发。
  陆沉没有再撩拨这位主动站出来送助攻的南安侯,他和龙椅上的天子对视一眼,君臣二人仿若心有灵犀。
  那天在观云台上,李端和陆沉聊了很久。
  他对陆沉说起自己的担忧,以及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倘若京军不稳,边军北伐便缺乏一个稳固的后方。
  但是想要撬动京军的沉冗势力很难,君臣二人由浅到深商议了很多策略,其中便有陆沉提出来的诱攻之计——他先建言京军和边军轮转之策,等朝中重臣提出反对,陆沉再顺势转进那个釜底抽薪的法子。
  只不过李端和陆沉都没有算到,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人居然会是南安侯侯玉。
  看来这位新晋大将军表现自己的欲望异常强烈。
  李端没有因此得意忘形,他看向郭从义和王晏问道:“关于山阳侯所提之策,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郭从义沉默不语,王晏身为主掌北衙的上将军,此刻不得不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认为山阳侯的提议还有可商榷之处。”
  李端不慌不忙地说道:“王卿家但说无妨。”
  王晏心里对侯玉恼怒无比,其实他此刻也反应过来,侯玉不可能是陆沉的帮手。
  且不说这两人此前从未有过交集,光是侯玉能被郭从义举荐为李景达的继任者,王晏就知道他最次也是自己人。
  要知道李景达出任定州都督之时,天子明显想将陈澜钰推上来,侯玉这个人选显然是郭从义和李道彦商量之后的结果。
  问题在于谁能料到此人如此急躁,三言两语便落入陆沉的陷阱,让这件事变得非常棘手。
  王晏即便在心里将侯玉骂个狗血淋头也无济于事,面对天子温和的态度,这位上将军心念电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理由说道:“陛下容禀,京军这些年并非没有上过战场。譬如两年前的淮州之战,南衙三军奉命北上负责进攻青田城,在战事中的表现不算差。”
  他微微停顿,快速理清楚思绪,继而道:“陛下,兵法有云,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乃是大忌。如果按照山阳侯的提议,让京军和边军一部分中下级将官进行调换,极有可能造成将兵互不熟稔的境况,对于两边的战力都是一种损害。”
  李端不言,陆沉便接话道:“上将军不必多虑。首先,此番调动不涉及各军各级主官,只通过副将的调换交流经验整军备战。其次,朝廷可以将此策形成定例,并且延长将官调换的时间,以此达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效果。”
  王晏心中泛起一抹躁郁的情绪。
  他强忍着回头怒视侯玉的冲动,用沉默向天子表达自己的态度。
  若非侯玉这厮火急火燎地跳出来,帮陆沉做好铺垫,导致这个年轻国侯占据大义名分的先手,王晏又怎会如此为难。
  满朝重臣都在看着,他总不能公然挑明,京军是江南世族的地盘,陛下你不能插手其中。
  这和谋逆造反有什么区别?
  哪怕这是过去十多年形成的既定事实,哪怕所有人心里都知道京军的成分,这些话也不能公开说出来。
  朝堂需要平衡,世族的利益要得到保证,天子的威仪同样需要维护,这是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掀桌子是自取灭亡之举,王晏纵然再不满也得在游戏规则之内行事。
  其实在这个时候,大部分文臣也都回过味来,不禁神情复杂地看向陆沉,然后又转向不再吭声的南安侯侯玉。
  在朝会上挖坑不稀奇,很多人都做过这种事,但是陆沉挖得这么精准、侯玉又这么配合地跳进去,如此景象不算多见。
  这个年纪轻轻的山阳侯看来不止会带兵打仗啊。
  朝臣们暗暗提高了警惕。
  李端一直冷静旁观,此刻见火候已到,便温言道:“既然众位卿家没有异议,那便按照陆沉的奏请,暂时定下京军和边军中下级武将轮转之策。为了不引起朝野骚动,第一批调换的将官名额限制在十五人之内,军职最高不能超过都尉。至于具体人选,枢密院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朕也会让靖州、淮州和定州都督府上表名单。”
  他的决定可谓小心翼翼,没有急迫地大动干戈。
  十五名将官调换,意味着京军各军顶多拿出一个军职交给边军,同时派出一人前往边疆学习经验。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
  天子一旦打开这个缺口,将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边军武将入京。
  枢密使郭从义沉思片刻,躬身道:“臣领旨。”
  “还有一件大事。”
  李端再度开口,这一次他的神情显得很凝重,望着殿内重臣谨慎的神色,他缓缓说道:“自从十四年前朕即位以来,京军的建制便没有变过,朕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
  此言一出,殿内的气氛立刻变得很严肃。
  其实天子最初便说过这句话,这也是郭从义始终没有表态的原因。
  陆沉釜底抽薪的策略虽然厉害,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可以琢磨的细节,未必就是一个死局。
  相较于此事,郭从义更在意天子提过的京军建制之变。
  听闻天子所言,郭从义沉稳地应道:“陛下,对于京军而言,维持稳定更加重要。”
  李端并不意外郭从义的直接表态,那天在观云台上,陆沉劝谏他莫要操之过急,徐徐图之方为王道,一下子抛出太多夺权之举,郭从义等人和他们背后的江南世族肯定无法接受。
  但是,李端知道自己不能一直等下去。
  望着郭从义恭敬却坚定的神情,李端淡然道:“郭枢密听朕说完。”
  郭从义垂首道:“臣唐突无状,还请陛下恕罪。”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