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112节
第144章 【天下大势】
一辆普通的马车缓缓抵近皇城广场,旁边跟着六名手握腰刀的护卫和六名身着玄衣的织经司剑手。
内侍省少监吕师周带着几名小黄门候在和宁门外,见到这辆马车便迎上前,等那名面容俊逸的年轻人走下马车,微微躬身一礼道:“陆都尉。”
陆沉抬眼望去,只见其人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与刻板印象中阴柔狡诈的太监宫人截然不同,便还礼道:“见过吕少监。”
吕师周微笑道:“陛下在仁德殿等着,陆都尉请随我来。”
陆沉心中微动,如今他对皇宫里的情况较为了解,天子召见大臣一般会选择在文德殿,此处也是天子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
仁德殿靠近后宫,是天子在日间临时歇息的场所,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寝宫。天子在这里召见臣子毫无疑问是极其信任的表现,平时只有宰相或者枢密院几位大人物才能享受这等待遇。
陆沉露出一抹恰到好处的受宠若惊,然后随吕师周进入皇宫,陆家护卫和织经司剑手依然留在宫外。
一路无话。
临到仁德殿时,吕师周低声道:“这段时间因为陆都尉遇袭的案子,陛下发了好几次火,刑部高尚书和大理寺卿赵大人挨了不少训斥。陛下很记挂陆都尉的伤势,每天都会询问详情,数日前听闻陆都尉平安醒来,陛下颇为喜悦。若不是考虑到陆都尉需要静养,陛下肯定会早早召陆都尉入宫觐见。”
陆沉明白这番话的用意,不由得感佩道:“陛下隆恩,臣愧不敢受。”
吕师周见状略显亲切地说道:“陛下对陆都尉寄予厚望,只盼都尉能够体会陛下这份苦心。”
陆沉颔首应下,又道:“多谢吕少监提点。”
一张面额不菲的银票悄无声息地塞进吕师周的袖子里。
吕师周身为内侍省少监,属于宫中地位最高的几名太监之一,见识极为广博,当然不至于被一张银票弄得心神摇荡,但他此刻微微一笑,温和地说道:“谢都尉赏。”
“不敢。”
陆沉微微垂首。
两人心照不宣,不再多言。
陆沉迈步走进仁德殿,转过江山如画屏风,便见天子负手站在一幅巨型地图旁边。
李端转过头来,将陆沉从上到下打量一阵,微笑问道:“朕听太医说,你的伤势痊愈得很快,如今看来应是大好了?”
陆沉来到近前,一丝不苟地行礼,郑重地说道:“臣很好,谢陛下如斯关切。”
对于眼前这位延续大齐国祚的君王,陆沉心中的印象逐渐完善。
入京之前,他通过萧望之、厉天润和自家老爹的讲述,对天子有一个模糊的判断,大抵介于守成之君和开拓进取之间,进一步或能推动北伐,退一步则是偏安一隅。抛开这些大框架上的取舍,无论萧望之还是厉天润,对天子的品格都颇为认可。
经过这段时间的亲眼见证,陆沉逐渐明白天子的不易,尤其是对方顶着大部分重臣的反对,不惜将自己的底牌悉数暴露,只为完成对边军将帅的承诺,难怪厉天润对其忠心耿耿。
至于天子对他本人的器重和嘉赏,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天子对两位边军大都督的倚重,以及立木建信和千金买马骨的考量,最终陆沉得到极大的实惠却是事实。
基于种种考虑,陆沉此刻在天子面前的表态显得很诚恳。
李端成日里和朝堂上的老狐狸们打交道,自然能看出这个年轻人的心思,神色愈发温和,道:“朕今日召你入宫,其一是想看看你恢复得如何,其二便是有些事想当面听听伱的见解。”
这些天住在厉宅,厉冰雪不许他过度思考,但陆沉对于刺杀案已经有了初步的判断,此刻听到天子的话,他心里便有了成算。
然而李端接下来的话却让陆沉微微惊讶:“你可知道沙州七部?”
陆沉抬头望去,天子目光平静又带着几分深沉的意味,他视线往旁边移动,注意到这幅巨型地图几乎囊括了世间各部势力。
北燕和南齐以衡江为界,但如今南齐在衡江北岸也有一部分疆域,便是靖州一部、江北七城和淮州全境,而且这些疆域通过双峰山脉南线的三条古道连成一片。
衡江上游南岸,齐国西陲设有道州和成州,其中成州以西与沙州七部接壤。
按照陆沉前世的概念,沙州七部类似于自成一体的土司部落,在元嘉之变以前接受大齐的管辖,并且因为一些历史原因对大齐极为忠心。然而当年那场变故之后,沙州七部的八千土兵命丧河洛城北方的燕子岭,从此便视大齐为世仇,这十多年来时常袭扰成州边境。
天子的问话很简略,但这里面牵扯到太多的恩怨,陆沉想了想答道:“陛下,臣之拙见,对于沙州七部应以安抚为主。”
李端微微颔首,继而神情复杂地说道:“朕不讳言,因为当初先帝做过的一些错事,以至于沙州七部和大齐离心离德,平白损失一股强大的助力。不过朕今天要同你说的并非往日纠葛,而是要告诉你另外一件事,沙州七部的地理位置远比你想象得更加重要。”
陆沉一怔。
他看着巨型地图上属于沙州七部的地盘,心里渐渐有了一丝明悟,缓缓道:“陛下是说,沙州七部掌握着北军南下的另外一条通道?”
