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锡 第83节

  陆沉轻咳两声,看了一眼窗外渐暗的天色,温和地转移话题:“师姐,饿了吧?我让人准备晚饭去。”
  林溪点头应下,轻轻一笑。
  用过晚饭之后,李承恩过来请示几件事,陆沉安排妥当之后已是夜色沉沉。
  人间一片静谧。
  夜幕上悬着一轮皎洁的明月。
  凉风习习,在这夏夜带来几分清爽,外面偶尔传来虫鸣之声。
  陆沉提着一个酒壶并两个小杯子,缓步走进偏厅,便见林溪坐在外廊的阑干旁,安静地欣赏着月色。
  淡淡的月光挥洒在她身上,有一种朦胧而隐约的美感。
  林溪扭头望见陆沉手里的酒壶,然后就听他一本正经地解释道:“师姐,这是江华城的特产琼花露,口感绵柔酒性浅淡,跟果子酒差不多,哪怕喝一壶都没有几分酒色。”
  林溪浅笑道:“真要是比拼酒量,你可未必是我的对手。”
  陆沉登时有些不服气。
  前世他虽然不好这一口,酒量却很不错,酒桌之上罕逢敌手。
  如今这具身躯又有内劲的加持,想必能更进一步。
  “我爹从小就把我当男孩子养大,那时候他和帮中长辈饮宴,时常会拿酒水逗我。等到长大以后,有几次和陶叔他们拼酒,他们都醉倒了我还能好好地站着,从那之后就没人再找我较量了。那种两斤装的坛子,我能喝两坛子呢。”
  林溪笑着说道。
  “多少?两坛?”
  陆沉脚步一滞,表情略显紧张。
  林溪吐了吐舌尖,不好意思地说道:“你不要误会,我可不是嗜酒如命的人,平时也不会自斟自饮,只是在这方面比较有天赋,就像你在兵事上能够做到无师自通一般。”
  陆沉自然不会怀疑,因为这将近半年的相处当中,林溪从未刻意提过饮酒之事。
  他将酒壶和杯盏放在小几上,然后在另一边坐下,斟酒之后推过去一杯,好奇地问道:“那么师姐在山里的时候,都会做些什么呢?”
  林溪握着杯盏浅浅饮了一口,仰头望着天上的明月,悠悠道:“小时候就是习武,每天卯时二刻起床,用一个时辰的时间锤炼根基。吃完早饭之后,父亲会教我外门功法,大概会有一个时辰左右。午后我可以休息一会,下午便是自己琢磨练习的时间。等到晚上,父亲若有空便会检查我的进度。”
  陆沉默然,缓缓饮完杯中酒,感慨道:“很辛苦。”
  “辛苦?”林溪摇摇头,淡然道:“其实我不觉得辛苦,因为从小就知道很多人吃不饱饭,而我根本不需要担心这些。”
  陆沉轻声道:“但是你终究要有自己的生活。”
  林溪摩挲着手中的杯盏,目光追随着那轮明月,略显怅惘地说道:“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或者说在与你谈论之前,我心里其实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从小到大,我见到的每个人都在奔波忙碌,父亲更是一天都无法停歇,所以我想尽力帮他做一些事情。”
  她转头望着陆沉,微笑道:“那你呢?你有没有想过将来的生活?”
  陆沉再度斟酒,不疾不徐地说道:“我爹希望我能做一个生活无忧的富家子弟,其实以陆家的底蕴和产业来说,只要我不是那种愚蠢至极的败家子,达成这个目标倒也不难。”
  “确实不难。”
  “每个人的想法都会不断地变化,或许曾经我也那样认为,但是在经历过这些事之后,我觉得自己可以做一些更好的事情。”
  “更好的事情?”
