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216节

  陆永定用肉糜吊制清汤时,肝糕也恰好蒸好出炉。蒸好的肝糕表面光滑如镜,用汤匙轻轻一碰,便颤巍巍地晃动。他将肝糕脱模,放入带盖的汤盅中,再放入一段酿有肉糜的竹荪和几根汆过水的豆苗,最后注入清澈如水的高汤。
  陆培德端起一个汤盅递给章宏兴:“宏兴,你先来尝尝。”
  章宏兴满脸笑意地接过汤盅,又多拿了一个勺子对父亲说:“老豆,我和你一起吃。”
  章老板无奈地接过勺子,父子俩一同品尝起来。章宏兴刚吃一口,便惊叹道:“又嫩又滑,有肝的味道,但是不敢想是肝做出来的汤羹。”
  陈锦莹也端起汤盅,尝了一口嫩滑如豆腐的肝糕。
  论起吊汤的技巧,陈锦莹自认为并不逊色,而且这汤用的也是宁宴的高汤。单从味道上粗品,几乎尝不出差别,但作为行内人,细细品味后,她才体会到大师之作的独特之处。就像那些名酒一般,大师做的菜吃起来总有一种鲜活灵动的韵味,这也正是她一直追求的烹饪境界。
  学徒们或许还难以完全领略其中精妙,但经验丰富的厨师们心里都明白,国厨的技艺确实名不虚传。大家边吃边聊,不知不觉间,锅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香气,菌菇与肉香相互交融,光是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董银奎吩咐阿龙:“阿龙,去找一块竹箅来。”
  阿龙迅速拿来一块竹箅问道:“师伯,这个可以吗?”
  董银奎点头确认:“可以。”
  接着,他拿起一根筷子说:“你戳一下,看看蹄筋软了没有,猪肚煮得差不多了吗?”
  阿龙照做后回答:“师伯,可以了。”
  董银奎继续说道:“那我们把里面的食材捞起来,汁水留着。
  ”阿龙应道:“知道了。”
  “鲍鱼、海参和墨鱼都是新鲜食材,不能久煮但又要入味。我们把这些食材放入汤汁中,快速汆烫三次。”说着,董银奎将三样海味倒入锅中,烫完后用漏勺捞出,如此反复操作了三次。
  “让锅里的汁水用中火收汁,我们来摆盘。”
  董银奎拿出一个盘子,对阿龙说,“你在盘子上垫上竹箅。”
  阿龙依言将竹箅放在盘子里,董银奎指导他,先在盘底铺上煎过的葱段,再将捞出的食材一样样整齐地码放在盘子里,摆成圆形。
  随后,董银奎要将码放整齐的食材推入锅中,且要保证形状不散开,他对阿龙说:“你连带箅子一起放入锅里。”
  “好。”阿龙把竹箅连带食材一起放进锅里。
  “开大火收汁。这道菜加了蹄筋,就不需要勾芡了,靠自然收浓的汁水裹住食材。明白了吗?”董银奎来了一个漂亮的大翻勺,所有食材整整齐齐地翻了个面。
  董银奎一边将菜整齐地移入盘中,一边说道:“关火。”
  阿龙听从吩咐关掉了火。董银奎放下锅,取来两根筷子,到阿龙的锅前。
  竹箅是竹子编成的网格状,他将筷子插入两边的孔中,把竹箅连同食材一起移到盘子里,对阿龙说:“再拿个空盘,倒扣翻转,不就行了?”
