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大厨[八零] 第84节

  第86章 乔家晚饭
  乔君贤兴匆匆地拿了一本相册过来。
  岳宁接过,侧头看他,他满眼期待地在她身边坐下、
  岳宁翻开相册,扉页上写着摄影的地点和日期,这个年代的相机没办法记录地点和日期。
  翻过扉页,一个版面三张照片,最上面一张是她在那个清晨,把阿大扔下山坡的照片。
  那一瞬间阿大挣扎,自己有一身力气,到底要用力,龇牙咧嘴,而且他是在山坡下往上拍,这就更加可怕了。
  岳宁转过头,看着一脸求表扬的乔君贤,问:“你拍这个干什么?”
  乔君贤没想到岳宁会不开心,他说:“你就是那样闯进我的镜头,生机勃勃。”
  他管这个叫“生机勃勃”?
  “你知道,之前一路上,人和物都是风景。”
  他往后翻了几页,这个版面上,苍茫草原上,牧马人驱赶着马群、羊群在悠闲地吃草、供销社下乡卖货,七大姑八大姨正在挑选货品。
  “我一路过来,走马观花,拍了好多照片,冲出来也很好。没有那种冲击感,”乔君贤翻回第一张照片,“拍到了这张照片,我去村里观察每个人的表情,大部分时间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好像每个人都很鲜活。”
  下一张是她挑着水桶走在乡间小道上的照片,他站在山坡下往上的,她修长挺拔的背影配上晨曦,加上这个构图,十分有韵味。
  “这张,你融合在风景中。”他又指了一张她举着羊皮笑的照片,“你的笑容很有感染力,这一瞬真的好美。”
  她拎着血淋淋的羊皮,他管这叫美。
  乔君贤继续往下翻,有她和阿根叔剥羊皮的,有她做拆鱼羹的,也有春梅婶他们送她上车的,还有她家大黑趴地上的。
  小杨沟的风景他也拍了好多,岳宁一张接一张地翻,出了小杨沟,县招待所吃饭,她发筷子,在火车上,她一瞬不瞬地看着窗外。
  这张在百货公司的图片,她表情好夸张哦!
  “你换了衣服出来,我第一眼就看到了,我一直觉得你有些不同,但是总说不上来哪里不同。这是这个时候,我发现了,你气质特别好,控场能力好强。”乔君贤回忆那一眼的惊艳。
  岳宁一脸了解了的表情:“你那时候就喜欢上我了。”
  乔君贤笑出声:“应该是吧!比我自己想象中的更早。”
  “吃点心了。”乔老太太过来,女佣放下了一盘糕点。
  富贵长命锁造型的八珍糕,洁白的条头糕,梅花造型的绿豆糕,岳宁放下相册:“我去洗手。”
  乔老太太指了指,露台上种花草,有水槽。
  岳宁洗了手,接过佣人递过来的擦手巾,擦了手,坐下来,挑了一块绿豆糕,绿豆糕是冷藏过的,入口即化,带着奶香,还有薄荷的清凉味道。
  “好好吃。这个最适合夏日了。”岳宁吃了一块,又吃另外一种。
  乔君贤也拿了糕点吃,乔老太太拿起桌上的相册:“他冲印出来就给我们看了一次。”
  佣人给老太太拿来了老花镜,岳宁坐过去,跟老太太一起看,岳宁边看边跟老太太讲西北的风土人情。
  “西北缺水,夏天会好点,村里的水窖有水。我到水窖那里洗衣服,挑水,一个人可能会用掉两三个人的水。自己懂事点,到山上接山泉水,再说挑这么久的山路,也是锻炼筋骨……”
  看到阿根叔剁羊头的照片,岳宁慨叹:“不知道阿根叔追到葛大姐没有?”
  岳宁从阿根叔买了老婆,放那个女人走开始说起……
  “宁宁啊!这么实诚,又懂进退的人,不该一辈子受穷。”
  “宁宁都记得呢!她让我给他们寄信,寄东西,也让我以后在鹏城开厂了,让他们进厂打工。”乔君贤说。
  乔老太太郑重地点头:“要的,要的,好人该有好报的。”
  乔君慎走过来,弯腰,脑袋蹭在老太太边上,一起看相册:“傻小子肯把相册拿出来了……”
  乔君慎的嘴被弟弟塞了一块条头糕。
  乔君慎两三口咽下条头糕:“宁宁,他第一次拿出来,我就说了句,这是去西北拍风景吗?怎么全拍人家姑娘了?他就生气了,藏了不给我们看了。”
  “哥……”乔君贤受不了他哥了。
  老太太看完了相册,啪一声把相册放下:“我倒是也等着你给我看姑娘照片。在哪里?”
