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少女的眉眼如画,一双杏眼清澈明亮,眼波流转间仿佛能摄人心魄。她的鼻梁挺秀,唇色如樱,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几分俏皮的笑意。她的肌肤白皙如玉,透着淡淡的红晕,仿佛春日里初绽的桃花,艳丽而不失清雅。
  她手中的线轴轻轻转动,风筝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高飞,时而低旋。少女的笑声清脆悦耳,如同银铃般在春风中回荡。她偶尔回头,对身旁的两个丫头说道:“你们看,它飞得多高!像不像一只真正的蝴蝶?”
  两个丫头年纪相仿,一个穿着淡绿色的衫子,另一个穿着浅黄色的裙子,皆是满脸笑意。绿衫丫头笑着说道:“小姐的风筝自然是飞得最高的,连天上的云彩都要让路呢!”黄裙丫头也附和道:“是啊,小姐的手艺真是无人能及,这风筝飞得这么稳,真是让人羡慕。”
  少女闻言,笑意更浓,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她轻轻一拉线轴,风筝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
  少女似乎并未注意到萧霆锴的目光,依旧专注地望着天空,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那只风筝。她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明媚,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让人过目不忘。
  萧霆锴记得宋慧兰家里有几个妹妹,但往日里也没太在意。
  当晚回家,萧霆锴来了宋慧兰的房间。宋慧兰见状,就已经心知肚明了:这么久不来自己房间,看来,果然四妹妹的美,勾的狗男人心动了。
  于是当萧霆锴提起来的时候,宋慧兰故意生气,见萧霆锴恼羞成怒要走,又拉住了萧霆锴的衣袖。
  “哎呀,告诉你就是了。”宋慧兰不情不愿的将自己四妹妹的消息,告知了萧霆锴。
  萧霆锴哦了一声,看着宋慧兰,然后竟然开了口道:“兰儿,你也知道,当初因为生下琼南,你的身子受了损,如今只怕是不能再有孩子了。”
  来了,宋慧兰见萧霆锴上钩了,一半开心一半失落,开心的是,计谋要成了,失落的是,萧霆锴对自己是一点儿爱意都没有。
  “我想着,嫡出的孩子才是最好,四妹妹流着宋家血脉,若是能替本王生个儿子,将来就养在你名下,兰儿觉得如何?”萧霆锴也不是傻子,今日既然会在宋家看到那姑娘,宋家的意图,他就能猜到几分,既然彼此有意,那就顺势而为。
  宋慧兰不乐意,故意生气表演了一番,最后才终于答应。
  萧霆锴心底得意极了:如今朝臣对太子的赞誉,都已经安排了让人将那些看似闲话的语言,全都传到了山东去,父皇听了这些话,他就不相信父皇不会猜忌太子。
  同时又能抱得美人归,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呀。
  但萧霆锴万万没有料到,他的妻子宋慧兰,也在谋划太子那边。
  宋慧兰的谋划,则与侧妃王熙芸,有着不少的联系:如今太子妃跟着天子和皇后去了山东,那么,德麟宫内,可不就只剩下太子一个了。
  宋慧兰就不信,太子真的那么清心寡欲。
  反正不管有没有,流言蜚语,总是能杀人的。于是宋慧兰这边,听了王熙芸的建议,则故意将太子的花名传到了山东去。她们想的是,不仅仅能败坏太子名声,还能离间太子和太子妃的夫妻情分。
  彼时在山东的天子,正带着皇太孙及王公大臣们一并去祭孔圣人。
  这时候皇太孙已经三岁多了,往日里走太久了也会累了耍赖不走了,但如今跟着天子反倒是十分要强。天子欢喜的在诸人跟前牵着自己嫡孙的小手走路。
  今日琮儿被皇上带走,自然有伶俐嘴甜的小太监跑回来回皇后娘娘和太子妃娘娘,说的绘声绘色的:“皇太孙极为稳重聪慧,并没有要乳母抱着,是皇上亲自牵着皇太孙。到了给孔圣人敬香的时候,皇太孙更是似模似样,皇上亲口夸赞皇太孙聪颖殊异。”
  皇后如常赏了,见小太监喜滋滋的走了,才转头对旁边的太子妃说:“三岁多的孩子会走路,可见陛下是真的喜欢琮儿。”
  黛玉已经习惯了父皇的偏心眼,听了这话笑道:“母后还不知道吗,无论父皇夸不夸都是一样的。这次只是难得当着诸臣子的面,自然要说的。只希望琮儿明年开蒙后,能不负父皇所望。”
  皇后莞尔:“你倒是心态好。”
  而后突然向黛玉说起近日关于太子的那些风言风语:“看来,京城里面,人心还是不定呀。”
  黛玉点头道:“这是自然的,不过嘛,这两拨流言,可见自相矛盾了。”
  皇后忍不住笑道:“可不是,一边把太子夸得什么似的,简直是尧舜再世。另一边,又把太子描绘的不堪入目,简直是个声色犬马之徒。”
