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245节

  眼前的百姓不是敌人,他们手无寸铁并无恶意,虽说那一张张面孔上泛着激动热切的神色,却没有过分地逼迫禁军将士,因此军卒们只能高声劝阻。
  不知过了多久,黄庭等人快要坚持不住之时,他们忽地感觉到身前安静下来,那股汹涌的压力随之消逝。
  紧接着广场上的百姓当中有人起头喊道:“参见陛下!”
  霎那间,一股声浪由近至远传扬开来,从广场到三个方向的街道,无数百姓用力喊道:“参见陛下!”
  黄庭连忙扭头望去,只见宫门城楼上出现天子伞盖,其下那位身穿明黄色龙袍的男子正是当今大齐天子李端。
  其实在齐朝京城,天子与民同乐的场面并不罕见。
  就在不久前的元月灯会上,李端便出现在城楼上,和京城百姓共赏各色新奇花灯,这是大齐祖制,历代君王都需要参与。
  一百五十多年来,大齐元月灯会只在十五年前中断过一次。
  不过每年灯会都由官府提前安排组织,天子只需要在规定的时间登上城楼,能够出现在广场左近的百姓虽然不至于精挑细选,但也可以保证都是清白无误的良家子,不会像今天这般完全是突发状况。
  一些朝堂重臣暗含担忧,他们暗自觉得天子此举有些不妥,万一引起大规模的骚乱将如何是好?
  他们倒是能理解天子这样做的原因,毕竟边军这次的捷报委实令人震惊。
  克复河洛!还于旧都将不再是一纸空谈!
  这个捷报来得太快太急太突然,以至于很多人根本无法静心思考后续的事情,他们只担心眼下无法收场。
  只是当他们跟随李端登上城楼,亲眼看着宫外乌泱泱的百姓忽地安静下来,然后万众一心异口同声地高呼陛下,这些宦海沉浮数十年经历过无数风雨的重臣无不为之感到震撼。
  这股声浪以皇宫为起点,朝四面八方席卷而去,似乎整座永嘉城都能听见。
  大臣们尚且如此惊讶,更何况身处声浪中心的李端。
  他往前两步,大太监吕师周连忙上前搀扶,却被他一把甩开。
  李端来到墙边,双手按在墙上,目光扫过宫外成千上万翘首以待的百姓们,缓缓吸了口气,对他们说道:“朕继位十四载,一日不敢忘却元嘉之耻!所幸朝中股肱扶保江山,所幸大齐子民顾念社稷,所幸……军中男儿甘愿马革裹尸,舍命为国!朕每思及此,既愧疚又欣慰,愧疚于抛弃江北百姓十五年,欣慰于大齐芸芸众生不曾忘记当年之耻辱!”
  他不会武功,没办法让声音传进每个人的耳中,纵然宫外此时非常安静,能听清他话语的也只有广场南侧一部分人。
  即便如此,李端仍旧用力说着,渐至面红耳赤,旁边的吕师周和沈玉来等人心中担忧,却又不敢上前劝谏。
  只听李端继续说道:“今日欣闻北疆捷报,我朝大军克复河洛一雪前耻,朕不胜欣喜!朕向尔等保证,朝廷一定会尽全力支持边军将士,绝对不会亏待他们。朕希望有朝一日,不论朕届时是否还活着,大齐兵锋终将直捣景国大都!”
  他竖起右臂,攥紧成拳,用力一挥。
  广场南侧,站在最前沿的是国子监的太学生们,他们也是今日这场浩大聚会的引领者,正是他们在听闻信使的捷报后,一路穿街过巷大呼小叫,引得无数百姓跟随来此。
  此刻听到天子铿锵有力的话语,这些太学生们无不兴奋得脸色涨红,当先高声称颂。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广场上的百姓随即跟着一起呼喊。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外围御街上的百姓听不清天子的话语,但是隐约能够看见天子的动作,于是犹如沸腾的海水一般,声浪再度炸开,直上云霄。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城楼之上,朝堂重臣们跟随下方的声浪一起称颂天子,但是他们心中所想不尽相同。
  枢密使郭从义和上将军王晏对视一眼,都能看出彼此心中的顾虑。
  如今萧望之和厉天润已经在爵位上压过他们一头,手中的军权更是一次次增加,尤其是萧望之此番收复东阳路,更指挥锐士营等部克复河洛。
  这份功劳若是认真算起来,萧望之在军中的地位恐怕会拔高到一个非常恐怖的层次,将来他们不得仰人鼻息?
