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19节

  第259章 吃饭
  庄宝如给老太太夹了一块甲鱼裙边:“尝尝您女婿买回来,却干瞪眼不知如何下手处理的甲鱼。”
  “庄宝如,你今天都说了好几回了。”莫维文佯装生气,“妈,她老骂我‘十三点’。”
  余思齐夹了一块冰糖甲鱼,问道:“‘十三点’是什么意思?”
  “痴线。”庄宝如言简意赅地解释道。
  小辈们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莫维文虽不懂粤语,但他知道这肯定不是什么好话,于是给爱人夹了一块甲鱼腿:“好嘞,给我在孩子面前留点面子,好不好?”
  庄宝如低头吃起甲鱼,甲鱼皮软糯,酱汁浓郁醇厚,甜与咸相互融合,让人吃了还想吃。
  见她再次伸筷,莫维文说道:“我买回来,不会杀,叫宁宁过来帮忙,结果被你骂‘十三点’。你现在吃,倒是一块接一块停不下来。”
  庄宝如白了爱人一眼,也给他夹了一块:“你好好吃饭。”
  莫维文拿了小碗,给庄宝如舀了两勺塘鲤鱼炖蛋,放在她面前:“你也吃。”
  老太太看着小两口……也不对,宝如都五十出头了。可不管宝如多少岁,她都是他们家那只叽叽喳喳的百灵鸟。
  “我要开饭了,你们吃不吃?”乔君慎揭开铝锅,说道,“咸肉菜饭。”
  咸肉的油香、青菜的清鲜扑面而来,颗颗米粒裹着晶莹的油光,青翠的菜叶与咸肉丁混在米饭里,格外诱人。
  “我也吃。”
  大家都想吃,乔君慎便给每个人都盛了饭。叶蕴娴扒拉了一口米饭,米粒弹牙,咸肉的咸香与油脂彻底渗入饭粒,而青菜依旧保持着脆嫩的口感,她赞叹道:“宁宁,你怎么能把饭做得这么好吃。”
  “我第一次品尝宁宁的手艺,吃的就是她做的东平鸡饭。那味道,吃一次就能让我记一辈子。”崔慧仪看向乔君贤,“君贤因为错过了那一口鸡饭,就一直四处找宁宁。”
  “在西北的时候,难得能吃到大米,我们就加土豆和沙葱一起煮。”莫维文笑着回忆道,“有了宁宁和志荣父女俩,那些日子也就没那么难熬了。”
  提起宁宁的父亲,莫维文又问:“宁宁,你考大学应该没问题吧?”
  “小姨夫,她都已经给自己找好老师了。”乔君慎说道。
  莫维文有些疑惑,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万博达教授,您不知道吗?认识吗?”岳宁问道。
  莫维文还没来得及开口,吃过饭出来洗碗的朱教授快步跑过来:“谁?万博达?我没听错吧?”
  “就是写《通胀与货币崩溃》的万教授。”岳宁说道。
  朱教授端着盆,追问道:“万老先生去港城了?”
  “他年纪大退休了,回了趟天津,然后路过港城,刚好我有机会和他聊了几句。他曾想回天津老家教书,但是和老师学生接触后发现,整个理论体系完全不同。他说如果自己年轻些,还有精力一点一点教,可他现在老了,没那个精力从头教起。我就建议他留在港城大学,毕竟亚洲在未来几十年会成为全球发展的引擎。在这里做研究方便,回内地交流也方便。”
  “是你建议他的?”朱教授问。
  莫维文去搬了一个凳子过来:“老朱,坐下一起吃两口。”
  “不了,不了。我先去洗碗,等会儿再问小姑娘。”朱教授不好意思在这个时候打扰大家吃饭,便拿着盆进去洗碗了。
  洗碗水槽就在旁边,莫维文继续问岳宁:“你怎么会向万老先生提这个建议呢?”