  “比如大家不要再打生打死,可以坐下来安稳过日子。”
  “这很难呢。”
  “只要把不同意的人都解决掉,剩下的人就不会反对了。”
  林溪不禁莞尔道:“很对。”
  陆沉没有刻意云山雾罩,因为他知道林溪不喜欢这种谈话的方式。
  林溪不紧不慢地品着酒香,缓缓道:“这几天回想过往,我亦感到好奇。你和我本应该处在对立的层面上,我是山中长大的江湖人,你是富贵傍身的公子哥,哪怕因为长辈的情义不会为敌,按理不该这般亲近。”
  “这就是命运。”
  陆沉轻声感叹,又转头望着林溪说道:“或者说缘分。”
  林溪心尖一颤。
  她是一个极其聪慧的女子,否则也无法轻易领悟那些高深的武学。
  有些事不必挑明,有些话无需说透。
  她自然懂得。
  但是……
  她想起远在北方的父亲和数千帮众期待的目光,便柔声说道:“师弟,南齐朝堂上好人不多,将来你平步青云之后,要时刻带着小心,切记不要轻信旁人。我知道你很聪明,为人处世上很少会有错处,但是人心难测,尤其是那种波诡云谲之地,更要谨小慎微。”
  “我会的。”
  “你不必担心我,虽然在战场上我远不及你,但是论行走江湖我肯定比你经验丰富,而且我只是喜欢独来独往,不代表我身边没有帮手。回去之后,我会将你的叮嘱悉数转告父亲,也会按照你的交代去做那些事情。”
  “好。”
  “还有你要记得勤练不辍,武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林溪轻声细语地说着,思绪略有些杂乱,仿佛是想到哪说到哪,但是每一个字里都透着对陆沉的关心。
  陆沉凝望着深沉的夜幕,仔细地听着,言简意赅地答应着。
  不知过了多久,那壶酒已经见底,两人也不再言语,只是沉默地感受着夜风的吹拂。
  “师姐。”
  陆沉忽然开口说道。
  “嗯?”
  林溪应了一声,随即尾音一颤。
  陆沉伸出自己的右手,握着林溪的左手,他的动作一点都不快,以林溪敏锐的五感和高深的武功,完全可以轻易地躲开。
  但或许是因为喝了酒的缘故,导致感官略显迟钝,林溪没有躲开,任由他握着自己的手。
  陆沉没有得寸进尺,因为此刻填满他内心的是名为怅惘和不舍的情绪。
  时间静悄悄地流逝着。
  陆沉在沉默良久之后,轻缓又郑重地说道:“我会去找你。”
  林溪垂下眼帘,微不可察地应道:“好。”
  明月皎皎,清辉洒在人间,映照在他们的身上,泛出温馨而又清澈的光彩。
  第107章 【小儿辈】
  沫阳路近半疆域丢失,这件事在北燕朝野上下造成极大的冲击。
  枢密副使陈景堂带着八万大军从通山城北上,往西穿过京畿之地,接着转道向南赶往沫阳路。
  连续的大范围移动让军卒们疲惫不堪,陈景堂明知这样会消耗军队的战力也不得不坚持下去,因为这一仗的责任全在他一人身上。
  广陵之战和青峡之战的落败还能推给王师道和张君嗣,然而江北之战的溃败完全是因为他将大部分精锐兵力调到通山城。
  想必如今朝堂上有很多人在嘲笑他这个枢密副使,唯一能扭转局势的法子便是将丢失的疆土打回来。
  当大军抵达新昌城北面百余里时,陈景堂收到四个令他心情沉到谷底的消息。
  其一是南齐靖州军和淮州军主动南撤,直接放弃沫阳路北部新昌、石泉和连城等地,将实控区域收缩至南部中线。
  靖州大都督厉天润以江华城和更南面的盈泽城为双重核心,旬阳、将乐和尤溪等五城为纵深防御体系,明摆着坚壁清野以逸待劳。
  厉天润这般稳健的风格让陈景堂感到头疼,如果对方贪心不足,妄图以有限的兵力谋求更大的胜果,陈景堂有信心让他将吃进去的地盘再全部吐出来。
  其二便是接到陈孝宽派人送来的急报,在双方于南线进入僵持状态后,南齐淮州军各部消失不见,顶在战线前方的都是靖州军主力精锐。根据陈孝宽的分析,淮州军极有可能从双峰古道返回淮州境内。
  这个消息本来不怎么重要,因为沫阳路这边打下来的地盘自然是靖州都督府的功劳,淮州军也不可能一直毫无怨言地在这边卖力,返回淮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当这件事与第三个情报结合起来,陈景堂不得不立刻下令全军暂停前进。
  根据前方游骑的回报,南齐盘龙关内旌旗招展声势浩大,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出关攻击燕军的侧翼和后路。
  陈景堂不得不慎重对待,万一萧望之将淮州军召回,然后北上至盘龙关附近,等他领兵南下收复失地的时候,萧望之再让主力从盘龙关西出,故技重施南北夹击,那他岂不是会沦为世间最大的笑话?