李端赞许地道:“没错。伪燕一直将目光放在靖、淮二地,是因为这两处地方控扼南下要道,但这不意味着除此之外便没有可走之路。在衡江上游源头,有一条可供大军通过的云岭古道,伪燕军队若从此道南下,可以直达沙州七部的地盘,然后往东进犯我朝成州。”
陆沉没有着急忙慌地询问,因为这件事从未发生过,便可知其中定然存在强大的阻力,否则北燕和景朝也没有必要死磕靖州和淮州。
沉默片刻之后,陆沉试探性地道:“陛下之意,沙州七部虽然与大齐为敌,却也不会附庸伪燕乃至于景朝?”
李端道:“是。云岭古道南端有一座飞鸟关,取飞鸟不可渡之意,这座险关由沙州七部之中的鱼通部镇守。你在淮州北边见过盘龙关和涌泉关,理当知道这些关隘的易守难攻,但是与飞鸟关相比,淮州这些关隘宛如坦途。云岭古道处于崇山峻岭之中,飞鸟关则建于两座千仞高山之间,宽度不到五丈,而且南边坡道平缓,北边却是极为险峻。”
他比了一个手势形容飞鸟关北边的坡度,陆沉不由得心生感慨,这个坡度接近六七十度,燕景军队若是想从北边强攻,除非他们的军卒个个都能御风飞行。
“飞鸟关一日不开,北军便绝无可能从这里通过。沙州七部仇恨大齐,同样不会附庸燕景,因为当年便是景朝铁骑围杀了八千土兵。基于当年的过错,以及如今沙州七部对待燕景二朝的态度,朕时常晓谕成州都督府,让他们对沙州七部适当退让,以安抚劝慰为主,即便沙州七部每年都会出兵袭扰成州边境。”
李端这番话言辞恳切,又带着几分无奈。
陆沉此刻已经渐渐忘记自己入宫的目的,原本以为天子是想与他商议刺杀案的细节,没想到会突然转到这个陌生的话题。
在陆沉思考的时候,李端又抛出一个略显尖锐的问题:“倘若你是成州大都督,面对沙州七部袭扰杀戮治下子民的举动,你会选择怎样做?”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大齐辜负沙州七部在先,又寄希望于对方能继续固守飞鸟关,以免给北燕和景朝找到可乘之机。在这种局势下,再强横的将军也只能捏着鼻子忍受对方的袭扰,但是边境百姓何其无辜?
面对天子深邃的目光,陆沉缓缓道:“陛下,臣会想办法化解往日的仇怨。”
“如何化解?”
“臣不知道。”
李端定定地看着他,这个回答稍微出乎他的意料。
换做某些臣子,这个时候恐怕会迫不及待地夸夸其谈,譬如大军出击扫平沙州七部,将群山之间的飞鸟关纳入疆域,如此便可安稳无忧。
陆沉冷静地说道:“沙州七部世代生活在那里,对地形极其了解,又擅长在那种复杂的环境里厮杀。如果想要靠武力征服,恐怕得把靖州和淮州两地二十余万边军全部投入进去,否则必然无法收到效果。”
李端道:“但是这样做的话,衡江防线便如同虚设,得不偿失。”
陆沉斟酌道:“陛下所言极是。臣现在缺少足够的信息,对于沙州七部也谈不上深入的了解,不过臣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沙州七部的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元嘉之变以前有大齐朝廷的庇护和赏赐,这也是他们那般忠心的原因,但如今显然无法恢复如初。如果能够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并且利用七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分化势力,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
李端听完之后不置可否,忽地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陆沉微露不解。
他并不觉得自己的想法多么出奇,朝中那么多聪明人肯定有人会想到这一点,而且这种办法未必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沙州七部对大齐的仇恨来源于死在河洛城北边的八千土兵。
八千条人命的血仇,岂是金银二字可以轻易化解?
与此同时,他愈发好奇天子的心思。
这次召见进行至此,已经完全偏离陆沉的预想,天子甚至压根没有提过刺杀案,反而拉着他聊一些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情。
难道……天子想将他派去成州都督府,解决困扰大齐朝廷十余年的沙州七部?
