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63节

  他这个姿态未免太过卑微,坐在下首的侯大勇脸色微红。
  陆沉暂时还不能摸透对方的想法,而且他终究是李景达的下属,有些话不宜出口。
  好在这堂中有很多自己人。
  萧望之微笑着接过话头:“李兄何必这般谦虚。你是定州大都督,陆沉年轻且是下属,岂能直接越过你决定军务?依我看来,李兄可以做好安排,让陆沉他们负责具体执行便可。”
  李景达尬然一笑,点头道:“国公爷所言极是,是末将太心急了。”
  便在这时,侯大勇终于按捺不住,粗声粗气地说道:“陆侯,听闻此战我军缴获了八千余匹战马?”
  这句话瞬间让堂内的气氛凝重起来。
  这次陆沉利用以庆聿怀瑾为首的俘虏从景朝换来八千多匹优良战马,对于边军各部来说充满诱惑力。
  齐朝缺军马是不争的事实,当初萧望之组建锐士营,几乎将淮州都督府搜刮一空才凑出数千匹战马。厉天润在靖州费心筹谋,想方设法寻觅战马,倾其所有也只能组建一支飞羽营。
  不过先前萧望之已经对陆沉言明,淮州军不会觊觎这次缴获的战马,因为先前的雷泽大捷已经斩获将近五千匹良驹,全都被萧望之藏了起来。
  也就是说,这八千多匹战马的处置权在陆沉手上。
  望着侯大勇热切的目光,陆沉淡然道:“是的。”
  侯大勇开门见山地说道:“末将知道陆侯要用这些战马扩充定北军,末将的振威军步卒也不敢觊觎战马。只不过,大都督初临定州,身边的亲卫营都是步卒,不知陆侯能否割爱两千匹战马,以供大都督的亲卫营使用?若是陆侯愿意割爱,末将感激不尽!”
  裴邃等人当即皱起眉头。
  一开口就是两千匹,你真是好大的口气!
  陆沉从容地问道:“敢问侯将军,这是大都督的军令?”
  侯大勇摇头道:“自然不是。只不过陆侯身为大都督的下属,不应该为上官着想吗?”
  陆沉笑了笑,掸掸衣袖道:“大都督有侯将军这样懂事体贴的下属,确实令我有些感慨。只不过侯将军或许不知,在许中丞奉旨前往河洛与景人谈判的时候便对我说过,陛下有旨让这批缴获的战马由我自行处置。如今定北军刚刚组建很缺战马,我正在头疼此事,所以委实无法答应侯将军的请求。”
  侯大勇一窒,他没想到对方会搬出远在江南的天子。
  其实他不相信天子真有这道旨意,然而他又有什么办法?
  陆沉继续说道:“侯将军,其实此事不难办,只要你带着振威军去抓几百个景军俘虏,区区两千匹战马还不是唾手可得?”
  “你——”
  侯大勇大怒,下意识抬手撑着交椅的扶手,然而那几位边军主将冷厉的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脸上。
  “侯大勇,放肆!”
  看了一会戏的李景达一声厉喝,接着怒斥道:“按照军中的规矩,战利品一直都是由缴获的主将决定如何分配,岂能容你在这里胡言乱语?再者,陆侯为国朝屡立功勋,陛下对他何其看重,怎会容许你这个夯货侵占定北军的战马?给我站起来,马上向陆侯行礼赔罪!”
  侯大勇面色涨红地望着李景达,片刻后深吸一口气,便起身朝陆沉行礼道:“末将一时口不择言,还请陆侯恕罪。”
  但是他还没有躬身,陆沉便已出现在他面前,双手握住他的胳膊,侯大勇无论如何都沉不下身,随即便听陆沉说道:“大都督,我等边军将士性情鲁直,侯将军并无过错,您这样岂不是让末将没有立足之地?”
  萧望之顺势说道:“是啊,边军将官喜欢吵吵闹闹,李兄不必在意。”
  李景达转怒为笑道:“那就好,那就好。”
  他又对侯大勇说道:“这次暂且饶了你,下次再敢胡说八道,本督绝对不许!”