  阿龙顿时恍然大悟,拿来盘子。董银奎叮嘱道:“压紧,翻过来。”
  阿龙翻转盘子,拿掉上面的盘子,再拿掉竹箅,一道完整的菜肴便呈现在眼前。
  董银奎说:“把汁儿浇上去,就大功告成了。”
  阿龙将锅里的汁水淋到菜上,顺利完成了这道菜。两盘菜摆放在一起,同样是汁水红亮,香气四溢。
  一位学徒赞叹道:“阿龙,你太厉害了!做得跟董大师傅一模一样。”
  董银奎笑着用筷子夹了些菜放入碗中:“你们都尝尝,阿龙做的这道菜,味道也不会比我的差太多。”
  他把碗递给陈锦莹:“锦莹,尝尝哥哥的手艺。”
  陈锦莹接过兄长递来的碗,目光紧紧盯着碗里色泽红亮的蹄筋,海参在浓汁的浸润下乌黑油亮,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煎葱段的焦香与肉脂的醇厚气息扑面而来。她咬了一口蹄筋,入口瞬间,软糯的质感与鲜美的菌菇味在口中散开,酱汁的醇厚包裹着海味的鲜甜,丝毫尝不出荤腥的油腻。陈锦莹点头称赞:“哥哥,很好吃。”
  章宏兴早已迫不及待地凑过来,夹起颤巍巍的海参就往嘴里送。章老板也忍不住尝了一口,肥瘦相间的肉片裹着浓稠的酱汁,入口即化,菌香与肉香在舌尖交织,令人回味无穷。
  陈锦莹品尝完二哥做的菜,又去尝徒弟阿龙做的。墨鱼口感弹牙不韧,羊肚菌吸饱了肉汁,滋味十足。阿龙焦急地等待着师傅的评价,陈锦莹说道:“很不错,就是火候上还稍微差那么一点点。”
  章老板也补充道:“这点差别,一般人还真吃不出来。”
  一位厨子好奇地问道:“有了这手绝活,是不是所有需要散扒的菜我们都能做出来了?像拆烩鱼头,也能用这个方法做吗?”
  董银奎笑着肯定道:“没错。”
  又有人发问:“董大厨,既然箅扒有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什么鲁菜还要学习大翻勺呢?”
  董银奎解释道:“两者还是有差别的。大翻勺速度快,火候控制得更精准。这点精准度的优势,实际上没有太大意义了。只是胶东向来盛产厨师,咱们老家都是那儿的。过去,大家十一二岁就背着铁勺进京,投奔同乡讨生活。在京城,上至御厨,下到街边卖卤煮的,大多是山东人。从事这一行的人多了,各大饭庄对厨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大饭庄招厨子,试菜,不会大翻勺,可别想进。慢慢地箅扒这一技法也就被说成不入流了。直到我最近去河南,发现豫菜中的扒羊肉、扒青鱼头都采用箅扒的技法。我就想着,先让孩子们把菜做好,等以后他们想要精益求精,再慢慢学习大翻勺也不迟。没必要让孩子们把时间浪费在这种耗费精力,却对菜品口味影响不大的技巧上。”
  陈锦莹听着二哥的这番话,回想起她爸教导他们姐弟时的情景。她爸常说,一个鲁菜大师傅要是不会大翻勺,会被同行笑话。自己有天赋能够练成,可像陈锦龙那样天赋不足的,无论怎么学都学不好,又何必强求呢?她爸教导儿子时如此固执,不知变通,说到底还是因为教学经验不足,不懂得如何引导没有天赋的孩子。而二哥却会设身处地为徒弟着想,思考怎样能让徒弟更快掌握烹饪技巧。如果陈锦龙在二哥手下学习,想必不会是如今的模样。说到底,是她爸的狭隘观念耽误了儿子的发展。
  这时,陆永定提醒道:“老董,差不多该结束了,他们要准备开晚市了。”
  章宏兴意犹未尽地说道:“哎呦,陆师傅、董师傅,就这么两道菜,太少了,我都没看够呢!”
  章老板对自家儿子也是无语了,得寸进尺已经成习惯了?
  岳宁站在厨房门口笑着说:“今年内地的酒楼都会派团队来参加厨王大赛,有得是机会让你大饱眼福。”
  中午时分,已经有电视台播出了一则新闻,标题为“宝华楼大厨陈锦莹被指‘不检点’”。新闻报道了陈锦莹被两位亲姐逼迫前往台湾,她的亲哥出面维护的事件。港城地域虽小,但陈锦莹作为宝华楼最知名的大厨之一,这则新闻引发了极高的讨论热度。
  到了傍晚,htv又播放了两位大厨在宁宴后厨交流的新闻。新闻称,此次厨王大赛邀请了全球各地的中餐酒楼参赛。在岳宁的积极推动下,国内顶级大厨来到港城考察,htv有望邀请到北京、上海和粤城三地的顶级厨师团队参赛。两位国厨借此机会,对宁宴的厨师进行了悉心指导,让厨师们都收获颇丰。新闻中,董大厨如神乎其技的大翻勺令人惊叹不已,而两位大厨烹制的菜肴更是勾起了观众们的食欲。
  宁宴趁机推出国宴菜品“肝糕汤”和“扒山海”。
  第256章 家族齐聚
  岳宁在台湾一直热度很高。德祥大饭店因陈锦莹的出走而关门,也没过去多久。陈锦莹被两位姐姐当众大骂,董银奎护着陈锦莹的新闻自然也被报道了。
  之后,董银奎在宁宴展示他作为国厨的技艺,宁宴推出“国厨”菜品,一时间食客们趋之若鹜。
  台湾有电视台为此专门前往宁宴,点了那道陈锦莹做的扒山海,还让陈锦莹出镜介绍菜品。陈锦莹出镜解释了菜品,主持人自然不会放过她认亲这件事:“这道菜是你同母异父的哥哥教你的。”
  “是啊!这是我二哥去云南交流的时候,受到当地菌子的启发,结合鲁菜的特点,试制出了这道菜式。他不是说来教我,而是他教徒弟的一种理念,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让学徒能够发挥出自己天赋所能达到的极限,而不是强人所难。”
  陈德祥看着电视里的画面,边上四太太正切着释迦:“我就说了,去求她只是自取其辱。她叫董家那个小子叫得热情,你这么多年供她吃供她穿供她读书,教她手艺倒是半分功劳都没有,董家小子就做了一道菜她就夸不停。真是狼心狗肺!”