第145章 【君子不器】
不怪陆沉会有如此突兀的想法,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如今的身份。
开国县男也好,边军都尉也罢,在朝堂上确实不值一提,至少眼下他还没有登堂入室参详国家大事的资格。
天子并没有继续卖关子,主要是因为陆沉的回答让他很满意,虽说这个方略不够成熟,稍微有些想当然的幼稚,但是陆沉在他面前很坦诚。
这一点尤为重要。
一念及此,李端便抬手指着地图的西北面,缓缓道:“朕不会毫无底线地纵容沙州七部,如果他们做得太过,成州都督府自会派兵还击。安抚与打压需要同时进行,否则局面将会变得不可收拾。”
陆沉点了点头。
李端又道:“你或许在担心,万一沙州七部狠下心打开飞鸟关,放任伪燕和景朝大军南下,借道七部占据的地盘进逼我朝成州,届时又将如何应对?”
陆沉道:“臣确实有这方面的担心。”
对于大齐而言,沙州七部不同于衡江北边的敌人,在处理这个位于西陲边境的忧患时必须慎之又慎。
李端摇头道:“朕并不是很担心,伪燕和景朝想要借道云岭,光有沙州七部的同意还不行。你看,云岭南部包括飞鸟关属于沙州七部,北线却非伪燕所有,而是属于代国。”
陆沉豁然开朗。
借助这幅非常详细的巨型地图,陆沉对当今大争之世的格局能够看得很清楚。
齐国西边是沙州七部,从七部掌控的地盘往北而行,穿过茫茫崇山峻岭抵达的地区并非北燕,而是位于北燕西北部的代国。
换而言之,在这片大陆的西方,云岭之南是沙州七部,北边则是由高阳族建立的代国。
陆沉沉稳地说道:“陛下之意,代国绝对不会听从伪燕乃至于景朝的命令。”
这时候他忽然想起一件往事,当日在西柳巷杀死刺客的匕首是林溪所赠,她曾经说过这柄匕首乃是代国一名富商送给林颉的谢礼。
代国地处遥远的西北边陲,仿佛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陆沉对其的了解十分有限。
李端颔首道:“先帝朝元康七年,北方三国联军突破泾河防线,直逼河洛城下。在那场战事中,沙州七部的八千土兵殒命燕子岭,让大齐和沙州七部维系上百年的关系毁于一旦。先帝……割让北方数座重镇才让三国联军撤退。然而在他们返回的途中,景朝铁骑突袭赵国和代国,重创赵国宗室子弟率领的铁甲军,一战打垮赵国的军事力量,从此让赵国变成景朝的附庸。”
陆沉曾听陆通说过这段往事,目光不由得望向地图。
北燕以北,代国、赵国和景朝从西到东一字排开。
他逐渐领悟到天子的用意,缓缓道:“因为那件往事,代国不会再信任景朝,所以云岭北段不可能让给燕景大军。”
“种因得果,当年的恩怨造就如今的局势,这也是朕希望你能明白的道理。”
李端站在地图旁边,平静地说道:“对于大齐而言,伪燕和景朝是最大的敌人,而且在此番北疆战事获胜后,景朝已经开始插手伪燕的朝堂格局。像陈景堂这种伪燕老臣被罢官去职,换上来的新锐大臣基本都是景朝的拥趸。”
陆沉微微皱眉。
李端继续说道:“朕毫不怀疑,景朝对伪燕朝廷的掌控和渗透已经达到令人心惊的程度。或许在不算遥远的将来,伪燕会直接撤销朝廷完全纳入景朝的疆域,朕早已做好收到这份奏报的心理准备。”
十三年前河洛失陷,景朝虽然在军事实力上独步天下,但是在治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关键便是没有足够的官员,因此新帝登基之后及时调整策略。一方面扶持北地门阀世族建立燕朝,最大限度地削弱各地百姓反抗的意志,另一方面在这十三年里培养官员和拥趸,逐步将他们推上北燕朝堂的高层。
这种潜移默化的转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虽然费时费力却有更好的效果,因为景朝并非是扶持一个傀儡朝廷便不管不顾,反而利用燕朝这个壳子来持续壮大自身的实力。
陆沉心中涌起一阵寒意,他曾听萧望之说起过景朝皇帝雄才大略,又有庆聿恭这等名将辅佐,他的野心绝非江北之地,而是要一统天下令四海臣服。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对方的目的在一步步达成,留给齐朝的时间越来越少。
等到景朝彻底消化江北大地,培养出足够多的贤能之臣,再加上厉兵秣马的景廉族勇士,衡江天堑能否挡得住对方的雷霆一击?
到那个时候,靖州和淮州必然首当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