  “谢大都督宽宥。”
  侯大勇躬身一礼。
  众人又闲谈几句,萧望之便起身告辞,如今这里已经是李景达的都督府驻所,他自然不会鸠占鹊巢,而且他过段时间便会返回淮州整军备武。
  李景达亲自将他送出门外,又让陆沉代为相送。
  节堂内安静下来,侯大勇闷着头坐下,咬牙道:“大都督,这帮人欺人太甚!”
  李景达却摇摇头,平静地说道:“我本来就没想过在短时间内夺权,今日让你试探陆沉,也不过是看看他的底线。如今看来,这个年轻人浑身是刺,果然不好惹。罢了,且由着他嚣张去,咱们不必急于一时。”
  侯大勇皱眉道:“可是除了振威军,定州其余五军都是他们的人。”
  “错了。”
  李景达缓缓道:“定北、宁远、飞云、来安这四军是他们的人,振威军和即将组建的奉福军是我们的人。其实这些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这六军都是朝廷的人,我不相信他们敢公然和朝廷作对。”
  侯大勇沉声道:“然而只要陆沉这厮还在定州,那四军就不会听大都督的帅令,即便不敢公然作对,肯定会阳奉阴违。”
  李景达淡淡一笑,端起已经凉掉的清茶饮了一口,意味深长地说道:“所以我让你不要急于一时,陆沉能在定州待多久?要知道,陛下对他可没那么放心。话说回来,那些人以为将我踢出京城,我就必然只是来定州走个过场。”
  “呵呵……萧望之和陆沉能连败景军,难道我李景达就不能?”
  “焉知这不是我等待半生的机会?”
  第335章 【七寸】
  景朝,大都,常山郡王府。
  “给父王请安。”
  庆聿怀瑾站在堂下,依照景廉族的传统礼仪行跪拜大礼。
  堂内并无旁人,庆聿恭望着女儿低垂的眉眼,注意到她换了称谓——以往没有外人时,庆聿怀瑾总喜欢亲昵地喊他爹爹,不像现在这样换上敬称。
  他心中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问道:“见到陛下了?”
  庆聿怀瑾颔首道:“是的,父王。女儿刚刚入城,便有宫中火者在城门处相侯,然后女儿便随他们入宫觐见陛下。”
  “坐下说话。”
  庆聿恭放缓语气,又强调了一句:“在家中仍旧像以前一样。”
  庆聿怀瑾轻吸一口气,勉强挤出一抹笑意,随即听话地在下首落座。
  庆聿恭没有问她在宫中的经历,景帝虽然会在明里暗里时常敲打他这位南院元帅,但是不会在庆聿怀瑾面前施展帝王心术,一者没有这个必要,二者他对庆聿怀瑾确实有几分真心疼爱之意。
  沉默片刻后,庆聿恭缓缓说道:“为父知道你今日抵达大都,但是没有亲自去接你,你心中是否有不满?”
  庆聿怀瑾摇头道:“爹爹,女儿知道这次和谈让大景蒙羞,朝中一些人肯定会对我们庆聿氏恼怒不已。如果这个时候爹爹大张旗鼓,反而会让他们找到攻讦的理由。女儿不孝,连累爹爹在朝中的处境,又怎会再胡闹使性子?”
  “伱能这样想自然最好。”
  庆聿恭目光沉静,又道:“先前陛下公开陆沉提出的三个条件,为父当场劝谏陛下拒绝与南齐和谈。或许这会让你无法脱离陷阱,但是你应该懂得,身为庆聿家的后代难免会面临这样的时刻。为父唯一能做的便是事后为你报仇,或者像现在这样坦诚相告。”
  毫无疑问,他这番话在普通人听来不近人情,既然庆聿怀瑾已经回来,他身为父亲完全可以温言宽慰。
  庆聿怀瑾安静地听着,并无丝毫怨望之色,点头道:“爹爹,女儿明白。”
  庆聿恭微微颔首,随即语气复杂地说道:“其实为父不松口,陛下也会将你赎回来。”
  庆聿怀瑾不由得想起某人曾经说过的一段话。
  她稍稍思忖,迟疑道:“爹爹,陆沉也这么说过。”
  庆聿恭目光微凝。
  她在提起陆沉的时候,语气十分平静,完全没有提到仇人时的恨意。
  庆聿恭按下心中的疑惑,淡淡问道:“他说过什么?”