  陈德祥这次脑梗后半边身体不能动,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他让大女儿二女儿去港城,也是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了。
  四太太用勺子喂他吃释迦,陈德祥怒瞪她:“家里这个摊子要是没人接,儿子还不到三十,接下去该怎么办?我这些年积累下来的家业是不少,但是儿子手艺不行,我已经这样了,没时间教孙子了,这点家业又能支撑几年?”
  电视里正在播放新加坡富豪叶应章抵达港城的消息,叶应章在岳宁的陪同下参观了浅水湾宁宴和正在装修的中环宁宴。
  浅水湾宁宴从一开始就是鸿安集团收购之后交给宝华楼经营,后来宁宴大火,鸿安将浅水湾宁宴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宝华楼。
  原本以为这是叶应章给岳宁这个小辈的扶持,没想到当天宝华楼和鸿安在港城鸿安大酒店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鸿安集团宣布入股宝华楼管理公司,以助力宝华楼进军日本、东南亚和内地市场。
  岳宁总结了这一年来取得的成果,尤其是宁小厨在日本取得的成果,还公布了未来五年宁小厨、宝华楼和宁宴三条线的扩张计划。
  在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中,陈德祥听得最为清楚的是宁宴的安排。
  岳宁对着镜头说:“宁小厨和宝华楼未来会走标准化的道路,除了针对地区市场会有差异化之外,我们尽可能地保证,客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符合宝华楼标准质量的餐品。宁宴不同,这个品牌从一开始它就代表个性化,代表定制,代表厨师风格。所以即便是在港城,未来中环店和浅水湾店会是风格差异很大的两家店。宁宴采用合作人制度,比如中环的宁宴陆府,陆大厨拥有20%的股份,未来是以南派粤菜为基础,北派粤菜为风格的一家店。我打算等宁宴陆府运营顺畅之后,重新装修浅水湾的宁宴,并将这家店交给陈锦莹大厨经营,同样这家宁宴也会有她个人风格,店名暂定为‘宁宴锦韵’。成为宁宴的合伙人,拥有自己的子品牌,将会是宝华楼厨师晋升的最高级别。而五年之内,我们会在内地另外开三家店,在日本开一家宁宴、三家宝华楼,配合鸿安对台湾的投资,计划中也有两家店……”
  陈德祥摆了摆手,他哪里还吃得下?岳宁给出的是蓬勃发展的宁宴的股份,本来就对这个家没什么情分的女儿,怎么肯回来?宁宴如果来到台湾,必然会交给熟悉台湾市场的女儿经营,宁宴一来,他们的饭店就别想再开下去了。
  *
  与此同时,岳宁站在尖沙咀码头附近余家和乔家曾经的海运堆场。
  随着货轮装卸业务转移至葵涌码头,这片曾经繁忙的堆场如今显得空旷寂寥。这片仓储地块面积广阔,蔡家、乔家和余家的土地相连成片。近年来,乔启明一直有意开发此地,但大姨夫余嘉鸿始终主张再等等。由于三家在决策上基本以余嘉鸿的意见为主,开发计划便一直搁置至今。
  岳宁此次能参与地块的决策讨论,源于她提出的将鸿安百货转型为名品折扣中心的建议大获成功。前一天,家族长辈们一同巡视了鸿安名品折扣商城。项目一期启动时,餐饮服务招商困难重重,如今二期有限的餐饮商铺租金已跃居铜锣湾榜首。日本客人强大的消费能力,不仅为名品折扣商城带来了大量客流,也让鸿安大酒店的入住率同比提升了13%,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眼见鸿安百货转型如此成功,其他家族成员也纷纷有意涉足这一领域。叶应漪却对此表示担忧,害怕过度竞争会迅速搞坏市场。