  吏部尚书宁元福和兵部尚书丁会等人目光深沉,他们一方面因为边军取得的战果震惊,另一方面难免会生出几分担忧。
  朝廷中枢偏安江南,边军却在江北狂飙突进,眼下更是收复了河洛,后续若是处理不好,对于朝廷而言很难说是喜事还是祸事。
  右相薛南亭面上露出由衷喜悦的笑容,不过他扫了一眼身边的同僚们,心中不由得冷哼一声。
  在朝堂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他对这些人的心思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能揣摩个七八成。
  他们肯定会被边军辉煌的战果镇住,但是这种情绪不会持续太久。
  歌功颂德之后,想必就是一连串的反复撕扯。
  薛南亭暗暗调匀呼吸,做好了唇枪舌战的准备,稍后那场朝会肯定不轻松。
  不过这些人终究无法一言定鼎,薛南亭一念及此,下意识地看向不远处那位老人。
  出乎他的意料,李道彦并未表现出丝毫不合时宜的情绪,他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似乎是发自肺腑地为边军的战绩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天子得到百姓的拥护而自豪。
  待宫外的欢呼停下,李端又说了一番勉励的话语,便朝百姓们挥挥手,然后转身走下城楼。
  墙下拐角处,织经司提举秦正恭敬肃立。
  李端从他身前走过,君臣二人目光交错,一切尽在不言中。
  ……
  文华殿东暖阁内,气氛依旧热烈。
  边军前些日子便送来收复东阳路全境的捷报,那一次群臣山呼万岁,更有饱学之士引经据典,花样百出地称赞天子。
  今时今日,又一封捷报传来,虽然和面积广阔的东阳路相比,河洛只是一座城池,但是这座城在许多重臣心里的地位截然不同。
  那是大齐王朝一百四十余年的都城。
  那里有李氏皇族历代先帝的陵寝。
  那里有无数南渡世族门阀的家庙宗祠。
  那里有传承一百多年的历史印记。
  年近六旬、须发皆白的礼部尚书谢珍当先出班,详述河洛城之于大齐的意义,纵论百余年历史中的吉光片羽,说到动情处不禁老泪纵横,躬身道:“老臣今日得知河洛重归大齐,便是立时死了也能瞑目!”
  李端亦感慨道:“谢尚书切莫激动,需得珍惜自身,朕离不开你的辅弼。”
  谢珍颤声道:“老臣为天子贺!为大齐贺!”
  李端颔首道:“老大人有心了。”
  谢珍却没退回去,继续道:“陛下,老臣主持礼部,委实不宜妄论军务,还请陛下恕臣逾矩之罪!”
  李端心中一动,缓缓道:“老大人何出此言,有话直说便是,朕决不介怀。”
  谢珍抬起头环顾四周,仿佛是下定某种决心一般,高声道:“老臣斗胆,恳请陛下重重嘉赏边军将士,尤其是淮州都督萧望之,锐士营都尉陆沉!”
  此言一出,原本热热闹闹的东暖阁仿佛突然间安静下来。
  李端面色不变,依旧是温和而又欣慰的笑容,似乎这种反应早就在他的预料之中。
  谢珍对周遭的安静恍若未觉,继续说道:“边军战功卓著,不赏难以服众,恳请陛下不吝赏赐!”