  庆聿怀瑾便将陆沉的分析简略复述一遍,继而道:“爹爹,他似乎认定陛下会一直打压我们庆聿氏。”
  “他没说错。”
  庆聿恭简单直接地回应,又道:“陛下雄才大略,打压庆聿氏乃是必然之举,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这种打压会持续很长时间。”
  庆聿怀瑾不会因为景帝对她的爱护就忽视这个问题,其实当初陆沉说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她表面上毫不在意,实则心里很是担忧,此刻在自己的父亲面前不需要继续掩饰。
  庆聿恭淡然一笑,道:“只要陛下愿意打压,庆聿氏便不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哪天他停止对我的打压,那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时候。”
  庆聿怀瑾悚然一惊,很快便领悟这句话的真意。
  打压虽然令人心烦,但这是一种君臣之间的默契。景帝代表的皇族不能容许其他贵族凌驾于自身之上,而庆聿恭在景军内部的威望太高,功高震主绝非戏言。想要维持正常的君臣关系,景帝必须时常敲打庆聿恭,否则会导致朝堂失衡继而引发内乱。
  倘若某天景帝停止敲打,那只有两种可能——他没有继续敲打庆聿恭的能力,或者庆聿氏彻底失去威胁。
  望着父亲眼中的疲惫之色,庆聿怀瑾感到极其愧疚。
  要是她没有成为齐军的俘虏,父亲的压力应该会小很多。
  一念及此,她轻声说道:“爹爹,陆沉让女儿向你转达,他很清楚庆聿氏的处境,并且有意给我们留下一条后路。将来若是事有不谐,他愿意接纳庆聿氏南投。倘若爹爹有这方面的打算,他希望你可以在某些时候稍稍留力,避免陷入两难境地。”
  这一次她没有任何隐瞒,将陆沉的话一五一十复述。
  庆聿恭沉默片刻,轻叹道:“这个年轻人确实很有趣。”
  有趣?
  这是什么评价?
  难道不是阴险狡诈?亦或是老谋深算?
  庆聿怀瑾微微睁大眼眸。
  “你应该想得更深一些,陆沉为何会主动说出这个提议?难道他真的对我朝隐秘了如指掌?不是这么简单。”
  庆聿恭循循善诱,继续说道:“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这个年轻人充满危机感,绞尽脑汁要找到更多保护自己的办法。”
  “危机感……”
  庆聿怀瑾轻声复述,渐渐回过味来。
  她先前让人调查过陆沉,自然知道他在南齐的处境其实不算好,永嘉城里的南齐君臣对这位边军后起之秀不太信任。这其中也有她的功劳,那个关于陆沉身世的谣言影响极其深远,而且短时间内无法消散。
  庆聿恭忽地对侧边说道:“盈野。”
  一名三十余岁的男子从帷幕后现出身影,垂首道:“王爷。”
  庆聿恭道:“去将甲七号卷宗取来。”
  “是,王爷。”
  男子行礼退下。
  约莫半炷香后,男子去而复返,双手捧着一本厚厚的卷宗。
  庆聿恭示意他将卷宗交给庆聿怀瑾,淡然道:“你先看看。”
  庆聿怀瑾接过卷宗放在腿上,翻开第一页,只见上面写着:甲字七号,南齐陆沉。
  “陆沉,字静安,南齐淮州广陵府人氏,生于齐元康五年六月十三。其父陆通,字仲明。其母宁氏,卒于齐建武五年九月。陆通未续弦,陆沉亦无兄弟姊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