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宝钗素日和王熙凤关系平平,她单独去信,只怕真有些不简单。
这两件事若是联系在一起来看,那宝钗只怕真有什么计划。考虑到宝钗和瑞郡王妃走得近,黛玉必须谨慎提防。
而李纨提到的第三件事,似乎在佐证黛玉的想法:李纨本来不知道马场郡主受惊的事儿,是李纨的丫头素云听琥珀说的。
琥珀当时绘声绘色的描述,细细想来很有问题——宝二爷院里的小丫头说,宝二奶奶简直未卜先知,听说京郊马场出了事儿,急忙问是不是怡郡王妃,伤的如何。
得知不是怡郡王妃,宝二奶奶就没吭声了。
宝二爷院里的小丫头当时还跟琥珀感叹:“到底宝二奶奶和怡郡王妃也是一起长大的,还替王妃担心呢。”
若五年前,黛玉还真会认为,宝钗是在替自己担心。可时过境迁,宝钗是什么人,黛玉深有体会。
一页纸很快看完,黛玉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其一,宝钗到底想做什么?这是黛玉一时半会儿还不清楚,但必须要放在心上且花时间和精力去查一查的。当初瑞郡王妃的花房,抄袭自己的画堂春绣的主意不说,听宝琴说这里头宝钗的功劳很大。
其二,李纨为何要提醒自己?仅仅因为自己帮贾兰开了口得到了一个云涛书院去念书的机会?黛玉不这么认为,因为自己嫁的是皇子,朝局微妙。难不成,李纨母子,是对自己和萧霆钧示好?
不过无论李纨的目的是什么,黛玉决定接受她的提醒,毕竟这些信息对自己来说是很有用的。
黛玉思考了会儿,叫了紫鹃来:“荣国府老太太病了,准备一些东西,你明儿亲自去一趟,就说,按理我该亲自去的,只是如今小郡主在我们府上,我不得闲。老太太病情如何,跟你说了什么,你都细细听了回来告诉我。另外,叫你母亲帮忙打听打听,那边现如今内院都有些什么新鲜事儿,回来也说一声。”
紫鹃领了命令,下去准备东西,准备好了就来给黛玉过目。
黛玉看了后点头:“很好,就这些吧,另外,接了惜春来府上玩几日。我这里有两本新书,你给那边大奶奶送去,就说是给兰哥儿的。”
紫鹃第二日还是先来伺候黛玉梳头用早饭,之后自己吃了早饭才去的荣国府。
紫鹃有半年左右没来贾府了,上一次还是探春出嫁吧,这会儿进去拜见贾母,见老太太靠着一张紫檀木雕荷花纹炕桌打盹儿,琥珀拿着手替她捶腿,见紫鹃进来了,还低声提醒贾母。
贾母这才坐的略直了些,强撑着看着紫鹃给自己磕头后叫她起来,说话的声音也不如以前洪亮了。
“果然是跟着你们王妃,如今倒叫我不敢认了。”贾母细细打量了一番紫鹃,听得紫鹃说明来意,收下了黛玉那边送来的礼物,反倒是感叹,“如今也就你们王妃念着我了。”
这一句说完,贾母似乎又累了,歇了好一会儿,才问紫鹃黛玉如今情况如何。紫鹃一一回答了。
“她好,我也就放心了。”贾母说完竟叹了口气,紫鹃以为她还要说什么,结果她又不吭声了。
琥珀在一旁看贾母似乎又要打盹了,赶紧上前扶着她歪着,然后招手叫小丫头来伺候,自己送了紫鹃出来。
“紫鹃姐姐,老太太这些日子都这样,请了太医,只说伤寒。老人家年纪大了,是这样的。”琥珀对紫鹃说。
“行,你回去伺候老太太吧,我去给大奶奶送两本新书,而后就接了四姑娘去王府玩,要是老太太问起,你就说我回去了。若是老太太有什么事儿,你叫个人来王府说一声。”紫鹃和琥珀一向关系平平,没什么要聊的,就走了。
紫鹃先去李纨的院子,按着黛玉的吩咐将两本书送上后,再去接惜春。
李纨拿到紫鹃送来的书后,内心则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怡郡王妃送了书来,意思很明显,她接受了自己传递的消息。
可是让李纨不能心静的,不只是黛玉的想法,还有她的儿子,贾兰的想法。
前几日,贾兰主动找到母亲,母子二人有过一番长谈,谈论之间还有过争执。
李纨一想到那一场谈话,现在都深感震惊。
第141章 站队怡王母子分析
因着云涛书院在京郊,贾兰每日念书回来都已经是酉时末了。李纨这个当娘的,成日里也没事可做,总要看着儿子平安回来才安心。
这一日贾兰回来后,李纨赶紧让素云送上点心。
“你们都下去吧,我跟母亲说几句话。”贾兰才十三岁,今日身着深蓝荣纹宽身窄的箭袖,用暗紫五绞淡金柳束了腰,一拢发髻盘起,用一莹白透磐钗固定,身姿如柏如松。他这会儿面色严肃,素云听了他的话,赶紧就带着小丫头们下去了。