  这一次更危险的是东南部城池都已经落入南齐手里,他率领的军队没有任何遮蔽。
  第四件事则是张君嗣急忙派人送来的情报,在陈景堂带着大部分军队撤出通山城,然后明确告知青田城和涌泉关守将只能坚守的时候,原本已经南撤至来安防线的萧望之似乎又有再度北上的迹象。
  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摆在陈景堂以及一众燕军大将面前的问题非常棘手。
  如果他们继续往南进攻丢失的地盘,姑且不论能不能突破厉天润精心构筑的防御体系,他们必须要防备淮州军再度从盘龙关出来抄截自己的后路。
  另外一点,倘若燕军主力深陷于沫阳路东南部,萧望之有可能再度挥军北上直取青田城。
  一旦青田城陷落,东阳路的南大门便握在萧望之手里,此后开门关门皆在他一念之间。
  军议从早开到晚,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尽相同,陈景堂进退维谷之时,一封来自河洛城的圣旨解决了所有的争吵。
  燕帝亲自下旨,命陈景堂切勿轻举妄动,与沫阳路和江北路大将军协同合作,暂时守住目前的战线,等待朝廷的下一步决议。
  换而言之,北燕朝廷算是默认了厉天润攻占沫阳路东南部的事实。
  让众将退下之后,陈景堂面容苦涩地望着宣旨的天使,神态卑微地问道:“敢问内官,朝廷为何要暂停战事?”
  天使面露迟疑之色,陈景堂朝旁边使了一个眼色,早已准备好的文书便将一个小匣子交给旁边的小太监。
  天使见状轻咳两声,低声说道:“枢密大人不必太过担心,这应该是北边大元帅的意思。”
  陈景堂心中一凛,他意识到这几仗打得一塌糊涂,景朝那位都元帅庆聿恭显然看不下去,难道他要亲自动手?
  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河洛城内,一身贵公子打扮的庆聿怀瑾悠然道:“父王暂时不会南下,国中还有很多事要他处理。”
  坐在她对面的是察事厅侍正王师道,虽然两人在年纪上相差一倍有余,王师道依然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地说道:“王爷之意,接下来要先调整军中的势力格局?”
  庆聿怀瑾淡淡一笑,微微颔首道:“王大人见微知著。陛下先前对父王说过,这一仗终究要打,如果能打赢自然最好。倘若打不赢,出现眼下这样的败局,那便趁势做些调整。比如陈枢密、张大将军和陈大将军他们,占据高位的时间有些久了,河洛城里也是一潭死水,终究要换换血。只有先肃清内部的隐忧,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燕国才有能力对抗萧望之和厉天润这两位名将。”
  王师道很清楚她口中的陛下是指景朝皇帝,或者说这河洛城里的北燕皇帝从未被她当回事,这不只是庆聿怀瑾的想法,很多景朝权贵都是类似的态度。
  这番话看似风轻云淡,实则饱含凛冬已至的肃杀之气。
  所谓换血,自然是要让一部分人走下高位,然后换上一批新鲜血液。
  而这批新人的隶属,王师道又怎会不知情,毕竟察事厅掌握着非常全面的消息渠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