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44节
“我告诉宁宁,又没跟别人说。”陆春梅满脸无辜。
阿彪无奈:“还在处呢!”
“处什么处,明明那么喜欢人家了。”秀秀靠在岳宁身上,“你给我的雪花膏,都被他拿走了。”
“下次我再给你买。”岳宁跟秀秀说。
阿彪听见了立刻说:“给我也买一份。”
岳宁噗呲一声笑了出来。
第294章 到上海
岳宁坐在沙发上,头靠在大堂嫂肩上。大堂嫂微胖,身上软软的,靠她身上很舒服。
大堂嫂认真听着两位弟妹将如何管人。
“哎呦,我这辈子也就会管着你们哥和军军,其他人我可怎么管哦!”张秋芬满脸愁容,只觉一个头两个大。
起初,她不过是想开一家面馆找点事做,可现在,宁宁和慧仪竟都想让她掌管宁小厨在上海的生意。
她在港城的宁小厨学习了整整一个月,将基本情况全都摸得清清楚楚,正打算回上海筹备开店。
她原本计划拆掉乔家花园前面围墙的一段,改建成店面。然而,宁宁派来的人实地考察后表示,乔家花园南围墙虽临街,但所处片区闹中取静,并不适合经营周转率快的餐饮,更适宜打造高端餐饮场所。
既然宁宁说不行,那必然是不行的,毕竟千做万做,亏本的买卖绝不能做。她甚至都打算放弃这个生意了。
没想到,宁宁又打来电话,告知会派人陪她前往锦华饭店,一同商谈宁小厨品牌入驻上海的相关事宜。
考虑到大堂嫂要开店,岳宁特意让杨志杰跑了一趟。毕竟店面选址至关重要,哪怕是同一条街区,左右两边的客流量都可能相差一倍有余。乔家花园作为住宅区,位置虽绝佳,但要开快餐店,这点客流量根本无法支撑起店铺运营。
杨志杰在入住锦华饭店期间,看中了饭店侧面的一排店铺。而且,他还从住店客人的抱怨中了解到,上海缺少那种既干净又简单的平价饭店。那些国营小吃店,虽说面条馄饨口味尚可,但环境和服务却不尽如人意。加之出差的客人大多不愿像无头苍蝇般四处寻找饭馆。
锦华饭店地处繁华街区,侧门正对着一条商业街。经打听,杨志杰得知侧门的那排店铺属于锦华饭店的产业,目前由其上级部门安排给市食品二厂作为店面使用。而这个铺面距离乔家花园,步行也不过十几分钟。
锦华饭店的产业,上级部门不就是上海二商局吗?想到这儿,岳宁连忙给上海二商局的李局长打电话,希望能租下一个铺面开粉面馆。
李局长一听她有意来上海开宁小厨,顿时兴奋不已。
李局长提到,自己去日本考察时发现,东京新宿的宁小厨门前常常排起长队,客流量远远超过了那些洋快餐。而且宁小厨在港城和日本都十分受欢迎,他原本就计划找岳宁洽谈引入宁小厨品牌的事宜,如今岳宁主动找上门来,实在是求之不得。
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预期,最开始不过是想帮大堂嫂开个粉面馆,如今却变成要成立合资公司。这情形,就如同原本只想买辆自行车,最后却入手了一辆宝马,实在令人始料未及。
可当下,宁小厨品牌发展很快,岳宁面临着人员调配不足的难题。况且,之前已经答应帮大堂嫂开店,如今却变成宁小厨提前入驻上海,这让她觉得有些对不住大堂嫂。
她思来想去,大堂嫂在港城学习期间,岳宁跟她深入相处,她人品可靠,不仅学习速度快,情商也高。于是,岳宁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让大堂嫂担任宁小厨上海的港方代表。
大堂嫂听闻这个消息,吓得不轻。她起初不过是因为在家无聊,想找点事做,又不想给已积压众多返沪人员的街道增添麻烦,才想着开个小店,从未想过要担任什么宁小厨港方代表,这突如其来的安排,着实把她吓坏了!
崔慧仪经常往返于港城和上海之间,且立德是宁小厨的第二大股东,岳宁请她帮忙劝说大堂嫂。
大堂嫂对此事连连摇头,可偏偏乔谨行在一旁劝说,称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既然两位弟妹作为港城知名的大老板都认可她的能力,那她肯定能胜任。
就这样,大堂嫂被“赶鸭子上架”。尽管岳宁派了港城宁小厨的首位店长,如今的宁小厨品牌店铺运营总监来指导大堂嫂,但她依旧忧心忡忡,据说因为吃不下饭,还瘦了两斤。
这次岳宁和崔慧仪再次来跟大堂嫂聊聊,解决她的顾虑。
正事说完,听见大堂嫂说这个,崔慧仪突然坐直身子,好奇地问道:“大嫂嫂,快传授传授经验,你是怎么把大哥哥管得服服帖帖的?”