  提起这个,乔君慎挪动脚步,到栏杆处看到山道上一辆车开了过来,他说:“奶奶,致远来了,你先教训教训他吧!”
  “致远我要骂,你也别想跑。”老太太站起来,“我跟你说……”
  老太太一看,大孙子已经跑了。
  乔君慎已经下楼去了,等蔡致远车子停好了,他勾着表弟的肩,让表弟仰头往上看,老太太往下看大孙子和大外孙,真不想看这两个臭小子。
  还是小孙子懂事,她转过头跟岳宁说:“宁宁,我们进去了,他们也都快回来了。”
  蔡致远和乔君慎上楼,蔡致远走过来抱住老太太,在老太太脸上亲了一口:“外婆,今天好漂亮。”
  “别把你用在女明星身上那一套放在老太婆身上,没用。”老太太没给他好脸色。
  “外婆,我已经被我妈和奶奶叫回家聆听训斥了。您不会还要来一遍?”
  老太太重重地叹了一口气:“我老了,怎么管得了你们?”
  蔡致远指着乔君慎:“乔君慎,看看你把外婆气得。”
  “我怎么可能气奶奶?”
  在表兄弟俩互相推诿,插科打诨中,乔家人陆续回来了。
  乔启明看见乔君贤牵着岳宁的手,笑看着小孙子。
  叶应漪最后一个到,她看上去有些疲惫,她说:“抱歉,让宁宁等久了。”
  “三姨,没事的啦,我跟乔爷爷乔奶奶说话呢!”
  乔启明说:“人齐了,开饭了。”
  乔君贤替岳宁拉开了座位,岳宁坐了下来。
  乔家的菜,确实像乔君贤说的,一桌上什么风味的菜都有。有浓油赤酱的酱鸭,清蒸鱼,咸呛蟹,蚝烙,雪菜炒年糕,带着浓郁味道的马来风光和南洋的肉骨茶。
  “宁宁啊!都是家常菜哦!味道肯定不如你这个大厨烧出来的好吃。”乔老太太转了转盘,“宁宁,酱鸭是我们江南口味,你试试。今天这条鱼蛮好的,你乔爷爷,一天不能没有鱼的。”
  乔启明说:“酱鸭是你乔奶奶的拿手菜。”
  岳宁夹了一块酱鸭,吃了一口,是苏州上海一带,甜口的酱鸭,她上辈子都学过,这个还不是特别甜的呢!她说:“是很好吃呢!”
  岳宁夹了一筷马来风光,实际上就是加了参巴辣椒酱的炒空心菜,参巴辣椒酱里的虾米有特殊的味道,初次吃的人可能吃不惯,岳宁却是超级喜欢。
  岳宁边上坐着叶应漪,见岳宁连吃两筷,她看向乔家和:“你看看,宁宁也喜欢吧?就你,连试试都不愿意。”
  乔家和拿老婆没办法:“你喜欢你就吃,我又不阻止你吃。”
  乔启明见岳宁夹了一块呛蟹,他说:“宁宁啊!宴席口味,你大姨是跟她爷爷奶奶长大的,跟我们一样都是宁波人,而且你大姨和大姨夫,在国内支持抗战有七八年时间,你就放心给他们做,云南、贵州、四川甚至西北菜,他们都吃的惯。不过你大姨夫当年在上海吃到过一道青鱼秃肺,他时常拿出来说,说那时候上海都已经成孤岛了,上海那帮子人还奢靡成风。但是这个菜能让他记得,也确实是好吃。你大姨,念念不忘的是我们在重庆一个摊子上的卤鸭子。”
  “樟茶鸭吗?”
  “樟茶鸭估计她也会喜欢。”乔启明微微笑了一下,“不过不是樟茶鸭,就是一个小摊子上的卤鸭子,白卤的,清淡口味的。”
  “你就不要为难宁宁了。应澜想吃那个鸭子,不过是想起那段日子而已。”乔老太太说。
  “是啊!人老了,就想当年了。”
  乔启明是年纪大了,不免聊起当年烽火岁月。
  岳宁听得入迷,她牢记每一个地名,叶应漪也补充,当年长辈们在国内在南洋,把他们送到美国去读书,在美国,蔡致远的爹妈和大舅舅、大舅妈一起参加美军对日作战,支援国内抗战。
  乔老太太拉住喋喋不休的老头子,说:“宁宁啊!差不多就行了。照着你伯伯和大妈妈的口味来,他们才是主角。”
  “对,对,你是大厨,你来决定。主要还是你莫伯伯和大妈妈。”
  “嗯,我先回去拟定菜单,到时候还请大家帮忙看一下。”
  聊完这件事情,乔启明问叶应漪:“应漪,还没解决吗?”