素云往外走的时候,还在想,兰哥儿小小年纪,竟然已经有如此气度了。
“这是怎么了?书院里被欺负了吗?”李纨见儿子如此正经,不免担心起来。
“母亲,那日我同您说,不能纠结于内宅一亩三分地,不知道母亲可还记得?”贾兰提起探春册封郡主时候的事儿来。
李纨当然会记得,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李纨才惊觉儿子比自己认识的还要聪慧。
见母亲点头,贾兰才继续道:“其实当时儿子想去云涛书院是其一,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借由云涛书院,让母亲和怡郡王妃多些联系。”
什么?李纨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又觉得是不是自己想多了。她惊讶的看着儿子,而儿子接下来的话,印证了她的猜想。
“如今朝内外都知道,怡郡王深得圣上重用,而我们恰好因为王妃,能和怡郡王有些关系,这对我们而言,是好事儿。现如今怡郡王还只是郡王,我们要是支持了他,那儿子将来真要能入朝为官,自然仕途顺遂。”贾兰早就想过了,趁着怡郡王还不是太子的时候,他们站出来支持他,和将来怡郡王成为了太子,那可不一样。
“你在说什么?!”李纨不禁提高了声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母亲先别急,您听我仔细说完。自打去了云涛书院,机缘巧合,六皇子和吏部尚书李大人家的公子李科也在,他们二人身份特别,一个是皇子,一个是皇后娘娘的侄儿,儿子从他们那儿得知了更多消息。去年年前还承蒙六皇子邀请,儿子有机会去了怡郡王府做客。”贾兰去怡郡王府那一次,正好是怡郡王夫妇宴请五皇子和左姑娘的时候,“也正是那一次,儿子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了怡郡王。”
说到这儿,贾兰停顿了一会儿:宝二叔和林家表姑的事儿,贾兰年纪虽然小却也是略知一二的,因为当初,贾兰都一直以为林家表姑会成为自己的二婶。
若是将宝二叔和怡郡王相比,就算是亲侄儿,贾兰也不得不承认,宝二叔比怡郡王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怡郡王言语大方,笑容爽朗,谈吐不俗,儿子还听说了,怡郡王如今兼领户部工部差事,且还要去直隶视察。”正因为近距离接触,贾兰才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儿子觉得,他会是个仁君。”
“你,你,不要胡说八道!”李纨一时半会儿真没法子相信这些,因为她在丈夫去世后,一直小心翼翼,根本不敢想这些。
贾兰没吭声,但眼神却十分坚定,很认真的看着他的母亲。
母子二人对视了好一会儿,李纨才叹了口气道:“儿子,你说的这事儿,太大了,一个不小心,只怕就要粉身碎骨的。当娘的不担心自己,可你还小小年纪,万一......”
李纨没说完,但贾兰明白母亲的意思:这种事情一旦参和,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胜了固然可喜,但败了就很有可能万劫不复。
“母亲,您觉得如今的二婶神如何?”贾兰没说其他的,反倒是提到了如今荣国府管家的人。
李纨没想到儿子会转移话题,没多想倒是直接道:“你二婶子,表面和气大方,言语不多,实则心冷无情,唯利是图。”
简单两句话,却精确总结了宝钗这人的性格特点。
“那母亲觉得,这样一个二婶子,能带着这个府里,长长久久下去?”贾兰继续问。
李纨犹豫了,因为她对府里的情况是很清楚的,宝玉不上进,大房私心重,二老爷做官不行,老太太老了,被关在小佛堂的太太更不用说了。
这个府里,前途真是一片惨淡。
“母亲也觉得,这个府里只怕是前路渺茫吧?”贾兰见母亲没有回答,摇了摇头,“而且,儿子还知道一件事儿,二婶子和瑞郡王妃,往来密切。”
这事儿李纨也略有耳闻,毕竟瑞郡王妃给宝钗下帖子的事儿,被几个小丫头传的沸沸扬扬的,都夸她们二奶奶厉害,都跟皇子妃往来频繁呢。
“所以母亲,我们母子不选边站,可二婶子选了,二婶子一选,他日若是败了,我们还是会受牵连。”贾兰分析的很透彻,“比起瑞郡王,怡郡王能力更强,何况,儿子一向认为,怡郡王妃比二婶,更为出色。”