大堂嫂略显扭捏地回答:“挑他爱听的说呗。”
崔慧仪一听,顿时泄了气。这招宁宁早就教过她,可用到乔君慎那个家伙身上,却毫无效果,简直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君慎那家伙,根本不要脸。”崔慧仪气鼓鼓地抱怨道。
“那你要脸干嘛?”大堂嫂看向她,接着说,“男人女人之间,关起门来,就看谁更没脸没皮。别看你们大哥平时一副老实本分的样子,他就吃我那一套,最爱听我说些荤话,越荤他越喜欢。”
岳宁一听,立马来了兴致,兴奋地追问:“嫂嫂,都说些什么荤话呀?”
“你从西北回来的,你们大队里开大会的时候,男男女女不说荤段子?”大堂嫂瞥了她一眼问道。
“说啊,就跟讲笑话似的。可我就是想不明白,大哥哥这么斯文的人,会爱听那些下作话?”岳宁疑惑地问道。
大堂嫂一脸得意地说:“我跟你们说啊……”
说着说着,大堂嫂兴致愈发高涨,开始分享自己的御夫之道。岳宁听得入神,半张着嘴巴,脑海中不禁想象着平日里斯文的大堂哥,听着大堂嫂满嘴荤话时的模样。
“对吧!夫妻之间,没有什么事儿是在床上躺一躺解决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躺两次。反正累坏的是他,又不是咱们。咱们庄稼人,身体壮实着呢……”
大堂嫂还说,大堂哥听她讲这些的时候,表面上没什么反应,但耳朵尖却红透了。要是她突然不说了,大堂哥还会旁敲侧边地引她说。
岳宁忍不住将乔君贤代入其中,越想越觉得有趣。
崔慧仪看着满眼兴奋的岳宁,岳宁和大堂嫂性格倒是相似,大堂哥和乔君贤也有几分相像,可乔君慎却截然不同,脸皮厚得很。自己怎么就偏偏找了乔家脸皮最厚的那一个呢?
大堂嫂眉飞色舞,突然传来一声:“张秋芬,你在跟妹妹们说什么?”
只见穿着围裙的乔谨行冷着脸出现在门口。张秋芬赶忙站起身,迎上去说道:“我们女人说些体己话,你瞎凑什么热闹?”
“还以为你在认真听妹妹们教你本事,没想到……”乔谨行边说边拉着她往外走,压低声音说道。
张秋芬凑近他耳边,不知说了句什么,乔谨行瞬间涨红了脸,随后又恢复严肃的神情,说道:“在弟妹们面前,注意点长嫂的形象。”
“知道啦,这些话只说给你听。”张秋芬翻了个白眼说道。
这句话她没控制声音,岳宁和崔慧仪都听得清清楚楚,两人笑呵呵地跟了出来,齐声喊道:“大哥。”
“饭做好了,下楼吃饭吧。”乔谨行略带尴尬地应了声。
众人一同下楼,只见客厅里大老太太正陪着军军玩耍。
见他们下来,大老太太轻轻拍了下军军的脑袋,说道:“军军,该吃饭啦。”
岳宁看到乔家大伯,便问道:“大伯母呢?”
“她今天有台复杂的手术,肯定回不来了。”乔家大伯回答道。
老太太招呼大家到餐厅就座,说道:“快吃饭,都是地道的上海小菜。宁宁、慧仪,别客气啊!”