  “我和他交谈很投机,看法也相似。我认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十年看日本,五十年看中国。”岳宁夹了一筷子芹菜香干,“我出发前,他跟我打电话说,他马上就能入职港城大学了,开学就能带我了。”
  莫维文和庄宝如上次暑假送女儿们去美国上学,阔别几十年,青丝已变成白发,这倒也罢了。
  二三十年前的同学和朋友,如今早已成为各个行业的顶尖人物。现在欧美拉拢中国,共同对付苏联。作为中国学者,他们受到了欢迎,也有机会见识到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夫妻俩心里都有些迷茫,当年美国不让他们这些科学家回国,夫妻俩辗转多个国家,才得以回到国内。回国后的这些年,近一半的时间里,莫维文在西北种土豆,庄宝如虽然在上海,但研究工作也是断断续续。
  此时听孩子说“十年看日本,五十年看中国”,只能感慨年轻真好,但是若说未来中国会像日本那样?他是没信心的。
  不管怎样,莫维文为孩子能有个好老师而感到高兴。送小颖和小雅去了美国后,他越发觉得,以宁宁的天赋,如果去美国学习,或许会更好。现在好了,美国顶级的学者去了港城,孩子能有这样的老师教导,他也放心了。
  莫维文随口应了一句:“希望如此,咱们国家要是能抓住机遇务实发展,如果能像墨西哥和巴西那样……”
  “呸呸呸,伯伯您可别瞎说,我们国家可不能像墨西哥那样,遇到风浪就不堪一击。”岳宁放下筷子,连连摇头,“南美国家的问题在于,借外债搞基建,可挣的钱却连利息窟窿都填不上。墨西哥现在的外债都快赶上gdp了,这十年经历两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猛涨的时候,他们日子当然好过,可一旦原油价格下跌,他们拿什么还债?而且这个时候美国还大幅度加息,外汇立马就会断档,到时候连进口粮食的钱都没有了。”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语气过于急切,便放软声调说道:“伯伯,他们靠卖资源、举外债堆起来的增长,就像在沙滩上盖楼,浪一打就塌。”
  庄宝如夹菜的动作顿了顿,她在南洋时见过不少殖民地经济的弊端,问道:“所以你说咱们得抓制造业?”
  岳宁重重地点头:“对!就像日本战后靠纺织、家电起家,把人变成‘技术工人’,这可比单纯卖矿卖农产品强百倍。咱们现在搞特区,吸引外资学习技术,只要把产业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算外头刮风下雨,咱屋里有粮,心里也不慌。”
  正在洗碗的朱教授,放下碗筷,急忙跑过来,问道:“小姑娘,你的意思是‘进口替代战略’行不通?”
  岳宁摇头解释道:“朱老师,拉美搞的就是‘进口替代’,可他们只盯着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全荒废了,连火柴、肥皂都得进口。拉美的债务危机已经近在眼前了。咱们可不能走这条路,应该先发展乡镇企业,把轻工业搞起来,赚了外汇再反哺重工业,得‘两条腿走路’。”
  朱教授研究宏观经济,又是从海外回来的,那些年也被下放到很远的地方,他刚刚回来两年,重新捡起书本搞研究。这些年编写的教材,早已不能用,他最近正在重新编写教材,但由于下乡时间太久,自己的知识没能及时更新,生怕耽误了学生。他天天恶补知识,最近刚好在研究南美国家的经济情况,尤其是国门打开后,看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都如此发达,自然想着要学习借鉴。
  现在大家刚好聊起这个话题,他怎能不着急追问呢?
  “是啊!美元加息,那些国家债务还不上,这些看着风光的国家,只怕要撑不住了。”朱教授叹气说道,“所以咱们借外债可以,但得用来购买技术、设备,不能拿去盖豪华酒店、进口彩电冰箱。”
  莫维文再次拉着朱教授坐下,并给他添了一副碗筷。
  “朱老师,您放心吧!我们不会像拉美那样的。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岳宁又开始阐述她“未来在中国”的论点。
  莫维文听着岳宁信誓旦旦的话语,觉得小朋友愿意思考是好事。虽然他知道像思齐这样已经在家族里挑大梁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但小朋友如此一口断定,还是不太妥当,打算等会儿私下跟孩子说两句,让她还是要沉稳一些。
  “姨夫,我们家这些年开拓了很多南美航线和港口,这次爸爸来港城,也聊到了南美当前的情况,他本来就在犹豫要不要卖掉南美航线的船只,和宁宁这么一聊,他就下定决心了。”余思齐笑着对莫维文说,“这丫头一个劲儿地让我们投资中国,投资上海、投资粤省、投资北京。她在港城一直公开说,未来最好的投资标的就是中国。”
  “大表姐,这个说法就有歧义了。我认为未来十年高速发展的是日本,接下来是韩国、新加坡、台湾地区和港城。咱们内地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得等到九十年代以后。但咱们作为中国人,或者说有中国血统的人,如果不单纯考虑利益最大化,从现在就可以开始投资中国。”岳宁说道,“要是想赚快钱,当下投资日本是个不错的选择。”
  叶蕴娴跟庄宝如说:“姑姑,我跟您说,这几个小混蛋背着我和圆圆姐,偷偷吃独食。他们几个拉上致远,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在日本大肆收购地产。”
  圆圆是余思齐的小名。
  岳宁笑着说:“又不着急,去年买和今年买,根本没什么区别,我们不是打算放十年后再看成果吗?”
  朱教授边听大家交谈边提问,他今年上半年去日本参加了一次会议,站在东京街头,哪怕是曾经在那里留过学的自己,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现在听岳宁解释日本发展的脉络,听她讲述万教授新书《未来十年经济动力在亚洲》中的论述观点。
  “宁宁啊!能不能帮我买这些书啊?我们这里能找到的书实在有限。”朱教授问岳宁。
  岳宁点头答应:“好呀!我回去之后,要是遇到好的书,就给您寄过来。”
  “谢谢!真的太谢谢了。”
  陈教授拿了碗出来,说道:“宁宁啊!今天我们家都在夸你做的鳗鱼干烧肉,味道太嗲了。你真的可以去西郊迎宾馆当大师傅了。”
  他认出了水槽里的鸳鸯牡丹搪瓷盆,说道:“朱老师,你碗还洗不洗?”