  李端看着这位老臣,他心里忽然觉得很有趣。
  第314章 【封侯非我意】
  朝堂之上,不存在绝对独立的个体。
  就算偶尔出现这样一个异类,他也只能在中下层打转,永远无法走进这座东暖阁,成为参与决断军国大事的核心一员。
  从表面上来看,礼部尚书谢珍是江北人氏,而且不是出身于门阀世家,看似与江南世族没有什么关联。
  李端却知道这位谢尚书的家人在卢州某地置办良田数千亩,虽是经过七拐八弯的复杂门路,看似让人眼花缭乱,真相并不复杂。
  这数千亩良田乃是锦麟李氏所赠,换句话说,这位谢老尚书在过去某个时间节点接受了左相李道彦的一笔厚赠。
  因为秦正和织经司的存在,李端才能知晓这些隐秘。
  朝中重臣每个人身上都有鲜明的标签,比如兵部尚书丁会是左相的坚定拥趸,甚至在某些时候敢于公开和右相薛南亭唱反调。
  一般来说,李端不需要刻意揣测李道彦的想法,只从丁会等人的态度和主张便能大致了解。
  今日边军捷报传来满城震动,因为事发突然,暖阁内这些重臣肯定没有机会私下沟通,此时谢珍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如果李端不清楚他和李道彦之间的秘密,或许会真的以为他是在为边军将帅鼓瑟吹笙。
  这便是让他感觉有趣的地方。
  看清人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李端御宇十四载,仍然不敢断定可以洞悉朝堂上每个人的心思。
  不过随着他的权柄愈发稳固,忠于天家的臣子逐渐增多,尤其是边军在他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胜绩,这让他可以更加从容地观察下面的人。
  望着谢珍老泪纵横的面庞,李端心念电转,面上感叹道:“老尚书言之有理,此番边军战功赫赫,朕自然要重重嘉赏。只不过,朕历来推崇朝堂大事群策群力,故此想先听听众位卿家的看法。关于边军北伐之战的功劳如何封赏,众卿家不妨先拟定一个章程。”
  谢珍心中一喜,当即高呼道:“陛下圣明!淮州都督萧望之主持北伐战役,大小十余战未尝一败,如今接连收复东阳路全境与河洛城,实乃劳苦功高。老臣以为,理当先商定萧都督的封赏,如此方可为其他将士确定一个标准。”
  李端微微颔首道:“说下去。”
  谢珍轻吸一口气,鼓起勇气说道:“陛下,老臣斗胆妄言,以萧都督目前立下的功劳,理当加封国公之爵!”
  当他这句话出口后,李端很清晰地感觉到殿内气氛一松。
  萧望之已经是崇安郡公,再封赏只能提升爵位,金银田产之类只能当做添头,否则会让天下人笑话。
  很多人本以为谢珍这老头儿会语不惊人死不休,喊出耸人听闻的郡王二字,如今听到只是国公之爵,自然暗暗松了口气。
  群臣见李端沉吟不语,登时动起了心思,莫非天子对这个封赏不满?
  可是除了百五十年前建立大齐的那些武勋,国朝从未有过臣子封爵郡王的先例,国公便是顶点。
  萧望之此番功劳确实不小,但是肯定无法和开国大贤相提并论。
  便在这时,右相薛南亭出班奏道:“陛下,臣认为萧都督加封国公并不为过,而且应当让他入中枢辅弼陛下!萧都督在淮州掌军十余年屡建功勋,军事造诣极深且慧眼独具,正是陛下需要的英才。”
  其余重臣不由得暗自错愕。
  萧望之对于淮州军而言可谓定海神针,同时也能对景朝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如果想让边军停下北伐的脚步,将萧望之调回中枢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吏部尚书宁元福目不斜视,心中却涌起古怪的情绪。
  按照左相的安排,边军收复东阳路之后,首先由谢珍引出封赏之议,然后宁元福出面奏请将萧望之调回中枢。
  眼下居然被薛南亭抢先。
  问题在于,右相不是一直坚定支持边军北伐的旗帜么?
  他怎会公然和天子唱反调?
  事出反常必有妖,宁元福眉头微皱,心中快速思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