岳宁一眼就瞧见了桌上的黄酱,那是她上辈子在上海读书时常吃的菜。
“姐姐,这个黄酱特别好吃。你应该没吃过吧?快尝尝。”
“是啊!这黄酱可是他们父子俩的拿手好菜。”老太太笑着说道。
崔慧仪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外层柔韧的油豆皮吸饱了咸甜交织的酱汁,包裹其中的肉糜混合着脆嫩的笋丁,每一口咀嚼都伴随着“咯吱”的清脆声响。
“我有个疑问,这明明是油豆皮包肉,为什么要叫黄酱呢?”崔慧仪疑惑地问岳宁。
岳宁愣住了,仔细想来,似乎大家一直都这么叫,也没人深究过缘由。这道菜用豆腐皮包住肉末,根据季节不同,在肉末里加入笋丁或者荸荠碎,再加入冰糖和酱油烹煮,待酱油与冰糖的味道完全渗透进豆腐皮中,便成就了上海菜特有的浓油赤酱风味。
“我也不清楚。”就连不少上海本地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不过味道确实不错。”
岳宁接着向崔慧仪推荐:“再尝尝这个烂糊肉丝。”
“这不就是大白菜肉丝嘛!我们上海工厂食堂的阿姨最爱做这个了。”崔慧仪说道,“一周里差不多要做个四五次。”
“物资紧缺的时候,大白菜容易买到,加上一点点肉丝,大家就觉得很满足了。”乔家大老太太解释道,“要是直接叫大白菜肉丝,听着没什么食欲,叫‘烂糊肉丝’,反而更能让人感受到吃肉的幸福感。”
“这条鳜鱼很新鲜,宁宁、慧仪,多吃点。”乔家大伯热情地招呼她们吃鱼。
“大伯,您也别客气,快尝尝。”岳宁回应道。
吃饭的过程中,岳宁还抽空和大堂哥讨论起公司即将进口的设备相关事宜。
此前,岳宁在粤城待了四五天,之后便动身前往上海。岳宁一直将自己视作粤城的孩子,粤城的领导们也没把她当外人。
这次上海之行,他们一行人被政府部门当作港商,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
岳宁甚至还有幸与分管工业的副市长见了面,她当场保证,一定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搭建好外商与内地企业之间的沟通桥梁,全力服务好内地企业。
而他们未来的重要客户,就是电气总公司,未来电气总公司计划进口一系列先进设备。
乔谨行能够被提拔到电气总公司,负责设备引进工作,一方面得益于他自身出众的能力,另一方面或许也与他背后港城乔家。港城作为这些设备的进口转运地,此次岳宁前来,正是为了与他们对接。
聊过工作,吃过饭,岳宁搭乘崔慧仪的车前往j大拜访朱教授。
朱教授得知岳宁要带着那些帮忙翻译资料的港城学生一同前来,坚持要请大家吃饭。
饭桌上,胖强等人提起岳宁曾因帮内地翻译资料而两次被学校约谈,朱教授心中满是愧疚。
岳宁见状,立马显摆起自己顺着杆子往上爬的本事,讲述自己如何借此机会提醒校董们,港城大学应多招收内地学生,并加大对内地学生的资助力度。
说着说着,岳宁突然意识到,公司目前正缺少兼具机械专业背景和内地背景的人才。如果j大的学生前往港城求学,日后到公司工作,不就能解决这一难题了吗?
她提出希望能在学校举办一场宣讲会,向学生们介绍前往港城读书的诸多优势。在朱教授的帮助下,宣讲会最终定在了今天下午举行。
第295章 介绍学校
岳宁从崔慧仪的车上下来,一阵寒风吹过,她连忙拉上羽绒服拉链。
穿着灰色毛呢中山装的朱教授已经站在雕梁画栋的校门前,岳宁快步走了过去,问:“明轩还没到吗?”
“时间还没到呢!小周从杨树浦过来,路远不好走。”朱老师说。
今天岳宁去乔家吃饭,周明轩和赵佳颖分别带队去两家工厂考察,周明轩负责市毛纺三厂的情况。
上海在民国时期就是世界著名的纺织品生产基地,解放后这些工厂收归国有,至今仍占据国家工业的重要份额。
除了农产品和传统的丝绸工艺品等货品,纺织品是这个年代中国出口的主力商品。
一辆老旧的面包车缓缓驶来,车门被拉开,周明轩从车上下来,一下车他就打了个寒颤,赶紧裹紧棉服。
“不好意思,让你们久等了。”周明轩说。
岳宁笑道:“那不是还有十来分钟吗?”
三人一起往校园里走。几个学生骑着二八杠自行车飞驰而过。
“明轩,今天考察情况怎么样?”岳宁问他。
周明轩摇头:“不太乐观。不过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毕竟之前在粤城考察的几家工厂情况也不理想。”
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现在能接到的外贸订单也不过是些低端纺织品。这些产品价格低廉,生产设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二三十年,管理水平更是相去甚远。
岳宁暗自叹息,要乐观才怪。这些企业在九十年代必将面临大规模改制,许多工厂会倒闭,引发下岗潮。想到这里,她只能安慰自己:我们尽力而为就好。看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它们都是世界贸易重新分工的受益者。在西方世界封锁时期,中国很难发展起来。现在开放了,只要抓住这个机遇,经济总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