  朱教授马上站起来:“我来了,我来了。”
  “你在干什么呢?”
  “我在跟宁宁聊日本的经济。”
  陈教授看向岳宁,疑惑地问:“小姑娘不是厨师吗?”
  第260章 选拔赛
  进了家门,老太太终于知道为什么宝如不在家请他们吃饭了,家里根本坐不下。
  他们家仅有一间房,靠墙摆放着一张简单的木架子床,床边依次是写字台、一个书柜、一张书桌,靠门口处有一个三门橱,还有一个架子。架子上挂着毛巾,上层放着脸盆,下层则摆放着碗筷。
  “宝……宝如,你就住在这里?”老太太拉着庄宝如问道,“你爷爷奶奶要是知道你住这样的地方……”
  宝如虽然是叶家养女,却极得叶家两位老祖宗的喜爱。
  五十年代中期,英美对中国封锁,阻止华人科学家回中国,宝如从美国以探亲名义前往新加坡,又借道新加坡回国,自此成了两位老祖宗心头的牵挂。两人临终前,都再三嘱咐一定要,找到宝如,好好照顾她。
  “妈,大家住房条件都不宽裕。这两年好多教授都回来了,学校的房子越发紧张。领导确实考虑过要给我们换一套带有独立厨卫的房子。”庄宝如笑了笑,“不过小颖和小雅都去美国了,我和维文从早到晚都在学校和研究所,回来也就是睡个觉,真没必要要那么大的地方。”
  老太太叹了口气,这一间房都没有家里的一间衣帽间大。
  岳宁正在端详书桌台玻璃下压着的照片,其中有一张是莫伯伯和爸爸一起抱着她的合影。
  她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中爸爸的身影,心中暗想:要是爸爸还在就好了。
  莫维文伸手摸了摸她的头,说道:“爸爸看见你这么优秀,一定会很高兴的。”
  “宁宁,车子来了,我们走吧。”叶蕴娴在门口催促道。
  岳宁转过头回应:“来了。”
  “外嫲,伯伯、大妈妈,我和姐姐去宾馆了。”岳宁向长辈们打招呼。
  “去吧!”
  岳宁和叶蕴娴一起往外走去。锦华宾馆的总经理早已等候在弄堂口,见到叶蕴娴后,连忙迎了上来。
  如今,叶蕴娴掌管着叶家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三家酒店。叶家等中国大门打开,足足等了三十年,在大门开启的第一时间便重返中国,目前已在国内投资了三家酒店,粤城鸿安预计明年年中就能落成。
  北京和上海的鸿安并非独立的大酒店,而是集酒店和百货公司为一体的大楼。由于工程较为复杂,工期会比较长,预计到八四年下半年才能开始营业。
  这三个项目规模都不小,因此叶家长女叶蕴娴被派到港城,负责日后管理港城和内地的酒店。
  锦华宾馆的前身是鸿安大饭店,它曾是民国时期顶级豪华酒店之一,也是叶家当年规模最大的酒店之一。
  这家酒店在解放后被收归国有,成为了上海的第一批国宾馆。
  此次鸿安重回上海,在内地仅开放合资合作的情况下,叶家选择锦华作为合作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锦华的前身就是鸿安。
  锦华宾馆是一栋七层的高楼,融合了南洋和巴洛克风格。与它相邻的是风格相同的百货大楼,二者中间由天桥相连。
  岳宁跟着叶蕴娴下了车,锦华宾馆的总经理带着她们走进了底楼的会议室。
  此时,董银奎大厨正在和上海二商局的领导交谈。
  上次董大厨和陆大厨等人前往港城,带回了去年厨王大赛的录像带。他们回去研究后,对大赛产生了诸多疑问。
  而且,那盘录像是港澳厨王大赛,而新的大赛是面向全球发出邀请,规则改动很大。电话里根本说不清楚,再加上港澳台的电话费十分高昂,也不可能长时间通话。刚好岳宁要来内地,且目的地是上海。
  领导们担心,参赛的厨师们从来没有出过国,到时候去港城比赛,万一因为犯了低级错误,导致他们这样高水平的队伍在初赛就被淘汰,那可就太难看了。
  于是,索性将北京和上海的选拔赛合并举办,趁着岳宁在的时候,请她给予指导。
  在这次大赛中,港城的鸿安大酒店是最大的赞助商,还为内地三支参赛队伍提供了往返港城的机票以及食宿。
  而且上次叶家父女来内地考察时,他们决定投资是一回事,但对内地酒店的现状,甚至像锦华这样的国宾馆的情况都不太满意。
  他们邀请叶蕴娴,名义上是想请她指导,实际上也憋着一股劲,想要让叶蕴娴领略传统中国菜的魅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