  “头疼啊!原材料涨价,上游在囤积,那些厂商缺料严重,而且几乎所有的客商都在调价,刚才我在跟意大利的供货商谈,他们坚持涨价5%,而且是包含了已经订购的货物。货品缺得很厉害。”
  “这十年的滞胀,内热淤积,恶毒难消。石油危机导致的大宗商品涨价,传导到日常商品价格上,百货零售肯定受到冲击,我跟你大姐夫商量过,我们认为这只是开始,还得熬几年。”乔启明说,“等你大姐大姐夫和你大哥过来,咱们再商量。”
  “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货源紧缺,难免就心里急躁。”叶应漪头疼。
  乔家和给老婆夹了一块鱼肉:“吃鱼,补补元气。”
  “君贤,你的风扇应该很好卖吧?”乔启明问。
  “供不应求。也是幸亏买下了这家风扇厂,否则跟妈妈那里一样,德国那边因为原材料涨价的,电视机和电冰箱交不出货。代理生意,这两个月,有订单没货。运气好的是,这家电风扇厂,当时就是货物积压,材料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现在局势反转,库存货,盘点了一下,幸好比较新的,就出欧美和东南亚市场,很老的那批型号给了国内的李国强。”乔君贤侧头看岳宁,“你还记得他吗?”
  “记得,西安碰到的那个铁路职工?”
  “对,他刚开始搞了一批收音机过去,很快就卖完了,这样不正规的操作我认为有风险。我找了鹏城招商办的人,联络了一家进出口公司,让他们长期合作,把那些老型号全部给他了。三千多台风扇。他一个批次一个批次来拿。他送钱到鹏城,穿得跟要饭似得,背了个打了补丁的麻袋,把一麻袋的钱,交给进出口公司。这些钱用来建鹏城工厂,乃至开业运营都绰绰有余。”
  经济危机就是这样危中还有机。
  一顿饭下来,岳宁听到了各种分析,感觉像是参加了一个财经论坛。
  第87章 大赛邀请
  岳宁把一盘录像带塞进录像机,电视机屏幕上出现一段画面。
  这是一档新闻节目,主持人手里拿着一张报纸说:“这是一份《粤城晚报》,上面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福运楼与港城宝华楼达成合作协议,港城宝华楼回哺福运楼,为福运楼培训厨师’,我们来看文章具体内容。”
  这篇报道里说,建国后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像福运楼这样的老字号出现了人才凋敝的情况,很多技艺没有了传承。从福运楼出去的岳宝华先生得知了福运楼面临的境况,主动提出帮助福运楼培训厨师。
  主持人放下报纸说:“从这份报纸上可以知道,宝华楼请来的所谓的大厨,实际上是福运楼里来培训的学徒。我们再来听听粤城的街头采访。”
  记者在福运楼周边采访路人,问路人现在福运楼怎么样?
  “吃不起呀!”
  “又贵又不好吃,谁会来花这个冤枉钱?”
  一个老爷子停住说:“福运楼早就不是十几年前的福运楼了,罗大厨还在的时候,福运楼在粤城,那是粤菜第一块牌子,罗大厨一走,他儿子接班了,福运楼就没落了……”
  这个片段切掉,换成了宝华楼跟鸿安签约新闻发布会的画面,苏菲说是三位大厨抵港,进入宝华楼和宁宴,还有一段是岳宁在公开场合说福运楼来的三个厨子,都是很厉害的大厨。
  切回主持人的画面:“宝华楼的岳宝华先生一直是以口味见长,宝华楼在旺角也是以价格适中,口味好而出名的一家酒楼,深受港城市民的喜欢。宝华楼遇到胶布事件后,市民也很惋惜。即便是宝华楼除了岳宝华先生外,主要的厨师全部流失,受到重创,宝华楼重开后依旧受到了追捧。然而,岳宝华先生的孙女岳宁小姐并不像岳宝华先生那样愿意沉下心来做菜,她有手艺,甚至手艺比岳宝华还好,但是好高骛远,在宝华楼还没有恢复元气的时候,就想要一步到位做高级餐厅。把内地一家没落的老牌餐厅的几个手艺一般的厨子捧成大厨。我想说,岳宁小姐,请珍惜羽毛,好自为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