  “可不是。细细分析两拨流言,倒也有意思,一拨的口吻,完全是模拟朝中大臣们的心声,立意用词,全都是堪比状元文章。”黛玉已经分析过了,“另一拨流言,则完全是市井妇人长舌之话,绘声绘色,比说书人还厉害些呢。”
  这时候天子带着皇太孙回来了,问她们说什么呢,皇后就把这些话都说了。
  天子一听,当即脸色就不大好:“哼,他们一个个的搞鬼,还以为朕不知道呢,想要离间朕与太子的父子情,可没那么容易。”
  不得不说,太子的确会做事儿,完全不怕辛苦,基本上隔三岔五就会有快马递送折子和书信过来,所以朝廷的大小事儿,皇帝心底都是有谱的,见太子如此谨慎,又是完全听取天子意见和指导的态度,天子满意的不得了,更别提,太子的书信,还会关系天子皇后的身体,路上有没有水土不服等等。
  所以比起流言,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
  “得了,不说这些,明儿大家一起游湖,朕听说呀,这儿的大明湖,美得很。”
  第276章 旧案被知天子远虑
  哪知道大明湖还没去呢,刚到济南行宫,就出了一件大事。
  荆州知府周光明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此人也是科举出身,曾在殿试中名列前茅,天子对其有些印象,记得他为人耿直,颇有才干。到了行宫后,天子除却接见济南官员外,特意叫了周光明前来问话,一来是慰勉他丁忧之事,二来也是想听听他对地方政务的见解。
  哪知道周光明面见圣上之后,竟然递上一道折子。
  天子微微皱眉,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如今在行宫,朝中的事儿,你还是直接递交折子到朝中。”天子如今对太子十分满意,太子监国以来,朝政井井有条,他并不愿意在外头接任何折子,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哪知道周光明却直接跪了下来,双手捧着那一份折子,声音低沉却坚定:“陛下,臣已经上过好几道折子了,但朝中一直没有反应。臣推测,臣的折子,没能上达天听。”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天子眉头微蹙,目光如炬地盯着周光明,心中却已翻起波澜。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有人不让朕看到周光明的折子?天子心中隐隐生出一丝不悦,但面上依旧不动声色。
  他思索片刻后,示意身旁的太监总管胡德禄将奏折拿上来。胡德禄躬身接过折子,小心翼翼地呈到天子面前。天子展开折子,只看了短短几行字,脸色便渐渐沉了下来。
  折子中提到,当初天子派了瑞郡王萧霆锴负责湖南湖北雪灾之事,萧霆锴表面上差事办得漂亮,天子为此还嘉奖了他。可现在看来,里头只怕是另有隐情。周光明在折子中详细列举了萧霆锴在赈灾过程中克扣银两、虚报灾情、中饱私囊的种种劣迹,甚至还有地方官员因不满其行径而被暗中打压的证据。
  天子合上折子,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老二的野心,果然不小。但他并未立刻发作,而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这种事,也不能听周光明的一面之词,必须查个水落石出。
  想到这里,天子当机立断,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行了,这事儿,卿不必再上折子了。卿折子里头所说的事儿,朕自然会查个水落石出,给湖南湖北的老百姓一个交代。”
  天子停顿片刻,目光如刀般盯着周光明,语气中带着警告:“但朕不希望这事儿被他人所知。在朕查明一切之前,卿就当不知道此事。”
  周光明闻言,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此番冒险上奏,本就是为了百姓请命,如今见天子已经有了安排,目的已然达到。他当即叩首道:“臣此番为民请命,只求陛下如实查办。其他事情,臣也无心攀扯。”
  周光明很清楚,瑞郡王是天子的儿子,天子再怎么查,也不会轻易动摇皇子的地位。他所能做的,不过是让百姓得到实惠,至于其他,他倒也没有奢求。
  天子赞许地看了一眼周光明,语气缓和了些许:“卿的忠心,朕心领了。”转而,他话锋一转,问道:“湖南湘潭等地如今的情形如何?百姓可还安好?”
  周光明见天子问起地方民情,便详细禀报了湖南各地的现状,尤其是雪灾过后的重建情况。天子听得认真,不时点头,心中却已开始盘算如何暗中调查萧霆锴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