  岳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以港城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周边地区的消费能力来看,鸿安名品折扣中心目前的规模远远不够,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我们应该打造一个集购物、休闲、餐饮和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将名品折扣发展成规模产业,吸引周边地区的消费者。这样一来,不仅不怕竞争,反而要欢迎更多人参与,共同做大市场。”
  她的这番话,让余嘉鸿联想到了这片闲置的仓储地块。叶应章实地考察后,对叶应漪说:“规划要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按照现在鸿安一期二期规模的两倍来估算吧。”
  “大舅舅,我们为何不大胆一些?四倍、六倍都可以考虑。”岳宁提议道。
  乔家和笑着摇头:“小丫头,你这想法太激进了。”
  “工期预计五六年,就算到1986、1987年开业,两倍的规模恐怕一开业就会饱和。四倍已经是保守估计了。我预测那时日本经济还会持续繁荣,港台地区整体消费能力至少能达到日本当前水平,这样的市场需求,难道不值得我们大胆规划吗?”岳宁据理力争。
  余嘉鸿沉思片刻后点头:“确实,规划要一步到位。如果建成后再拓展,很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像现在的鸿安一期和二期。”
  “那就先按六倍规模来建。”叶应章拍板决定。
  余嘉鸿走到堆场边缘,望着暮色中的维多利亚港,往昔为抢运抗战物资而彻夜奋战的记忆涌上心头。乔启明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想起以前的事了?”
  “怎能不想?”余嘉鸿感慨道。
  “好在都过去了。”乔启明摸了摸自己所剩不多的头发,那些腥风血雨都过去了,眼见着一切都越来越好了。
  长辈们沉浸在回忆中时,大表姐余思齐一把勾住乔君慎的脖子:“君慎,你太不够意思了!你和致远在日本大肆购入物业,居然都不跟姐姐说一声!”
  蔡致远见状,慌忙躲到岳宁身后。叶家表姐叶蕴娴双臂抱胸,语气冷淡:“他也没跟我说。”
  “为什么不告诉姐姐?”余思齐加大手上的力道,乔君慎疼得直叫:“姐姐,快放手!这事主要是致远在操作,我平时基本都不过问。”
  躲在岳宁背后的蔡致远探出头:“表哥,当时你们在日本度假,宁宁把我叫过去商量投资。这是宁宁的主意,她带我们挣钱,我们总不能拉上一堆人一起干吧?这样反而容易出乱子。”
  “对对,都是宁宁的主意,我们不好拉拢一堆人。”乔君慎连忙附和。
  眼见余思齐要松手,叶蕴娴笑着说:“宁宁今天可是一直都说有钱大家一起赚。这次的购物中心项目,她也是建议大家一起打造产业集群。你们要是跟我们说了,她还能不同意?”
  “表姐!”乔君慎疼得头上的汗都出来了。
  乔君贤帮他哥说话:“大表姐,慧仪姐姐等下就回来了,要是看见哥哥被你弄疼了,她会生气的。”
  余思齐这才松开手,乔君慎揉着胳膊。
  蔡致远从岳宁身后走出来,打趣道:“大表姐,你要不和宁宁比比力气?她可厉害着呢!敢一个人进九龙城寨。”
  余思齐看向岳宁,岳宁听乔君贤说过,大姨和大姨夫昔年在滇缅公路运送物资,这个大表姐就是在云南出生的。大姨和大姨夫都有一手好枪法,大表姐有位婶婶,是抗战中的女将,一身武艺,大表姐从小跟婶婶学武,身手很厉害。要是姐姐真要试试她的身手?自己那点三脚猫的功夫,只怕在大表姐面前不够看的。
  只见余思齐的目光移到蔡致远身上,问:“你也想挨揍,是吧?”
  叶蕴娴表姐凉凉地说了句:“你挨揍了,可是连个疼你的人都没有。”
  其他人全笑了,就剩下蔡致远垮着一张脸。
  长辈们看着他们打闹,乔启明说:“走了,回家吃晚饭了。都这么大了,还像孩子似的。”
  第257章 到上海
  五月中旬的清晨,莫维文骑着自行车回来,到了弄堂口下车推行。
  “哦呦,莫老师啊!你今天怎么买这么多小菜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